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具體指什么
這八個字大多出現在一些教案中。
我的高中語文老師第一堂課就告訴我們,語文課難教、難學,關鍵就在這八個字。字--就是教會學生字的意思,中華文學博大精深,一字多音、多義、多用,所以這是學習語文的基礎。
詞--詞匯的意思,同理,一個詞匯有不同的意思,例如:東西這個詞有貶義、中性兩種詞性,組成字詞結構還會引申出許多意思;又例如:閼氏(yan zhi)這是匈奴皇后的意思,但是作為單字又有不同發音、解釋。 句--句子,普通的句子,主謂賓定狀補,但是古漢語文言文又分許多賓語前置啊、動賓結合啊什么的,理解起來十分復雜,學習古文不僅要好學,還要天分(理解能力的天分)。
篇--篇幅,或者說一篇文章,也有指的是節選。 如《出師表》之類的,這就是大范圍的解釋了語文難教難學,因為要結合當時的歷史、政治、地理、人文。
別說老外,就是中國人,也很難理解,在國際文學體系的沖擊下,我們傳統文化正在淡化,很多人不理解士大夫的節操,當然,這也和“崖山之后無漢人”有關。所以許多有關氣節的文章,《出師表》《蘇武牧羊》《過零丁洋》等等,變得越發難以理解。
更有甚者,把蘇武牧羊理解成了一家飯店,這幾乎就是一種悲哀!前四字表示的單純從字數上的分類,后四字表示的是用法語--成語、諺語、偈語、俗語。泱泱五千年的積淀,形成了大規模的語言模式,雖然經歷過那么多次的王朝更替、焚書坑儒,但是留下的瑰寶依舊讓我們學不勝學,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僅此而已。
修--修飾,可以解釋為排比、比喻、反復等等的語句用法,作文考試中大多就是考察學生在這方面的理解和應用。邏--邏輯,有倒敘、插敘、順敘、前后呼應等等,講求的是一篇文章或一個故事前后連貫、緊湊、符合事實、能夠被大眾認可和接受。
文--這是許多老師有分歧和爭議的地方。一說是文法,但似乎和修、邏重復了;一說文化,這似乎符合,就是白居易所謂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意思,政治清明時,如盛唐、兩宋,大多數的詩詞歌賦描繪的是太平盛世、更功頌德、無病呻吟,極盡華麗之能是。
政治慘淡是,如李煜、陸游、文天祥,多有悲傷、悲憤之感。魯迅先生棄醫從文,文化救國,其文章多為諷刺,來激勵國人的士氣和精神。
大致就是這樣。
2.“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具體指什么
先說句和語 句:解釋①: 句子 舉例:語句、詞句、造句 ; 解釋②: 用于語言 舉例:三句話不離本行、寫了兩句詩; (⊙o⊙) 語:解釋①:話 舉例:語言、語音、漢語、外語、成語、千言萬語;解釋②:說 舉例:細語、低語、不言不語、默默不語;解釋③:諺語;成語 舉例:語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解釋④:代替語言表示意思的動作或方式 舉例:手語、旗語、燈語;解釋⑤:指姓
再說篇和文 篇:解釋①:首尾完整的文章 舉例:篇章、《荀子·勸學篇》解釋②:寫著或印著文字的單張紙 舉例:單篇兒講義 解釋③:用于文章、紙張、書頁(一篇是兩頁等) 舉例:一篇論文、三篇兒紙、這本書缺了一篇兒 文:關于文的解釋有十四種,你可以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1426頁中看到
以上都是我在詞典中查到的,“文”得到解釋沒給你打出來,是因為好友給我發來了信息,我得趕緊去看看,對不住 ╮(╯▽╰)╭
3.廉頗藺相如列傳字詞句整理.越詳細越好
字詞整理 一.通假字 ①可與不.“不”通“否”,表疑問語氣.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③拜送書于庭.“庭”通“廷”,朝廷.④如有司案圖.“案”通“按”,察看.⑤設九賓禮于廷.“賓”通“儐”,古代指接引賓客的人,也指贊禮的人.⑥秦自繆公以來,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⑦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二一詞多義 負 ①秦貪,負其強(依仗,憑借) 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⑤廉頗聞之,肉袒負荊(背著) 使 ①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從者衣褐(讓)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趙使者藺相如(引見,延請)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車避匿(牽,拉;這里引申為調轉)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地) ②而藺相如使以口舌為勞(只,只不過)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僥幸) ②而君幸于趙王(寵幸) 以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憑) ②愿以十五城請易璧(用,拿) ③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來,連詞) ④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用以,用來) ⑤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為) 三古今異義(在此只列出古義) ①拜為上卿(授予官職) ②欲勿與,即患秦兵之來(憂慮,擔心) ③請以咸陽為趙王壽(向人敬酒或獻禮) ④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離開)(近親及姻親) ⑤請指示王(指給……看) ⑥于是相如前進缶(上前進獻) ⑦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揚言,到處說) ⑧布衣之交(平民) 四詞類活用 a.名詞作動詞:①舍相如廣成傳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殺) ③乃使從者衣褐(穿) ④懷其璧 (懷,懷揣著) ⑤藺相如前曰 (前,走上前) ⑥臣乃敢上璧 (上,獻上) b.名詞作狀語: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從小路) c.使動用法:①完璧歸趙(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④畢禮而歸之(使……回去) ⑤大王必欲急臣 (急,使……急,逼迫) d.意動用法:①且庸人尚羞之(以……為羞恥) ②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為先;以……為后) e.形容詞作動詞:①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寬待) ②而絕秦趙之歡 (歡,友好關系) 五特殊句式 a.判斷句: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傳寶也 ③我為趙將 b.被動句:①而君幸于趙王 “于”字表被動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見”字表被動 ③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見……于”被動 ④廉頗,取陽晉,拜為上卿 拜,(被)授予官職 c.倒裝句:①賓語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語后置:求人可使報秦者 ③介賓短語后置:拜送書于廷 選材及布局研究 1.有人說,第2段“藺相如者,趙人也.為宦者令繆賢舍人”一句可刪.理由有二:(1)刪去此段則第1段和第3段銜接得自然;(2)此句與第4段開頭“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重復.試據文章布局的道理給予反駁.(不可刪的理由有二:(1)本文是一篇“合傳”,廉藺二人,一將一相,相互配合,對維護趙國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記》體例,在傳記開頭將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業是密不可分的.(2)這樣開頭既突出了廉頗的戰功,又突出了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讀者了解繆賢舉賢、趙王破格提拔、廉頗“宣言”而后“負荊”的深刻意義.) 2.相如奉璧使秦一節是按怎樣的層次來敘述的?這樣的布局有什么好處?(在獻璧后作者依次描繪了藺相如三次有步驟的行動:取璧、保璧、歸璧.無不緊扣著和氏璧的命運.這樣的布局使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個五光十色的舞臺,其機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3.本文第12段已將“完璧歸趙”故事敘述完畢,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不予秦璧”這兩句話?(這兩句話在全文結構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騙局,肯定了趙反欺騙斗爭的勝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惱羞成怒,導致對趙采取軍事行動,由此過渡到下文.” 4.從來史筆求簡.試比較下面兩組話,說說哪一種寫法好?①a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b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勇而有謀,宜可使.” ②a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請辭去.” b于是舍人相與諫藺相如,欲辭去.(b的寫法不好.①用b的寫法,則繆賢敢于薦舍人去充當使者、趙王同意召見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視國家大事為兒戲,不符合史家選材原則.②用b的寫法,略去諫的內容,則下文“獨畏廉將軍哉”失去所本.)。
4.3篇讀史筆記
讀史記有感
《史記》,司馬遷以其“究天之人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一部自傳體通史。
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就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以個人榮辱看歷史,固然容易生偏見,但司馬遷講歷史,卻能保持清醒客觀,即使是寫當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膚之痛,也能控制情緒,頂多在贊嘆語中發出點感慨,品味人生。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仿佛置身于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隨之而改變。體會主人公的喜怒哀樂。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仿佛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
《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人物的頌揚,集中表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丑陋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現了一個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地非常善良,肯為別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條河流,為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
司馬遷還說過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如鴻毛。”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就重于泰山,而那些為壓迫人民的人做事的人,他的死,就是輕于鴻毛。
《史記》使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故事,一次次的震撼了我的心,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