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區別于魯迅其它作品的一個最大的特征,是它隱藏的深邃的哲理性與傳達的象征性。
不滿足于當時一般閑話或抒情性美文來傳情達意,而將從現實和人生經驗中體悟的生命哲學賦予一種美的形式,創造一種特異的“獨語”式的抒情散文詩。
《野草》承載的生命哲學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韌性戰斗的哲學,主要是指對于舊的社會制度與黑暗勢力,對人和人性摧殘壓迫所采取的生命選擇和心理姿態。
基于對改革中國社會艱難的深刻了解,對于五四以后青年抗爭黑暗勢力過分樂觀和急躁的觀察,魯迅以一個啟蒙者獨有的清醒,提出堅持長期作戰的韌性哲學。
他說他佩服天津青皮的“無賴精神”。
《這樣的戰士》、《淡淡的血痕中》,或是“有感于文人學士們幫助軍閥而作”,或是憤慨于“段祺瑞政府槍擊徒手民眾”的聲音,也都能在具體現實斗爭事件的關注與介入中,進行詩性的想象與升華,抒發和贊美了一種永無休止、永遠舉起投槍的生命哲學。
2、反抗絕望的哲學,是魯迅轉向自己內心世界進行激烈搏斗的產生的精神產物。
所謂“反抗絕望”并不是一個封閉世界的孤獨者自我精神的煎熬與咀嚼,而是堅持叛逆抗爭中感受寂寞孤獨時靈魂的自我抗戰與反思。
它的產生與內涵,都與現實生存處境有深刻的聯系。
擴展資料
作者魯迅生活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京,處于極度苦悶中的魯迅當時心境很頹唐,但對理想的追求仍未幻滅,這部詩集真實地記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統一戰線分化以后,繼續戰斗,卻又感到孤獨、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進的思想感情。
詩集內容形式多樣、想像豐富、構思奇特、語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樂性,成功地運用了象征手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詩集以獨語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詩性的想象與升華,深化了中國散文詩的藝術和思想意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