不責碎玉吏的個別字詞意思
【原文】韓魏公在大名①,有人獻玉盞兩只,表里無瑕,世之絕寶也。
每開宴召客,特設一桌,覆以錦衣,置玉盞于上,酌酒對客。俄為一吏觸倒,玉盞俱碎,坐客愕然,吏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動,笑謂坐客曰:'凡物之成毀,亦自有數,吏誤之,非故也,何罪之有 '坐客嘆服。 "【注釋】①大名,地名,北宋時大名府又稱北京。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表里無瑕 ( 污點,毛病; ) 坐客愕然( 驚訝的樣子。 )2、用“/”劃出下句的朗讀節奏俄為一吏觸倒(俄/為一吏/觸倒)3、翻譯下面的句子凡物之成毀,亦自有數(凡是東西形成、毀壞,也都自有它的定數)何罪之有(有什么罪過呢)4、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韓魏公對兩只玉盞的珍愛?(特設一桌,覆以錦衣,置玉盞于上)5、談談你對韓魏公的看法?要點:韓魏公有度量,能寬容下人。
【翻譯】韓魏公在北京時,有人獻給他兩只用玉作的杯子,里外都沒有任何的暇疵,是世上少有的寶物。每一次設宴召集客人,都要特意放置一張桌子,用錦衣覆蓋在桌面上。
然后把玉杯放在上面。當著客人倒入酒,不久被一個仆人碰倒,玉杯全都碎了,全場的客人都很驚愕,仆人跪在地上等待韓魏公治罪。
韓魏公神色不變,笑著對全場客人說:"凡是東西形成,毀壞,也都自有它的定數,仆人是失手,不是故意,有什么罪過呢 全場客人都嘆服。
求2篇1000字的美文加個別句子賞析 1小時內急需
匆匆 原文: 作者: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
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賞析: 朱自清的散文詩《匆匆》寫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時是“五四”落潮期,現實不斷給作者以失望。
但是詩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淪,他站在他的“中和主義”立場上執著地追求著。他認為:“生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它獨立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剎那有每一剎那的意義與價值!每一剎那在持續的時間里,有它相當的位置。”
(朱自清《給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腳印”(朱自清《毀滅》)以求得“段落的滿足”。全詩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詩人心靈不平的低訴,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識青年的普遍情緒。
《匆匆》是詩人的感興之作。由眼前的春景,引動自己情緒的俄然激發,詩人借助想象把它表現出來。
想象“使未知的事物成形而現,詩人的筆使它們形象完整,使空靈的烏有,得著它的居處,并有名兒可喚。”(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詩人把空靈的時間,抽象的觀念,通過現象來表示,而隨著詩人情緒的線索,去選擇、捕捉那鮮明的形象。
詩人的情緒隨著時間從無形到有形,從隱現到明晰的一組不斷變化的畫面而呈現出起伏的浪花。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詩人幾筆勾勒一個淡淡的畫面。作者不在于描繪春景的實感,而在于把讀者帶入畫面,接受種情緒的感染,同時又作形象的暗示:這畫面里現出的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飛逝的痕跡,由此詩人追尋自己日子的行蹤。
可是“我”的日子卻“一去不復返”,看不見,摸不著,是被人“偷了”還是“逃走”了呢?自然的新陳代謝的跡象和自己無形的日子相對照,在一連串疑問句中透出詩人悵然若失的情緒。 “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
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新奇的比喻,極度的夸張,和喻成大海的時間之流的浩瀚相比,而突出自己日子的“沒有聲音,沒有影子”的特點。實際上,這里有自己日子的蹤跡,一滴水是它的具象,滴水在大海里,有它微微的聲音。
詩人竭力從視覺和聽覺上去感受它,搜尋過去的日子。可是八千多日子卻悄無聲息的“溜去”了。
時間之無情,生命之短暫,使詩人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時間是怎樣的“匆匆”呢?詩人并沒有作抽象的議論,他把自己的感覺,潛在的意識通過形象表現出來,“把觸角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經人到的那里”,尋那“新鮮的東西”。
(朱自清《詩與感覺》)因此,空靈的時間被形象化了,習已為常的生活畫面里透出詩人“獨得的秘密” “早上,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步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
太陽被人格化了,他象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邁動腳步來了,悄悄地從詩人的身邊走過,隨著太陽的“挪移”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了”。接著,詩人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時間飛逝的流。
吃飯、洗手、默思,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細節,詩人卻敏銳地看到時間的流過。當他企圖挽留時,它又伶俐地“跨過”,輕盈地“飛去”,悄聲地“溜走”,急速地“閃過”了,時間步伐的節奏越來越快。
詩人用活潑的文字,描寫出時間的形象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給人一個活生活的感覺,我們聽到了時間輕俏、活潑的腳步聲,也聽到了詩人心靈的顫動。 在時間的匆匆里,詩人徘徊,深思而又執拗地追求著。
黑暗的現實和自己的熱情相抵觸,時間的匆匆和自己的無為相對照,使詩人更清楚地看到:“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如果說第三節還是以作。
《三字經》個別語句翻譯
《三字經》釋義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 【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長過程中,后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譯文】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譯文】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養不教,父之過。
教不嚴,師之惰。 【譯文】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
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子不學,非所宜。
幼不學,老何為。 【譯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
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譯文】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為人子,方少時。
親師友,習禮儀 【譯文】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里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香九齡,能溫席。
孝于親,所當執 【譯文】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譯文】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譯文】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萬 【譯文】我國采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后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譯文】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譯文】什么是“三綱”呢?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準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相互之間遵守道義,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譯文】再讓我們看一看四周環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
這四時季節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循環往復,永不停止。 曰南北,曰西東。
此四方,應乎中 【譯文】說到東、南、西、北,這叫作“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譯文】至于說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
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字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譯文】“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記時的標記。 曰黃道,日所躔。
曰赤道,當中權 【譯文】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而太陽又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太陽運行的軌道叫“黃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條假想的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這就是赤道。
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譯文】在赤道地區,溫度最高,氣候特別炎熱,從赤道向南北兩個方向,氣溫逐漸變低。
我們國家是地處地球的東北邊。 曰江河,曰淮濟。
此四瀆,水之紀 【譯文】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這四條大河是中國河流的代表。 曰岱華,蒿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譯文】中國的五大名山,稱為“五岳”,就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這五座山是中國大山的代表。 曰士農,曰工商。
此四民,國之良 【譯文】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和商人,是國家不可缺少的棟梁,稱為四民,這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譯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做為處事做人的標準,社會就會永保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譯文】除了人類,在地球上還有花草樹木,這些屬于植物,在陸地上和水里到處都有。
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譯文】蟲、魚、鳥、獸屬于動物,這些動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飛,有的能在陸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稻梁菽,麥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譯文】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馬牛羊,雞犬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