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巧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冊語文教材是以幾十篇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為主體。這些作品是學生學習祖國語言的典范,是識字的有效途徑,是學習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傳統、拓展知識視野、培養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鍛煉思維能力的憑借。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課標》語)因此,語文課中,閱讀教學占的比重大,用的課時多。
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投入的精力大,花費的時間多。但是近年來對語文教學,特別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批評總是不絕于耳。
不少語文教師發出“越來越不會教了”的慨嘆,這種慨嘆也基本是針對閱讀教學而發出的。閱讀教學到底怎么了?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
下面我就以自己的教學經驗來談談期中的一方面。在閱讀教學中,往往容易出現“胡子眉毛一把抓”、“各種項目一齊上”、“從頭到尾逐段教”的局面。
面面俱到的結果,常常是面面不到。如果能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理解透徹,往往對理解整篇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幫助,是一種耗時少、收效大的做法。
為此,近幾年來我堅決擯棄了逐段串講串門的模式,并探索如何突出教學重點,優化閱讀教學過程,特別是如何抓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這一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那么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通過重點詞句,有效學習課文,引導學生領悟文章思想感情呢?我認為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提高:一、鉆研文本,把握文本精華。法國藝術大師羅丹曾經說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作者的寫作目的,往往體現在他所表達的思想和感情中。而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或句又是作者表達思想情感的泉眼。
如果教師善于發現這些泉眼,并以此展開教學,那么學生思維和情感的活水就會源源不斷地冒出來。(一)抓住含義深刻的詞句,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
當然教學中不能對所謂的重點詞句加以單一、孤立的分析、講解或者簡單地一股腦兒地對字、詞、句面面俱到地“肢解”,也不一廂情愿地設計一些練習橫亙在研讀品析中,而是保存文章結構的完整性和意境完美性。以讀促解,以讀悟法,以讀動情。
如我在《游山西村》教學中,為指導學生讀好“豐年留客足雞豚”里的足一詞,我這樣設計教學:生(有氣無力):“豐年留客足雞豚”師:“他足嗎,同學們!看來,他有點餓,老師也要像山西村的山民一樣要準備酒肉給你吃。”學生大笑。
生(洪亮有力):“豐年留客足雞豚”師:“好 掌聲鼓勵。”(學生鼓掌),這就是“足”,不但酒菜足,而且情誼足。
這不僅讓學生理解“足”的含義,而且讓學生對“足”有所感悟,有所體驗。可見,教師找到的含義深刻的句子,目的重在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語言,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起到“一石數鳥”的效果。
(二)抓住中心句,引領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小學的許多課文中,某個詞語或句子就是貫穿全文的中心點,仔細思考,全文處處與之緊密相連。
如果抓住這些中心詞句進行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把握課文的脈絡,準確地理解整篇課文的內容。例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 抓住“那里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
這個句子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可以設計如下問題:課文寫風景優美的段落有哪些?寫物產豐富的段落是哪幾段?優美的風景體現在哪些景物上?豐富的物產又是什么?通過理解以上幾個問題,學生初步懂得整篇課文是圍繞“風景優美、物產豐富”這兩個詞來寫,用了總分的敘述方式,以下的內容都是這兩個詞的具體化和形象化。也就是說,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和結構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這對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無疑起了先導作用。
(三)抓住過渡句或關鍵詞,指導學生掌握課文框架。 1.抓過渡句。
過渡句在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標志。閱讀教學中突出過渡句的教學,能幫助學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結構。
如《趙州橋》一文的過渡句“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既總結了上文,又開啟下文,像一座橋梁,使課文的前后部分自然、連貫地銜接,并使課文的結構清晰、明了地展現在小讀者面前。
2.抓關鍵詞。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課文中能找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詞眼。
憑借這個詞眼,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結構,就會讓學生對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飛奪瀘定橋》一課,抓住課題中“飛奪”一詞,這一關鍵詞語概括了全文的內容,提示了課文的分段思路。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飛奪”這個關鍵詞語分以下幾步設計:① 讓學生自由讀全文,想一想課文內容是圍繞課題哪個關鍵詞(“飛奪”)。②再讓學生找出哪些段落寫“飛”,哪些段落寫“奪”,從而給課文分段。
③分析“飛奪”的經過和原因。能精導一詞,對撥通全文的課文亦有不少。
這樣抓住一個關鍵詞來教,僅30多分鐘就教完了全文,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內容,理清了課文思路,又明確了課文中心,掌握了重點詞語,真是一舉多得。剩下來的時間,便進行片斷練習。
這樣緊扣關鍵詞教全篇,不僅節省了時間,而且突出重點,思路清晰,整體感。
2. 重點詞句解析
參考:
對關鍵詞語和重點語句含義的分析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著手:
一要結合特定語境,分析詞語的含義,例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標致”一詞的含義,首先必須知道該語境表達的是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之情,然后才能對“標致”作出準確理解。 是反語,表示諷刺。
二要注意詞語的感色彩,判斷詞語的特殊含義,例如:理解《我的老師》中“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并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一詞的表達效果,首先必須明確 “狡猾”本是貶義詞,“詭計多端”的意思,為什么要用在一個孩子的身上呢?聯系上下文的語境,則知這是貶義詞褒用,用以形容兒童天真頑皮的神態,從側面表現了蔡老師對孩子的愛。
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如《故鄉》中“我只覺得我四周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悶。”句中的“高墻”是比喻的說法,這里既包含著作者對故鄉的失望,也包含著和故鄉人們的隔膜,而造成這種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而這正是作者苦悶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題所在。
四要結合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寫作的背景分析句子的深層含義。如《故鄉》最后一句:“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弄清此句的深層含意必須了解該文的寫作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中國本該進入一個新的時期,然而,辛亥革命后的十年,封建禮教仍然禁錮著人們的思想,百姓還面臨著饑荒、兵、匪的威脅,農村經濟幾近破產,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國的希望在哪里,這一切引起了作者的深思。據此可知,地上的路實指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道路,作者堅信只要去奮斗追求,希望最終定能實現。
生動、形象是記敘文語言的特點。揣摩記敘文的語言除了要注意上述問題外,還要從其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寫作特點、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方面去分析、體味。
3. 如何運用抓重點詞句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結合我自己的教學實際,我認為我在教學實施方面需要重點提高的是“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而閱讀則是達到理解文章思想內容的重要途徑。閱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有助于信息輸入強化記憶,有助于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敏銳的語感和審美情趣。它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提到,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見閱讀教學的重要性。而閱讀能力較差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題之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也是我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實施中重點提高內容。對于這個問題,我確立的個人研究主題是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理解透徹,往往對理解整篇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幫助,是一種耗時少、收效大的做法。我認為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提高:一是抓住中心句理解課文內容。閱讀教學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把握課文的脈絡,準確地理解整篇課文的內容。我覺得整節課是不但抓住了詞語,而是在句子當中提煉詞語去進一步感悟詞眼的表情達意,并結合整個句子整段話進一步讓孩子品讀,達到感悟的效果。所以說這節課是以讀為本,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學生群情高漲。融入了文本當中。老師和學生一起在課堂當中。如果說這節課的遺憾有兩點:1.生字的認識還保留在一二年級的特點。缺少三年級識記生字的特點,應該讓學生學會對生字的進一步學習,如找近義詞,理解難理解的詞語。等等可以放手讓小組間檢查學生的識字情況。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2.文章開課之初學生提出為什么說“沉默是可貴的?”這一個問題,教師也是以這個問題作為全片的解讀。可是在課堂的結尾,教師確沒有回到這個主題上來?即在結尾處,應該讓學生明確“課文進入尾聲了,現在你理解了為什么沉默是可貴的呢?”這樣才會讓問題不失去意義價值,也緊扣全文中心。二是抓住含義深刻的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含義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這些句子,就不能全面理解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要注意教給他們理解句子的方法,教會他們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聯系文章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等來理解句子。一篇文章,總要表達某種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往往是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如果我在教學中能夠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就能幫助學生深刻地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是抓住過渡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過渡句在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標志。閱讀教學中突出過渡句的教學,也可幫助學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脈絡,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四、明確目標,持之以恒,帶動作文。
根據各年級各班的不同情況,制定一些相應的閱讀計劃,并保證堅持做到。及時總結交流,讓學生發作文形式匯總成簡單的學習材料,貯存加工成學生自己的知識。學生一時的興趣激起來比較容易,然而要使興趣常有,卻是件難事。只有讓學生鉆進閱讀中,讓其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學生自己就會主動閱讀。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有目標,有計劃地組織一些高質量的閱讀活動,并長期進行下去,到那時,學生的閱讀能力一旦有長足的進步,就會作文中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無形之中也帶動了作文的進步。
4. 求八年級上冊語文重點字詞(人教版)所有課文
約3530字。
八年級上冊語文重點字詞整理 1 鄂è:湖北省的簡稱。 豫yù:今河南省的簡稱。
綏靖suíjìng:保持地方平靜;安撫平定;過去反動政府。 阻遏zǔ'è:阻止;遏止。
銳不可當ruìbùkědāng: 銳:鋒利。當:抵擋。
形容來勢銳猛,無法阻擋。 2 尖利jiānlì: 尖銳鋒利。
能耐néngnai: [口]∶本事;技能。 悠閑yōuxián: 從容閑適而無所牽掛。
寒噤hánjìn:因受冷或受驚而身體顫動。 仄歪zè :傾斜。
央告yānggào: 懇求。 轉彎抹角:語言不便直說,以比喻、暗示或正言反說等方式表達。
張皇失措:慌慌張張,不知怎么辦才好。 3 拂曉fúxiǎo∶天快亮的時候;緊連黎明前的時間。
瓦礫wǎlì: 破碎的磚瓦。 地窖dìjiào: 貯藏用的地坑或地下室。
鞠躬jūgōng∶請安、低頭,彎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從或羞愧;在跳方形舞時(向舞伴)行禮。 顫巍巍chànwēiwēi: 震顫而動作不準確的樣子。
4 贓物zāngwù: 貪污、受賄、盜竊等非法獲取的財物。 箱篋xiāngqie: 裝各種東西用的方形容器,可用木頭、塑料、皮革等制成。
制裁zhìcái: 用強力管束并處罰。 蕩然無存dàngrán-wúcún: 形容原有的東西盡數失去。
5 肅穆sùmù: 嚴肅而安靜,莊嚴肅穆。 荒謬huāngmiù:荒唐,錯得離譜。
健忘jiànwàng:記憶力差,易忘事。 6 駭hài:驚駭;驚詫;驚動。
擄lǔ:俘獲;抓獲。 惶急huángjí:恐懼慌張。
瘡疤chuāngbā: 瘡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詰問jiéwèn: 追問;責問。
渴慕:迫切地希望;殷切盼望。 霹靂pīlì:又急又響的雷,是云與地面之間發生的強烈雷電現象。
孤孀gūshuāng:孤兒寡婦 7 交卸jiaoxie :解除;解下。 奔喪bēnsāng:從外地趕回去參加或料理親屬的喪事。
狼藉lángjí:亂七八糟;散亂、零散;也作“狼籍”。 簌簌sùsù∶風吹物體等的聲音;形容流淚的樣子。
典質diǎnzhì:典押。以物為抵押換錢,可在限期內贖回。
賦閑fùxián:晉代潘岳辭官家居,作《閑居賦》。 后來就把沒有職業在家閑住叫賦閑。
頹唐tuítáng: 萎靡不振的樣子。 瑣屑suǒxie:零碎細小。
5. 九上語文復習資料(字詞,重要文章語句分析,文言文重點)
通假字、詞類活用(名做動、動做名、形做動、名做狀、形的意動用法、形的使動用法)、古今異義 句法:省略句、判斷句、被動句、倒置句 還有重點虛詞如“之”、“而”、“其”、“然”、“以”等也會加以歸納整理。
而新課標下,一部分老師可能就反其道而行之,對這些重要的實詞、虛詞或句法特點很疏忽地點到為止,或者甚至是一筆帶過。而且對于學生的掌握程度了解無底,無法監控。
3、新課程大量的古詩文都需要背誦,(這從我們語文老師角度來說是相當歡迎,也是求之不得的。但實際情況是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我們語文的地位是相當低下的,學生(特別是初三學生)他們要應付大量的數、科習題(科學210分的中考比分,誰能敵得過如此誘惑?)他們哪有時間來完成語文的大量背誦?面對這大題量的背誦,我們到底該如何去指導學生背誦、鞏固。
古詩可能還好把握,只要是常見的、常用的(蔡少軍語)名句。那么文章呢?有些文章篇幅相當長,而且又極難理解,是不是都需背誦呢?(新課標說背誦優秀詩文80篇),象《醉翁聽記》、《岳陽樓記》、《桃花源記》等等這寫經典名篇不背真的可惜。
而背的話,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是有很大難度的。) 4、文本的主題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到底該挖掘到哪個度?挖掘 到如何深度才算達到新課程要求?許多老師也覺得很難把握。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特點,也可以說是新課程的一個亮點就是:它新增了這類古今結合的,富有生命力的運用題。我們當然尤需關注。
5、對于學業考試必考的課外文言文,(這也可說是新課程的一個閃 光點。以前我們初一、初二期末檢測基本是以課內文言文閱讀為主,很少考到甚至不考課外文言文閱讀,而新課程2005年七年級上就已經涉及課外文言文閱讀考試。)
而對這部分內容,師生普遍存有恐懼心理。課內文言文量已經相當大,再加上大量的課外文言文閱讀量,教師可能普遍感到時間緊、任務重啊。
不知道從哪里再去擠時間應付這些閱讀量。 三、我市七、八年級期末檢測卷和今年中考試卷中新課標文言文目標的體現及學生(平湖市)考試情況反饋 (一)七、八年級期末檢測卷中文言文試題的分析。
我整理了七、八年級六份期末檢測卷中文言文閱讀及古詩文默寫試題,分析一下,不難看出這幾份試卷的特點: 1、選文涉及課外材料。 2003學年的兩份試卷文言文閱讀均選自教材,且內容較簡單,都是故事性、情節性很強的小故事。
《陳太丘與友期》(2003學年七上),《兩小兒辯日》(2003學年七下)。2004學年的四份試卷均是課內、課外結合,其中三份試卷七(上)、八(上)、八(下)都是選用了內容相關,有故事、有情節的兩段文字比較閱讀。
其中七(上)、七(下)和八(上)對課外文言文有注釋。 2、試題內容及形式: 試題內容及形式不外乎四個方面。
(1)字詞句的理解和識記。出現形式有加點詞解釋和句子翻譯,這是每次必考內容。
(2)文章的賞讀。出現形式有劃分句子的朗讀停頓。
比如:用“∕”標出朗讀停頓。元 方 入 門 不 顧(2003學年七上);用“‖”標出下列句子的停頓處。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一狼洞其中(2004學年七下)。(3)對文本主題內容及文中人物的理解。
試題形式有:①這則故事的主人公是誰?從文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樣的一個人?(2003學年七上)②上述兩段文字都是寫夜找好友,請用原文中的話回答他們找友的原因各是什么?(2004學年八上)③從(乙)文“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這句話中你可以看出王子猷是怎樣一個人?(2004學年八上)④請從(甲)(乙)兩文段中各找出一句最能反映作者“與民同樂”思想的語句,把它摘抄下來。(2004學年八下)⑤你認為“公”為何“大笑樂”?請作簡要分析。
(2004學年七上)(4)還有少部分的運用題(拓展、遷移)。比如:①“兩小兒辯日”的故事給你什么啟示?(用自己的話回答)(2003學年七下)②從古至今,我們民族涌現了眾多如范仲淹一樣具有偉大抱負的仁人志士。
請你舉出一位當今時代中具有這種高尚品質的人,簡要敘述其事跡,并作評論。字數50字左右。
(2004學年八下)③我們從屠戶的經歷中受到哪些啟示?(2004學年七下) 這部分考查內容是新課程呈現給我們的一個亮點,它的特點是:古今結合,古為今用。是極富生命力的東西。
我們語文課要求相當重視知識的積累與能力的培養、運用,這塊內容正是語文知識與能力運用的最好體現。 3、試題所涉及的知識點。
綜觀六份實驗卷,試題所涉及的知識點無外乎一些句法和詞法上的重點。盡管說“不應把詞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識作為考試的重點內容。”
但它們涉及到的重點字、詞、句肯定是考試重點涉及的范圍。比如:(1)“尊君在不 ” 加點詞解釋“不”是通假字。
(2)“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 加點詞解釋“去”是個古今異義詞。(3)“樂民之樂者”加點詞解釋前一個“樂”是個詞類活用詞。
(4)“不以物喜”的“以”是個一詞多義詞等等。又如:句子翻譯,(1)“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是一句倒裝句,其中“洞”又是詞類活用。
(2)“太白感其意,還卒業。”是被動句。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 如何分析文章關鍵詞語和重點語句含義
對關鍵詞語和重點語句含義的分析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著手:
一要結合特定語境,分析詞語的含義,例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標致”一詞的含義,首先必須知道該語境表達的是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之情,然后才能對“標致”作出準確理解。 是反語,表示諷刺。
二要注意詞語的感色彩,判斷詞語的特殊含義,例如:理解《我的老師》中“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并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一詞的表達效果,首先必須明確 “狡猾”本是貶義詞,“詭計多端”的意思,為什么要用在一個孩子的身上呢?聯系上下文的語境,則知這是貶義詞褒用,用以形容兒童天真頑皮的神態,從側面表現了蔡老師對孩子的愛。
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如《故鄉》中“我只覺得我四周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悶。”句中的“高墻”是比喻的說法,這里既包含著作者對故鄉的失望,也包含著和故鄉人們的隔膜,而造成這種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而這正是作者苦悶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題所在。
四要結合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寫作的背景分析句子的深層含義。如《故鄉》最后一句:“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弄清此句的深層含意必須了解該文的寫作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中國本該進入一個新的時期,然而,辛亥革命后的十年,封建禮教仍然禁錮著人們的思想,百姓還面臨著饑荒、兵、匪的威脅,農村經濟幾近破產,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國的希望在哪里,這一切引起了作者的深思。據此可知,地上的路實指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道路,作者堅信只要去奮斗追求,希望最終定能實現。
生動、形象是記敘文語言的特點。揣摩記敘文的語言除了要注意上述問題外,還要從其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寫作特點、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方面去分析、體味。
同學們可試著讀讀這篇文章:武漢九年級語文閱讀基礎之提高試題集http://**questionRes/1874916/3c6309d743c311e4a4b400163e021d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