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心理學的小故事,越多越好
第一年,它結了10個蘋果,9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
對此,蘋果樹憤憤不平,于是自斷經脈,拒絕成長。第二年,它結了5個蘋果,4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
"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這棵蘋果樹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還可以這樣:繼續成長。譬如,第二年,它結了100個果子,被拿走90個,自己得到10個。
很可能,它被拿走99個,自己得到1個。但沒關系,它還可以繼續成長,第三年結1000個果子。
其實,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蘋果樹在成長!等蘋果樹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那些曾阻礙它成長的力量都會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長是最重要的。
第一年,它結了10個蘋果,9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對此,蘋果樹憤憤不平,于是自斷經脈,拒絕成長。
第二年,它結了5個蘋果,4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
"這棵蘋果樹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還可以這樣:繼續成長。
譬如,第二年,它結了100個果子,被拿走90個,自己得到10個。 很可能,它被拿走99個,自己得到1個。
但沒關系,它還可以繼續成長,第三年結1000個果子。
其實,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蘋果樹在成長!等蘋果樹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那些曾阻礙它成長的力量都會微弱到可以忽略。
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長是最重要的。第一年,它結了10個蘋果,9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
對此,蘋果樹憤憤不平,于是自斷經脈,拒絕成長。第二年,它結了5個蘋果,4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
"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這棵蘋果樹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還可以這樣:繼續成長。譬如,第二年,它結了100個果子,被拿走90個,自己得到10個。
很可能,它被拿走99個,自己得到1個。但沒關系,它還可以繼續成長,第三年結1000個果子。
其實,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蘋果樹在成長!等蘋果樹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那些曾阻礙它成長的力量都會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長是最重要的。
玫瑰花枯萎了,蜜蜂仍拼命吮吸,因為它以前從這朵花上吮吸過甜蜜。但是,現在在這朵花上,蜜蜂吮吸的是毒汁。
蜜蜂知道這一點,因為毒汁苦澀,與以前的味道是天壤之別。于是,蜜蜂憤不過,它吸一口就抬起頭來向整個世界抱怨,為什么味道變了?! 終于有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蜜蜂振動翅膀,飛高了一點。
這時,它發現,枯萎的玫瑰花周圍,處處是鮮花。玫瑰花枯萎了,蜜蜂仍拼命吮吸,因為它以前從這朵花上吮吸過甜蜜。
但是,現在在這朵花上,蜜蜂吮吸的是毒汁。 蜜蜂知道這一點,因為毒汁苦澀,與以前的味道是天壤之別。
于是,蜜蜂憤不過,它吸一口就抬起頭來向整個世界抱怨,為什么味道變了?! 終于有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蜜蜂振動翅膀,飛高了一點。這時,它發現,枯萎的玫瑰花周圍,處處是鮮花。
擴展資料 從前,有個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一天,他覺得十分無聊,就想了個捉弄大家尋開心的主意。
他向著山下正在種田的農夫們大聲喊:“狼來了!狼來了!救命啊!”農夫們聽到喊聲急忙拿著鋤頭和鐮刀往山上跑,他們邊跑邊喊:“不要怕,孩子,我們來幫你打惡狼!” 農夫們氣喘吁吁地趕到山上一看,連狼的影子也沒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們上當了!”農夫們生氣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農夫們又沖上來幫他打狼,可還是沒有見到狼的影子。
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們又上當了!哈哈!”大伙兒對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說謊十分生氣,從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話了。 過了幾天,狼真的來了,一下子闖進了羊群。
放羊娃害怕極了,拼命地向農夫們喊:“狼來了!狼來了!快救命呀!狼真的來了!”農夫們聽到他的喊聲,以為他又在說謊,大家都不理睬他,沒有人去幫他,結果放羊娃的許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主要內容:一個孩子經常用狼來了去糊弄人,讓大家都放下手中的工作去救他,但是到后來大家都不信任他了,當有一天,狼真的來了的時候,沒人相信他,最后,他的許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2. 有關心理學的小故事
(一)成長的寓言:做一棵永遠成長的蘋果樹 一棵蘋果樹,終于結果了。
第一年,它結了10個蘋果,9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對此,蘋果樹憤憤不平 ,于是自斷經脈,拒絕成長。
第二年,它結了5個蘋果,4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 "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
"這棵蘋果樹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還可以這樣:繼續成長。
譬如,第二年,它結了100個果子,被拿走9 0個,自己得到10個。 很可能,它被拿走99個,自己得到1個。
但沒關系,它還可以繼續成長,第三年 結1000個果子…… 其實,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蘋果樹在成長!等蘋果樹長 成參天大樹的時候,那些曾阻礙它成長的力量都會微弱到可以忽略。
真的,不要太 在乎果子,成長是最重要的。 心理點評 你是不是一個已自斷經脈的打工族?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你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但現實 很快敲了你幾個悶棍,或許,你為單位做了大貢獻沒人重視;或許,只得到口頭重 視但卻得不到實惠;或許……總之,你覺得就像那棵蘋果樹,結出的果子自己只享 受到了很小一部分,與你的期望相差甚遠。 于是,你憤怒、你懊惱、你牢騷滿腹……最終,你決定不再那么努力,讓自己 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
幾年過去后,你一反省,發現現在的你,已經沒有剛工 作時的激情和才華了。 "老了,成熟了。
"我們習慣這樣自嘲。但實質是,你已停止成長了。
這樣的故事,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 之所以犯這種錯誤,是因為我們忘記生命是一個歷程,是一個整體,我們覺得 自己已經成長過了,現在是到該結果子的時候了。
我們太過于在乎一時的得失,而 忘記了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這不是金庸小說里的自斷經脈。
我們隨時可以放棄這樣做,繼續走向成 長之路。 切記:如果你是一個打工族,遇到了不懂管理、野蠻管理或錯誤管理的上司或 企業文化,那么,提醒自己一下,千萬不要因為激憤和滿腹牢騷而自斷經脈。
不論 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一棵永遠成長的蘋果樹,因為你的成長永遠比每個月拿多少 錢重要。 (二)動機的寓言:孩子在為誰而玩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
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 于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 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 子15美分。
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只能少給一些。1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 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 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心理點評: 你在為誰而"玩" 這是我在2005年6月18日的《你職業枯竭了嗎?》一文中提到的寓言。
這個寓言 是蘋果樹寓言的更深一層的答案:蘋果樹為什么會自斷經脈,因為它不是為自己而 "玩"。 人的動機分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如果按照內部動機去行動,我們就是 自己的主人。如果驅使我們的是外部動機,我們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為它的 奴隸。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算計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 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 孩子們的行為。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板、上司?而美分,像不像是你的 工資、獎金等各種各樣的外部獎勵? 如將外部評價當作參考坐標,我們的情緒就很容易出現波動。
因為,外部因素 我們控制不了,它很容易偏離我們的內部期望,讓我們不滿,讓我們牢騷滿腹。不 滿和牢騷等負性情緒讓我們痛苦,為了減少痛苦,我們就只好降低內部期望,最常 見的方法就是減少工作的努力程度。
一個人之所以會形成外部評價體系,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喜歡控制他。父母太 喜歡使用口頭獎懲、物質獎懲等控制孩子,而不去理會孩子自己的動機。
久而久之 ,孩子就忘記了自己的原初動機,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的評價。上學時,他忘記了 學習的原初動機---好奇心和學習的快樂;工作后,他又忘記了工作的原初動機 -- -成長的快樂,上司的評價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樂和痛苦的源頭。
切記:外部評價系統經常是一種家族遺傳,但你完全可以打破它,從現在開始 培育自己的內部評價體系,讓學習和工作變成"為自己而玩"。 (三)規劃的寓言:把一張紙折疊51次 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張足夠大的白紙。
現在,你的任務是,把它折疊51次。 那么,它有多高? 一個冰箱?一層樓?或者一棟摩天大廈那么高?不是,差太多了,這個厚度超 過了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
心理點評 這是我在2005年12月24日的文章《職業規劃:幫你設計人生》中提到的一個寓 言。 到現在,我拿這個寓言問過十幾個人了,只有兩個人說,這可能是一個想象不 到的高度,而其他人想到的最高的高度也就是一棟摩天大廈那么高。
折疊51次的高度如此恐怖,但如果僅僅是將51張白紙疊在一起呢? 這個對比讓不少人感到震撼。因為沒有方向、缺乏規劃的人生,就像是將51張 白紙簡單疊在。
3. 求心理小故事字越短越好帶結論
"釘子" 有一個男孩有著很壞的脾氣,于是他的父親就給了他一袋釘子;并bai且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就釘一根釘子在后院的圍籬上。
第一天,這個男孩釘下了37根釘子。慢慢地每天釘下的數量減少了。
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來得容易些。 終于有一天這個男孩再也不會失去耐性亂發脾氣,他告訴他的父親du這件事,父親告訴他,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
一天天地過去了,最后男孩告訴他的父親,他終于把所有釘子都拔出來zhi了。 父親握著他的手來到后院說:你做得很好,我dao的好孩子。
但是看看那些圍籬上的洞,這些圍籬將永遠不能回復成從前。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將像這些釘子一樣留下疤痕。
如果你拿刀子捅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話語的傷痛就像真實的傷痛一樣令人無法承受。
注:人與人之間常常因為一些彼此無法釋懷的堅持,而專造成屬永遠的傷害。如果我們都能從自己做起,開始寬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你)一定能收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幫別人開啟一扇窗,也就是讓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4. 有關心理學的小故事,400字左右,急需
信任
有一個勞改犯在外出修路的過程中,在路上撿到了1000元錢,他不假思索地把它交給了監管警察。可是,監管警察卻輕蔑地對他說:你別來這一套,把自己的錢變著花樣賄賂我,想換得減刑,你們這號人就是不老實。
囚犯萬念俱灰,心想這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相信他了。晚上,他就越獄了。
在亡命的途中,他大肆搶劫錢財,準備外逃。在搶得足夠的錢財后,他乘上開往邊境的火車。火車上很擠,他只好站在廁所旁。這時,有一位十分漂亮的姑娘走進廁所,關門時發現門扣壞了。她走出來,輕聲對他說:“先生,你能為我把門嗎?”
他一愣,看著姑娘純潔無邪的眼神,他點點頭。姑娘紅著臉進了廁所,而他像一個忠誠的衛士一樣,嚴嚴地守著門。
就在這一剎那間,他突然改變了主意。在下一站,他下車了,到車站派出所投案自首。
溫馨提示:信任是一種彌足珍貴的東西,沒有人能夠用金錢買得到,也沒有人可用利誘和武力爭取得到。它來自于一個人的靈魂深處,是活在靈魂了的清泉,它可以拯救靈魂,滋養靈魂,讓心靈充滿純潔和自信。教育者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者,教育者的教育前提是尊重學生、信任學生。信任學生,便是給學生一個發展的空間,信任學生,就是給學生了一個希望。即便有的時候,學生說了謊話,編造了故事,我們也不妨相信他們一次,讓他們感覺到我們對他們的信任。迂回的教育并非全都是壞事啊。
5. 心理小故事
心態
父子二人看到一輛十分豪華的進口轎車。兒子不屑地對他的父親說:“坐這種車的人,肚子里一定沒有學問!”父親則輕描淡寫地回答:“說這種話的人,口袋里一定沒有錢!
--你對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內心真正的態度?
情況不同
一只小豬、一只綿羊和一頭乳牛,被關在同一個畜欄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豬,小豬大聲號叫,猛烈地抗拒。綿羊和乳牛討厭小豬的號叫,便說:「他常常捉我們,我們并不大呼小叫。」小豬聽了回答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
--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的人,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因此對別人的失意、挫折、傷痛,不宜幸災樂禍,而應要有關懷、了解的心情。
6. 心理小故事
一位心理學家想知道人的心態對行為到底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于是他做了一個實驗。
首先,他讓10個人穿過一間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導下,這10個人皆成功地穿了過去。
然后,心理學家打開房內的一盞燈。在昏暗的燈光下,這些人看清了房子內的一切,都驚出一身冷汗。這間房子的地面是一個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幾條大鱷魚,水池上方搭著一座窄窄的小木橋,剛才,他們就是從這座小木橋上走過去的。
心理學家問:“現在,你們當中還有誰愿意再次穿過這間房子呢?”沒有人回答。過了很久,有3個膽大的人站了出來。
其中一個小心翼翼地走了過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許多;另一個顫顫巍巍地踏上小木橋,走到一半時,竟只能趴在小橋上爬了過去;第三個剛走幾步就一下子爬下了,再也不敢不前移動半步。
心理學家又打開房內的另外9盞燈,燈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晝。這時,人們看見小木橋下方裝有一張安全網,只由于網線顏色極淺,他們剛才根本沒有看見。
“現在,誰愿意通過這座小木橋呢?”心理學家問道。這次又有5個人站了出來。
“你們為什么不愿意呢?”心理學家問剩下的兩個人。
“這張安全網牢固嗎?”兩個人異口同聲地反問。
很多時候,成功就像通過這座小木橋一樣,失敗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力低下,而是周圍環境的威懾--面對險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靜的心態,慌了手腳,亂了方寸。
7. 求短小心理、哲理故事啊,很喜歡看,幾百字那種~看完還有解析的那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
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并不在同一個廟里,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
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后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里,由彌樂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
而韋陀鐵面無私,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里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小故事大道理】: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里,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勵志小故事2(50字):所長無用 有個魯國人擅長編草鞋,他妻子擅長織白絹。
他想遷到越國去。友人對他說:“你到越國去,一定會貧窮的。”
“為什么?”“草鞋,是用來穿著走路的,但越國人習慣于赤足走路;白絹,是用來做帽子的,但越國人習慣于披頭散發。憑著你的長處,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這樣,要使自己不貧窮,難道可能嗎?” 【50字勵志故事感悟】:一個人要發揮其專長,就必須適合社會環境需要。
如果脫離社會環境的需要,其專長也就失去了價值。因此,我們要根據社會得需要,決定自己的行動,更好去發揮自己的專長。
哲理小故事3(100字):袋鼠與籠子 一天動物園管理員發現袋鼠從籠子里跑出來了,于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所以他們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10米加高到20米。
結果第二天他們發現袋鼠還是跑到外面來,所以他們又決定再將高度加高到30米。 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員們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籠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長頸鹿和幾只袋鼠們在閑聊,“你們看,這些人會不會再繼續加高你們的籠子?長頸鹿問。“很難說。
袋鼠說∶“如果他們再繼續忘記關門的話! 【哲理小故事感悟】:事有“本末、“輕重、“緩急,關門是本,加高籠子是末,舍本而逐末,當然就不得要領了。哲理小故事4(100字):扁鵲的醫術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么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長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時。
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
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小故事大道理】: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哲理小故事5(150字):曲突徒薪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見主人家的灶上煙囪是直的,旁邊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訴主人說,煙囪要改曲,木材須移去,否則將來可能會有火災,主人聽了沒有作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鄰居趕緊跑來救火,最后火被撲滅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請四鄰,以酬謝他們救火的功勞,但并沒有請當初建議他將木材移走,煙囪改曲的人。 有人對主人說:“如果當初聽了那位先生的話,今天也不用準備筵席,而且沒有火災的損失,現在論功行賞,原先給你建議的人沒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卻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頓時省悟,趕緊去邀請當初給予建議的那個客人來吃酒。
【哲理故事。
8. 誰有關于心理健康的故事,要簡短
四個中的第一個: "誤會" 早年在美國阿拉斯加地方,有一對年輕人結婚,婚后生育,他的太太因難產而死,遺下一孩子。
他忙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沒有人幫忙看孩子,就訓練一只狗,那狗聰明聽話,能照顧小孩,咬著奶瓶喂奶給孩子喝,撫養孩子。 有一天,主人出門去了,叫它照顧孩子。
他到了別的鄉村,因遇大雪,當日不能回來。 第二天才趕回家,狗立即聞聲出來迎接主人。
他把房門開一看,到處是血,抬頭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見了,狗在身邊,滿口也是血,主人發現這種情形,以為狗性發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來向著狗頭一劈,把狗殺死了。 之后,忽然聽到孩子的聲音,又見他從床下爬了出來,于是抱起孩子;雖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傷。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沒有了,旁邊有一只狼,口里還咬著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卻被主人誤殺了,這真是天下最令人驚奇的誤會。 注:誤會的事,是人往往在不了解、無理智、無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體諒對方,反省自己,感情極為沖動的情況之下所發生。
誤會一開始,即一直只想到對方的千錯萬錯;因此,會使誤會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對無知的動物小狗發生誤會,尚且會有如此可怕嚴重的后果,這樣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則其后果更是難以想象。 四個中的第二個: "釘子" 有一個男孩有著很壞的脾氣,于是他的父親就給了他一袋釘子;并且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就釘一根釘子在后院的圍籬上。
第一天,這個男孩釘下了37根釘子。慢慢地每天釘下的數量減少了。
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來得容易些。 終于有一天這個男孩再也不會失去耐性亂發脾氣,他告訴他的父親這件事,父親告訴他,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
一天天地過去了,最后男孩告訴他的父親,他終于把所有釘子都拔出來了。 父親握著他的手來到后院說: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
但是看看那些圍籬上的洞,這些圍籬將永遠不能回復成從前。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將像這些釘子一樣留下疤痕。
如果你拿刀子捅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話語的傷痛就像真實的傷痛一樣令人無法承受。
注:人與人之間常常因為一些彼此無法釋懷的堅持,而造成永遠的傷害。如果我們都能從自己做起,開始寬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你)一定能收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幫別人開啟一扇窗,也就是讓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四個中的第三個: "且慢下手" 大多數的同仁都很興奮,因為單位里調來一位新主管,據說是個能人,專門被派來整頓業務;可是日一天天過去,新主管卻毫無作為,每天彬彬有禮進辦公室,便躲在里面難得出門,那些本來緊張得要死的壞份子,現在反而更猖獗了。
他那里是個能人嘛!根本是個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 四個月過去,就在真正努力為新主管感到失望時,新主管卻發威了--壞份子一律開革,能人則獲得晉升。下手之快,斷事之準,與四月表現保守的他,簡直像是全然換個人。
年終聚餐時,新主管在酒過三巡之后致詞:“相信大家對我新到任期間的表現,和后來的大刀闊斧,一定感到不解,現在聽我說個故事,各位就明白了:“我有位朋友,買了棟帶著大院的房子,他一搬進去,就將那院子全面整頓,雜草樹一律清除,改種自己新買的花卉,某日原先的屋主往訪,進門大吃一驚的問:‘那最名貴的牡丹哪里去了?’我這位朋友才發現,他竟然把牡丹當草給鏟了。 后來他又買了一棟房子,雖然院子更是雜亂,他卻是按兵不動,果然冬天以為是雜樹的植物,春天里開了繁花;春天以為是野草的,夏天里成了錦蔟;半年都沒有動靜的小樹,秋天居然紅了葉。
直到暮秋,它才真正認清哪些是無用的植物,而大力鏟除,并使所有珍貴的草木得以保存。”說到這兒,主管舉起杯來:“讓我敬在座的每一位,因為如果這辦公室是個花園,你們就都是其間的珍木,珍木不可能一年到頭開花結果,只有經過長期的觀察才認得出啊! 四個中的第四個: "寬大" 這是一個來自越戰歸來的士兵的故事。
他從舊金山打電話給他的父母,告訴他們:“爸媽,我回來了,可是我有個不情之請。我想帶一個朋友同我一起回家。”
“當然好啊!”他們回答“我們會很高興見到的。” 不過兒子又繼續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訴你們,他在越戰里受了重傷,少了一條胳臂和一只腳,他現在走投無路,我想請他回來和我們一起生活。”
“兒子,我很遺撼,不過或許我們可以幫他找個安身之處。”父親又接著說“兒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么。
像他這樣殘障的人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負擔。我們還有自己的生活要過,不能就讓他這樣破壞了。
我建議你先回家然后忘了他,他會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就在此時兒子掛上了電話,他的父母再也沒有他的消息了。
幾天后,這對父母接到了來自舊金山警局的電話,告訴他們親愛的兒子已經墜樓身亡了。警方相信這只是單純的自殺案件。
于是他們傷心欲絕地飛往舊金山,并在警方帶領之下到停尸間去辨認兒子的遺體。 那的確是他們的兒子沒錯。
9. 有結論的心理學小故事
一)成長的寓言:做一棵永遠成長的蘋果樹 一棵蘋果樹,終于結果了。
第一年,它結了10個蘋果,9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對此,蘋果樹憤憤不平,于是自斷經脈,拒絕成長。
第二年,它結了5個蘋果,4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
"這棵蘋果樹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還可以這樣:繼續成長。
譬如,第二年,它結了100個果子,被拿走90個,自己得到10個。 很可能,它被拿走99個,自己得到1個。
但沒關系,它還可以繼續成長,第三年結1000個果子…… 其實,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蘋果樹在成長!等蘋果樹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那些曾阻礙它成長的力量都會微弱到可以忽略。
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長是最重要的。 心理點評 你是不是一個已自斷經脈的打工族?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你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但現實很快敲了你幾個悶棍,或許,你為單位做了大貢獻沒人重視;或許,只得到口頭重視但卻得不到實惠;或許……總之,你覺得就像那棵蘋果樹,結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與你的期望相差甚遠。 于是,你憤怒、你懊惱、你牢騷滿腹……最終,你決定不再那么努力,讓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
幾年過去后,你一反省,發現現在的你,已經沒有剛工作時的激情和才華了。 "老了,成熟了。
"我們習慣這樣自嘲。但實質是,你已停止成長了。
這樣的故事,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 之所以犯這種錯誤,是因為我們忘記生命是一個歷程,是一個整體,我們覺得自己已經成長過了,現在是到該結果子的時候了。
我們太過于在乎一時的得失,而忘記了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這不是金庸小說里的自斷經脈。
我們隨時可以放棄這樣做,繼續走向成長之路。 切記:如果你是一個打工族,遇到了不懂管理、野蠻管理或錯誤管理的上司或企業文化,那么,提醒自己一下,千萬不要因為激憤和滿腹牢騷而自斷經脈。
不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一棵永遠成長的蘋果樹,因為你的成長永遠比每個月拿多少錢重要。 (二)動機的寓言:孩子在為誰而玩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
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 于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
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只能少給一些。1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心理點評: 你在為誰而"玩" 這是我在2005年6月18日的《你職業枯竭了嗎?》一文中提到的寓言。
這個寓言是蘋果樹寓言的更深一層的答案:蘋果樹為什么會自斷經脈,因為它不是為自己而"玩"。 人的動機分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如果按照內部動機去行動,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驅使我們的是外部動機,我們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為它的奴隸。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算計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板、上司?而美分,像不像是你的工資、獎金等各種各樣的外部獎勵? 如將外部評價當作參考坐標,我們的情緒就很容易出現波動。
因為,外部因素我們控制不了,它很容易偏離我們的內部期望,讓我們不滿,讓我們牢騷滿腹。不滿和牢騷等負性情緒讓我們痛苦,為了減少痛苦,我們就只好降低內部期望,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減少工作的努力程度。
一個人之所以會形成外部評價體系,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喜歡控制他。父母太喜歡使用口頭獎懲、物質獎懲等控制孩子,而不去理會孩子自己的動機。
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記了自己的原初動機,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的評價。上學時,他忘記了學習的原初動機---好奇心和學習的快樂;工作后,他又忘記了工作的原初動機 ---成長的快樂,上司的評價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樂和痛苦的源頭。
切記:外部評價系統經常是一種家族遺傳,但你完全可以打破它,從現在開始培育自己的內部評價體系,讓學習和工作變成"為自己而玩"。 (三)規劃的寓言:把一張紙折疊51次 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張足夠大的白紙。
現在,你的任務是,把它折疊51次。那么,它有多高? 一個冰箱?一層樓?或者一棟摩天大廈那么高?不是,差太多了,這個厚度超過了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
心理點評 這是我在2005年12月24日的文章《職業規劃:幫你設計人生》中提到的一個寓言。 到現在,我拿這個寓言問過十幾個人了,只有兩個人說,這可能是一個想象不到的高度,而其他人想到的最高的高度也就是一棟摩天大廈那么高。
折疊51次的高度如此恐怖,但如果僅僅是將51張白紙疊在一起呢? 這個對比讓不少人感到震撼。因為沒有方向、缺乏規劃的人生,就像是將51張白紙簡單疊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