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初中語文課后練習中有許多這樣的習題:“下列加點詞語有什么表達作用?”“下列加點詞語能否去掉,為什么?”“下列加點詞語能否與括號中的詞語調換,為什么?”諸如此類習題,其實都是為了培養學生正確的理解詞語的表達作用,而這也正是廣大師生長期為之困感的老大難題。筆者通過對初中語文新舊教材中340多例此類習題的搜集、整理、分析,初步總結出了一種分析加點詞語表達作用的自認為較有效的方法,供師生參考。
首先,加點詞語總是處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是為表達某種思想感情或行為狀態而服務的,所以要想準確的理解這些詞語的表達作用,就得先大概的理解詞語所在的句意、段意甚至文章主旨。那么,如何去理解呢?我認為,讀是必需的,而朗讀最為湊效。朗讀能產生語感,語感能使人對某種意念或表達作用心領神會。如“聽說,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聽說而已,我沒有親見。”(《論雷峰塔的倒掉》)。誦讀幾遍后,作者對雷峰塔那種深深的惡感,以及還只是“聽說而已”便情不自禁發文議論的快感自會感染我們,同時,我們也分明感覺到“聽說”與“聽說而已”為句子表情達意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是定位。一般的說,加點詞語常常歸屬于以下幾種類型:運用某種修辭手法;以定語或狀語的形式起修飾或限制作用;近義詞辨析;詞語帶感情色彩;生動傳神的動詞……還有一些意味深遠的短語或句子。要想分析詞語的表達作用,首先得認準它屬于以上哪種類別,能做到這一點,就等于給“問題”定了位,找到了深入分析的突破口。
然后是分析。這一環節需要我們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資源或查閱工具書,對已“定位”的加點詞語進行類別屬性的分析。如修辭類別中,比喻是為了形象化的表現事物的某種特點,反問可增強肯定語氣。修飾限制類別中副詞出現的最多,表達效果最明顯,要辨清它是表程度、時間、狀態還是范圍的。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類別中,褒義詞有有褒揚、贊譽之意,貶義詞有貶低、指斥之意。近義詞辨析關鍵在于找詞語間的細微差別,有一絲之差,表達效果往往大相徑庭。還有給動詞、形容詞、關聯詞等加點的,也都有它一般性的表達作用,這里不再一一贅述。
最后是揉合。經過以上幾個環節,詞語所屬的類別辨清了,各類詞語又有其特殊的表達作用,再結合閱讀過程中對句意、段意或文意的理解和朗讀中的語感,這時,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就不難說出。如“大自然,已到處發出緊急警號”,“到處”是副詞,表示范圍廣,再結合上下文內容分析:這里運用“到處”說明野生動物銳減和生態環境遭破壞的范圍相當廣,問題相當嚴重,已到了非重視解決不可的時候。又如“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兩個“臥”都有擬人色彩,賦予了小村莊和雪以人的情態,形象地表達出了濟南的冬天那種暖和、安適、平靜的氣氛。在對這幾乎個加點詞語的解析中,朗讀詞語所在的句子及上下文內容是基礎,確定“到處”是副詞、“臥”運用了擬人手法是關鍵,分析運用副詞和擬人手法的一般作用很必要,最后的揉合及語言表述才是我們的終結目的。當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各人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不盡一致,所以表述結果也會各式各樣,但只要能夠按照這個思路,認真做好每一環節的工作,我們就不至于面對題目無從下手或無話可說。
漢語語言豐富多彩,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往往因一個詞語的換用,而使表達效果千差萬別,所以能掌握一種分析詞語表達作用的方法,不僅便于平時的作業、練習、考試,更有益于理解漢語言本身及其運用的奧妙
2.【除了題目的作用句子的賞析句子的作用句子的含義句子的表達效果加
初一閱讀題,除了樓主你說的以外,有的文章還要問一些作者的用意,以及文章中心句是哪個,或者有的文章不寫題目,讓你讀完之后自己想一個合適的題目,這種題型也很多,這些就是要算深入一些的了,閱讀題一般多讀幾遍,把每個句子基本讀懂,仔細體會作者用意何在,至于文章安排某些內容有什么用意,這種題型就是要你聯系上下文,帶著問題去看文章,有的題答案就在文中,你要仔細找找,有的題目會是這樣的“這個短語是什么意思”,很多時候這種題答案就在這個短語的前后句子的理解,那么就是也要把句子本身放入文中去看,再分析整篇文章,具體表現了什么,有的句子有言外之意,要細讀,表達效果,就是這個句子給讀者的啟示等等之類的,。
3.句子中加點詞的表達效果答題方法
觸景生情,是指觸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發為感嘆述懷的方法。
這種方法可以先寫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發對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寫景物;還可以把二者交織起來,一邊寫景,一邊抒情。寫景是為了抒情,筆在寫景,卻應當“字字關情”。
如劉白羽的《急流》就是一篇運用觸景生情法的佳作。文章的前一部分主要是寫景,作者首先是描寫閩江江水的綠,再寫江中急流的險,然后筆鋒一轉,重點描寫急流中的飛舟。
寫“綠”,寫“急流”,寫“飛舟”,都是為寫船上的勇士作鋪墊。面對這幅急流飛舟、驚心動魄的畫面,作者觸景生情:在那緊急關頭,是急流勇進,還是急流勇退呢?結論是只能前進,不能后退,因為“只要你稍微一怯弱,一動搖,那船便會撞碎在尖厲的巖石上”。
作者抒發了不畏艱難險阻,急流勇進,知難而上的革命情懷。情從景出,扣人心弦。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詞句賞析加點詞表達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