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語文重點古文句子
古文重點句子翻譯 《桃花源記》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3.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這個人一一為桃源中的人詳細的說出他所聽到的。 4.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尋找原來所做的標記,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來的路。 《與朱元思書》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好象奔馬。 2.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高山憑依山勢爭著向上,互相比高遠。爭著高聳,筆直的向上,形成千百座山峰。
3.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追求高位的人,望見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靜下來了。
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4.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船隨水流飄浮移動,隨心所欲任船所至觀賞景物。 5. 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百鳥相互和鳴,鳴聲和諧動聽。 6.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在白天還像在黃昏時一樣陰暗。 《岳陽樓記》 1.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_——在朝做官就擔憂他的人民,不在朝做官就擔憂他的君主。 4.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憂之后才樂”吧。 《醉翁亭記》 1.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天氣高爽,霜色潔白,水位下落,石頭露出來,這就是山間的四季。 3.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 《曹劌論戰》 1.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必定把它分給別人。
2.“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戰則請從。——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3.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作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氣衰弱,第三次擊鼓士氣就消失了。
4.小惠未扁,民弗從也。——小恩惠沒有遍及民眾,人民不聽從您。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神靈不保佑您。
《鄒忌諷齊王納諫》 1.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早晨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與城北徐公比,誰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 3.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現在齊國的土地方圓一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4.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能夠在公眾場所議論君王的缺點,使我聽到的,受到下等獎賞。
5.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燕、趙、韓、魏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見齊王,這就是所說的在朝廷上戰勝別國。 《魚我所欲也》 1.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通過某種辦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過某種辦法就可以躲避禍患,但有人不去干這種事情。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萬鐘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萬鐘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3.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原先為了禮義寧愿身死也不接受(一單食,一豆羹),現在為了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而接受它。
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這種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嗎?這就是所說的失掉了他本來的思想。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假使人們所喜歡的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求得生存的辦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假使人們所厭惡的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躲避禍患的,什么事情不做呢?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這些辦法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的才干。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國內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來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常常滅亡。 3.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必定先要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身受貧困之苦,在他做事時,使他所做的事不順利。
4.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內心憂困,思慮堵塞,而后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在臉色上,吟詠嘆息之氣發于聲音,而后人們才了解他。 《出師表》 1.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升降官吏,評論人物好壞(的標準),不應該不同。 2.此臣所以報先帝而。
2. 中考語文文言文復習重點
首先,應認真“吃”透近兩年天津市的中考題。
近兩年的中考試題,在試題結構、命題內容和題型、題量上基本上沒有變化。試卷分為“積累”、“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和“作文”四大板塊。
試題內容也保持相對的穩定,測試目的明確:從課內外名言名句的積累運用,到課內外文言文的閱讀,再到課外現代文的閱讀,最后是話題作文的寫作。重視考查學生的知識積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生活經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于近兩年的中考試題,應該怎樣分析?現僅就試卷的四大板塊簡單說明。一、積累部分。
考試的范圍基本是初中教讀篇目中要求背誦的名篇名句。背誦復習不但要強化記憶還要理解記憶,并且能夠靈活運用。
不但篇篇背誦,還要字字落實,尤其是平時默寫時經常出錯的字,更要時時“溫故”。切記:一字出錯,滿“盤”皆輸。
二、文言文部分。課內文言文考試的范圍是初中教讀篇目。
復習時一要抓好重點。根據考綱的考查范圍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對復習內容進行取舍、側重。
一般考查常見的文言虛詞、實詞的含義和用法。實詞則常常考查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的詞語;對句子的考查則側重于關鍵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對內容考查就與現代文基本相似。
從字、詞、句到文學常識以至思想感情、表現手法等,都要拎出要點,總結規律。二要選好篇目。
選取教讀篇目中那些文質兼美的文章,它們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識的覆蓋面最廣的文章,這樣復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兩年的中考課外文言文閱讀大多選擇故事型的文段。
內容比較淺顯,考查內容基本與課內部分相似。做題時一定要注意與課內學過的課文或知識點相聯系,注重由課內向課外的遷移運用。
中考考綱規定,文言文閱讀的材料來自課外,這在心理上給學生是一種壓力,導致做題時緊張,影響正常水平的發揮,從而得分不高。但從近幾年的中考試卷來分析,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文言文的材料雖然來自課外,但它所考查的知識點卻是課內的,如文言實詞的考查均在課本中出現過,虛詞的考查也規定了一定的數量。
所以可以這么說,要做好中考文言文閱讀并不難,只要我們學生能對課內的文言文有了較好的掌握,有遷移能力,那么,就可以說,中考文言文閱讀無非是對課本內文言文的考查。鑒于這樣的認識,筆者在實際的文言文復習中,采取了“一讀二看三遷移”的復習方法,收到了較為明顯的效果,減輕了學生對文言文的恐懼感。
當然,這三個步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交叉,相輔相成的。 所謂“一讀”,就是整體閱讀所考查的文言文語段,能夠初步了解文章的內容,由于中考文言文閱讀考查的是有情節有人物的文言文,就可以減少一定的數量,可以說是降低了一定的難度。
在閱讀的過程中,必須要有遷移,如“揚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見”,我們 就可以進行遷移,句子中的“甚”在我們課本中也出現過,如“可愛者甚蕃”;又如“晦”在“晦明變化者,山間之四時”也有出現,整篇文章通過這樣一遷移,我們就能了解了文章的內容。 “二看”是指在讀完以后,還存在一些難以理解的地方,我們就不妨到題目中去尋找一些信息,所以,我們的看就是看題目。
在題目中尋找對我們理解文章內容有幫助的信息。當然,在題目中發現了這樣的詞語,我們同樣是需要進行遷移的。
“三遷移”指在做題的過程中,要運用課內的知識來解決課外的題目,可以說是遷移的匯總。 能否做好文言文語段,關鍵在于能否了解文章的內容,只要學生具備了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那么中考文言文閱讀也并非是高深莫測的。
文言文閱讀題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翻譯類。
此類題解答思路是:(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2)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并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
注意翻譯時應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這些字詞往往是得分點。(3)還可由現代詞、成語推導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4)另外還要注意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偏義復詞等特殊現象。(5)若直譯不通,則用意譯。
須根據上下文推導,不拘泥于原文結構,聯系生活實際大膽推想。二是啟示類。
解答這類題目時要注意思想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場,聯系文章主要情節及主要人物,抓住評論性的語句從多角度、多側面思考作答。三、現代文閱讀部分。
要把握“考點”,掌握答題技巧。 近兩年的中考現代文閱讀的選文大多是一篇偏重于議論的散文和一篇自然科學類的文章。
因此,在最后復習中,在課外選段上應盡量多選取這兩種類型的文章進行練習。另外,在閱讀題目的設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體——局部——整體”的順序進行考查。
做題時要牢牢地記住:“答案不在你的腦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同時這也是我們檢驗解答效果的唯一標準。任何文段的考查都側重兩個方面,一是信息的篩選,二是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在閱讀復習中,應該注意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系,了解作者的觀點和文章的寫作意圖,做到從整體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寫了什么”“為什么要寫”這兩個問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
3. 中考語文古文重點字
一、“之”的用法(1) 形如“謂語+之”時,用作代詞。
如: 作《師說》以貽之。 “之”是代詞用,充當謂語動詞“貽的賓語,構成動賓結構。
反過來說,虛詞“之”緊跟在謂語動詞后,這個“之”就作代詞用。 (2) 形如“主語+之+謂語”時,起取消主謂句子獨立性。
如: ①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以上兩個例子中“之”前的“孤”“魚”“師道”在句子中作主語,“之”后的“有”“不傳”為動詞作謂語。在這種情況下,虛詞“之”可以省略不譯。
即“孤有孔明,猶魚有水也”;“師道不傳也久矣”。 二、焉的用法1.助詞:①用在完整的句子后面 ,作語氣詞,主要表示直陳語氣,相當于“了,啊,呢”, 可不譯。
②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③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然”、“……的樣子”2.代詞:①疑問代詞,用在動詞前面,“哪里”; ②指示代詞,用在及物動詞后面,相當于“之”,可譯為“他”、“它”。
3.疑問副詞,“怎么”、“哪里”。4.兼詞:用在非及物動詞后面,譯為“于之”,兼有介詞和代詞兩種詞性。
4. 初中階段文言文復習資料 所有重點字詞 語句
文化、文學知識選編(初中復習資料)
1、[初唐四杰]唐代初年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并稱。均能詩善文,對改變齊梁以來的浮靡詩風起了很大的作用。
2、[山水田園詩派]唐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詩歌流派。詩作以寄情山水、歌詠田園生活為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維、孟浩然等。
3、[邊塞詩派]唐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詩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等,因有邊塞生活經歷,故詩作多寫邊塞奇異風光和將士征戍生活,風格豪放,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4、[李杜]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的并稱。李白號稱“詩仙”,其詩洋溢著積極浪漫主義精神;杜甫號稱“詩圣”,其詩充滿了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
5、[唐宋八大家]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八位散文家的并稱(因明代茅坤編輯《唐宋八大家文鈔》收錄其作品而得名)。
6、[豪放派]宋詞一大流派。由北宋蘇軾開創,經南宋辛棄疾而達到高峰。豪放派詞作題材廣泛,氣勢雄渾,境界開闊,豪邁奔放(重要作家還有張元干、張孝祥、陳亮等)。
7、[婉約派]宋詞一大流派。代表作家有周邦彥、柳永、秦觀、李清照等。婉約派詞作題材較狹窄,多為男女戀情和個人遭遇,情思曲折,含蓄蘊藉,語言婉轉綺麗。
8、[元曲四大家]元代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著名劇作家的并稱。
9、《聊齋志異》我國古代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清代蒲松齡著。全書491篇。
10、《三國演義》不僅是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作;而且也是我國最有成就的長篇歷史小說;它全稱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它是羅貫中根據陳壽的《三國志》和傳說資料編寫而成的。它與《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被合稱為“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
羅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小說家。
《三國演義》共24卷,240則。它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封建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情節如“關羽溫酒斬華雄,劉備“三顧茅廬”,“赤壁大戰”,“空城計”等,成功地塑造了以曹操、諸葛亮、關羽、張飛、劉備為代表的性格鮮明的典型形象。
11、《水滸傳》是我國小說史上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由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加工整理、再創作而成。
水滸中的一百單八將傳說是三十六個天罡星和七十二個地煞星轉世。其中有林沖、魯智深、李逵、武松、宋江、吳用、楊志、燕青、石秀等主要人物。
12、《西游記》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神怪小說,作者吳承恩是明代著名小說家。
《西游記》共一百回。主要情節有孫悟空的出世,遠游求道,闖龍宮,攪冥府,大鬧天宮等內容,孫悟空被迫皈依佛門,保護唐僧取經,在八戒、沙僧協助下,一路斬妖除邪,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化險為夷,到西天取回了真經,成了修信的“正果”。
《西游記》以唐僧取經故事為線索,主人公是神猴孫悟空,另有唐僧、八戒、沙僧等。
13、《紅樓夢》我國最優秀的古典長篇章回小說。全書共120回,前80回是清代曹雪芹作,后40回一般認為是高鶚續寫。
這部小說描寫了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以及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落過程,反映了封建社會殘酷的階級壓迫,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和腐朽,顯示了它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它在批判封建社會的同時,對封建制度的叛逆者進行了熱情的歌頌。
賈寶玉和林黛玉是兩個具有叛逆精神的典型。其中的主要人物如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等已成為不朽的藝術典型。全書以寶、黛愛情和賈府由盛而衰為線索。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北京市中考語文文言文重點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