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孟子、道德經中的名言警句50句
1、道,可道,非常道。
2、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4、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5、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
6、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7、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8、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9、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10、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11、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12、上善若水。
13、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14、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15、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16、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17、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8、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9、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
20、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21、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22、致虛極,守靜篤。
2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24、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25、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26、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27、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28、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3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1、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32、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33、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神明。
34、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35、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36、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37、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38、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39、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40、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4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42、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43、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44、柔弱勝剛強。
45、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46、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47、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48、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49、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50、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2.道德經中說女人是道化身的句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章天 下 皆 知 美 之 為 美 , 斯 惡 已 。
皆 知 善 之 為 善 , 斯 不 善 已 。有 無 相 生 , 難 易 相 成 , 長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聲 相 和 , 前 后 相 隨 。
恒 也 。 是 以 圣 人 處 無 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 萬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這一段是說:因為有了罪惡,所以人們才認識到了善良;因為有了美麗,所以人們了解了丑陋;善惡、美丑、高低、長短、這些事物,都是相互比較相互參照而產生的。
所以,覺悟了的人,不會被這些事物所迷惑,而是以平常心態和自然、平凡、低調、高尚的行為(不言之教)來影響自己身邊的人;正因為如此,他的功德亙古不逝。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章唯 之 與 阿 , 相 去 幾 何 。
善之 與 惡 , 相 去 若 何 。人 之 所 畏 , 不 可 不 畏 。
荒 兮 , 其 未 央 哉 。眾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春 登 臺 。
我 獨 泊 兮 , 其 未 兆 ﹔沌 沌 兮 , 如 嬰 兒 之 未 孩 ﹔儽 儽 兮 , 若 無 所 歸 。眾 人 皆 有 余 , 而 我 獨 若 遺 。
我 愚 人 之 心 也 哉 。俗 人 昭 昭 , 我 獨 昏 昏 。
俗 人 察 察 , 我 獨 悶 悶 。眾 人 皆 有 以 , 而 我 獨 頑 且 鄙 。
我 獨 異 于 人 , 而 貴 食 母 。
3.詩經 禮記 老子中的經典語句
[原文] 寵辱若驚①,貴大患若身②。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③,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譯文]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么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
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什么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么禍患呢?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愛惜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注釋] ①寵辱:榮寵和侮辱。 ②貴大患若身:貴,珍貴、重視。
重視大患就像珍貴自己的身體一樣。 ③寵為下:受到寵愛是光榮的、下等的。
④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意為如果我沒有身體,有什么大患可言呢? ⑤此句意為以貴身的態度去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以愛身的態度去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 [引語] 這一章講的是人的尊嚴問題。
老子強調"貴身"的思想,論述了寵辱對人身的危害。老子認為,一個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貴身",不胡作妄為。
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們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責委任于他,讓他擔當治理天下的任務。在上一章里,老子說到"為腹不為目"的"圣人",能夠"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才可以擔負天下重任。
此章接著說"寵辱若驚"。在他看來,得寵者以得寵為殊榮,為了不致失去殊榮,便在賜寵者面前誠惶誠恐,曲意逢迎。
他認為,"寵"和"辱"對于人的尊嚴之挫傷,并沒有兩樣,受辱固然損傷了自尊,受寵何嘗不損害人自身的人格尊嚴呢?得寵者總覺得受寵是一份意外的殊榮,便擔心失去,因而人格尊嚴無形地受到損害。如果一個人未經受任何辱與寵,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獨立的人格。
[評析] 本章所講關于"貴身"和人的尊嚴問題,大意是說"圣人"不以寵辱榮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這是接著上一章"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的而言的。凡能夠真正做到"為腹不為目",不為外界榮辱亂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擔負治理天下的重責。
對于本章主旨,王夫之作過如下精辟的發揮。他說:"眾人納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
夫不見納天下者,有必至之憂患乎?寵至若驚,辱來若驚,則是納天下者,納驚以自滑也。大患在天下,納而貴之與身等。
夫身且為患,而貴患以為重累之身,是納患以自梏也。惟無身者,以耳任耳,不為天下聽;以目任目,不為天下視;吾之耳目靜,而天下之視聽不熒,驚患去已,而消于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傾。
"(王夫之:《老子衍》) 一般人對于身體的寵辱榮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許多人重視身外的寵辱遠遠超過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難免要與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打交道。
許多人是以榮龐和功利名祿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為享榮華富貴、福佑子孫。總之,人活著就是為了壽、名、位、貨等身邊之物。
對于功名利祿,可說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擺在什么位置上,人與人的態度就不同了。
如果你把它擺在比生命還要寶貴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錯特錯了。老子從"貴身"的角度出發,認為生命遠過貴于名利榮寵,要清靜寡欲,一切聲色貨利之事,皆無所動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為萬民所托命。
這種態度基本上是正確的。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
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
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
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
4.誰能告訴我道德經中關于淡泊名利的句子,謝謝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生而弗有也,為而弗寺也,長而弗宰,是胃玄德。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無積,既以為人已俞有。既以予人矣,已俞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為而弗侍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扌直 而盈之,不若亓已。扌短 而允之,不可長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老子道德經中的經典語句及譯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可以說就是路,但不僅僅就是指路。路是道的名,但不僅僅就是路這一個名。
我們沒有給道取名的時候,道就已經創造了天地;我們現在給道取了名就叫道,萬事萬物是由于道的存在而產生。(天地是如何創造的,請看第二十五章)
在事物的發展變化中,當我們對該事物無利害關系時,能觀察到事物變化的美妙之處;但當我們對該事物有利害關系時,就能觀察到并指出事物變化的過錯,這就是道。
華北平原以盛產小麥著名。假設在小麥收割的時節,你和家人來到了華北平原,你可以看到金黃大地,麥浪滾滾,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農民兄弟們手握鐮刀,揮汗如雨。你會感到大自然是多么美麗,大自然是多么和諧。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那么美妙。
突然,你發現他們正在收割的小麥是你家的小麥,而且他們沒有經過你的同意。這時你所看到的景象,就和你在前面看到的完全不一樣。你會生氣,你會發怒!
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就有欲和無欲的結果。
無欲和有欲同出于道,但不同名,二者合起來觀察就能看到道的深奧之處,道即深奧又神妙,道就是所有自然規律的發源地。
總結:這就是道,需要我們知道,從不知道變為知道,從無知變為有知。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文]
人大約分為三等:一等人學得了道理,就會勤學苦練,在言行中按道理為人處世。二等人聽說了道理,將信將疑,不知道該怎么辦;三等人聽說了道理,大笑,認為這個道理可笑荒謬。如果三等人聽說道理后不笑,那就恰恰是違背道理了。
古人有過這樣的總結:光明的大道有時看不見的(這里暗示,道理不是人人都能明白的);前進的大道有時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有時有些崎嶇;有德的人有時很謙虛;道德高尚的人有時認為自己的道德還不足;修煉道德的人有時要偷偷摸摸;誠實質樸的人有時好像變壞了。
有道之人有時候被壓制;有道之人有時被閑置;成大事的人,有時需要更長的時間去磨煉;
講道理不需要很大的聲音,事實和道理勝于雄辯;道理是沒有形狀可以讓我們直接觀察到;道往往隱藏很深,我們都不知其名。只有遵循“道”,萬物才能善始善終。
6.【孔子、孟子、道德經中的名言警句50句】
1、道,可道,非常道.2、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4、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5、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6、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7、虛而不屈,動而愈出.8、多言數窮,不如守中.9、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10、綿綿若存,用之不勤.11、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12、上善若水.13、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14、金玉滿堂,莫之能守.15、功遂身退,天下之道.16、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17、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8、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19、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20、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21、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22、致虛極,守靜篤.2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24、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25、道之為物,惟恍惟惚.26、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27、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28、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2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3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1、重為輕根,靜為躁君.32、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33、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神明.34、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35、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36、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37、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38、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39、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40、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4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42、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43、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44、柔弱勝剛強.45、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46、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47、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48、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49、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50、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道德經大沖若盈的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