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兩段短的粵劇歌詞
帝女花女:落花滿天蔽月光 借一杯附薦鳳臺上 帝女花帶淚上香 愿喪生回謝爹娘 我偷偷看 偷偷望 他帶淚帶淚暗悲傷 我半帶驚惶 怕駙馬惜鸞鳳配 不甘殉愛伴我臨泉壤 男:寸心盼望能同合葬 鴛鴦侶相偎傍 泉臺上再設新房 地府陰司里再覓那平陽門巷 女:唉惜,花者甘殉葬 花燭夜難為駙馬飲砒霜 男:江山悲災劫 感先帝恩千丈 與妻雙雙叩問帝安 女:唉 盼得,花燭共諧白發 誰個愿看花燭翻血浪 我誤君累你同埋孽網 好應盡禮揖花燭深深拜 再合巹交杯墓穴作新房 待千秋歌贊注駙馬在靈牌上 男:將柳蔭當做芙蓉帳 明朝駙馬看新娘 夜半挑燈有心作窺妝 女:地老天荒情鳳永配癡凰 愿與夫婿共拜相交杯舉案 男:遞過金杯慢咽輕嘗 將砒霜帶淚放落葡萄上 女:合歡與君醉夢鄉 男:碰杯共到夜臺上 女:百花冠替代殮裝 男:駙馬珈墳墓收藏 女:相擁抱 男:相偎傍 合:雙枝有樹透露帝女香 男:帝女花 女:長伴有心郎 合:夫妻死去樹也同模樣 《分飛燕》 曲:佚名 詞:蘇翁 歌曲歌詞: 分飛萬里隔千山 離淚似珠強忍欲墜凝在眼 我欲訴別離情無限 匆匆怎訴情無限 又怕情心一朝淡有浪愛海翻 空嗟往事成夢幻 只愿誓盟永存在腦間 音訊休疏懶 只怨歡情何太暫 轉眼分離緣有限 我不會負情害你心灰冷 知你送君忍淚難 唉吔難難難 難舍分飛冷落 怨恨有幾番 心聲托負鴻與雁 囑咐話兒莫厭煩 莫教人為你怨孤單 只怨歡情何太暫 轉眼分離緣有限 我不會負情害你心灰冷 知你送君忍淚難 唉吔難難難 難舍分飛冷落 怨恨有幾番 心聲托負鴻與雁 囑咐話兒莫厭煩 莫教人為你怨孤單。
2. 粵劇的特點(短一點的)
粵劇初稱“廣東梆黃”,又稱“廣東梆子”、“廣府大戲”等,是廣東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我國廣東、廣西、臺灣和港澳,在境外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為我國南方影響非常大的一個劇種。
粵劇產生于廣東,它的源流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的明代中葉。此時,海鹽腔已傳入廣東,并有江浙一帶的戲班來此演出。明清時期,有諸多的外地班社來到廣東,有海鹽腔、弋陽腔、昆腔、梆子、徽調、漢調等。受這些外來聲腔的影響粵劇中有著明顯的弋陽腔和昆腔的成分。
清道光年間,廣州的戲班分為“本地班”與“外江班”兩種,本地班多演梆子腔,“外江班”則演徽班戲。到了清咸豐年間,粵劇藝人李文茂響應太平天國自封為王,因此清政府禁絕粵劇15年。這15年中,粵劇藝人只得搭班加入漢劇和徽劇的戲班中,也有掛著京劇等其他劇種名頭進行演出的。如此一來,粵劇中的梆子腔和二簧腔開始合流,甚至二簧的成分超過了梆子。
曲牌有牌子和小曲兩類。牌子多數吸取于昆曲和弋陽諸腔中,以及廣東民間禮儀牌子樂曲;小曲有戲曲的過場音樂、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其樂曲有:柳青娘、梳妝臺、賣雜貨、旱天雷、孔雀開屏、紅繡鞋、百花亭、孟姜女、玉美人、送情郎等,還有新創的曲子:恨填胸、尋針、催歸、戲妲己等。牌子和小曲的傳統曲子多數為器樂曲,有著較為固定的旋律。
粵劇的唱詞通俗易懂,音樂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調,唱法上改“假聲”為“平喉”(真聲),并經反復實踐,全部改用廣州方言演唱。
在農村活動的“過山班”保留著早期粗獷、質樸的特點,不少名演員都具有單腳、筋斗、甩發、髯口等方面的絕招。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包括剛頸有力的靶子、手撟、少林拳以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臺功。角色登場后,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頗罕見。
舞臺美術風格近乎寫意。布景簡單,劇中規定情境,主要靠虛擬的表演程式來顯示,程式不能表明時,就用牌子寫上“河邊”、“高山”等文字說明。
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話劇、歌劇和電影的部分藝術營養,在反映當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氣息等方面都頗有改進。劇目以生旦戲為多,重唱輕做,文戲多于武戲,但也從生活中提煉、創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從電影、話劇中借鑒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靈活、通俗而細膩、偏重寫實的表演風
3. 經典粵劇有哪些
粵劇的經典劇目有:
繼承了民間傳說、京劇昆劇等著名劇目,加上唐滌生所創作的劇目,使著名粵劇非常豐富。由于部分劇目受到非常喜愛,隨著新媒體的誕生,這些著名粵劇被拍攝成電影、電視劇、話劇,甚至音樂劇。
例如唐滌生名劇《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雙仙拜月亭》、《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香羅冢》、《紅了櫻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紅》、《紅樓夢》、《三笑姻緣》、《花田八喜》、《白兔會》、《桂枝告狀》、《竇娥冤》(又名《六月飛霜》或《六月雪》)、由徐子郎編劇的《鳳閣恩仇未了情》和《無情寶劍有情天》、源于唐代傳奇小說《柳毅傳書》[78],源自晉劇著名傳統作品《醉打金枝》(編劇:蘇翁),《秦香蓮》、來自神魔小說的《鏡花緣》、《花蕊夫人》,還有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梁祝》。
傳統例戲有《六國大封相》、《天姬送子》、《賀壽》、《碧天賀壽》、《跳加官》、《祭白虎》、《玉皇登殿》、《觀音得道》、《香花山賀壽》。早期的天姬送子是每天都有不同的固定曲白,現在只有大送子和小送子,大送子是在正誕日戲前由臺柱演員演出的一折送子全本,唱做俱全,小送子是平日日戲前由二至三名次要演員演出的送子簡本。若在演出日遇上張五先師或田竇二師等誕辰節慶時,一般在夜戲尾場前,棚面和演員們在后臺師父神位前,演出賀壽送子,稱為后臺賀壽送子。神功戲尾戲有封臺儀式,演員的穿載和演出類似跳加官,但相對地簡短得多。跳加官有女加官,女加官和男加官的分別是演員不載面員,相同的是男女加官均是獨腳戲,演員身穿鳳冠霞帔,持牙笏,舞蹈中擺出“一品夫人”四字的架。
4. 著名的粵劇有哪些
著名粵劇
繼承了民間傳說、京劇昆劇等著名劇目,加上唐滌生所創作的劇目,使著名粵劇非常豐富。由于部分劇目受到非常喜愛,隨著新媒體的誕生,這些著名粵劇被拍攝成電影、電視劇、話劇,甚至音樂劇。例如唐滌生名劇《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雙仙拜月亭》、《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香羅冢》、《紅了櫻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紅》、《紅樓夢》、《三笑姻緣》、《花田八喜》、《白兔會》、《桂枝告狀》、《竇娥冤》(又名《六月飛霜》或《六月雪》)、由徐子郎編劇的《鳳閣恩仇未了情》和《無情寶劍有情天》、源于唐代傳奇小說《柳毅傳書》[78],源自晉劇著名傳統作品《醉打金枝》(編劇:蘇翁),《秦香蓮》、來自神魔小說的《鏡花緣》、《花蕊夫人》,還有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梁祝》。 傳統例戲有《六國大封相》、《天姬送子》、《賀壽》、《碧天賀壽》、《跳加官》、《祭白虎》、《玉皇登殿》、《觀音得道》、《香花山賀壽》。早期的天姬送子是每天都有不同的固定曲白,現在只有大送子和小送子,大送子是在正誕日戲前由臺柱演員演出的一折送子全本,唱做俱全,小送子是平日日戲前由二至三名次要演員演出的送子簡本。若在演出日遇上張五先師或田竇二師等誕辰節慶時,一般在夜戲尾場前,棚面和演員們在后臺師父神位前,演出賀壽送子,稱為后臺賀壽送子。神功戲尾戲有封臺儀式,演員的穿載和演出類似跳加官,但相對地簡短得多。跳加官有女加官,女加官和男加官的分別是演員不載面員,相同的是男女加官均是獨腳戲,演員身穿鳳冠霞帔,持牙笏,舞蹈中擺出“一品夫人”四字的架。
傳統粵劇
早期的傳統劇目,江湖十八本,全為早期演員的“開山戲”。19世紀60年代末(清朝同治中期),有所謂“大排場十八本”,即:《寒宮取笑》、《三娘教子》、《三下南唐》(劉金定斬四門)、《沙陀借兵》(《石鬼仔出世》)、《五郎救弟》、《六郎罪子》(《轅門斬子》)、《四郎探母》、《酒樓戲鳳》、《打洞結拜》、《打雁尋父》、《平貴別窯》、《仁貴回窯》、《李忠賣武》、《高平關取級》、《高望進表》、《斬二王》(即《陳橋兵變》)、《辨才釋妖》(即《東坡訪友》)及《金蓮戲叔》。 同治七年,有“新江湖十八本”,按郭秉箴《粵劇藝術論》所列:《再重光》、《雙國緣》、《動天庭》、《青石嶺》、《贈帕緣》、《困幽州》、《七國齊》、《俠雙花》、《九龍山》、《逆天倫》、《和為貴》、《鬧揚州》、《雙結緣》、《雪重冤》、《龍虎斗》、《西河會》、《金葉菊》、《黃花山》。 19世紀90年代初(清朝光緒中期),則出現著重唱功的“粵劇文靜戲”,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蘇武牧羊》等,又稱為“大排場十八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整理編寫的劇目有《寶蓮燈》、《平貴別窯》、《柳毅傳書》等。
5. 急求粵劇的起源 重要的事簡短 因為老師只給了一小張紙
粵劇發端于明朝中期,但直到清朝初期,都只是在鄉間演出,發展不大。
據說清雍正年間北京的一個戲子叫張五,因為發表反清言論,被朝廷通緝,于是逃到了廣東佛山,藏身在粵劇藝人的大本營瓊花會館。張五看到當時粵劇發展緩慢,只在鄉下城鎮流行,就把自己的本事傾囊相授。他不但指導粵劇藝人們的演唱、動作和武打等技巧,還對粵劇的行當角色作了調整,使戲班的人才更整齊,分工更明確。
在張五對粵劇的諸多貢獻中,最重要的是傳授了“江湖十八本”。“江湖十八本”是當時全國流行的由一至十八領頭的十八個劇目,如《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進士》等,它們不僅故事吸引人,而且情節、唱詞、配樂等各方面都安排得非常精當巧妙,恰到好處。“江湖十八本”的引進使粵劇表演煥然一新,不僅在本地流行興盛,甚至湖南、湖北等地都有邀請表演。
為了紀念張五對粵劇的貢獻,粵劇藝人把他尊為“張先師”,永遠供奉,把“江湖十八本”奉為經典,列為粵劇藝人必修的基本課程。
6. 簡單介紹粵劇花月影的內容
《花月影》故事發生在清代,地點是嶺南,講述的是:青年軍官林園生初到粵州遇伴宴演出的紅船戲班女子杜采薇,二人一見傾心。杜采薇與林園生先后得罪了粵州總兵何鎮南。海盜來犯,索要錢糧美女。何鎮南為免紛擾之事,對海盜所提要求一一答應,命林園生送杜采薇往待海盜。杜采薇自殺于送親的路上。林園生回城復命,被削去官職。恍惚間杜采薇仿佛就在眼前……
與傳統粵劇不同,《花月影》追求的是詩意的情境和可以做深刻挖掘的人物,因而在故事情節上,它回避了單純的恩怨報復的俗套,而通過人物的性格塑造來講述了一個功名與情義、理想與現實、得到與失去、美被毀滅以及不能被毀滅的故事;“人間處處是碼頭”,“江湖河海清波浪,達道逍遙遠近游”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