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焦鏡頭是什么意思
定焦鏡頭(prime lens)特指只有一個固定焦距的鏡頭,只有一個焦段,或者說只有一個視野。定焦鏡頭沒有變焦功能。定焦鏡頭的設計相對變焦鏡頭而言要簡單得多,但一般變焦鏡頭在變焦過程中對成像會有所影響,而定焦鏡頭相對于變焦機器的最大好處就是對焦速度快,成像質量穩定。不少擁有定焦鏡頭的數碼相機所拍攝的運動物體圖像清晰而穩定,對焦非常準確,畫面細膩,顆粒感非常輕微,測光也比較準確。
鏡頭特點:
定焦鏡頭的設計相對變焦鏡頭而言要簡單得多,但一般變焦鏡頭在變焦過程中對成像會有所影響,而定焦鏡頭相對于變焦機器的最大好處就是對焦速度快,成像質量穩定。特別適合大型的風光攝影,大型的集體合影拍照。
鏡頭優點:
定焦鏡頭的好處,主要體現在短焦段的使用上:
1、定焦的廣角或標準鏡頭一般都比涵蓋相應焦距段的變焦鏡頭口徑大。一般的定焦廣角和中焦鏡頭的光圈都在2.8以上,通光量大,便于在低照度情況下拍攝。
2、定焦的廣角鏡頭一般都比涵蓋相應焦距段的變焦鏡頭最近對焦距離近。最近對焦距離小好處很多,尤其對于廣角鏡頭而言,對焦距離近意味著能夠非常近的接近拍攝主體,得到大的結像。而且和它們的大光圈配合能夠實現變焦廣角鏡頭不容易實現的廣角背景虛化效果。
3、定焦廣角鏡頭一般都比涵蓋相應焦距段的變焦鏡頭體積小,重量輕。這能使你的相機將不那么扎眼,便于抓拍。
4、廣角定焦鏡頭一般都比變焦鏡頭的廣角段成像好,這是鏡頭的設計所決定的,變焦鏡頭由于要考慮所有焦距段都有相對好的成像,就要犧牲局部的利益讓整體有一個相對好的表現。但定焦鏡頭不用考慮這些。
鏡頭缺點:
定焦鏡頭唯一的缺點恐怕就是不方便了,需要調整拍攝物體的大小時只有通過攝影者的移動來實現,在某些不適合移動的場合就無能力了。
2. 所謂的鏡頭焦段是什么
焦段,攝影界對于變焦鏡頭的專業術語,簡單說就是變焦鏡頭焦距的變化范圍。
鏡頭焦段的劃分:
標準鏡頭:對于135相機來說,焦距50MM左右的鏡頭——視角在43度左右,標準鏡頭拍攝的照片,透視效果和人眼類似,極其自然,沒有夸張。紀實類的照片使用標頭可以忠實得記錄所看到得東西,因此紀實攝影大師們大多喜歡使用標頭,比如法國攝影泰斗布列松。不同片幅的相機,它的標準鏡頭的焦距是不一樣的,因為對標準鏡頭焦段的定義是指焦距等于底片對角線的長度,對于35mm的底片,也就是135相機使用的膠片,它的標準鏡頭的焦距就是50mm,而其他一些大畫幅的相機,比如120相機使用6X6的膠片,它的標準鏡頭的焦距就應該在90mm左右,其他一些大畫幅的相機也可以計算出其標準鏡頭的焦距。
廣角鏡頭,焦距小于標頭的時候,鏡頭可以記錄更大視角的影像,所以稱為廣角鏡頭,廣角的透視是被夸張的。在廣角鏡頭下,近的更大,遠的會更小,尤其在風光攝影中可以得到更具視覺沖擊力的照片。
中焦鏡頭,比標頭焦距大1.5~4倍的焦距的鏡頭稱為中焦。一般中焦鏡頭的變形最小,而且設計成超大光圈也相對容易,所以人像攝影是中焦最擅長的。一般標頭的1.5~2倍的焦距運用于拍攝全身、半身的照片。大于2倍的鏡頭多用于拍攝特寫,鏡頭里被人稱為“人像王”的幾支鏡頭都出現在這個焦段。
望遠鏡頭,大于標頭焦距2倍以上的鏡頭稱為望遠鏡頭。顧名思義,望遠鏡頭就是可以實現“望遠”拍攝,多用于體育、動物等拍攝,風光片中望遠鏡頭的應用可以使景觀的遠近透視被壓縮。
3. 鏡頭50mm是什么意思
你說的這個是指的鏡頭焦距,因為鏡頭焦距屬于攝影的基礎知識,雖然很簡單,但是要讓你從理論到實際的明白還是需要講很多,給你找了些資料自己看吧:
鏡頭焦距:是指鏡頭光學后主點到焦點的距離,是鏡頭的重要性能指標。鏡頭焦距的長短決定著拍攝的成像大小,視場角大小,景深大小和畫面的透視強弱。
鏡頭的焦距是鏡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鏡頭焦距的長短決定了被攝物在成像介質(膠片或CCD 等)上成像的大小,也就是相當于物和象的比例尺。當對同一距離遠的同一個被攝目標拍攝時,鏡頭焦距長的所成的象大,鏡頭焦距短的所成的象小。根據用途的不同,照相機鏡頭的焦距相差非常大,有短到幾毫米,十幾毫米的,也有長達幾米的。較常見的有 8mm,15mm,24mm,28mm,35mm,50mm,85mm,105mm,135mm,200mm,400mm,600mm,1200mm等,還有長達2500mm超長焦望遠鏡頭。
鏡頭根據其焦距的長短,也即拍攝時的視角,可分為標準鏡頭,廣角鏡頭和長焦距鏡頭等。
標準鏡頭的視角約50度左右,這是人單眼在頭和眼不轉動的情況下所能看到的視角,從標準鏡頭中觀察的感覺與我們平時所見的景物基本相同。35mm相機的標準鏡頭的焦距多為40mm,50mm或55mm。120相機的標準鏡頭焦距一般為80mm或 75mm,相機片幅越大則標準鏡頭的焦距越大。而數碼相機由于其成像介質(CCD或CMOS)有大有小,標準鏡頭的焦距也不一致。為了方便直感,說起DC 鏡頭時經常采用等效于35mm相機的所謂等效焦距,這個等效就是指視角上的等效。以下就只說35mm相機的鏡頭,其他片幅的相機以及數碼相機可以類推。
廣角鏡頭,顧名思義就是其攝影視角比較廣,適用于拍攝距離近且范圍大的景物,有時用來刻意夸大前景表現,強烈遠近感以及透視。35mm相機的典型廣角鏡頭為焦距28mm,視角為72度。常用的還有比28mm略長一些的35mm,38mm的所謂小廣角(多見于傻瓜機)。
比一般廣角鏡頭視角更大的是超廣角鏡頭(如焦距為24mm,視角84度)以及所謂的魚眼鏡頭,其焦距為8mm,視角可達180度。
長焦距鏡頭適于拍攝遠距離景物,景深較小,因此容易使背景模糊,主體突出。35mm相機長焦距鏡頭通常分為三級,135mm以下稱中焦距,如85mm,視角28度,105mm,視角23度以及135mm,視角18度。中焦距鏡頭經常用來拍攝人像,有時也稱為人像鏡頭。135-500稱長焦距,如200mm,視角12度,400mm,視角6度。500mm以上的稱為超長焦距,其視角小于5度,適用于拍攝遠處的景物。如球場上的特寫以及野生動物的拍攝,因無法靠近被攝物,超長焦距鏡頭就大有用武之地。
鏡頭焦距的定義是什么呢?一般我們說:焦距就是透鏡是中心到焦點的距離。但這僅僅是單片薄透鏡的情況,由于照相機的鏡頭都是由許多片透鏡組合而成的,因此,情況遠不是那么簡單。
4. 鏡頭上寫的18`135、18`55是什么意思
18 55 135都是焦距的意思哈
數值越低 視覺范圍越廣 小于50的都叫廣角
數值越大 能看的東西越遠 大于50的都叫長焦
50就是標準的
景深就是照片的清晰范圍
大虛大實得對比叫淺景深
圖片里面都很清晰的叫大景深
看下圖,我拍的:
大景深的
再來看淺景深的也叫小景深:
想拍這些效果的話可以通過焦距來調的
仔細看上面那兩張圖片
第一張大景深的是用的18MM的廣角焦距拍的 所以景深大
第二張淺景深的是用的55MM的長焦距拍的 所以景深小
結論就是:焦距越長,景深越淺
被攝物體越近,景深越淺
光圈越大,景深越淺
希望能幫到你
5. 剪輯鏡頭最簡單最直接最實用的口訣
一:影像剪輯者必備 ·在有限的素材中找出最好的表情和動作的眼力、·剪輯素材并發現它們與下一畫面連接的剪切的能力、·運用影像和選擇音樂的能力,以及制造旋律和情節的創造力。
·剪輯者還要賦予由連續的靜止畫面所組成的電影以跳動感,給影像注入生命。 剪輯者會自然而然地在眾多的鏡頭中找出最棒的表情,找出哪一點是剪切點,這就是剪輯的旋律感。
與此同時作品的全貌也會在許許多多的攝影素材中慢慢呈現出來。透過素材,看到作品應有的面貌。
二:尋找剪切點的方法 應該在哪些地方進行剪切和連接呢?尋找剪切點無疑是編輯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在這里有點需要注意,這就是畫面的頂點。
所謂畫面的頂點,是指畫面是動作、表情的轉折點,比如人物手臂完全伸展時,點頭打招呼后低頭動作結束時,球體上升即將下落時,收回笑容的瞬間等。 影像是一連串靜止畫面的連續,因為前面的膠片在人眼中會形成殘留的影像,所以膠片上的畫面看起來才是動態的。
因此,越是激烈的運動,在畫面的頂點或者在動作開始的前一刻進行剪切,會在后面的膠片上產生強烈的殘留影像的效果,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產生旋律感的剪切點 讓我們以翻書的動作為例,看一下尋找剪切點的方法。
如果從動作完全停止的狀態開始拍攝,忠實地將翻書的動作從一開始拍攝到結束,這樣觀眾一看就能知道是翻書的動作。 但是,僅僅讓人看明白是無法體現出影像的美妙之處的,旋律感和舒適感同樣不可缺少。
那么究竟應該怎么做呢? 我們把最開始的剪切點選擇在翻書動作已經開始的狀態。若把翻書這個動作分解成1~24個畫面,那么就把最前面的3~4個片斷剪切掉,作為開始的剪切點。
這種改變對于理解翻書的動作沒有任何影響。相反,還能表現出動作的旋律感和舒適感。
這種剪輯方法也可以運用到其他影像中去。 四:電影剪輯的正確方法不是只有一個 有一點希望大家不要誤解,那就是剪切點并不是唯一的。
書頁翻到中間時可以作為一個剪切點,翻書動作快要結束的時候也可以作為一個剪切點。 根據作品的不同,前后畫面的不同,剪切點可以有所變化。
正確的剪輯方法不是唯一的。 當然,剪輯也有其固定的形式幾約定,它們可以說是剪輯的規則。
了解這些規則非常重要,但由于剪輯本身是一項富于創造性的工作,所以有時也會打破規則,進行一些新的嘗試。 五:剪輯的目的 從物理制約中解放,自由控制時間和空間 ·在攝影和制作中有時需要分割鏡頭,在后面把它們構成一個情節 ·在作品中省略故事中實際時間的流逝 ·省略故事中空間的移動 結合演出意圖構成劇情,確定作品的最終面貌 ·有目的地進行鏡頭的連接,明確、強調想表達的內容 ·使鏡頭的順序和結構更嚴密,突出情節性要素 六:動作剪輯中的固定規則 被拍攝物體為移動時的剪輯方法。
動作連接,是指對被拍攝物體的動作進行的剪輯。 從前,常常要因為更換膠卷而不得不中斷對一個動作的拍攝,然而用不同的鏡頭連接起來的同一個動作,看上去效果卻出奇的流暢,給人以深刻印象。
據說這就是這一剪輯方法的起源所在。 七:一、動作以7:3連接 首先看一下動作剪輯中的基本之基本,“動作連接”。
“動作連接”是指把一個動作用兩個畫面來連接的剪輯方法。 從理論上不說,這兩組影像只是畫面大小上的差別,描述的是同一時刻的同一動作,所以從任何一點開始剪輯都可以。
但是,這時會出現動作不連貫或重復的現象。最終剪輯出來的影像缺少節奏感。
一般的影像剪輯方法是按照7:3或3:7的比例來連接動作,以達到動作流暢的效果。這樣一來,不僅前后動作看起來連貫,節奏感和生動感也應運而生。
當然,按照7:3的比例連接并不是絕對的真理。根據素材和剪切點的不同,人眼有時會產生重復、跳越的錯覺。
所以,故意將某些鏡頭剪切掉或是重疊起來,動作反而看起來更加自然流暢。在不同的影像中嘗試著改變剪切點來看看效果吧。
二、把兩個動作連接成一個 將不同的被拍攝物體的多個動作連接成一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單個動作剪輯”。 下文是使用的范例是:被打出本壘打的投手和一壘手回頭看著飛出去的球。
兩位選手在同一時刻完成“回首”這一動作。 要想充分運用甩有的素材,一定會采用這樣的連接:打出全壘打->投手回頭->壘手回頭->遠遠飛出去的球。
但是,采用這種連接方法,兩位選手回頭的動作就重復了,會給觀眾贊成一種沉悶的印象。 單個動作剪輯會把這兩個回頭動作整合成一個,通過剪輯來消除時間差。
具體而言,就是在投手回頭動作的前半部分進行剪切,連接上一壘手回頭動作的后半部分,這樣能加強速度感并使畫面連貫。 動作連接的要點 兩臺攝像機在相同的位置和角度拍攝出了兩種不同大小的影像。
如果是不同的位置和角度,也可以使用這一規則來處理。 當然,如果素材不是同時拍攝而成的,只要改變一下角度,以某一動作的頂點(某一具特征性的動作)為剪切點,連接的方法會有很多種。
例如,先拍攝球出手前的一瞬間,隨后再拍攝出球后手向下收回的動作,然后把它們進行連接。 以動作為中心進行剪輯時,必須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以下就是要點所在。
6. 鏡頭上的文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含義
鏡頭銘文——索尼篇 索尼篇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美能達索尼自有品牌過度來的鏡頭,一部分為德國卡爾蔡司的a卡口鏡頭!先來看索尼自家鏡頭部分:索尼的鏡頭命名總體來說是各家鏡頭中最簡單明了,黑框的28/70-200 G表明這是一只"G"系列高端鏡頭,側面銘牌上的“SSM”代表超聲波馬達對焦,對應的還有個“SAM”,雖然"SAM"也是鏡頭內部對焦,但是很多方面不如“SSM”,至于2.8/70-200的含義,我不說了,你懂的。
下面來看一下蔡司鏡頭部分! 如上面這只鏡頭的全稱為Carl Zeiss Vario-Sonnar 2.8/24-70 ZA T* SSM,“Carl Zeiss”是品牌,“Vario-Sonnar”是鏡頭的系列(變焦Sonnar鏡頭),“ZA”是指索尼a卡口,T*是卡爾·蔡司注冊的光學鏡片鍍膜技術,“SSM”什么意思,你懂的! 無論索尼自家鏡頭還是蔡司鏡頭,只要出現了“DT”字樣,那么就是說這款鏡頭只能用在APS-C畫幅的數碼相機上,無法使用在全畫幅如a900等機身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