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謝皇上的話”用文言文怎么說
“感謝皇上的話”用文言文說謝主隆恩。主是指皇上,隆是形容恩的指恩非常重。就像會議隆重舉行一樣。
1、皇上:即皇帝。皇,古為上天,光明之意,"因給予萬物生機謂之皇"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皇為上,帝為下。
2、釋義
(1)[the emperor]∶皇帝
(2) [Your Majesty]∶對皇帝的直接稱呼
(3) [His Imperial Majesty;His Majesty]∶對皇帝的間接稱呼"皇上" ;明清時代大臣對皇帝的稱呼。"皇帝"、"陛下"從秦朝開始,后來才發展出"萬歲""至尊""官家"等稱呼。
3、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后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4、主要特點
第一個“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兩字,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后一個“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語言文章”也叫做語體文。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比如像說現在的,“你吃飯了嗎?”。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里,“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中國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在中華數千年歷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2.用文言文中形容皇帝缺點和詞有哪些
文言文中形容皇帝的詞有這些:
一、辟bì
“辟”字的義項很多,但其中有一個解為“君主”。如《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皇王維辟。”(皇王,指周武王;維,句中語氣詞;辟,君主)“復辟”一詞最早就是“恢復帝位”之意。《張衡傳》中的“連辟公府不就”的“辟”,就是“帝王征召并授予官職”的意思。
二、策cè
“策”字有一個意思是“帝王對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書”。如《木蘭詞》:“策勛十二轉。”(朝廷或皇上記錄功勛的書很多)又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受策以出。”由這個意思又引申出了“帝王對臣下”。如《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為丞相。”(策亮為丞相:授予諸葛亮丞相的職位。)
三、宸chén
“宸”字其中有個意思是“帝王住的地方,宮殿”。如王勃的《九成宮頌》:“宸扉既辟。”(皇宮的大門已經打開)也引申為“王位,帝王的代稱”。如“登宸”“宸旨”“宸輿”等等。《林黛玉進賈府》中“又有‘萬幾宸翰之寶’”中的“宸”就是“皇帝”的意思。(萬幾,萬機,就是萬事;宸翰,皇帝的墨跡、書法;寶,皇帝的玉璽)
四、敕chì
“敕”字有個義項是“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詔書”。如《宋書·謝弘微傳》:“書皆是太祖手敕。”(手敕,親手寫的詔書)看《紅樓夢》,你就會看到“敕造”等字樣,就是“皇帝下令建造”之意。白居易的《賣炭翁》“手把文書口稱敕”中的“敕”就是“皇帝的命令、詔書”之意。
五、覲jìn
“覲”字其一義項是“朝見帝王”。如《轂梁傳·僖公五年》:“天子微,諸侯不享覲。”(微,衰弱;享,進獻;覲,朝見帝王)《譚嗣同》“乃扶病入覲”中的“覲”就是“朝見皇帝”的意思。
六、冕miǎn
“冕”字其一義項是特指“帝王的禮帽”。如《漢書·東方朔傳》:“冕而前旒。”(旒liú,帝王禮帽前后懸垂的玉串)從這個意思引申出了今天的“加冕”。
3.文言文中與皇帝稱謂相關的詞有哪些
皇帝的稱謂有:
孤,寡人,朕,予等
朕
“我”的意思。秦以前,不論尊卑,皆自稱朕,如屈原有詞說“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時起專用作皇帝自稱。
寡人
意為“寡德之人”,表示自謙之意,又有無上的權力而有高處不勝寒之感,所以自稱寡人。
孤
與寡人同義。
予
上有太上皇時,有時自稱為予。
對皇帝的稱呼有:
皇王:對君王的敬稱,猶言大王。見于《詩經。大雅。文王有聲》:“四方攸同,皇王維辟,皇王烝哉。”朱熹《集傳》:“皇王,有天下之號,指武王也。”
皇祖:帝王的祖先。明朝規定,祭告高祖以上的稱皇祖。
皇辟:帝王的別稱。
主:古代對國君的稱呼。
主上:臣下對國君的稱呼。
主公:臣下對君主的稱呼。《三國志.蜀志.法正傳》:“或謂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
主君:國君的別稱。《墨子.貴義》:且主君亦嘗聞湯之說乎。
君:君主、天子。《尚書.大禹謨》: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君王:對帝王的稱呼。 《國語.吳語》: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將殘伐越國。
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 《商君書.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無不亂之國。
君人:指皇帝。 《商君書.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諸侯,必劫于百姓。
先帝:當朝帝王已死的父親。 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先君:古代帝王稱其先代君王的稱呼。 《詩經.鄴風。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先后:先世君王的稱呼。 《漢書.韋賢傳》:我既此登,望我舊階,先后茲度,漣漣孔懷。”顏師古注:“先后,即先君也。
先正:先代君長,已故的帝王。 《禮記.緇衣》引逸詩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鄭玄注:先正,先君長也。
先皇:前代帝王的稱呼。 唐,杜甫《憶昔》詩之一:憶昔先皇巡朔方,千乘萬騎入咸陽。
先主:對開國君主的稱呼。 《三國志》有《先主傳》。
4.文言文中表示帝王繼位的詞有哪些
踐祚 [ jiàn zuò ];指即位,登基。出自《舊唐書·于休烈傳》。
踐極 [ jiàn jí ];漢語詞語,基本意思為登極;即位。
踐位 [ jiàn wèi ];踐位是一個詞語,解釋是登基;即位,出自《管子·小問》。
登基 [ dēng jī ];登基又稱即位,即皇帝即位。 新皇帝繼位,紀年改元,以示萬象一新。
即位 [ jí wèi ];即位,指就位;入席;開始做帝王或諸侯。見《左傳·桓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繼位 [ jì wèi ];繼位,讀作jì wèi,漢語詞語,是指繼承王位或帝位。
面南背北 [ miàn nán bèi běi ];指登基當皇帝。封建社會帝王面南朝北設座,故稱。相聲《連升三級》:“既然有這么大的學問,將來我要是面南背北之時,這人對我有很大的用處啊。”
帝王
(漢語詞匯)
編輯
帝王(dì wáng):是皇帝和各種君王的統稱。
“帝”與“王”,在周之前,字義相近;自秦始皇開始,藩國或附屬國的君主稱王(如朝鮮王、越南王等)。天無二日,理論上天下只能有一個皇帝(自稱為‘朕’),而有多個王。對華夏正統而言,不承認世上任何其他皇帝。但天朝正統衰落時,中國本土會出現多個皇帝并存的情況。但是他們會互相不承認。當一方臣服于另一方時,就得改稱“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文言文問候皇上的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