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所愛的人深陷泥淖,你會怎么做?淚如泉涌?大吼大叫地做無用功?亦或是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
三毛在三者中,選擇了最后者。
因為一時的心血來潮,她與荷西冒著危險開車到了一百多里外的荒無人煙的荒原。
危險真的發生了——荷西踏進了一片泥淖。
誠然,她的表現不算冷靜:她“病急亂投醫”,明知受到幫助的可能性極微,可她為了愛人,追求微小的可能,以至她差點被三個撒哈拉威男人抓住。
她同樣大喊大叫,但她的思緒是有條不紊的,拆去汽車坐墊,拆去輪胎,脫去衣物,頂著寒冷,以自己的力量將愛人解救。
是的,在危急時刻,冷靜的頭腦是拯救自己、他人的重要條件。
慌亂和無用的焦慮只會讓境況更糟。
為何不試試冷靜一些呢?可是僅有冷靜的頭腦也是不夠的,必須要有付諸于行動的勇氣。
若沒有勇氣,一切的想法、對策都是無用功。
當然,令我敬佩的還有一點——三毛與荷西之間的愛情。
災難突發,他們想到的是誰?自己?不,是對方。
三毛不顧自己,一心一意只想著荷西的情況;荷西亦然,他要三毛回去,回到安全的地方去。
他們的精神讓我感動,也許這也是這部書受歡迎的原因吧。
當鄰居一再向你借用物品,你會怎么做?拒絕?亦或是縱容?
三毛和荷西選擇了后者。
搬到小鎮阿雍的時候,她也幻想過種種美妙的生活。
可是似乎一點好處也沒發生:當鄰居對他們借東借西,數次無意地弄壞了他們的房頂,對于他們來借用物品卻冷漠以待的時候,三毛和荷西選擇了“不傷害他們的驕傲”。
但是,過著不斤斤計較的生活,又何嘗不好呢?就像文章《輕放》那樣,你放下了或輕或重的包袱,獲得的是身心的自由,是靈魂的解放;反之,事事在乎,事事計較,那樣的生活,不僅會讓你的身邊人煩惱,更會使你受到束縛,難以得到心靈的安然。
“感謝這些鄰居,我沙漠的日子被她們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寂寞的滋味了”。
也許是自嘲,也許是無奈,但她依舊那么輕松自在,絲毫不受鄰居們的影響。
內容簡介:主要描寫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時的所見所聞與撒哈拉的故事。
當地相識朋友的故事,每個故事都透露出這個隱忍女子對生活的熱愛和面對困難的堅定。
由十幾篇精彩動人的散文結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飯店》,是三毛適應荒涼單調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筆的第一篇文章,從此之后,三毛便寫出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
創作背景:三毛在外留學、工作,于1970年回到臺灣,受張其昀先生之聘請,在文大德學系、哲學系任教。
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離臺,回到西班牙。
在1973年,她禁不住撒哈拉沙漠的誘惑,與深愛著她的西班牙青年荷西來到這片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結婚,白手成家。
在沙漠時期的生活,激發了她潛藏的寫作才華,并以當地的生活為背景,寫出了很多情感真摯的作品,她的文學創作生涯從此開啟,并受到時任《聯合報》主編平鑫濤先生的鼓勵,三毛開始把她的作品集結出書。
她的第一部作品集《撒哈拉的故事》于1976年5月正式出版發行。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撒哈拉的故事》中有哪些經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