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不和的詩句
形容不和的詩句
1、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2、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3、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4、欲他征夫早歸來,騰身卻放我向青云里。
5、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6、醉拍春衫惜舊香,天將離恨惱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樓中到夕陽。云渺渺,水茫茫,征人歸路許多長。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
7、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8、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9、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10、枕前發盡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
11、只空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12、我本將心比明月,奈何明月照清渠。
1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
說明:這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是出現在《論語·衛靈公》中
釋意: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語義相近的句子如下:
1.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2.話不投機半句多
3.大路朝天,各走一邊zhidao
4.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5.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6.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
7.友不合意來情厭,人不知心話揚鑣
8.人各有志,不可強求
按照上述句型引申出的句子如下:
1. 情不合不相往來
2. 理不同不回相而論
3. 念不同不相為勉
4. 行不同不相為攜
5. 意不同不相為答
備注說答明:
1.情不合不相往來:交情欠佳的人不適合互相來往
2.理不同不相而論:理念不同的人不適合相互討論
3.念不同不相為勉:理念不同的人不適合相互勉勵
4.行不同不相為攜:目的地不同的人不適合攜手同行
5.意不同不相為答:含義不同的理解不適合作為問題的答案
3.志不同,道不和 的下一句是什么
后一句是:不相為謀。
此語出自《論語·衛靈公》,是孔子所說。列出這里這些被認為是儒學弊病的句子的那位朋友說:“道不同,也應談判、妥協、合作才對!”我們來看看前人是怎么解釋這一句的。第一種解釋,朱子《論語集注》中說:“不同,如善惡邪正之異。”這里是把“道不同”理解為道德修養方面的邪與正,兩者就好象走向相反方向的兩種人,他們不可能有共同語言,因此,不可能謀劃到一起去,就像警察與罪犯不能一起謀劃事情一樣。清朝的黃式三《論語后案》中說:“君子與君子有時意見不同,行跡不同,而卒能相謀者,其道同也。此言道不同,指異端小人之賊道者。”這種說法,與朱子之說基本相同,也是指“善惡邪正之異”來說的。第二種解釋,宋朝的邢昺說:“若道同者共謀,則情審不誤;若道不同而相為謀,則事不成也。”(《十三經注疏》)這種說法雖然也可以像朱子所說的那么理解,但是也可以把“道”不同理解為具體的職業技術不同,“如射與御(射箭與駕車),各精其事,不能為謀”(錢穆《論語新解》)。這種說法也能講得通。第三種解釋,《史記》中所引的孔子之語:“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張岱《四書遇》解釋說:“謂天下道理,原是如此,自然不相合一。茍得于道,何必強求其同?”這種解釋是說,天下道理本來就不同,如果能得道,那么,不必強求完全相同,各自按照所得的“道”去做就行了。這種解釋就好比說老子、孔子、釋迦牟尼所得的道不同,但是,都是得道的人,他們不必互相商量,卻可以各自按照自己所得的道去做。不過這種說法不符合“天不變,道亦不變”、“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意思。因此,在這三種解釋之中,最好的還是第一種解釋。
4.形容不得志的成語
【半生潦倒】:半生:半輩子;潦倒:頹喪,失意。半輩子都處于失意的境地。形容不得志。
【蚌病成珠】:比喻因不得志而寫出好文章來。
【蚌病生珠】:比喻因不得志而寫出好文章來。同“蚌病成珠”。
【蹉跎仕路】:蹉跎:時間白白過去。指仕途不得志。
【大器晚成】: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話。
【鳳泊鸞飄】:比喻有才之人不得志,飄泊無定。
【寒酸落魄】:落魄:沮喪失意。形容不得志時窮困、狼狽頹喪的樣子。
【呵壁問天】:呵:大聲呵斥;問天:向天發問。形容文人不得志而發牢騷。
【懷才不遇】:懷:懷藏;才:才能。胸懷才學但生不逢時,難以施展;多指屈居微賤而不得志。
【蠖屈不伸】:像尺蠖一樣彎曲而不能伸展。比喻人不得志。
【饑附飽揚】:附:依附,歸附;揚:飛揚。不得志時即來依附,得志時便遠走高飛。
【饑附飽飏】:附:依附,歸附;揚:飛揚。不得志時即來依附,得志時便遠走高飛。
5."志不同,道不合,不相為謀."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亦各從其志也。
出自于《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釋義:道不同不相為謀,意指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所謂“人各有志,不能強勉。”又所謂“鶴鵲安知鴻鵝之志!” 。其實都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
當然,“道”在這里的外延較廣,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觀 念、學術主張等。
擴展資料:
典故: 東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園中鋤草,發現 地里有塊金子,管寧對金子視如瓦片,揮鋤不止,而華歆則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兩 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 。管寧見華歆與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華歆為友 。
"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句”一句通常的理解之所以出問題,關鍵是把“相”字當平聲, 當副詞了,而這只是“相”的后生義。“相”,去聲,本義是“觀察”,引申為“根據外貌判斷人的命運”, 然后就有了 “選擇”的意思。
因此“不相”,就是“不選擇”的意思。而“謀”, 就是“征求解決疑難的意見或辦法”,引申為“謀劃、商量辦法”等。
關于道的不同理解:
所謂“人各有志,不能強勉。”又所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其實都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當然,“道”在這里的外延較廣,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觀念、學術主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