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贊美鄧稼先的句子有哪些
關于贊美鄧稼先的句子如下: 1、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是中華民族不倒的脊梁。
2、忠厚樸實的人,毅然決然地參與了我國核研究工作。默默無聞的人,戈壁的風沙吹散了他的 姓與名。
以身許國,寫下山河的頌歌。 3、殷紅熱血,精忠報國,他是共和國忠誠的奠基人。
4、作為一個中國人,他對中國,對兒時的誓言,對科學事業,都是無愧的。踏遍戈壁共草原, 群力奮戰自當先。
君視名利如糞土,許身國威壯河山。 5、他的一生始終在執著地追求,無私地奉獻,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他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
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 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人物評價: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他的祖國中國的強盛,為了中國國防科研事業的發 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斗了數十年。
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 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
2.【在鄧稼先這篇課文中我發現哪些句子美妙,美妙在哪里】
許多句子都不錯,自己認為哪句寫得好,言之有理就行.①我發現“對這一轉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這句話在本部分的末尾,顯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鄧稼先這位科學家放在中國一個世紀的歷史背景上,運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鄧稼先的特寫鏡頭推到讀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對“中國人站起來了”這一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影響最深遠的巨大轉變作出巨大貢獻的人就是鄧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寫作的中心,開啟下文.②我發現“事后我追想自己為什么會有那樣大的感情動蕩,是為了民族而自豪?還是為了稼先而感到驕傲?——我始終想不清楚”這一句寫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這一句作者運用兩個表選擇關系的設問句,充分表達了自己內心深處引起的感情震蕩,它含蓄地告訴讀者,作者既為中華民族感到自豪,更為稼先領導國內學者和技術人員獨立地設計出中國的原子彈而感到驕傲,語言簡練,蘊含豐富.③我發現“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鄧稼先是中國**的理想黨員”這兩段寫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這兩句話分兩段陳述,起突出、強調作用,高度贊揚了鄧稼先的崇高品質和精神境界.讀完這兩句,不由得使人在內心深處升起一股敬仰之情.④我發現“——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自己走過的路.這是他的性格和品質.能這樣估價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這一段寫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這一段話作者直接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對鄧稼先進行高度的評價.鄧稼先把獻身祖國的國防事業作為自己終身的奮斗目標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從來沒有彷徨、沒有矛盾過,至死不渝,無怨無悔,他執著追求、竭力奮斗的輝煌的一生將在歷史長河中成為永恒,永不磨滅.這樣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他是我們永恒的驕傲.。
3.用優美的一段句子分別描述貝多芬,蘇軾,勾踐,鄧稼先的主要事跡
1、死寂的世界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意味著什么?藝術生命的結束;藝術生命的結束對于熱愛音樂超越生命的音樂家來說意味著什么?肉體生命的生不如死。然而,當你聆聽著《命運》那悲愴激昂得足以讓你涕淚縱橫、熱血沸騰的旋律的時候,你就會明白,有一個人在厄運降臨的時候沒有被擊垮,他就是——貝多芬。
2、政治舞臺,似乎從來就不是給藝術家、詩人展示的空間,或許政治的殘酷與黑暗,對于至情至性的詩人來說,幾乎就是一種折磨和侮辱。于是,當胸懷一腔愛國為民抱負的詩人出現在政治舞臺上的時候,其命運的悲涼就早已注定。然而,或許正是多舛的命運反而成就了詩人的絕唱。當我們吟誦著“大江東去”,感嘆“人生如夢”的時候,似乎隱隱看到了那一代文豪瀟灑的身影——蘇軾。
3、從高高在上的國王到任人踐踏的奴隸,從錦衣玉食的高貴到嘗糞舐痔的下賤,從富有一邦的巔峰到國破家亡的苦難,從忍辱偷生的茍且到臥薪嘗膽的艱辛,歷史鐫刻下了一個關于生命韌性和不滅雄心的傳奇,同時也讓我們記下了一個代表傳奇的名字:勾踐。
4、在結束了長期戰亂和飽受欺凌的歷史之后,新中國成立,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從深沉的睡眠狀態下被徹底喚醒。然而剛剛走向新生的祖國所面對的環境卻是如此險惡:內部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外部寒風凜冽、虎狼窺伺。正是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反而激發起中華優秀兒女強烈崇高的愛國熱情和不畏強暴的英雄氣概。“祖國,你冷嗎?我為你造一個太陽!”伴隨著耀眼的光芒和升騰的蘑菇云,全世界都聽到了一個具有優秀文化血脈的古老民族在歷經苦難、逐漸覺醒、重新崛起的過程中所發出的震撼吶喊,也讓人們記住了一個中華赤子的名字——鄧稼先。
4.“《鄧稼先》楊振寧”中直接贊美鄧稼先的語句,圈出其中的關鍵詞句
在直接贊美鄧稼先的語句分別是第一部分最后一小節; 第二部分最后兩小節;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節; 第四部分最后一小節; 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時代的歌;第六部分。
本文收錄在2017年春季新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材第1課,課文錄音在2017新版中增設,由楊波朗讀。 擴展資料: 一、作者簡介 楊振寧,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二、內容簡介 鄧稼先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后,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
后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 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 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鄧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