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略概括堯所做的貢獻有什么
堯(謚號),中國上古傳說中的圣王。
“五帝”之一。姓伊祁,名放勛,古唐國(今山西臨汾堯都區)人。
十三歲輔佐帝摯(部落聯盟首領),封于陶地,十五歲改封于唐地,所以堯號曰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都于蒲阪。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后死去。堯從父親帝嚳那里繼承帝位,并開創了“禪讓制”之先河。
他命羲和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帝堯德高望重,人民傾心于帝堯。
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得到人民的廣泛愛戴。
被后世儒家奉為圣明君主的典型。
2. 簡略概括堯所做的貢獻有什么
堯(謚號),中國上古傳說中的圣王。“五帝”之一。姓伊祁,名放勛,古唐國(今山西臨汾堯都區)人。十三歲輔佐帝摯(部落聯盟首領),封于陶地,十五歲改封于唐地,所以堯號曰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都于蒲阪。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后死去。堯從父親帝嚳那里繼承帝位,并開創了“禪讓制”之先河。
他命羲和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
帝堯德高望重,人民傾心于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得到人民的廣泛愛戴。被后世儒家奉為圣明君主的典型
3. 堯帝對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了哪些貢獻
堯,姓伊祁,名放勛,史稱唐堯。
堯在唐地伊祁山誕生,跟隨他的母親在慶都山一帶度過童年生活。 15歲時,堯在唐縣封山下受封為唐侯。
20歲時,其兄長為形勢所逼讓位于他,堯因此成為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首長。堯踐(特指皇帝登臨皇位)帝位后,復封其兄摯于唐地為唐侯。
唐堯在帝位共70年,90歲禪讓于舜,118歲時去世。 堯的品質和才智無人能比,因此他即位以后,局面大變:推舉本族德才兼備的賢者,首先使族人能緊密團結,做到了九族和睦;考察百官的政績,區分高低,獎善罰惡,使政務井然有序;同時注意協調各個部族間的關系,教育百姓和睦相處,因而百姓安居,天下安寧,政 治清明,世風和諧。
傳說在堯統治時期,首次制定了歷法,這樣一來,勞動人民就可以依時節從事生產活動,不致耽誤農時。 堯在位期間,洪水泛濫,危害百姓,民不安生。
堯征詢四岳(四方諸侯之長)的意見,尋 找可以治理水患的最佳人選,四岳推薦了鯀。堯覺得鯀這個人很離譜,經常違抗命令,而且 危害本部族的利益,不適合承擔這項重要的工作。
但是四岳堅持要讓鯀試一試。于是亮任命 鯀去治理水患。
鯀治水9年,毫無成績。后堯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
堯設置諫言之鼓, 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鎊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 總而言之,堯帝對于遠古時代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和進步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4. 大禹治水的貢獻
1、大禹治水的貢獻在于出去了水患,它使用疏導的方式適應自然而非阻塞,這樣能夠讓人們原理水患,保障生命財產安全;
2、大水出去之后,人么多呢農耕事業便有了保障,生活也安定了;
3、其最有影響力的當屬水井的發明,這個時候水井的發明(伯益鑿井)能夠使人們稍微遠離河邊而定居在河邊的高地上,避免了遭到喝水的侵害同時能夠渠道生活用水,保障了安全而又發展了生產,對于農業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4、大禹治水威望提升,萬國賓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開啟了中國文明的大門。
5. 舜和禹那個影響大對歷史貢獻高
各有貢獻。
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勞又儉樸,跟老百姓一樣勞動,受到大家的信任。過了幾年,堯死了,舜還想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堯的兒子丹朱,但是大家都不贊成。
舜才正式當上了首領。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
《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稱為“德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歷史轉折時期的中華文化。
以農耕文化為內涵的炎帝文化,以政體文化為內涵的黃帝文化,以道德文化為內涵的舜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三座里程碑。 禹不僅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的開國之君,而且是上古最偉大的治水英雄。
他吸取其父鯀堵塞之法失敗的教訓,采用疏導方法,如“導河積石”、“岷山導江”、“導淮自桐柏”等等,引全國主要河流入海,“以四海為壑”,救民于倒懸。古籍記載他公而忘私的精神:“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記載其謙遜退讓的美德:“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避舜之子商均于陽城”,以及虛心聽取意見,自奉節儉的品格。
禹是中國史籍記載中功高德劭的完人。
6. 傳說中大禹有哪些突出貢獻
大禹其人
貢獻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偉人。他治水是與治國養民結合進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時,還指導人們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大興水上運輸,重建家園。每治理一個地方,都主動團結氏族部落酋長,完善政權建設,使百姓
安居樂業。史書記載,洪水退去后,一塊塊平原露出水面,他帶領人們在田間修起條條溝渠,引水灌溉,種植粟、黍、豆、麻等農作物,還讓人們在地勢低洼的地方種植水稻。不僅治理水患獲得巨大的成功,而且農業生產也取得了進步。孔子曾頌揚禹治水的功德說:我簡直找不到他的一點缺點,他的宮室簡陋卻沒有想到改善,而是盡全力平治水土,開溝洫,發展農耕,鼓勵人民從事勞動。(參《論語?泰伯篇》)
大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極高的威望。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長開慶功大會,賜給他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以示其豐功偉績。當舜年老時,眾人一致推舉禹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解決你的問題!
7. 黃帝的故事 簡短
軒轅黃帝,五帝之首,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據傳,黃帝乃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后改姬姓,故稱姬軒轅。
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于有熊。歷史上,黃帝有“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在位期有“播百谷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政績。
據傳,黃帝創作了《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
擴展資料:
黃帝被尊奉為“華夏始祖”。
柳翼謀評論黃帝時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時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時,其歷年雖無確數,以意度之,最少當亦不下數千年。故合而觀其制作,則驚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時期,則見初民之陋。犧、農之時,雖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諸物,其生活之單簡可想。
至黃帝時,諸圣勃興,而宮室、衣裳、舟車、弓矢、文書、圖畫、律歷、算數始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實以黃帝時為最盛之時。”黃帝和炎帝時期逐漸形成華夏族,因而他們都視為華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
我們身為炎黃子孫,黃帝給我們中華民族做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們身為炎黃子孫,對先人尊重和敬仰!小編就和你一起分享一下四地的黃帝文化和傳說!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