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愚公移山翻譯 簡短的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
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
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擴展資料:
1、作者簡介
列子,原名列御寇,中國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
著有《列子》。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對后世哲學、文學、科技、宗教影響深遠。
2、文章理解
第一段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襯托移山的艱難。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務越艱巨,愚公的品質也就越突出。這是故事的背景,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愚公主張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運土方案,率領幾人便馬上開始行動。
第三段寫愚公對智叟的駁斥,這是情節的發展。愚公和智叟的對話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堅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淺,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寫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派神將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實現了。
文章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道理。
文中對比:愚公移山的目標十分明確,他要變“出入之迂”為“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愚公不怕困難,親行動,他“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目光長遠,能辯證地看問題,他認識到“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而智叟則與其相反,他譏笑、責備愚公的行為;他輕視愚公的力量,質問愚公,“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他目光短淺,只看到愚公的“殘年余力”,而忽視了子孫的綿延不絕。兩相對比,愚公不怕困難的大無畏精神更加突出,愚公這一人物形象也更加鮮明。
文中烘托: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石路程的遙遠,對顯示愚公的氣魄,也說明移山勞動的艱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結尾深意:照應故事開頭。太行、王屋二山被大力神的兩個兒子背走,愚公的愿望實現。雖是神助,但愚公之誠,不可磨滅;移山之功歸屬于愚公!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愚公移山
2. 愚公移山翻譯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達七百里,高達七八千丈。
它們原來位于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 山北面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歲了,向著大山居住。
苦于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繞遠路,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和你們竭盡全力鏟平這兩座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達到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您的力氣,像魁父這樣的小山丘也不能鏟平,能把大行、王屋怎樣呢?再說把石頭和泥土往哪兒放呢?"大伙紛紛說:"把土石投到渤海邊上、隱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率領子孫當中能挑擔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運到渤海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才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前來幫忙。
夏去冬來,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就憑你在世上這最后的幾年,剩下的這么點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這大山的土石怎么樣?"北山愚公長嘆了一口氣說:"你思想太頑固,頑固得不開竅,連個寡婦、孤兒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還有我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永無窮盡,可是這兩座山卻不會再增高加大,還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山神知道了這件事,害怕愚公挖山不止,就把這件事稟報天帝。
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起兩座大山.-座放置在朔方東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交通了。
3. 愚公移山的英語翻譯短的
w 你好,安娜,在我今天的語文課堂上,我們讀了一篇叫愚公移山的著名的故事。
a 故事是怎么開始的?
w 好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老人,在他家旁邊由兩座大山,山又高又大的,他要花很長時間才可以繞過山到山的對面去。
a 接著發生什么事情?
w 好的,老人家告訴他的家人,說他們應該一起幫助他把山移走。
a 嗯嗯,但是一個老人家甚至不能移走一棵小樹。
w 是的,他的妻子也是這么說的
a 那么他們怎么把山上的土跟石頭搬走呢?
w 愚公說可以把它們放進海里,因為海能裝一切的東西。因此他們第二天就開始挖掘了!!
這是翻譯,望滿意,完全人工的翻譯!!
4. 求愚公移山英語簡要翻譯
Once upon a time,there was an old man called Yu * were two mountains near his * were so big that it took a long time to walk to the other * Yu Gong told his family that they should help him to move the mountains. They put the stones and earth from the mountain into hte sea because they think it's big enough to hold * day,a man saw Yu Gong and his * told Yu Gong that they could never do it because he was weak and * Yu Gong said that his family woulld move the mountains after he * family would grow,but the mountains could not get * Yu Gong and his family kept on digging the *y,a god was moved by Yu Gong,so he sent two gods to take the mountains away. This story tells us that nothing is impossible if you work hard!。
5. 求《愚公移山》的原文及翻譯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面積約七百里,高達七八千丈.它們原來位于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進進出出曲折繞遠.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來商量說:“我和你們用盡全力鏟平險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意見.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山都削減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帶領三個能挑擔子的子孫,鑿石頭,挖泥土,用兩種裝土石的工具運送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剛剛開始換牙(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愚公.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有一個很有智慧的老頭笑著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這么大的歲數和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拔掉,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么樣?”北山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和小孩子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河曲的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力氣很大的神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面,沒有山崗高地阻隔了.。
6. 愚公移山 翻譯
翻譯: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 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
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主題思想 此文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題思想即恒道。
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過“智叟”與“愚公”的對話,展現出了“智叟”之愚與“愚公”之智,告訴人們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雄偉氣魄,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
另外,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觀意義。首先,它具有人定勝天的思想,在天人關系上,重人輕天的傾向十分鮮明。
其次,愚公在批駁智叟時,關于山與人的關系的分析,實際上蘊含著進步的哲學思想,講的是在一定條件下事物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生轉化的道理。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卻寫得曲折多姿,波瀾起伏,加之行文緊湊,筆墨舒灑自如,令人讀后興味盎然。
文章擺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寫愚公“聚室而謀”,全家人紛紛表示贊成,接著就該是行動起來一起移山,誰知愚公之妻獻疑,產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不解決,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決。
經過討論,商量了辦法,出現了移山勞動的盛況,接著就該是苦戰不休,不料跳出來個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礙。老愚公就和智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這樣既突顯了愚公精神的可貴,同時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作者簡介 列子,原名列御寇,中國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著有《列子》。
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對后世哲學、文學、科技、宗教影響深遠。擴展資料: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同時也是學術思想百家爭鳴的時期。
寓言作為諸子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戰國諸子闡明各自的政治觀點、學術思想以及進行論辯的有力武器。《列子》即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寓言和神話故事集。
此文選自《列子·湯問》第五章,講述的是愚公不畏艱難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亦說明在當時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愿望。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愚公移山。
7. 愚公移山列子的翻譯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北山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挖下來的泥土石頭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道:“把它們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 于是率領挑擔子的三個兒孫,敲鑿石頭,挖掘泥土,用箕畚搬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寒來暑往,季節交換,才往返一趟.河曲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在世上這最后的幾年,剩下的這么點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鏟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 北山愚公長長地嘆息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能通達事理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啊.可是山卻不會再增高加大,還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山神聽說愚公移山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漢水的南邊,再沒有高山阻隔了.。
8. 誰有愚公移山的翻譯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