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聞一多詩歌(太陽吟)賞析
詩的一至三節算作第一部分。
寫的是詩人清晨從睡夢中醒來,猛然間瞥見太陽而生出的一系列感想。于是,那聊以忘卻鄉愁的美夢消逝了,他又不得不回到這塊陌生的土地,不得不透過窗戶望著那黑氣沖天的工業煙囪。
現實生活的緊張感使他對無覺無知的酣夢格外鐘情,盡管他并不能永遠地陶醉在夢中,但這乍然醒來的強烈的不適感卻也很自然地讓人遷怒于物。在他看來,太陽的出現實在是太粗暴、太不近人情了,“刺得我的心痛”!那難捱的白日又要等多久才能結束呢?這個意思在前一首《晴朝》里已經有所表現。
然后,太陽的“熱”也為詩人體驗到了。太陽冉冉升起,大地逐漸為之增溫,那些在花草叢中晶瑩閃爍的露珠被烘烤干了。
但是,給萬物以生機的太陽于“我”又何干呢?詩人那迎風落淚的眼眶永遠都是濕漉漉的,太陽的熱度還遠不足以將它們烘干。因為比起故土的溫暖來,太陽的這點熱度實在太不值一提了。
自聞一多去國離鄉以來,淚水就常常伴隨著他度過了無數個寂寞孤獨的日子。在《晴朝》中,詩人也說:“地球平穩地轉著,/一切的都向朝日微笑;/我也不是不會笑,/淚珠兒卻先滾出來了。”
不過,也有必要指出的是,太陽 也烘不干的竟是詩人的“冷淚”,可見,這還不是《晴朝》中滾出來的“淚珠兒”,它們很可能是詩人夢鄉的產物,在夢中見到了那想念已久的故鄉,于是激動得淚如泉涌,等到早晨,這淚水就已經冰涼冰涼的了。 接著,詩人又把目光投向了已經升入高空的太陽。
他想到,這一天才剛剛開始,太陽還需要多長的時間才能再度沒入地平線呢!這“九曲回腸”的“十二個時辰”實在太長太長,況且,他的留美生涯才剛剛的開始,還有漫長的五個年頭啊!這整整的五年竟然也都要象這一天似的一個時辰一個時辰地度過,那又將是怎樣的痛苦呀!1992年冬,聞一多在一封家書中寫道:“一個有思想之中國青年,留居美國之滋味,非筆墨所能形容。……我乃有國之民,我有五千年之歷史與文化,我有何不若彼美人者?將謂吾國人不能制殺人之槍炮遂不若彼之光明磊落乎?總之,彼之賤視吾國人者一言難盡。”
這可能就是所謂的“緩刑”吧?一般認為,詩人所說的“緩刑”就是洋人對中國人的欺侮和岐視,即“彼之賤視吾國人”,這在當時是的確存在的。而我又還想強調一點,即這樣的“岐視”還并不一定都是生活態度上的,它更具有一層文化上的涵義。
在二十世紀,西方文明已經達到它的鼎盛,實現了“現代化”的目標,而中國文化卻仍然處于封建專制的統治之下,這一歷史性的差距必然在各個民族之間造成不小的心理距離。西方人有他們目空一切的姿態,而中國人也可能產生極度敏銳的感覺,亦即所謂的“文化自卑感”。
聞一多當時正處于這種“文化自卑感”的籠罩之中,越是在文化教育的實踐中產生深深的自卑,他就愈可能極力維護祖國文化的尊嚴,而故土則是祖國文化的縮影,當然也就更是強烈地牽動他的情懷了。詩的四至六節屬于第二部分。
寫詩人希望借助太陽的力量了解故鄉的情況。 乍然醒來時的懵懂引出了萬千怨憤,但這畢竟還毫無實際意義。
太陽照舊每天升起,驅散人們的美夢,向大地播撒自己的熱量,又依舊不緊不慢地完成著自己的使命,任何意氣性的怨怒都于事無補。詩人逐漸清醒了過來,他望著高空里運行的太陽,不覺又為它俯瞰一切的優越地位而感慨起來。
他幻想能夠騎著太陽旅行,“天天望見一次家鄉”;他又由太陽的東升西落,往復不已而想起了《淮南子》中的傳說:“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入于虞淵之汜”這樣說來,太陽就是剛剛來自東方大陸,來自詩人的故鄉,想到這里,詩人似興奮起來,他急切地向這位故鄉的來客打探消息:“我的家鄉此刻可都依然無恙?”“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罷?”在詩人的人生經歷中,“家鄉”和“北京”是他感受最深的兩個地方。“家鄉”養育了他,給了他最初的啟蒙教育,在后來又是他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營養的“二月廬”,自然也給了人倫的親情和友善。
“北京”則是他接受現代文化教育,發展成熟的地方,在北京清華學校就讀之時,他還曾對學校多有不滿,但時過境遷,同異國他鄉的寂寞孤獨比較起來,凡是東方古國的一切都顯得格外的溫馨迷人,讓人追戀不已。 詩的七至九節構成了第三部分,寫的是詩人與太陽互相認同,從而向他傾吐衷腸。
這思路依然是從太陽東升西落、整日往返不已、奔波不息當中引發出來的。詩人由“太陽”的勞碌奔波而想到了自己,繼而猛然悟出了太陽與自己的相同命運:“你也好象無家可歸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樣地不堪設想。”由自己的奔波勞苦、漂泊異鄉而設想太陽也有同樣境遇,這可以說是一種典型的自我平衡吧?如果高居萬仞碧空之上的輝煌的太陽也一如“我”的命運,那么,“我”所承受的那份精神壓力是否就理所當然地為之減輕了一些呢? 無論怎么說,詩人都的確是把太陽引為了同病相憐的知己,他開始向它傾吐自己的種種煩惱,希望得到太陽的幫助指點。
詩人細細地講述著自己對美國社會的感受:“這不象我的山川”,“這里的風云另帶一般顏色,/這里鳥兒唱的調子格外凄涼。
2. 聞一多的詩《太陽吟》全文
太陽吟 【作者】聞一多 【朝代】現代 太陽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陽! 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還鄉夢, 又加他十二個時辰的九曲回腸! 太陽啊,火一樣燒著的太陽! 烘干了小草尖頭底露水, 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淚盈眶? 太陽啊,六龍驂駕的太陽! 省得我受這一天天的緩刑, 就把五年當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太陽啊——神速的金烏——太陽! 讓我騎著你每日繞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見一次家鄉! 太陽啊,樓角新升的太陽! 不是剛從我們東方來的嗎? 我的家鄉此刻可都依然無恙? 太陽啊,我家鄉來的太陽! 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吧? 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樣! 太陽啊,奔波不息的太陽! ——你也好像無家可歸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樣地不堪設想! 太陽啊,自強不息的太陽! 大宇宙7a64e4b893e5b19e31333366303735許就是你的家鄉吧。 可能指示我我底家鄉的方向? 太陽啊,這不像我的山川,太陽! 這里的風云另帶一般顏色, 這里鳥兒唱的調子格外凄涼。
太陽啊,生命之火底太陽! 但是誰不知你是球東半底情熱, ——同時又是球西半的智光? 太陽啊,也是我家鄉底太陽!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鄉, 便認你為家鄉也還得失相償。 太陽啊,慈光普照的太陽! 往后我看見你時,就當回家一次; 我的家鄉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擴展資料: 賞析面對著異國的天地,生疏的環境,激起了詩人對祖國的強烈思念。
噴薄的感情無以寄托,銘心的相思無以抒發,只有對著空中的太陽表達自己深切的感情。 作者從清晨第一眼看見太陽寫起,敘說太陽雖逼走了游子一夜的思鄉夢,但卻帶來了十二時辰難熬的思念。
又說太陽能烘干草尖上的露珠,卻烘不干游子的冷淚盈眶。詩人還向太陽詢問家鄉的情況,甚至盼望能騎上太陽繞行地球去看望自己的家鄉。
想象奇特瑰麗,富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他身處異國,卻并不迷戀資本主義社會所謂的“物質文明”,在詩人的眼中,“這里的風云另帶一般顏色,這里的鳥兒唱的調子格外凄涼”,充分體現了詩人高度的愛國主義思想。
《太陽吟》中對家鄉的懷念,是基于對祖國的深沉的愛和對于帝國主義強烈的恨。愛國主義的激情像一條奔勝的江河穿在聞一多的詩作之中,這是他與“新月月派”其他詩人在藝術特色上最顯著的不同之點,也是他的詩篇長久閃糧著藝術光輝的根本原因。
3. 求聞一多太陽吟的點評
作為弱國的子民,詩人在大洋彼岸遭遇了許多苦難和屈辱。
這首詩,既是遠方游子思念、贊美、眷戀祖國的一封情書,也是炎黃的后裔為捍衛民族尊嚴而戰的一篇檄文。每三行為一節,每三節為一個樂章,“新格律詩”的框架已初見端倪:第一樂章,抗議太陽。
把游子從“還鄉夢”中驚醒的太陽,令人“心痛”,未免有些粗暴。游子“還鄉夢”中的“冷淚”,猶如“小草尖頭”的“露水”,連“火一樣燒著的太陽”也難以把它“烘干”。
留學的日子剛剛開始,每天“十二個時辰”,持續“五年”,何其漫長!為期“五年”的“緩刑”能否“一天跪完”呢?第二樂章,求助太陽。太陽每天“繞行地球一周”,打破人們的各種美夢,一切意氣用事都將于事無補。
合作吧,“騎著”太陽旅行,每天望一望“家鄉”?或者,聽一聽“東方”世界的社情民意,問一問“北京城”的“宮柳”是否換了秋裝?第三樂章,認同太陽。游子像太陽一樣“奔波不息”,太陽像游子一樣“無家可歸”;二者互相認同,才能彼此傾訴:太陽以“大宇宙”為家,好男兒以四海為家;盡管生活的背景和底色不盡相同,“自強不息”的精神閃爍著同樣的光芒。
第四樂章,崇拜太陽。游子回不了“往日的家鄉”,只好把太陽當作移動的“家鄉”;令人崇拜的太陽,兼有東半球的“情熱”和西半球的“智光”。
此時,太陽光不再令人“心痛”,游子像崇拜家鄉一樣地崇拜太陽。他們的“家鄉”高高在上,每天如日當空,能不翹首仰望?!每一節有一個主題句,句子中的關鍵詞“太陽”首尾呼應;全篇累計出現24次,不枉題為《太陽吟》。
“家鄉”凡九出,另有“回家”、“還鄉夢”、“無家可歸”各一例,“游子”一例,也可以視為“思鄉曲”。清代著名詩歌評論家葉燮《原詩·外篇》云:“詩是心聲,不可違心而出,亦不能違心而出。
功名之士,決不能為泉石淡泊之音;輕浮之子,必不能為敦龐大雅之響。……凡如此類,皆應聲而出。
其心如日月,其詩如日月之光。隨其光之所至,即日月見焉。
故每詩以人見,人又以詩見。”著名作家蕭乾生前曾以“其心如日月,其詩如日月之光”稱贊聞一多及其作品,可謂恰到好處。
4. 太陽吟的詩詞是:
太陽吟 聞一多 1922太陽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陽!又逼走了游子的一出還鄉夢,又加他十二個時辰的九曲回腸!太陽啊,火一樣燒著的太陽!烘干了小草尖頭的露水,可烘得干游子的冷淚盈眶?太陽啊,六龍驂駕的太陽!省得我受這一天天的緩刑,就把五年當一天跑完那又何妨?太陽啊——神速的金烏——太陽!讓我騎著你每日繞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見一次家鄉!太陽啊,樓角新升的太陽!不是剛從我們東方來的嗎?我的家鄉此刻可都依然無恙?太陽啊,我家鄉來的太陽!北京城里的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罷?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樣!太陽啊,奔波不息的太陽!你也好象無家可歸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樣地不堪設想!太陽啊,自強不息的太陽!大宇宙許就是你的家鄉罷。可能指示我,我的家鄉的方向?太陽啊,這不像我的山川,太陽!這里的風云另帶一般顏色,這里鳥兒唱的調子格外凄涼。
太陽啊,生命之火的太陽!但是誰不知你是球東半的情熱,同時又是球西半的智光?太陽啊,也是我家鄉的太陽!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鄉,便認你為家鄉,也還得失相償。太陽啊,慈光普照的太陽!往后我看見你時,就當回家一次,我的家鄉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5. 摘抄句子加賞析
《海上的日出》—— 巴金
語段:果然,過了一會兒,在那里就出現了太陽的一小半,紅是紅得很,卻沒有光亮。這太陽像是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一步步地,努力向上面升起來,到了最后,終于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那顏色真紅得可愛。
賞析:這是描寫太陽初生的一段話。其中的第二句話運用了擬人的寫作手法,把太陽當作“背重擔的人”“一步步”向上升起。這樣的描寫不僅寫出了太陽升起時的緩慢,又突出了日出時的美麗、神奇和壯觀。 這體現出了作者巴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細致的觀察。我們也應該像巴金一樣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做一個善于發現生活中美的人。只有這樣才會讓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