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紅色革命故事 100——150字的 經典點的
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省沫源縣出現了一位全國聞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
王二小犧牲時才七歲,在日本鬼子掃蕩一條山溝的時候,為了掩護幾千名老鄉和干部,他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氣急敗壞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干部和老鄉脫離了危險,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犧牲了。王二小的動人事跡很快傳遍了解放區,每一個老鄉都含著眼淚,歌唱二小放牛郎,《晉察冀日報》在頭版報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跡。晉察冀邊區的文藝戰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創作了后來傳唱全中國的著名兒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2. 紅色經典小故事50字
傣族象腳鼓的來源還有一個傳奇的故事。相傳在遠古時候的勐遮地區是一個碧波蕩漾的美麗湖泊。可湖畔卻盤踞著蟒魔和龜魔,它們四處造孽吞食人畜。后來一位傣族武士帶著一群獵人來到湖邊,消滅了吞噬人畜的蟒獸,取皮蒙在空心樹和竹筒上敲擊取樂,于是便形成了鼓。幾年以后,有兩位馴象人把鼓改成象腳腿的形狀,自此以后傣族民間便有了象腳鼓 。
從前傣族有一個王國,國內有一個漂亮又高貴的王子,他是許多女孩兒的夢中情人,有一天王子和侍衛一起去打獵,他們追一只兔子追到了湖邊,王子看到有七只孔雀從天邊飛來,它們繞著湖打著圈,舞姿優美徐徐落下。七只孔雀褪下孔雀魔法羽翼,變成七位漂亮的公主,其中第七個長的最漂亮,舞跳的最好,王子愛上了這位七公主。回到王國王子整天想著這位漂亮的公主,有一天,王子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思念,再次來到了湖邊,趁她們不注意,偷走了七公主的魔法羽翼,等到其他六位姐姐穿上她們的羽翼飛走的時候,只有這位最小的公主還在尋找自己的衣服,這時候王子走了出來把衣服還給了這位最漂亮的公主,她也立刻愛上了這位相貌英俊又高貴的王子,他們結婚后,公主教她的子民孔雀舞并教會了他們做孔雀衣,百姓們都很尊敬愛戴她,他和王子幸福的生活著,一直到最后。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貧窮的傣族小伙子為了謀生,他每天都到江邊的一棵空心樹下釣魚,并且每次都能釣到很多。可是,有一天他從早釣到晚,連個魚影子地看不到。他感到萬分奇怪。
正在這時候,突然一陣輕風刮來,吹到他身后那棵空心樹內。發出了"嗡嗡"聲響。這時,江邊的果樹上熟透了果了,也隨風叮叮咚咚落入江中,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就在這一瞬間,他見江中映示出山坡上孔雀窈窕的倒影。見此情影,小伙子驚喜地回頭觀看,只見一對綠孔雀展開了美麗的翎羽,正隨著動聽的聲響翩翩起舞。
當時,小伙子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他高聲說道:"啊!我今天到了神仙住的地方了!"于是,小伙子丟下釣竿,驚喜地跑回村寨,活靈活現地給鄉親們講述所見到的一切。鄉親們聽后了十分驚奇,都盼望自己也能親眼看到那動人的情景。后來,小伙子帶著眾多鄉親來到江邊,把那棵空心樹砍倒,鋸婁做成長鼓,蒙上一層黃牛皮,用手一敲打,頓時發出了"嘣-嘣叭-嘣"的悠揚聲響,然后,小伙子又找來銅盆、銅鍋蓋,讓其他青年隨著敲的節奏聲義織敲打。接著,小伙子在快樂的鼓樂聲中,摹仿孔雀的一舉一動,跳起惟妙惟肖的孔雀舞。當時,觀看的群眾都看得入迷,百看不厭。從那以后,鄉親們一致推選小伙子到"趕擺"的群眾集會上跳孔雀舞。在"趕擺"的日子里,小伙子為傣家人首次表演人孔雀舞,藝術地再現了孔雀形象,博得傣家的贊賞。從此,這種在象腳鼓和 鑼伴奏一的孔雀舞,就在傣族人民中間流傳開了。
3. 紅色經典小故事50到100字 急
紅色經典小故事3分鐘篇1:海娃
這個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發生在華北抗日根據地。12歲的龍門村兒童團團長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監視著前邊平川地里敵人的據點。一天,炮樓里的鬼子進山去搶糧食了,只剩下“貓眼司令”和幾個鬼子兵。民兵中隊長老趙畫了一張攻**樓的路線圖,并寫了一封信準備把它交給八路軍張連長。老趙把送信的任務交給了兒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雞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趕著一群羊作掩護送信去了。沒想到,海娃在山溝里碰上了鬼子,他靈機一動,把雞毛信拴在了“老頭羊”的尾巴里,瞞過了鬼子小隊長。一路上海娃受盡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從睡得像死豬一樣的鬼子的腿縫里溜了出來。他趕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雞毛信取了下來,一口氣跑了幾里路。后面偽軍也追來了,海娃又被他們抓回去。他把鬼子帶到了一條山路上,鬼子的騾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機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遠,鬼子開槍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著疼拉開嗓子喊“八路軍叔叔……”海娃把雞毛信交給了張連長。
紅色經典小故事3分鐘篇2:小偵察員張嘎
抗戰時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唯一的親人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鐘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鐘亮也被敵人抓走。嘎子歷經艱辛,找到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他配合偵察員羅金保執行任務,表現得勇敢、機智。但嘎子畢竟還是一個活潑、淘氣的孩子,他與小朋友胖墩摔跤輸了還不講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煙囪。在一次戰斗中,他繳獲了敵人一支手槍,竟偷偷把槍藏進了老鴉窩里,沒有上繳。為攻打敵人崗樓,他奉命進城偵察時被捕。當部隊攻打崗樓時,他設法在里面放火,里應外合,全殲敵人,救出了老鐘叔,也替奶奶報了仇。戰斗結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鴉窩里的手槍主動拿出來上繳。隊長正式宣布把手槍發給他使用。
4. 紅色小故事50字內帶圖片急
“視死如歸本革命軍人應有精神;寧死不屈乃燕趙英雄光榮傳統。”這是當年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為狼牙山五壯士紀念塔題的詞。抗戰時期,晉察冀軍區一分區一團七連六班戰士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士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這五位英雄,為掩護群眾和主力撤退,毅然決然地把敵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盤陀峰頂絕路,子彈打光,就用石頭拼命的砸下去,最后,這五位英雄在班長馬寶玉的帶領下縱身跳下了萬丈懸崖,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5. 簡短的“紅色故事”有哪些
簡短的“紅色故事”有: 一、農忙 1942年年底,轟轟烈烈的延安大生產運動開始后,**更忙了。
他有個習慣,喜歡晚上辦公,有時一忙就是一個通宵。這樣,**的睡眠時間就越來越少了。
大生產運動期間,他常常忙一晚,第二天下午照例還要和中央機關的同志們一塊去參加勞動。 那時,熊云在中央機要科當譯電員,他們跟主席一塊住在棗園。
棗園有一排窯洞,用兩道墻隔成了三個院,主席住在北邊的院內,機要科住在中間的一個院里。 機要科的同志們見主席工作那么忙,休息時間卻那樣少,很擔心他累壞了身體。
趁主席到地頭去的當兒,他們幾個機要員一合計,就搶著跑到主席面前,提出幫他挖地。主席慈祥地笑笑,望著他們這一幫十六七歲的小青年,擺手示意不讓他們幫助,并說:“你們挖的地,不算我的勞動,親手干才算自己的勞動。”
就這樣,**用了幾個下午的時間,親手挖了兩畝多地,并在地上澆了水,上了肥,種上了西紅柿、辣椒等蔬菜。綠油油的蔬菜、豐碩的果實綴在枝頭上,把棗園的后山坡裝點得更加美麗了。
二、有轎車不做 延河畔響起的隆隆馬達聲和清脆的喇叭聲,吸引著延安軍民。警衛戰士們更是有說不出的高興:“這回**外出開會再也不用騎馬走路了!” 老紅軍楊辛克,貴州松桃人。
抗日戰爭時期,曾擔任**的警衛員。后任抗大學員、八路軍129師358旅教育干事、指導員、公安總局科長、豫西地區副專員、貴州省工業廳副廳長、省經委副主任。
1983年6月,楊辛克同志向我回憶起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坐車還是騎馬而引發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抗戰時期的延安,中央領導到哪里都是騎馬或步行。
一位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1353839華僑送給延安兩輛小轎車,警衛戰士們有說不出的高興:“這回**外出開會再也不用騎馬、走路了!”可是沒料到,在分配車時,**提出要考慮軍事工作的需要,照顧年齡較大的同志。 盡管大家都希望配給**一輛轎車,可在他的一再堅持下,一臺配給了主管軍事工作的朱老總,另一臺配給了延安的“五老”(徐特立、**、謝覺哉、林伯渠、吳玉章)。
三、**對**“約法三章” “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這是**對自己兒子的“約法三章”。一些領導干部的腐敗,常常都是因子女而引發的,如果他們也用**的這個“約法三章”,黨內又何來因子女而產生的腐敗呢?田志芳,四川廣安人。
1933年參加紅軍,抗日戰爭時期曾任營長、團參謀長,建國后,曾任東北軍區后勤部車管處處長、沈陽軍區后勤部軍事代辦處顧問。如今回想起,1983年12月他跟我說的延安時期**對兒了**嚴格要求的故事,對**的崇敬之情再一次油然而生。
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機關大食堂吃晚飯時,田志芳發現新來了一位同志,高個、寬肩、體格健壯,著一身洗得干干凈凈的藍布軍裝,顯得很精干。他發現這人有些面熟,在哪見過呢?尋思半天,可怎么也沒想起來。
吃完晚飯,田志芳來到楊家嶺溝口的花園。這里原來是個墓地,叫楊家墳。
中央機關搬到楊家嶺后,就在這里種上花草、瓜菜,便成了個小花園。這會兒,紅茸茸的雞冠花、紫幽幽的牽牛花、黃橙橙的南瓜連成一片,別有一番情趣。
田志芳在一個石羊背上坐下,掏出整風文件準備看上兩頁。這時,只見自然科學院院長徐特立和一個青年慢慢走來,細瞧正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
他們一邊走,一邊親切交談,從他身旁走過。他連忙問身邊的一位同志:“和徐老在一起的是誰啊?”“那是**同志,剛從蘇聯回來。”
“**?”“就是**的兒子。”哦!田志芳猛地拍了一下腦門,怪不得面熟呢,原來是**的兒子。
可他又有了疑問:“怎么**的兒子還和咱們一起吃大灶?他剛從蘇聯回來,能吃慣咱這小米飯、山藥蛋?”那位同志瞥了田志芳一眼說:“**一向對自己要求嚴格,給**‘約法三章’,要他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啊,原來是這樣。
過了一段時間,看不到**同志來大食堂吃飯了。 后來,在國民黨向解放區大舉進攻的前夕,**又回來了。
他的臉變黑了,身體也瘦了。一打聽,原來是**把自己的兒子派到最艱苦的山區,上“勞動大學”去了。
在那兒,他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身為領袖的**同志,對自己的子女嚴格要求,使邊區軍民很受教育。
由于黨的領導同志都這樣以身作則,所以,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延安才得以蔚然成風。 四、** 1948年5月1日,第11縱隊從朝陽地區西進,兵鋒直指熱河省會承德的北部屏障隆化城。
25日,隆化戰斗打響。**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御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擔任爆破組長。
在全連戰斗動員會上,**代表全班表決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學的外壕里去,讓大家踩著我們把隆化拿下來。”戰斗開始后,他帶領戰友們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
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 部隊受阻于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此時,離發起總攻僅15分鐘。在這關鍵時刻,**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