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頌,濟慈,閱讀答案用簡潔的語言分別概括三節詩的內容.《秋頌》的
1、本詩首寫秋色,再寫秋人,最后寫秋聲,而始終以豐碩溫暖為總氣氛.2、《秋頌》濟慈的主題是歌頌秋天.3、第一節為初秋景象,詩人在這里表現的是秋天的成熟之美.用“綴滿”寫葡萄果實之豐,用老樹“背負著”形容蘋果的結實碩大,用熟味“透進”心中,形容果實的甜美……這些動詞的運用,無不精準傳神.果實的成熟,本是日積月累,非片刻之功,也就是說,成熟的過程是一種靜態,詩人卻用一系列動詞來表現,以動寫靜,讓人耳目一新,且表現了秋天的盎然生機.同時,詩人將使果實成熟的功績全歸之于秋天,正好起到了“頌”的效果.4、小飛蟲的哀音、蟋蟀的歌聲、知更鳥的呼哨聲、群羊的咩叫、燕子的呢喃.。
2.誰和我一樣喜歡濟慈的詩
約翰·濟慈 性別:男 出生年月:1795~1821 出生地:倫敦 國籍:英國 濟慈(1795~1821)英國詩人,他出生于倫敦,父親是馬廄的雇工領班。
濟慈自幼喜愛文學,由于家境窘困,不滿16歲就離校學醫。1816年,他認識了李·亨特、雪萊等著名詩人,受到他們的影響。
11月,他棄醫從文,走上了詩歌創作的道路。終于成為當時英國文壇上一顆光彩奪目的巨星。
濟慈創作的第一首詩是《仿斯賓塞》,接著又寫了許多優秀的十四行詩,他的這些早期詩作收集在1817年3月出版的第一本《詩集》中。次年,他根據古希臘一個美麗神話寫成的《安狄米恩》問世,全詩想象豐富,色彩絢麗,洋溢著對自由的渴望,表現了反古典主義的進步傾向。
1818年到1820年,是濟慈詩歌創作的鼎盛時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貝拉》、《圣亞尼節前夜》、《許佩里恩》等著名長詩,最膾炙人口的《夜鶯頌》、《希臘古甕頌》、《秋頌》等名篇也是在這一時期內寫成的。 濟慈詩才橫溢,與雪萊、拜倫齊名。
他年僅25歲,可是他遺下的詩篇一直譽滿人間,被認為完美地體現了西方浪漫主義詩歌的特色,并被推崇為歐洲浪漫主義運動的杰出代表。 《仿斯賓塞》、《伊莎貝拉》、《圣亞尼節前夜》、《許佩里恩》、《夜鶯頌》、《希臘古甕頌》、《秋頌》等。
3.請對濟慈的《蟈蟈與蛐蛐》的最后一句做簡單的評析(50字左右就可
這首詩本來是一個段落,但是老師刻意把它分為兩層,這樣劃分應該更能讓我們明確這首詩的內容。第一層中,“大地詩歌從來不會死亡”,這是作者拋出自己的想法,他接著用炎熱的夏天里有“蟈蟈的樂音”來說明這一觀點,展現了驕陽炎炎的夏日里的勃勃生機,因為有蟈蟈,所以大自然的夏天不會沉默。第二層中,作者說“大地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接著用嚴冬的寂靜中竟然聽到了“蛐蛐的歌兒”,因為有蛐蛐,大自然本應沉寂的夏天也充滿了無限的生機。大自然就是這樣豐富多彩的,充滿著生機的,作者是用一顆火熱的心對大自然唱出了自己贊歌,深深地傳達出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贊美之情。并由鼓舞人們愛自然,樂觀開懷地生活。
有同學們也許會問:“為什么不每一個季節都寫呢?而只選了夏和冬。”對于這個問題老師是這樣理解的: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是最讓人逃避的懶惰的季節,因為炎熱大自然失去的春天的生機。冬天是一年中最沉寂的季節,最寒冷的季節。而在詩人筆下,這兩個季節里都會充滿了生機,大家可以想一想,春和秋那樣美好的季節該是何等的生機盎然呢?
這首詩在手法上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動靜結合。第一層中炎夏中,鳥兒昏暈了,所有的動物躺到陰涼之處去了,世界靜了,但是蟈蟈出場了,唱出了他的樂音,世界又充滿了生機,動起來了。第二層中嚴冬里,大地在嚴霜中寧靜了,人們在爐邊昏昏欲睡了,靜了,但是這時蛐蛐的歌兒唱起來了,寂靜的夜晚又充滿了活力。動靜結合是詩歌中常用的手法,我們已在《沁園春 雪》中感受過,這里再次接觸,有沒有新的感受呢?
這是濟慈早期創作的一首富于哲理性的小詩,洋溢著明朗歡樂的情調。
詩人以精細的觀察,抒寫了夏日郊外的蟈蟈和冬夜爐邊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但開頭疲于暑熱的鳥兒,其實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刻正是秋季(可參看濟慈的《秋頌》),況且,春秋兩季正是百鳥爭鳴,千蟲歡唱的黃金時節。這樣,實際上詩人是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聲不絕的規律,從而贊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美。這種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正點出了這首詩的主題。
這首小詩很富于田園詩的情趣。著墨不多,冬夏兩幅小景宛然在目。夏日的草地、籬笆和濃陰,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溫暖的爐邊,把人自然引入靜謐安詳的境界。這時傳來的蟈蟈和蟋蟀的聲音,更襯托出環境的幽靜,真可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收到以動襯靜的效果,能喚起人一種親切的回憶。為了適于表達主題,詩人采用了冬夏對比的手法,然而,由于夏冬兩種境界之情調十分相似,加上詩人明寫冬夏,暗示春秋,末尾又添上由蟋蟀到蟈蟈的巧妙聯想,使全詩渾然一體,毫無割裂之感。
4.求約翰·濟慈《詠秋》詩
1霧氣洋溢、果實圓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陽成為友伴;你們密謀用累累的珠球,綴滿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使屋前的老樹背負著蘋果,讓熟味透進果實的心中,使葫蘆脹大,鼓起了榛子殼,好塞進甜核;又為了蜜蜂一次一次開放過遲的花朵,使它們以為日子將永遠暖和,因為夏季早填滿它們的粘巢。
2誰不經常看見你伴著谷倉?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彌有時隨意坐在打麥場上,讓發絲隨著簸谷的風輕飄;有時候,為罌粟花香所沉迷,你倒臥在收割一半的田壟,讓鐮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或者.像拾穗人越過小溪,你昂首背著谷袋,投下倒影,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幾點鐘,你耐心地瞧著徐徐滴下的酒漿。 3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但不要想這些吧,你也有你的音樂——當波狀的云把將逝的一天映照,以胭紅抹上殘梗散碎的田野,這時啊,河柳下的一群小飛蟲就同奏哀音,它們忽而飛高,忽而下落,隨著微風的起滅;籬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園中紅胸的知更鳥就群起呼哨;而群羊在山圈里高聲默默咩叫;叢飛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