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萍水相逢下一句
盡是他鄉之客。
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
原文節選: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云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并。窮睇眄于中天,極娛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譯文:
放眼遠望,胸襟頓時感到舒暢,超逸的興致立即興起。排簫的音響引來徐徐清風,柔緩的歌聲吸引住飄動的白云。今日盛宴好比當年梁園雅集,大家酒量也勝過陶淵明。參加宴會的文人學士,就像當年的曹植,寫出“朱華冒綠池”一般的美麗詩句,其風流文采映照著謝靈運的詩筆。
音樂與飲食、文章和言語這四種美好的事物都已經齊備,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這兩個難得的條件也湊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極目遠眺,在假日里盡情歡娛。蒼天高遠,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無窮無盡。歡樂逝去,悲哀襲來,意識到萬事萬物的的消長興衰是有定數的。
遠望長安沉落到夕陽之下,遙看吳郡隱現在云霧之間。地理形勢極為偏遠,南方大海特別幽深,昆侖山上天柱高聳,緲緲夜空北極遠懸。關山重重難以越過,有誰同情我這不得志的人?偶然相逢,滿座都是他鄉的客人。懷念著君王的宮門,但卻不被召見,什么時候才能像賈誼那樣到宣室侍奉君王呢?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高宗時期,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此閣,并于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閣上歡宴群僚和賓客。作者前往交趾看望父親時路過這里,也參加了盛會,即席賦詩,并寫了這篇序。
作者介紹: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滕王閣序
2.描繪萍水相逢的詩句
例句:
1.'萍水相逢無定居。同在他鄉,又問征途。離歌聲里客心孤。花盡園林,水滿江湖。'作者石孝友,南宋詞人,字次仲,江西南昌人。
2.“萍水相逢此識君,天涯蹤跡又離群。夢隨海月鄉心遠,愁逐江流客路分。”年代: 明 作者: 蘇平。
3.“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唐·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4.“蓬萊閣上笑談余,別后思君看畫圖。萍水相逢俱老矣,家山自好盍歸乎。”年代: 宋 作者: 黃庚。
5.“萍水相逢此識君,天涯蹤跡又離群。夢隨海月鄉心遠,愁逐江流客路分。”年代: 明 作者: 蘇平。
6.“夜與琴心爭蜜燭,酒和香篆送花神。東君類我皆行客,萍水相逢又一巡。”年代: 明 作者: 唐寅。
7.“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作者:王勃 (唐)。
8.“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元·施耐庵《水滸傳》。
9.“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作者:白居易 (唐)。
10.“萍水相逢俱老矣,家山自好盍歸乎。”《酒邊呈張景純》年代: 宋 作者: 黃庚。
“萍水相逢此識君,天涯蹤跡又離群。夢隨海月鄉心遠,愁逐江流客路分。”
詩句,就是組成詩詞的句子。詩句通常按照詩文的格式體例,限定每句字數的多少。
宋元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后,詩句內容逐漸擴充和演繹,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后期,詩句演變成沒有了字數的限制的自由體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