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過喬丹的內心獨白,淋漓盡致地探討了生與死的問題、愛情與職責的問題、個人幸福與人類命運的問題。
當炸橋后撤離現場時,他不幸受傷,大腿骨折斷了。
他不愿帶累同志們,決意獨自留下,想起和瑪麗亞兩情繾綣時,感到心靈溝通,合二為一,這時就堅決勸姑娘跟大家一起撤走,因為這是她的責任,她走就等于他們倆一起走。
喬丹一心以集體利益為重,要求最后走的游擊隊員把那支子彈剩下不多的機槍留下,因為其他那兩支能弄得到子彈。
他獨自等待敵人前來。
當屠殺另一個游擊小組的劊子手,騎兵軍官貝侖多中尉終于露面時,他激動地感到心臟抵在松針地上怦怦地跳。
喬丹以他最后的一些行動深刻地體現了本書的題旨:人們的命運息息相關,因為每個人都與人類難解難分。
海明威曾經這樣說過,冰山在海里移動的時候,只有十分之一是思出海面的,而對于寫作而言,作者真正要表達的心意,見之筆端的也僅僅只有八分之一,讀者在進行閱讀的時候,就是根據這八分之一的東西去感受其背后的力量,繼而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去開發那文字背后隱藏的剩余“八分之七”,從中讀者能夠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現實生活對于自己的影響。
在小說故事的發展過程之中,作者利用象征的手法把自己的思想精神注入到作品之中,這些思想使得人物命運更加具有悲劇性,也使作品的整體思想更加深沉、含蓄,作品更加引入入勝,促進讀者產生共鳴。
從作品之中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會到“危巢之下,安有完卵”的無奈,何為真正的痛苦,在人世的大非之前,在和平和正義的大道之前,面臨的那些小小苦難,早已微不足道。
苦難只不過是人生的必經之路,關于死亡的思考又有什么意義呢?海明威認為,同死亡意義相比較,只有用行動來證明自己主宰權的生命意識,才是有意義的事情。
在《喪鐘為誰而鳴》中,通過努力達到一種自然與人、男人與女人、人與人之間的普遍和諧感,海明威告訴我們,這種和諧是感覺意識中最困難的斗爭,要認識自己與自然的親密關系、認識兩性間乎等互補的相互性、認識自己與他人的同生共存的命運,需要打破人類中心的意識,克服統治和支配的傲慢感覺,懂得相互關聯、相互依存和關愛的倫理,培養“愛的感覺”。
這樣才能回歸自然、融入自然,感悟自然的神奇,體驗自然中的無限美,才能從自然那里獲得愛、智慧和力量;這樣才能建構親密無問的人際關系,才能感受親信、升華愛情、關愛他人、維護和平;這樣才能改變人類征服自然的態度,消除性別偏見、種族歧視、階級壓迫和民族統治。
隨著小說的發展,喬丹對自然的意識和感觸不斷增強,最后,當他受傷不能再動彈,躺在松枝上等死時,他對自然的感受最強;自然給他帶來的平靜占住了他的整個意識,使他的心跳本身成為大地的一部分。
在與大地的結合中,他似乎懂得,階級、統治、戰爭、殘暴在大自然永恒、和諧、健康的次序中終將消融,喪鐘最終將為人類混亂的次序而鳴;人類生活一定會像自然一樣和諧而美好。
因此他為他所愛的人、為他為之奮斗的革命事業——為人類謀求幸福——獻身是值得。
他必須堅持戰斗到最后,拖住敵人,讓同志們逃生。
在《喪鐘為誰而鳴》中,如果戈爾茲代表的是混亂的社會,瑪麗亞代表的是和諧的自然,那么皮拉爾和安塞爾莫代表的是自然與社會的融合,因為皮拉爾和安塞爾其身上的矛盾情感和雙性氣質綜合了次序與混亂的特性。
他們對主人公喬丹的影響改變了他的性格,使他從一個理性的軍事任務的機械執行者變成一個有感倩、有血有肉的人,使他擺脫冷漠孤立的混亂狀態,投入自然和諧的次序和瑪麗亞的懷抱,使他僵得如何去愛,如何去建立真正的感情聯系。
在3天執行任務的光陰中,他充分享受到自然次序的健康與和諧以及愛情的歡悅與美好,也與同志們結下親人般的情誼,充實而有意義地度過了比他一生都要重要的3天游擊隊戰斗生活,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得到完善,情感得到升華,真正值得為什么而奮斗,為什么而生存,為什么而獻身。
最后在與自然和大地的融合中,喬丹義無反顧地為他深愛的戀人瑪麗亞、為他關愛的同志們、為他理想的事業獻出寶貴的生命。
海明威在《喪鐘為誰而鳴》中不僅關注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而且涉及人類自身精神生態問題,揭示人類文明所導致的群體、民族、國家之間的利益競爭沖突和混亂次序,試圖從自然中尋求一種永恒的和諧次序,來醫治人類世界的貪欲、分裂、統治和混亂。
此外,海明威用女性天性中的同情、憐憫之心和關愛、交往之情來遏制男性意志的惡性膨脹和支配控制欲望,消除男性孤立的自我意識,從而打破文明與自然的分離習性,否定理性主義的自我概念和工具主義的存在模式,使文明/自然、男人/女人、理智/情感等傳統的二元對立關系得到調和與融通。
故事時間跨度只有四天,作者卻洋洋灑灑寫下幾十萬字,可見作者對細節刻畫得深入。
人在遇到問題時,思緒是混亂的,總會零零碎碎去想很多東西,這些思緒是片段的,毫無章法可言。
作者卻很好地用語言將這種矛盾心理直觀地表達出來,讓讀者能夠進入人物角色的心理,去體味人物那時的復雜心理。
這種描寫手法是高超的,會讓你不知不覺跟著書中人物的思緒去發展,猶如置身其中。
也可以說是主人公羅伯特·喬丹——一個思想復雜的青年知識分子在三天里的心靈軌跡。
生與死的問題,愛情與戰斗職責的矛盾,道德倫理與嚴酷現實的矛盾交織在一起。
你反對一切殺人的行為,可你既殺過人,而且還要繼續殺人。
因為要打勝仗就必須多殺敵人。
一切的一切,在鐘聲敲響的時候,都還沒有結束,是喪鐘還是希望的鐘聲?它到底在為誰而鳴響不止?
海明威的創作風格正如他的主人公一樣,是冷的英雄熱的血,表面冷靜、客觀,實際上潛藏著強烈的情感。
羅伯特的情緒變化其實是小說的潛在線索。
全書43章,前緩后急,從第19章開始節奏明顯加快,篇幅也較為短小,不斷采用平行剪輯,突出了戰斗臨近的緊迫感。
相反,愛情的發展卻逐步緩慢下來,最后一夜尤其漫長,強烈地渲染了主人公的美好情感,也突出了結局的悲壯場面。
通過大量的鋪墊,小說在結尾時達到了高潮卻又戛然而止,令人在回腸蕩氣的悲壯氣氛中回味無窮。
簡潔的文字,鮮明的形象,豐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主體的時空結構,構建了這部杰出的巨著宏偉壯闊的框架和豐富雋永的內涵。
海明威發揮他獨特的敘事藝術,以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及豐富多彩的對白,緊緊環繞著羅伯特·喬丹的行動,一氣呵成地把這故事講到底,同時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及回憶,使這個主人公的形象非常豐滿。
作者運用自己訓練有意的眼力以及作家對于事物的那種敏銳的洞察力,通過對于主人公喬丹命運的描寫了故事進行明暗關系的處理,通過象征手法深度挖掘了人物的深層心理,展示了現實世界人物的復雜性以及文學作品的內涵性。
故事之中,喬丹為了能夠躲避清醒時刻的孤獨,常常喜歡在閑暇之余進行懷舊自酌,而且他也多次在酒酣耳熱幻境之中享受到了片刻的寧靜。
喬丹具有心若止水的外表,但是他的內心卻潛藏著深刻的躁動以及不安,他在執行任務時受到了心理暗示的巨大壓抑。
同時在故事之中,作者通過明線直接寫喬丹執行炸橋任務并且有可能出現不幸,通過暗線來表現人物的陰柔之氣,即是彼拉爾多次為喬丹“看手相”。
這一細節具有十分重要的畫龍點睛的作用,作者在這一部分之中體現出了一種觀點冷靜、筆法流暢的態度,使得喬丹內心的迷茫、空虛以及絕望和悲憤顯示得自然而又淋漓盡致。
這些情感作者雖然沒有直接抒發,卻是在無形之中扣細節動作進行凝結,使得明線和暗線相互連通融臺,貫穿全文。
整篇作品一共有四十三章,然而出現為喬丹看手相的章節一共有六章,這其實就是暗線和明線之間的一種“暗合”,暗示了他命運的前進,加劇了人物命運的悲劇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更能激發讀考產生共鳴。
在《喪鐘為誰而鳴》中,海明威有效地使用了“時間透視法”“時間的空間化”等典型的敘述技巧,使得他的小說呈現出獨特的藝術特色。
海明威在創作的時候似乎也有意的運用時空技巧,有目的營造出一種時空的氛圍,使閱讀作品的讀者身在其中,既能感受到時間帶給我們的歷史感,同時也能感受到空間的立體感,增強了作品的真實感和藝術感染力。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喪鐘為誰而鳴的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