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漢語語法有用嗎
唉..我們德語老師觀點和你一樣。
.學英語,語法有用嗎?學德語,語法有用嗎?你學英語的時候,感覺情態動詞好抽象, 覺得虛擬語氣好抽象,覺得主謂賓定狀補好抽象其實好多概念是可以類比漢語語法的,對一個漢語母語者來說,理解漢語語法要比理解英語語法更容易如果你教外國人漢語,不借助語法分析,如何讓他區分“突然”和“忽然”?如果不借助語法分析,你能給我解釋“突然”和“忽然”的區別嗎?這是從實用角度說為什么要學漢語語法。但一個中文人,總還是要有點情懷吧從《馬氏文通》開始,人們就嘗試對漢語進行系統的人語法分析。
但不管是《馬氏文通》(拉丁語、法語)、《納氏文法》(英語)還是王力的諸多語法著作(英語、法語),都是建立在把漢語和西語對比的基礎上的。在好多時候,這樣的比較并無法一一對應。
在發現許多西語語法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好多人產生“漢語沒有語法”的想法。英語里形容詞不能作謂語,那“她很漂亮”這句話就不合文法,應該是“她是漂亮的”省略;英語里名詞前要有冠詞,漢語沒有,漢語就是語法混亂。
18世紀的時候,法國有個語言學家寫了本《普遍唯理語法》,他認為他發現了適用于世界上所有語言的語法體系。這本書認為所有語言都是有變格的,認為冠詞不可或缺。
在西方人看來,語言天然就是這個樣子的。五四運動的時候,有人主張廢除漢字,激進的甚至認為漢語需要被改造。
他們認為西語是精確的,漢語是不精確的,西語可以容納更多的信息,漢語卻不允許許多從句同時出現在一個句子里。西語有人稱、時態和數的變化,漢語卻不存在形態變化。
總之,漢語就是一個拙劣的工具,使用漢語阻礙了人們對西方的學習,漢語必須被改造,必須更像西方語言。你看,從18世紀到五四運動,乃至60、70年代,人們一直是在西方中心主義的角度看待漢語語法的。
這并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我覺得這其實反映了中國學者的自卑,反映了中國和西方的巨大差距。我們只能被動吸收西方的研究思路,西方的研究成果,哪怕研究對象是我們的母語。
當然,中國的學者也一直在嘗試根據漢語本身的特點來研究漢語語法。王力的《漢語語言學史》最后一章對他之前的語法研究進行了很好的概述。
但總體上,還是擺脫不了拿漢語和西語比較的研究方法。改革開放之初,人們經歷了西方文化巨大的沖擊,我們經濟上不如人,科技上不如人,學術上不如人。
當時西方人覺得,研究希臘學最為精深的不是希臘,研究埃及學最為精深的不是埃及,西方是人類文明的頂峰,所以中國的東西,也應該由西方人來研究。有西方學者說,現在(這是就當是而言的)中國學的研究,中國只能是三流的水平(原話記不清了,大概是這意思)。
這確實很諷刺,學甲骨文要去日本,學中國歷史要去美國,中國人研究出來的東西都是三流的,所以大學里研究中國歷史的教員,還要有留學背景。90年代,中國經濟上、科技上有了長足的進步,漢語語言學的研究也漸漸自覺的走出對西方的迷信。
但語言學大體上還是以消化吸收為主。馮勝利也是留洋博士。
他在留學期間接觸了韻律句法學。這是個比較粗糙的學說,在西方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
馮勝利回國后,根據漢語的特性對這一理論進行了更深入的討論,并寫了本《漢語韻律句法學》。這個不被西方人看好的理論在漢語研究中展現了驚人的解釋力,把字句、被字句、語序、漢語史等領域許多難題得到比較合理的解釋。
十幾年過去了,對漢語韻律句法學的研究依然勢頭不減。這算得上第一個以漢語為基礎發展完善的語法理論,漢語有其自身的發展特點,所以在西語中無法解釋的現象,也許能在漢語中找到解釋的辦法;西方不被看好的理論,也不代表他是錯的。
現在應該沒有哪個西方人敢說“中國學的研究,中國只能算是三流水平”這樣的話了。古文字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嚴密的體系,簡牘學研究蓬勃興起,甲骨學的中文著作水平也遠高于英文、日文著作;上古音的研究擺脫了高本漢的體系,在研究方法上有了長足進步,構擬出更加精密的音系,在對上古音系的認識上也有了更開闊的視野;語法學研究拜托了對西方的亦步亦趨,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語法體系。
我們不再認為漢語是不精確的語言的,相反,我們通過語法研究,能讓漢語變得更加精確。現在中國學最興盛的地方,無疑是在中國。
中國終于沒有成為第二個希臘,或第二個埃及。所以,我覺得學中文是要有一點情懷的。
我們學英文、學德文,很多時候是抱著實用的態度去學的,但在英國、美國、德國,依然有許多學者在研究看似無用的語言學的細節。德國人研究配價語法有什么用呢?他們不會說德語嗎?為什呢非要研究德語的構成規則呢?把德語語法的研究交給學德語的人不行嗎?沒有哪個德國學者愿意承認德語語法研究最精深的國家不是德國,那我們又怎么能坦然接受漢語語法研究最精神的不是中國呢?朱曉農寫《語音學》,在前言里說,他有意選擇漢語方言材料,為的是讓中國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母語理解語音學原理。
而在漢語方言中,又能發現許多以前未曾發現的規律和現象。他希望西方學生看到這本書的時候,能發現“。
漢語的造詞和構詞,造詞法和構詞法有何不同
所謂造詞,顧名思義就是指創造新詞,是新詞從無到有的創制。所謂構詞,則是指詞語的構成,是就詞語的內部結構規律而言的。
1、從分析對象看,構詞法以合成詞為分析對象,不分析單純詞;而造詞法既分析單純詞也分析合成詞。造詞法的類別遠比構詞法的類別豐富。
2、分析的目的不同,構詞法分析結構是認識詞的內部的結構成分的意義、作用以及相互關系,認識語素組合成詞的結構規律;而造詞法是研究構詞使用的語言材料以及造詞的方式。
3、構詞法與造詞法研究的內容有交叉,構詞法中的組合式合成詞,與造詞法中的句法學造詞是一致的,構詞法中的附加式合成詞,與造詞法中的詞法學造詞的附加是一致的。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著眼點就不完全一樣。
擴展資料:
漢語的造詞法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漢語的造詞法大體上有如下幾種:
1、任意法:是用某種語音形式任意給某種事物現象命名的方法。
2、摹聲法:利用語言中特定的語音形式對事物現象的發聲特征進行摹擬而創造新詞的方法。
3、音變法:是通過改變語音形式而創造新詞的方法。
4、說明法:通過對事物現象的某方面的特征標志加以說明從而創造新詞的方法。
5、修辭法:是通過比喻、借代等修辭手段創造新詞的方法。
6、疊加法:是在原有單音詞的基礎上通過重疊或增加其他成分產生新詞的方法。
7、移植法:是通過“移植”把外民族語言中的詞語按漢語的語音特點和詞匯特點吸收過來,從而產生新詞的方法。
8、縮略法:是指人們把形式較長的名稱或習用的短語經過壓縮和省略化短,造成新的詞語。
什么是語法
語法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研究按確定用法來運用的詞類、詞的屈折變化或表示相互關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詞在句中的功能和關系
語言的結構規律。包括詞法和句法。詞法指詞的構成及變化規律;句法指短語和句子的組織規律。
語法是語言表達的規則。各種語言都有不同的語法,包括人類語言和計算機語言等。語法學是語言學的一部分。
現代語法學包括語音學、音系學(見音韻學)、形態學(詞法)、句法學、語義學。
數據通信中的意思
語法:數據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編碼及信號電平等。
語法是什么意思
語法
◎語法
[漢語拼音]yǔfǎ
[英文]grammar
[解釋]語言學的一個分支,研究按確定用法來運用的詞類、詞的屈折變化或表示相互關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詞在句中的功能和關系
[其他解釋]
語言的結構規律。包括詞法和句法。詞法指詞的構成及變化規律;句法指短語和句子的組織規律。
語法是語言表達的規則。各種語言都有不同的語法,包括人類語言和計算機語言等。語法學是語言學的一部分。
現代語法學包括語音學、音系學(見音韻學)、形態學(詞法)、句法學、語義學。
數據通信中的意思
語法:數據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編碼及信號電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