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問候短信大全
初七了吧?短信拜年的沒有了吧?手機啞了吧?失落了吧?收到我的短信激動了吧?朋友的定義出來了吧?以后該對誰好知道了吧?
假結束了吧,游玩膩了吧,錢花光了吧,心疼痛了吧,祝福少了吧,沒人理了吧,野不成了吧,老實上班吧!
節過完了吧?心情暢快了吧?還想再玩吧?別逗了,不想上班掙錢了嗎?假期結束要調整心態哦。祝你職位如朝陽越升越高,薪水如浪潮越漲越高!
通宵打牌是有害健康的,游山玩水是危機財政的,胡吃海喝是精力有限的,腦滿腸肥是慘不忍睹的,只有上班才是脫離苦海的,上班快樂,祝你節后依然快樂!
正月初七習俗-春節正月初七的風俗是什么
正月初七 人日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
傳說女蝸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后開始重視。
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
唐代之后,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
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正月初七是什么節日
農歷正月初七,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人日節。
人日節亦稱“人勝節”“人慶節” “人口日” “人七日”等。相傳女媧創世之 初,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在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
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后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
此外還有登高賦詩 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 ”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讓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云布雨。
從此以后,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谷雜糧放于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
其意是預祝當年五谷豐登,倉囤盈滿。 的習俗。
唐代之后,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
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
古人為什么把正月初七叫做人日呢
漢族傳統節日。
時在農歷正月初七。古人相信天人感應,以歲后第七日為人日。
漢東方朔《占書》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漢,魏以后,人日逐漸從單一的占卜活動,發展成為包括慶祝、祭祀等活動內容的節日。
到了唐代,民間仍相當重視人日節。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的感懷之句。
它證明唐代的人日節,已不僅僅專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層思親念友的氣氛。時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過了人日節才能遠走他方。
人日節這天不出遠門,不走親串友,在家團聚。 人日節下午一般吃長面,也叫拉魂面。
意即過年時人都走東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過該準備春耕生產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來,準備春耕生產。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
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后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
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后,更重視這個節日。
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 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編輯本段]詳解 人日的來歷與傳說中女媧每日造一生物的故事有關。據《北史·魏收傳》,晉朝議郎董勛《答問禮俗》云:“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還有補充的說法,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 皇上在人日這天往往賜給群臣金彩人勝,“勝”,也稱“巧勝”,是一種裝飾品。
《荊楚歲時記》:“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
也就是說,或者剪彩紙,或者鏤金箔,制成人形,貼在屏風上、帳上,戴在頭上,還相互饋贈。 溫庭筠《菩薩蠻》:水精簾里玻璃枕,暖香惹夢鴛鴦錦。
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
辛稼軒有詞:“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草未青,樹未綠,花未紅,只從人日里美人頭上飄擺的幡勝看到了春天的到來。
人們還以人日這天的天氣陰晴占卜終年的吉災,日晴為吉,日陰為災。 東方朔《占年書》:“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陰雨,則有災。”
杜甫《人日兩篇》之一:“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陰時。”憂心年成,恐怕豐收無望。
人日還有飲酴?酒的風俗。 閻朝隱《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宮應制》:“彩勝年年逢七日,酴?歲歲滿千鐘。”
這天,君臣也往往聚會,登高飲酒賦詩。中國歷史上唐代人登高不限于九月九日,人日和上元也有登高的風俗。
《唐詩記事》卷九:“景龍三年人日,清暉閣登高遇雪。”景龍是唐中宗的年號,景龍三年是公元709年。
清暉閣在大明宮中蓬萊殿的西邊。中宗的詩已佚,但此事在大臣們的詩中有反映。
宗楚客有《奉和人日清暉閣宴群臣遇雪應制》,劉憲、蘇颋有同題詩,李嶠亦有《上清暉閣遇雪》詩,都說的人日登高遇雪這件事。 古人多在人日寫懷人之詩,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是高適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懷杜甫之作。 陸龜蒙《人日代客子》:“人日兼春日,長懷復短懷;遙知雙彩勝,并在一金釵。”
蔡襄《人日立春舟行寄福州燕二司封》:“春盤食菜思三九,人日書幡誦百千。”人日那天恰逢立春,二節同慶,才剛過去的丙戌年即是如此。
春節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有什么習俗,或者在這天人們要做什么
正月初一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
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新年的初一,男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后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
其說始于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后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
后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后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
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藥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
制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懸于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
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后飲以示挽留。
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
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回娘家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北方地區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
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么,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
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祭財神(北方)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
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
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
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里,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
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谷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谷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
后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貼“赤口” 在中國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格式:“公元一九九四年歲次甲戌正月初三日當對神前香火前門釘斷四方男女赤口賊盜火星一切禍災歸天大吉大利”),貼在前門和后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則,等于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向外流一樣。
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送年” 一般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