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短篇名著有哪些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的作品: 莫泊桑:《漂亮朋友》、《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項鏈》、《珠寶》; 契訶夫:《變色龍》、《小公務員之死》 ; 歐·亨利:《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家具出租的房間》、《賢人的禮物》(或《麥琪的禮物》)、《最后一片藤葉》等。
莫泊桑 ,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1880年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羊脂球》,此后陸續寫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小說,博得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贊譽。
他的創作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后半期的法國社會現實,無情地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風尚的丑惡,對下層社會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說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布局謀篇別具匠心。
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等,長篇小說《一生》、《俊友》(又譯做《漂亮的朋友》等。契可夫 ,十世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短篇小說藝術大師。
他的早期合作諷刺和揭露了俄國社會官場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惡面目,寫得諧趣橫生,發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創作了既幽默又富于悲劇的短篇小說,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被侮辱被損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
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變色龍》、《苦惱》、《萬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歐.亨利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現實主義著名作家。
曾被誣告罪入獄三年。后遷居紐約,專事寫作,他幾乎每周寫一篇短篇小說,供報刊發表。
他一生創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對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虛偽的道德給予揭露和諷刺。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白菜與皇帝》,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等。
2. 有什么短篇名著
歐·亨利的短篇世界知名啊還有余華的文章,像《許三觀賣血記》,《活著》,《在細雨中呼喊》,《兄弟》等都非常不錯。
不過這些好像都屬于中篇小說了,《兄弟》好像屬于長篇小說了。不過寫的非常好,看完后,對于人生會有另一種思考。
值得一看!希望你會喜歡。 最后一片葉子在華盛頓廣場西面的一個小區里,街道仿佛發了狂似地,分成了許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
這些“巷子”形成許多奇特的角度和曲線。一條街本身往往交叉一兩回。
有一次,一個藝術家發現這條街有它可貴之處。如果一個商人去收顏料、紙張和畫布的賬款,在這條街上轉彎抹角、大兜圈子的時候,突然碰上一文錢也沒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 因此,搞藝術的人不久都到這個古色古香的格林威治村[〔格林威治村〕美國紐約市西區的一個地名,住在這里的多半是作家、藝術家等。
]來了。他們逛來逛去,尋找朝北的窗戶,18世紀的三角墻,荷蘭式的閣樓,以及低廉的房租。
接著,他們又從六馬路買來了一些錫蠟杯子和一兩只烘鍋,組成了一個“藝術區”。 蘇艾和瓊珊在一座矮墩墩的三層磚屋的頂樓設立了她們的畫室。
“瓊珊”是瓊娜的昵稱。兩人一個是從緬因州來的;另一個的家鄉是加利福尼亞州。
她們是在八馬路上一家“德爾蒙尼戈飯館”里吃客飯時碰到的,彼此一談,發現她們對于藝術、飲食、衣著的口味十分相投,結果便聯合租下了那間畫室。 那是五月間的事。
到了11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里潛行著,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在廣場的東面,這個壞家伙明目張膽地走動著,每闖一次禍,受害的人總有幾十個。
但是, 在這錯綜復雜,狹窄而苔蘚遍地的“巷子”里,他的腳步卻放慢了。 “肺炎先生”并不是你們所謂的扶弱濟困的老紳士。
一個弱小的女人,已經被加利福尼亞的西風吹得沒有什么血色了,當然經不起那個有著紅拳頭,氣吁吁的老家伙的賞識。但他竟然打擊了瓊珊;她躺在那張漆過的鐵床上,一動也不動,望著荷蘭式小窗外對面磚屋的墻壁。
一天早晨,那位忙碌的醫生揚揚他那蓬松的灰眉毛,招呼蘇艾到過道上去。 “依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
他說,一面把體溫表里的水銀甩下去。“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
人們不想活,情愿照顧殯儀館的生意,這種精神狀態使醫藥一籌莫展。你的這位小姐滿肚子以為自己不會好了。
她有什么心事嗎?”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畫那不勒斯海灣。”蘇艾說。
“繪畫?——別胡扯了!她心里有沒有值得想兩次的事情——比如說,男人?” “男人?”蘇艾像吹小口琴似地哼了一聲說。“難道男人值得——別說啦,不,大夫,根本沒有那種事。”
“那么,一定是身體虛弱的關系。”醫生說。
“我一定盡我所知,用科學所能達到的一切方法來治療她。可是每逢我的病人開始盤算有多少輛馬車送他出殯的時候,我就得把醫藥的治療力量減去百分之五十。
要是你能使她對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樣發生興趣,提出一個問題,我就可以保證,她恢復的機會準能從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醫生離去之后,蘇艾到工作室里哭了一場,把一張日本紙餐巾擦得一團糟。
然后,她拿起畫板,吹著拉格泰姆音樂調子,昂首闊步地走進瓊珊的房間。 瓊珊躺在被窩里,臉朝著窗口,一點兒動靜也沒有。
蘇艾以為她睡著了,趕緊不吹口哨。 她架好畫板,開始替雜志社畫一幅短篇小說的鋼筆畫插圖。
青年畫家不得不以雜志小說的插圖來鋪平通向藝術的道路,而這些小說則是青年作家為了鋪平文學道路而創作的。 蘇艾正為小說里的主角,一個愛達荷州的牧人,畫上一條在馬匹展覽會里穿的漂亮的馬褲和一片單眼鏡,忽然聽到一個微弱的聲音重復了幾遍。
她趕緊走到床邊。 瓊珊的眼睛睜得大大的。
她望著窗外,在計數——倒數上來。 “十二,”她說,過了一會兒,又說“十一”;接著是“十”“九”;再接著是幾乎連在一起的“八”和“七”。
蘇艾關切地向窗外望去。有什么可數的呢?外面見到的只是一個空蕩蕩、陰沉沉的院子,和二十英尺外的一幢磚屋的墻壁。
一株極老極老的常春藤,糾結的根已經枯萎,攀在半墻上。秋季的寒風把藤上的葉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幾根幾乎是光禿禿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動殘缺的磚墻上。
“怎么回事,親愛的?”蘇艾問道。 “六。”
瓊珊說,聲音低得像是耳語。“它們現在掉得快些了。
三天前差不多有一百片。數得我頭昏眼花。
現在可容易了。喏,又掉了一片。
只剩下五片了。” “五片什么,親愛的?告訴你的蘇艾。”
“葉子。常春藤上的葉子。
等最后一片掉落下來,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
難道大夫沒有告訴你嗎?” “喲,我從沒聽到這樣荒唐的話。”蘇艾裝出滿不在乎的樣子數落她說。
“老藤葉同你的病有什么相干?你一向很喜歡那株常春藤,得啦,你這淘氣的姑娘。別發傻啦。
我倒忘了,大夫今早晨告訴我,你很快康復的機會是——讓我想想,他是怎么說的——他說你好的希望是十比一!喲,那幾乎跟我們在紐約搭街車或者走過一幢新房子的工地一樣,碰到意外的時候很少。現在喝一點兒湯吧。
3. 超短篇名著簡介
紅樓夢 《紅樓夢》是一部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小說以上層貴族社會為中心圖畫,極其真實、生動地描寫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全部生活,是這段歷史生活的一面鏡子和縮影。
是中國古老封建社會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真實寫照。 《紅樓夢》之所以成為“中國小說文學難以征服的頂峰”,不僅僅是因為它具有很高的思想價值,還在于它非凡的藝術成就。
全書規模宏偉,結構嚴謹,人物生動,語言優美,此外還有一些明顯的藝術特點值得后人品味、鑒賞。 水滸傳 中國明代長篇小說。
又題為《忠義水滸傳》,通行本簡稱《水滸》。一般認為是施耐庵著。
《水滸傳》是民間無名作者同文人作家集體創作的成果,其成書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流傳演變過程。《水滸傳》描寫的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發生在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6),因聲勢極盛,便在民間產生許多奇聞異說,流傳中不斷得到無名作者的加工增飾。
施耐庵就是在長期民間傳說、民間說話藝術和元雜劇水滸戲的基礎上加工寫定成書的。 藝術成就 《水滸傳》在藝術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寫出復雜的性格內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環境的依據,同時隨生活環境的變化而發展。人物形象帶有理想色彩,同時又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
《水滸傳》不單以情節的生動緊張取勝,還有較豐富真實的細節描寫。小說在民間口語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通俗、簡練、生動、富于表現力的文學語言。
與內容相適應,前70回連環套式的藝術結構也獨具特色。 版本 《水滸傳》是中國古代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流傳極廣,對后世影響很大。
其版本有簡本、繁本兩個系統。明清以來流傳的版本較多,各本差異較明顯,較流行的是70回、100回、120回3種繁本。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采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于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
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后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三國演義》是古代歷史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廣泛流傳,魅力無窮,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著難以估量的深影響。
聊齋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
全書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
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的宿命論思想。
《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高峰。
魯濱孫飄流記 《魯濱遜漂流記》是笛福的代表作,是一部流傳很廣,影響很大的文學名著。它表現了強烈的資產階級進取精神和啟蒙意識。
作者用生動逼真的細節把虛構的情景寫得使人如同身臨其境,使故事具有強烈的真實感。小說主人公魯濱遜也成為歐洲文學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