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中語氣詞用法
其:本義為簸箕,假借為表示推測的語氣詞:“今日其雨.”〈助〉用作語助.附著于形容詞前、后,起加強形容的作用.北風其涼,雨雪其雰.――《詩·邶風》又如:他們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這類好辭書,尤其需要;說得何其好哇! 句中助詞,無義,只增加一個音節雖僻遠其何傷.――《楚辭·屈原·涉江》又云霏霏其承宇.其敢自謂幾于成乎.――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句中語氣詞 表示揣測、反問、期望或命令. 《孟子 梁惠文王上》:“始作俑者,~無后乎?” 《左傳 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尚書 益稷》:“帝~念哉!” 文言文常見的語氣詞有以下幾個: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陳述語氣.如:夫將者,國之輔也.(2)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陳述語氣.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2)用在句尾,表示疑問、感嘆、祈使語氣.如: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于此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問語氣.如:壯士,能復飲乎?(2)用在句尾,表示感嘆、祈使語氣.如:天乎!吾無罪./子其行乎?(3)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4、者:(1)表停頓語氣.如: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2)用在時間詞后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昔者吾舅死于虎.(3)用在句尾表疑問.如:無差,誰為多與者?(《獄中雜記》)5、耶:(1)用于句尾表疑問,相當于“嗎”“呢”.如: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然則何時而樂耶?(2)用于句尾疑問中略帶測度,相當于“嗎”.如:得無教我獵蟲所耶?(3)用于句尾表反問,相當于“嗎”.如:嗚呼!州縣者真驛耶?(4)用于句尾表感嘆,相當于“啊”.時耶,命耶?從古如斯.6、邪:(1)表疑問,相當于“呢”“嗎”.如: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2)表感嘆,相當于“耶”.如:乾坤其易之門邪。
2.文言文常見語氣詞
文言文常見的語氣詞有以下幾個:
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陳述語氣。如:夫將者,國之輔也。
(2)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陳述語氣。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用在句尾,表示疑問、感嘆、祈使語氣。如: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于此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
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問語氣。如:壯士,能復飲乎?
(2)用在句尾,表示感嘆、祈使語氣。如:天乎!吾無罪。/子其行乎?
(3)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4、者:(1)表停頓語氣。如: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
(2)用在時間詞后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昔者吾舅死于虎。
(3)用在句尾表疑問。如:無差,誰為多與者?(《獄中雜記》)
5、耶:(1)用于句尾表疑問,相當于“嗎”“呢”。如: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然則何時而樂耶?(2)用于句尾疑問中略帶測度,相當于“嗎”。如:得無教我獵蟲所耶?(3)用于句尾表反問,相當于“嗎”。如:嗚呼!州縣者真驛耶?(4)用于句尾表感嘆,相當于“啊”。時耶,命耶?從古如斯。
6、邪:(1)表疑問,相當于“呢”“嗎”。如: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2)表感嘆,相當于“耶”。如:乾坤其易之門邪!
3.古文中的“句中語氣詞”,“句末語氣詞”,“句首語氣詞”有哪些
句首:蓋,夫
句中:之,者,乎
句末:焉,哉,乎,也,矣,歟
語氣詞
語氣詞是表示語氣的虛詞,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頓處表示種種語氣。常見的語氣詞有:的、了、么、呢、吧、啊。語氣詞:附著在詞語、句子末,表示語氣。
語氣詞大全
輔音語氣詞
1. 單音節
吧、罷、唄、啵、的、價、家、啦、來、唻、了、嘞、哩、咧、咯、啰、嘍、嗎、嘛、嚜、么(麼)、哪、呢、吶、否、呵、哈、不、兮、般、則、連、羅、給、噻、哉、呸、
2.雙音節
罷了、不成、得了、而已、的話、來著、了得、也罷、已而、著呢、著哩、著吶、來的、也好、便了、起見、就是、似地、是的、一般、一樣、再說、不過
3.多音節
就是了
2. 元音語氣詞
阿、啊、呃、欸、哇、呀、也、耶、喲、歟、嘔、噢、呦、嘢
說明
語氣詞常用在句尾表示種種語氣,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停頓。
語氣詞的語法特征有二:
一是附著性強,只能附著在句子或別的詞語后面,起一定的語法作用。
二是語氣詞常常跟語調一起共同表達語氣,所以一部分語氣詞可以表達多種語氣。
普通話里最基本的語氣詞實際上只有六個:的、了、呢、吧、嗎、啊。其他一些,有的用得較少,有的是
因為語氣詞連用而產生連讀合音的結果,例如“啦”是“了啊”的合音。
4.文言文中常見的句尾語氣詞有哪些
1、也
(1)表示判斷語氣: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城北的徐公,是齊國長得美麗的人啊。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譯文:雷霆聲音驚炸,是宮里的車馬過來了。
(3)用在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譯文:啊!滅掉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啊,滅掉秦國的也是秦國,并非天下啊!
2、乎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譯文:孩子冷嗎?想吃東西嗎?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譯文:老百姓之間相交往時尚且不欺騙彼此,更何況大國之間呢?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譯文:圣人之所以為圣人,愚蠢的人之所以為愚蠢的人,大概都源自于此吧。
3、矣
(1)表示完成時態。
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聊齋志異·狼三則》)
譯文:: 骨頭已經沒有了,然而兩頭狼仍舊一起跟著屠夫。
(2)表示堅決、肯定。
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系辭下》)
譯文:如果一個人德行很差但地位很高,智慧很少卻謀慮很大,力量很小卻擔負很重的任務,那就很少能辦成事情了。
4、焉
(1)句末語氣詞,表示了,啊,呢。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譯文:等到燕子丹用荊軻刺秦王作為計策,開始加速了這個禍端啊。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譯文: 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后升起,盤桓在斗宿與牛宿之間。
5、者
(1)語氣助詞。
后遂無問津者。(《桃花源記》)
譯文:后來就沒有再問起此事的人了。
(2)用在動詞、名詞后,相當于“。。的人”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譯文:北邊的山上有位叫愚公的人,年歲有九十,住在山的對面。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語氣助詞
5.文言文的18個語氣詞是什么
而 1:第二人稱代詞。
你 你的 2 連詞:并列 轉折 相承 3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語 4連詞:連接主語和謂語,含有“如果”或,卻 的意思 5如,像 何: 1背,扛 2 疑問代詞,什么 3副詞。多么 乎 1介詞,用法相當于“于” 2語氣詞。
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嗎”或“呢” 3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感嘆,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啊,呀 4形容詞詞尾 乃 1第二人稱代詞 你 你的 2副詞 于是 這才 3副詞 卻 竟然 4副詞 只 僅僅 5是 就是 6語氣詞 7【乃爾】如此 其 1第三人稱代詞。
表示領有。相當于他的 他們的 2指示代詞。
相當于 那,那些 3連詞,相當于如果,假使 4句中語氣詞。表是推測,反問,期望或命令 5形容詞詞頭(~的樣子) 且 1連詞。
而且,并且。 2連詞。
況且。 3連詞。
尚且,還。 4副詞。
暫且,姑且。 5副詞。
將要,快要。 6且(jū)。
語氣詞。
6.文言文的幾種句式詳解,尤其是倒裝句的幾種形式
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階段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借助于“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于]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于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里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動. (1)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于武宗《樂工羅程》 四、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琴》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后置 常用“者”作標志,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后置 它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于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于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于”表被動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后用介詞“于”表被動,“于”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于”后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于”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于人.”(《資治通鑒》) 用“見”、“于”,“見.于.”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同上)“暴見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并.”(《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
7.文言文中語氣詞有哪些
其的四種詞性及相關用法: qí 〈代〉 (1) (形聲。
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聲符“丌”(jī),變成“其”。
(jī)本義:簸箕。今字作“箕”。
“其”假借為代詞:他、他們、那等) (2) 彼、他 [he]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3) 又如:獨善其身 (4) 她 [she]。
如:薩奇打他的妻子,將其打倒在地 (5) 它 [it] 或者不如說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魯迅《祝福》 (6) 他們;她們;它們 [they]。
如: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7) 他的 [his] 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孟子·滕文公下》 (8) 又如:其妻 (9) 她的 [her]。
如:其夫 (10) 它的 [its]。如: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11) 他們的;她們的;它們的 [their]。
如:他們思想保守,固守其老一套做法 (12) 根據情況所指的、提到的或認為的那個[人、物、意思或時間] 的 [that] 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孔雀東南飛》 (13) 又如:正當其時 (14) 這樣,如此 [such]。
如:不乏其人;其然(如此) (15) 姓 其 qí 〈副〉 (1) 也許;大概 [perhaps;probably;most likely] 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左傳·隱公六年》 其自桓叔以下。——《國語·晉語》 齊國其庶幾乎。
——明·宗臣《報劉一丈書》 齊其庶幾乎。 其一旦將以不敬之民而驅之戰。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2) 表示祈使。當,可 [can;may] 吾其還也。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君其詳之。——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汝其善撫之。
——清·林覺民《與妻書》 弟其寬心勿畏可也。——太平天國·洪仁玕《英杰歸真》 (3) 將,將要 [should] 今殷其淪喪。
——《書·微子》 (4) 表示詰問。通“豈”,難道 [Does it mean…?Shouldn't it be?] 其為死君乎。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其敢自謂幾于成乎。——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其可怪也歟。
——唐·韓愈《師說》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中國其果老矣乎。——清·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5) 極,甚 [very] 開地數千里,此其大功也。
——《韓非子·初見秦》 其 qí 〈連〉 (1) 如果,假設 [if] 其或未能處置,即且給公驗。——唐·封演《封氏聞見記》 (2) 或許;大概 [perhaps] 我中國前途,其有望乎?——《負曝閑談》 (3) 又如:其諸(或者);其者(或者) (4) 還是。
表選擇 [still;yet] 其真無馬耶。——唐·韓愈《雜說》 (5) 又 其真不知馬耶。
其亦足樂乎。——清·邵長蘅《青門剩稿》 其 qí 〈助〉 (1) 用作語助。
(2) 附著于形容詞前、后,起加強形容的作用 北風其涼,雨雪其雰。——《詩·邶風》 (3) 又如:他們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這類好辭書,尤其需要;說得何其好哇! (4) 句中助詞,無義,只增加一個音節 雖僻遠其何傷。
——《楚辭·屈原·涉江》 (5) 又 云霏霏其承宇。 其敢自謂幾于成乎。
——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句中語氣詞 表示揣測、反問、期望或命令。 《孟子 梁惠文王上》:“始作俑者,~無后乎?” 《左傳 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尚書 益稷》:“帝~念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