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生命的話題
《幻想死亡》(雨文周)
*1*
你說你累了
想睡了
趁著心口的熱
從你的口
依然竄出火
你說世界乏味了
游戲全變了
你拋下了硬幣
卻解不開
芝麻開門的鎖
*2*
生命的妙處
是它——至少有一次
選擇死亡的自由
梵高高明
以畫布為鏡,舉刀
砍向發自地獄的狂躁,然后
以他左耳的弧度
繪下向日葵的輪廓
蘸著槍口崩裂的血漿
嗜血者將他的名字
注上天價
一路狂飆
海子海量
抵不住圣壇上那杯
盛著基督血的葡萄汁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是天堂的背景嗎?
何以——
你的迷茫凝煉成
一座雕像 你的低訴
才得以被人吟唱
顧城的城池
失陷多時
銹陋的鋼筋荼滿
兇殘邪惡殺戮和狂妄
潰裂的墻角
無望的眼睛在黑夜里乞討
是在乞討光明嗎
還是瞪視無辜者作他
最后的陪葬
品味遺世的超然
是你一生無可變更的符號嗎
以此 你咀嚼卡繆
將個體藏于屠血的牢籠
聽雄雞高歌,騾子嘶鳴
隕落萬物 等沙丘
荒原天空在極地的深處
化為烏有 然后
死去
*3*
只是
在“朝花夕拾”夜上海的虹口
我幻想會與魯迅有一次
十字路口的邂逅
我手中的百草
不是為了祭奠“傷逝”
只為在他遺落的“狂人日記”里
留下一處白,為那些——
那些忘卻了的紀念
多年以后
他的墓碑前
站著他的朋友
還有對手
凡高的死、海子的死、海明威的死,還有顧城的弒妻
伊人獨酌
對生命走向終盡的如此詮釋,很難讀得懂。
喜歡前三者,但他們對生命的渴望,終于選擇了殘忍的方式,讓生命慘烈地嘎然而止;而顧城,他黑色的眼睛,尋覓中,最后卻只看到了黑暗。
梵高的死是一種精神的崩潰,海子的死是追求一種崇高,,顧城的死驗證了他所說的" 殺和被殺都是一種禪的境界!"卡繆的冷漠成全了另一種非自然的死,令很多人困惑的是:究竟是死亡成就了他們,還是他們的成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這樣的死?這個問題繞來饒去,有點接近是雞生彈還是彈生雞的問題---沒什么多大意義!以死博名更是愚蠢之際,所以在這方面我更崇尚魯迅!---戰斗一生!
死亡本是生命的組成部分,并非終結。
它是生命的另一狀態。
人是由童年、少年、成年、老年一步步向前的。
真正的詩人是痛苦的,他在對生命的體驗上過于“早熟”。
像早熟的兒童會般感受到成年的召喚般,詩人感受到了死亡的召喚,于是他跳過了一些階段——比如老年。
不管他是用什么理由、方式到達死亡的,其實只是順應了生命的本能而已。
生命的妙處
生命的妙處是它有一次選擇死的權利!也對,也不對;生命的妙處還在于它有著對生的無限的選擇權和同樣無限的放棄權。
死亡就像把一直口袋的口扎起;同樣的大小,是造物主對于每個生命的公平的昭示。
卻同樣的不公平是,并非任何一只口袋在系緊最后一個扣后,會是一樣的富有。
生命就是口袋,有的因裝滿了而鼓著;有的卻永遠只能是癟癟的,因為找不到或是沒去找屬于、不屬于自己的所有。
輝煌的死,是瘋子和上帝的事;就像默默無聞的死,是蕓蕓眾生的事一樣。
死亡也不是生命的組成部分,死亡本就是生命的本身。
我們都是偶然的產物.所以誰都沒有抱怨的權利;因為我們自己也在繼續著同樣的偶然。
死亡是我們唯一能自主的生命行為,卻又是我們最沒有權利去選擇的行為。
我們能去選擇的“生”,又恰恰是我們最無法去自主的生命行為!其實生命本身就是一個悖論。
偶然給了一個“可能”;我們無法選擇別一樣的可能,我們能選擇的是對于這一“可能”的激活。
那是踏上一輛通往生命之旅的列車,每個人買的都是單程車票。
你會在哪一站下車?那就等吧,也許會是你一人,也許將會有很多的人與你同行;因為我們誰也不是駕駛者,又好像每個人都是。
只是輝煌時,那個跳車而逝者為誰人?還因為列車從不因故中途停落!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急需關于生命話題的精彩片段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