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鄭板橋的小故事50字
關于鄭板橋的小故事,如下:
鄭板橋辭官回家后,因為官清廉兩袖清風,只有黃狗一條,蘭花一盆.在一月黑風大雨密的夜里.天冷,鄭板橋輾轉不眠,有一小偷光顧.他想:如果我高聲呼喊,萬一小偷動手,自己無力對付,想佯裝熟睡,任他拿取,心里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聲吟道:“細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進我門.”
此時,小偷已近床邊,聞聲暗驚.繼又聞:“腹內詩書存千卷,床頭金銀無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罷.轉身出門,又聽里面說:“出門休驚黃尾犬.”小偷想,既有惡犬,何不逾墻而出.正欲上墻,又聞:“越墻莫損蘭花盆.”小偷一看,墻頭果有蘭花一盆,乃細心避開,足方著地,屋里又傳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著月黑趕豪門.”可見,鄭板橋辭官后,貧困潦倒的生活.
2.鄭板橋的故事(簡潔一些)
清乾隆年間,鄭板橋正在外地做官。忽然有一天,收到老家務農的弟弟鄭墨的一封信。老弟兄倆經常通信,然而這一次非同尋常。原來弟弟想通過哥哥出面,到當地縣令那兒說說情。這一下子弄得鄭板橋很不自在!這鄭墨粗識文墨,原也不是個好惹是生非的之徒,只是這次明顯受到欺負!原來,鄭家和鄰居的房屋有共同的一堵墻。鄭家想翻修老屋,鄰居出來干預,說那堵墻是他們祖上傳下來的,不是鄭家的,鄭家無權拆掉。其實,這契約上寫得明明白白的這堵墻是鄭家的!鄰居借光蓋了房子。這官司打到縣里,尚無結果!雙方都難免請人說情!鄭墨自然想到自己做官的哥哥 便寫了這封信!想來有契約,加上哥哥說情,官官相護么!這官司肯定是必贏無疑的!鄭板橋考慮再三!給弟弟寫了一封息事寧人的信!還寄了一個條幅!上面寫著吃虧是福!還另附了一首打油詩!
千里告狀為一墻,
讓他一墻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何處去找秦始皇?”
鄭墨接到信羞愧難當!當即撤了訴狀!想鄰居表示不再相爭!那鄰居也被鄭氏兄弟的表示也不再繼續鬧下去!于是兩家重歸于好!依舊共用一堵墻!這在當時一直傳為佳話!
鄭板橋的意思無非就是說錢財乃身外之物!不值得相爭!像長城這樣宏偉的工程!秦始皇死后尚是不能擁有!將國比家也如此!人赤條條來到這世上又赤條條的歸復黃土!爭來爭去沒任何意思!還要驚動官府!傷財傷和氣!~
3.鄭板橋有哪些故事,要短一些
頗有罵名
他無官一身輕,再回到揚州賣字畫,身價已與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頗有可觀。但他最厭惡那些附儒風雅的暴發戶,就像揚州一些腦滿腸肥的鹽商之類,縱出高價,他也不加理會。高興時馬上動筆,不高興時,不允還要罵人。他這種怪脾氣,自難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為朋友作畫時,他特地題字以作坦率的自供:
“終日作字作畫,不得休息,便要罵人。三日不動筆,又想一幅紙來,以舒其沉悶之氣,此亦吾曹之賤相也。索我畫,偏不畫,不索我畫,偏要畫,極是不可解處。然解人于此,但笑而聽之。”
個人潤例
寫字畫畫,斤斤計較于酬金,自是俗不可耐。但板橋毫不隱諱,而且明定出一則可笑的怪潤例:大幅六兩、中幅四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
“大幅六兩,中幅四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蓋公之所陜,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現銀,則中心喜稅,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恐賴帳。年老神疲,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
“畫竹多于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春風過耳邊。” 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諸板橋,轉覺其俗得分外可愛,正因他是出于率真。
好吃狗肉
等第狗肉(一黑、二黃、三花、四白),譽之“人間珍肴”。
板橋定潤格,規定凡求其書畫者,應先付定金,并作潤例,頗為風趣。當時,許多豪門巨紳,廳堂點綴,常以得到板橋書畫為榮。但板橋不慕名利,不畏權勢,生平最不喜為那些官宦劣紳們作書畫,這在他老人家的潤格里是不便聲明的。有一次,一幫豪紳為得其書畫,運用計謀,設下陷阱。他們了解到板橋愛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經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鍋香噴噴的狗肉,待板橋經過時;主人“笑臉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橋不疑,開懷暢飲,連贊酒美肴不止。飯罷,主人端出文房四寶,言請大人留聯以作紀念。板橋深覺今有口福,便立刻應諾,隨即起身提筆,并詢問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書畢,盡興而歸。后來,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發現自己的書畫作品掛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騙,十分后悔,自己嘴饞不已。
板橋姻緣
鄭板橋文采蓋世,可惜早期窮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門前,驚覺門前的對聯是自己的詩作,鄭生向戶主饒夫人問個究竟,饒夫人說自己女兒極愛鄭板橋的作品,鄭生忙道自己正是鄭板橋,饒夫人馬上把女兒五娘叫出來,并且把她許配給鄭板橋,鄭板橋后來高中進士,大小登科一道兒至,夫婦二人也恩愛一生。
余桃口齒
鄭板橋在《板橋自敘》曾寫道:“酷嗜山水。又好色,尤多余桃口齒,及椒風弄兒之戲。然自知老且丑,此輩利吾金幣來耳。有一言干與外政,即叱去之,未嘗為所迷惑。”余桃口齒,椒風弄兒,都是好男風的典故。大意說是自己尤其喜好男色,但是因為老丑,常常是因為金錢而接近他。只是他卻不許男妓干擾他外政,否則就驅逐出去。并沒有因男色而耽誤縣治。
曾主張改刑律中的笞臀為笞背。身為縣令,一次不得不對一犯賭美男施以杖責,竟至于差點當堂落淚。
在《明清文人那些事兒》中,作者指出鄭板橋如此清貧皆因他是個同性戀,“他在外面養了多個男寵,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鄭板橋一生做官的俸祿與賣畫所得的錢,幾乎全花在此事上……”所以他是一位崇高的人。
巧罵豪紳
有一次,一個豪紳求鄭燮題寫一個門匾。那個豪紳平日里巴結官府,
干盡了很多壞事。鄭燮決定要捉弄他一下,便寫了”雅聞起敬“四個字。油漆門匾時,鄭燮叮囑漆匠對”雅、起、敬“三個字只漆左半邊,對”聞“字只漆”門‘字。過了一段時間,豪紳樓前門匾上的字沒上漆的部分模糊不清了,而上漆的部位越發清晰。遠遠一看,原來的“雅聞起敬”竟成了“牙門走茍”(“衙門走狗”的諧音)。
4.鄭燮的小故事
一、清代才子鄭板橋的姻緣: 鄭板橋文采蓋世,可惜窮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門前,驚覺門前的對聯是自己的詩作,鄭生向戶主饒夫人問個究竟,饒夫人說自己女兒極愛鄭板橋的作品,鄭生忙道自己正是鄭板橋,饒夫人馬上把女兒五娘叫出來,并且把她許配給鄭板橋,鄭板橋后來高中進士,大小登科一道兒至,夫婦二人也恩愛一生。
二、鄭板橋夫人的“人各有體!” 清代鄭板橋臨摹諸家法帖甚勤,有一晚上,做夢也在臨帖,東指西橫,夢中誤將指頭橫在夫人背上大肆臨摹。 夫人驚醒,鄭板橋在睡夢中聽得夫人嬌聲曰:“人各有體!”,鄭板橋幡然醒悟,盡毀所有法帖,自己另創一體。
三、鄭板橋嫁女兒 板橋嫁女兒,嫁得別創一格,嫁得爽快利落;不比時下婚姻,討價還價,有辱婚姻的神圣。“板橋有女,頗傳父學。”
當女兒大到可以嫁人的時候,板橋說:“吾攜汝至一好去處。”板橋把女兒帶到一位書畫至友的家中后說:“此汝室也,好為之,行且琴鳴瑟應矣。”
一句話交待清楚,轉身自去,而嫁女大典,也就此告成了。 四、鄭板橋的小處不可隨便 鄭板橋的字很值錢,書童經常把他草稿偷出去,裱褙后賣錢。
有一回鄭板橋故意寫了“不可隨處小便”的字,他想這回不會被拿去賣錢。過幾天,鄭板橋在一家書畫店里看到他的這幅字,但內容已被改為“小處不可隨便”。
五、鄭板橋的寬厚 鄭板橋作官時,他的弟弟蓋房子與鄰居爭地,彼此互不退讓,以致各向前修圍墻,阻斷道路。弟弟修書給鄭板橋,希望幫忙打贏官司。
鄭板橋回信時做了一首詩:“千里捎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鄰居知悉非常感動,遂各自退讓三尺,而成了六尺巷。
六、入骨的溫情 論及板橋的為人處世之道,以“率真”二字似可概之。他深知恕道,非常練達人情,從一些生活的細節上,都能表現出十足的人情味,為詩為文,字里行間也莫不流露出至情至性,他堪稱是中國讀書人的典型。
他感念乳母之恩,后母之愛,叔侄親情,朋友道義,以及自己的困頓,寫了一首“七歌”,隨口白話,不見藻飾,而一字一淚,感人至深。懷念兒時的游伴(一位鄰居乖巧的小姑娘王一姐),他題了一闋“賀新郎”的詞相贈,淡淡的幾筆素描,小兒女的憨神態,即躍然紙上,留下一股甜蜜的回味。
他雖已富貴了,仍不忘貧賤的故舊,多所存問,體貼入微,這在他的家書上更很生動的表達。如何接待貧寒的求告者:先請其吃碗熱粥,然后再問其來意;如何體恤童仆:想想人家的孩子,亦正如自己的孩子;甚至為了保全一座無主的孤墳,而甘愿買下一塊沒人肯要的荒地,以備自己他日歸土,好與地下作伴,這種澤及枯骨的想法,正是仁心的高度發揮。
不管他的什么想法,總能表現出他的率真,在慣見虛偽取稅的社會中,率真可算是很難得的。 七、耿介的操守 專制時代的衙門,具有十足的可怖性,純良的百姓是不敢輕易進入的。
身為縣太爺,高高在上,為了養威,也不會輕易外出,出必鳴鑼喝道,以示尊不可犯。功名與利祿相密合,就不會再想到民間的疾苦。
所謂“滅門縣令”,能少作點惡,已屬難得,遇有災難,掩飾之不遑,浸吞賑款之不遑,更難顧及其他。而板橋一反官場的積習,布衣草鞋,深入民間,以了解疾苦;并毫無矯情,一本其真,將所見所聞的民間悲慘事,一一表達詩篇中,以作刺骨的諷喻。
他在“逃荒行”中寫賣妻賣兒的悲痛,“還家行”中寫一婦與前后兩夫及子有間難割難舍的幽情,讀來都會令人酸鼻。這些血淚文字,為痛苦無告的小民傾吐心聲,是不合為官之道的,亦屬練達宦情者的大忌。
他對縣民的關切,雖已盡心竭力,仍感惶恐未足。在他寫“范縣”的詩中有兩句:“縣門一尺情猶隔,況是君門隔紫宸。”
可以體會得也。以小小縣衙的一道淺的門墻,對民情尚有隔膜,何況那皇帝老倌只高坐在重門深禁的金鑾殿上,還能知道些什么?在君權至上的時代,這種感慨很易受到曲解,甚至惹出禍端。
幸而他僅僅是個小小的“七品官耳”,若像蘇東坡那樣的樹大招風,遭到小人的羅織,定個輕蔑朝廷的罪名,抄家問斬,都屬意中之事,實在大意不得的。 八、板橋巧斷賴婚案 他在地方任知縣時,頗為當地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例如他任濰縣的知縣時,歲逢饑荒,于是大興工賑,令豪門大戶煮粥救饑,全活者甚多。傳聞鄭板橋于濰縣擔任縣令時,受理一樁賴婚案,窮秀才告其岳父不守諾言,無端賴婚。
板橋事先已知窮秀才的岳父是一位大地主,他令窮秀才暫留衙內,派人傳喚地主與他的女兒到堂上。于是,板橋問道:“你為什么要賴婚?”財主答:“因窮秀才養活不了我的女兒,他們不宜生活在一起。”
板橋說:“原來如此,看來你的女兒確實不應該嫁給一位窮秀才。不過,你也得為你的女婿想想。
這樣吧!你出一千兩黃金,我來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保證你滿意。” 財主聽說鄭板橋要幫他解除女兒與窮秀才的婚約,頗為高興。
他按時如數付現。板橋說:“你的女兒遲早總是要嫁人的,倒不如我給你找個乘龍快婿,這一千兩黃金就算是嫁妝之資,你意下如何?”財主聽了之后,眉開眼笑,連連點頭哈腰說:“當然好!當然好!” 在說話之間,板。
5.鄭板橋的小故事
六世同堂進士之家 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有位進士叫謝啟祚,廣東人,九十八歲時參加第一次鄉試,直至乾隆51年才中舉。
在鹿鳴宴上,謝與十二歲的中舉童子同席,前去祝賀的巡撫大人見此情景,當場揮毫題詩兩句“老人南極天邊見,童子春風座上來”,這兩句詩很快傳開,成為一時的趣聞,次年謝進京會試得中,授國子監司業。乾隆八十大壽他以在京官員身份賀壽,乾隆見他百歲高齡如此瀟灑,特加恩,晉為鴻臚寺卿,并賜詩匾。
這時他的家眷中先后已有兩妻兩妾,男兒二十三人,女兒十二人,孫子二十九人,曾孫三十八人,還有玄孫二人,是六世同堂之家了。 抓鬮抓出的狀元 崇禎皇帝繼位后,很想有所作為,使積弱的未明王朝能有一些起色。
所以非常注重人才的選拔。明崇禎元年戊辰科考試,是第一次由他親自選才,因而特別注重。
殿試閱卷后,閱卷大臣將精心挑選的前三十六名的卷子呈上,他懷疑憑自己的眼力未必能選出真才,就將前三十六名進士的姓名抄下,作成鬮,放入罐內,用金筷子去挾,挾出的第一個是劉若宰,他不放心放回去重挾,如是者三,所得的都是劉若宰,他以為這是天意,逐定劉為狀元。 狀元外交家 清同治七年戊辰科狀元洪鈞,是個外交上的傳奇人物,又是知名學者,他的政治生涯大多是與外國人打交道,他的私人生活又與當時名妓賽金花連在一起。
所以其名氣是和外交、洋人、才華、風流交織成一體的。洪鈞曾任翰林院修撰,兵部侍郎。
光緒登基后,器重他的才學,晉升內閣學士。這期間其母病故,回家服喪,按例應當三年,但由于外交的急需,三月便返朝,受命為德、俄、奧、荷四國特命公使。
在服喪時洪結識了紅遍蘇州的名妓賽金花,兩人初會便情意綢繆,不久便結連理。洪接到出使的密令后,便攜新婚妻子赴任,洪精通德、俄文,才華出人,再加上高貴典雅的賽金花做點綴,那些外交界的老手幾乎都為之驚嘆、折服,盡管賽金花比洪小三十二歲,但二人感情很好,可是好景不長,在洪回國后的第三年,就一病不起,將年僅二十四歲的賽金花留在了人間。
背駝負乾坤,胸高滿經綸 劉墉是清乾隆十六年辛未科二甲第二名,是極具傳奇的人物,關于他與乾隆皇帝之間的故事可謂路人皆知。是科,本擬劉墉為狀元,乾隆皇帝見其名為"墉"說:狀元怎能用"墉"碌之人,我要當面看看。
殿試時一看劉墉,便 有幾分不喜,想當面難他下,讓劉以自身為題,吟詩一首,劉看出圣意,隨口呤道: 背駝負乾坤,胸高滿經綸。 一眼辨忠奸,單腿跳龍門。
丹心扶社稷,涂腦謝皇恩。 以貌取才者,豈是賢德人。
揚州八怪中的鄭板橋,在未到揚州之前,先住在蘇州。他在蘇州城桃花巷東頭開了一家畫寓,以賣畫為生。
在桃花巷的西頭,也有一家畫寓,畫寓的主人名叫呂子敬。呂子敬擅長畫梅花,他標榜自己畫的梅花是“遠看花影動,近聞有花香”。
那意思是說,他畫得如同真梅花一樣。 鄭板橋自從來到蘇州,畫些竹子,也畫些花羽鱗介和山水,就是不畫梅花。
這梅花是呂子敬善畫的,鄭板橋自謂不如,所以藏拙。平時,若有人要鄭板橋畫幅梅花,鄭板橋總是謙虛地笑道:“我畫的梅花比呂先生差遠了。
走吧,我領你找呂先生求畫去!” 鄭板橋真的領著買畫者,到桃花巷西頭找到呂子敬,讓他賣張梅花圖,得些散碎銀子來養家糊口。呂子敬是個落第秀才,拖著多病的身子,上有爹娘,下有老婆孩子,生活頗為艱難。
他畫梅遵循寫實的手法,畫得栩栩如生,每個花瓣都活靈活現。鄭板橋總是當著眾人高度評價呂子敬的畫,贊揚道:“呂先生畫的梅花,我再學十年八年,也未必能畫到這個程度。”
有個回家養老的吏部尚書,精通翰墨,鑒賞力很強,看到鄭板橋的書法和畫都是極致之品,便出了一個《梅花幽谷獨自香》的畫題,出五十兩銀子的高價,親自來到鄭板橋的畫寓,求鄭板橋畫。鄭板橋推辭說:“尚書大人呀,說到畫梅,還是呂子敬先生畫得好。
這么說吧,他畫的梅花能值五十兩銀子,我畫的充其量值五兩銀子!” 老尚書聽了以后,就拿著銀子去求呂子敬了。 日子是一天天打著飛腳過去的。
鄭板橋在蘇州住了三年,要遷移到揚州去了。臨行時,呂子敬前來為他送行。
文人送別,都要作詞寫詩相贈。畫友分別,當然是要以丹青相送了。
這次鄭板橋贈給呂子敬的,卻是一幅梅花。 鄭板橋展紙揮筆,筆走側鋒,由深入淺,畫出了蒼蒼點點帶有飛白的梅花主干。
畫花朵時,用墨濃淡相宜,有輕有重,花瓣用淡墨直接點出,等水分未干時又在花瓣下端以焦墨滲化。這樣畫出來的梅花酣暢淋漓,筆法流動,神采飛揚。
再看整個畫面的結構,只有三四朵梅花畫得清晰,余者皆涂涂抹抹,真有“觸目橫斜千萬樹,賞心只有三五朵”的意境。 呂子敬看了鄭板橋畫的梅花,驚得張開的嘴好一陣子沒有合上。
他愣了半天,才囁嚅著說:“鄭兄有如此高超的畫梅技藝,何不早早教我?” “怕呂兄謙讓,再不肯作梅花圖,畫酬就會少收許多。”鄭板橋平靜地說。
到了這時候,呂子敬才恍然大悟,感激地說:“鄭兄之所以不畫梅花,為的是給小弟留口飯 44 回答者:。
6.鄭燮的故事及簡介
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原名鄭燮,字克柔,號板橋,也稱鄭板橋;乾隆時進士,曾任濰縣縣令。
鄭板橋,原名鄭燮(xiè),“揚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絕“、書、畫”聞名于世的書畫家和文學家。一生可以分為“讀書、教書”、賣畫揚州、“中舉人、進士”及宦游、作吏山東和再次賣畫揚州五個階段。
1746年,鄭板橋上任山東濰縣知縣。這天,他正端坐公堂批閱公文,有人擊鼓鳴冤。
鄭板橋吩咐衙役將擊鼓之人帶上堂來。擊鼓之人是一個啞巴,跪在地上呈上狀子。
鄭板橋細看之下,明白了案情。鄭板橋受理了此案,當即傳啞巴的哥哥到堂。
啞巴的哥哥還是像以前一樣說啞巴不是父母的親生骨肉,是父母從外面撿回來的野孩子。啞巴父母已經去世,無人作證。
鄭板橋知道如果沒有充足的證據,啞巴的哥哥是不會認賬的,只好宣布退堂,擇日再審。對啞巴說:“從今天開始,守在哥哥門前,一見出門,就上去狠狠地扭打,不要有任何顧慮,盡管照做,出了問題有本官作主。”
啞巴這才點頭離去。啞巴果真按鄭板橋教的方法去做了。
隨后幾天又再次毆打哥哥。舊傷未好又添新傷,啞巴的哥哥被追打得沒法,不敢出門,只好到縣衙來告狀:“啞弟不尊禮法,多次毆打親兄。”
鄭板橋傳啞巴到堂后,開始審理此案,啞巴是你的親兄弟嗎?啞巴的哥哥不知是計,只想趕快嚴懲啞巴,免受其繼續毆打,盯了啞巴一眼后說:“是我同胞兄弟。”啞巴的哥哥說完望著鄭板橋,等著宣判。
沒想到鄭板橋厲聲喝道:“既是你親兄弟,為何不將父母留下的家財分一半給他?分明是存心獨占!”“這……這……”啞巴的哥哥一下傻了眼,方才明白落入了縣令設置的圈套中。鄭板橋當即差人押著回家,清點家財,對半平分。
啞巴終于得到了應得的那一半。擴展資料: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著有《鄭板橋集》。
范縣鄭板橋紀念館,位于河南省范縣辛莊鄉毛樓村。占地28畝,主體建筑“三絕堂”,將展示鄭板橋的生活、寫作、作畫的場面,除三絕的詩書畫作品展覽外。
還設有“金水橋”、“板橋故居”、“幽逸廊”等建筑。墓地位于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大垛鎮管阮村北,鄭板橋林園陳列室西側,舊地名“鄭家大場椅把子地”。
1964年,為紀念鄭板橋逝世200周年,當地政府重修鄭板橋墓,將其遷葬于鸚鵡橋畔海子池中方壺島上;**期間被破壞;1995年4月19日,鄭燮墓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7.鄭板橋的小故事
六世同堂進士之家 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有位進士叫謝啟祚,廣東人,九十八歲時參加第一次鄉試,直至乾隆51年才中舉。
在鹿鳴宴上,謝與十二歲的中舉童子同席,前去祝賀的巡撫大人見此情景,當場揮毫題詩兩句“老人南極天邊見,童子春風座上來”,這兩句詩很快傳開,成為一時的趣聞,次年謝進京會試得中,授國子監司業。乾隆八十大壽他以在京官員身份賀壽,乾隆見他百歲高齡如此瀟灑,特加恩,晉為鴻臚寺卿,并賜詩匾。
這時他的家眷中先后已有兩妻兩妾,男兒二十三人,女兒十二人,孫子二十九人,曾孫三十八人,還有玄孫二人,是六世同堂之家了。 抓鬮抓出的狀元 崇禎皇帝繼位后,很想有所作為,使積弱的未明王朝能有一些起色。
所以非常注重人才的選拔。明崇禎元年戊辰科考試,是第一次由他親自選才,因而特別注重。
殿試閱卷后,閱卷大臣將精心挑選的前三十六名的卷子呈上,他懷疑憑自己的眼力未必能選出真才,就將前三十六名進士的姓名抄下,作成鬮,放入罐內,用金筷子去挾,挾出的第一個是劉若宰,他不放心放回去重挾,如是者三,所得的都是劉若宰,他以為這是天意,逐定劉為狀元。 狀元外交家 清同治七年戊辰科狀元洪鈞,是個外交上的傳奇人物,又是知名學者,他的政治生涯大多是與外國人打交道,他的私人生活又與當時名妓賽金花連在一起。
所以其名氣是和外交、洋人、才華、風流交織成一體的。洪鈞曾任翰林院修撰,兵部侍郎。
光緒登基后,器重他的才學,晉升內閣學士。這期間其母病故,回家服喪,按例應當三年,但由于外交的急需,三月便返朝,受命為德、俄、奧、荷四國特命公使。
在服喪時洪結識了紅遍蘇州的名妓賽金花,兩人初會便情意綢繆,不久便結連理。洪接到出使的密令后,便攜新婚妻子赴任,洪精通德、俄文,才華出人,再加上高貴典雅的賽金花做點綴,那些外交界的老手幾乎都為之驚嘆、折服,盡管賽金花比洪小三十二歲,但二人感情很好,可是好景不長,在洪回國后的第三年,就一病不起,將年僅二十四歲的賽金花留在了人間。
背駝負乾坤,胸高滿經綸 劉墉是清乾隆十六年辛未科二甲第二名,是極具傳奇的人物,關于他與乾隆皇帝之間的故事可謂路人皆知。是科,本擬劉墉為狀元,乾隆皇帝見其名為"墉"說:狀元怎能用"墉"碌之人,我要當面看看。
殿試時一看劉墉,便 有幾分不喜,想當面難他下,讓劉以自身為題,吟詩一首,劉看出圣意,隨口呤道: 背駝負乾坤,胸高滿經綸。 一眼辨忠奸,單腿跳龍門。
丹心扶社稷,涂腦謝皇恩。 以貌取才者,豈是賢德人。
揚州八怪中的鄭板橋,在未到揚州之前,先住在蘇州。他在蘇州城桃花巷東頭開了一家畫寓,以賣畫為生。
在桃花巷的西頭,也有一家畫寓,畫寓的主人名叫呂子敬。呂子敬擅長畫梅花,他標榜自己畫的梅花是“遠看花影動,近聞有花香”。
那意思是說,他畫得如同真梅花一樣。 鄭板橋自從來到蘇州,畫些竹子,也畫些花羽鱗介和山水,就是不畫梅花。
這梅花是呂子敬善畫的,鄭板橋自謂不如,所以藏拙。平時,若有人要鄭板橋畫幅梅花,鄭板橋總是謙虛地笑道:“我畫的梅花比呂先生差遠了。
走吧,我領你找呂先生求畫去!” 鄭板橋真的領著買畫者,到桃花巷西頭找到呂子敬,讓他賣張梅花圖,得些散碎銀子來養家糊口。呂子敬是個落第秀才,拖著多病的身子,上有爹娘,下有老婆孩子,生活頗為艱難。
他畫梅遵循寫實的手法,畫得栩栩如生,每個花瓣都活靈活現。鄭板橋總是當著眾人高度評價呂子敬的畫,贊揚道:“呂先生畫的梅花,我再學十年八年,也未必能畫到這個程度。”
有個回家養老的吏部尚書,精通翰墨,鑒賞力很強,看到鄭板橋的書法和畫都是極致之品,便出了一個《梅花幽谷獨自香》的畫題,出五十兩銀子的高價,親自來到鄭板橋的畫寓,求鄭板橋畫。鄭板橋推辭說:“尚書大人呀,說到畫梅,還是呂子敬先生畫得好。
這么說吧,他畫的梅花能值五十兩銀子,我畫的充其量值五兩銀子!” 老尚書聽了以后,就拿著銀子去求呂子敬了。 日子是一天天打著飛腳過去的。
鄭板橋在蘇州住了三年,要遷移到揚州去了。臨行時,呂子敬前來為他送行。
文人送別,都要作詞寫詩相贈。畫友分別,當然是要以丹青相送了。
這次鄭板橋贈給呂子敬的,卻是一幅梅花。 鄭板橋展紙揮筆,筆走側鋒,由深入淺,畫出了蒼蒼點點帶有飛白的梅花主干。
畫花朵時,用墨濃淡相宜,有輕有重,花瓣用淡墨直接點出,等水分未干時又在花瓣下端以焦墨滲化。這樣畫出來的梅花酣暢淋漓,筆法流動,神采飛揚。
再看整個畫面的結構,只有三四朵梅花畫得清晰,余者皆涂涂抹抹,真有“觸目橫斜千萬樹,賞心只有三五朵”的意境。 呂子敬看了鄭板橋畫的梅花,驚得張開的嘴好一陣子沒有合上。
他愣了半天,才囁嚅著說:“鄭兄有如此高超的畫梅技藝,何不早早教我?” “怕呂兄謙讓,再不肯作梅花圖,畫酬就會少收許多。”鄭板橋平靜地說。
到了這時候,呂子敬才恍然大悟,感激地說:“鄭兄之所以不畫梅花,為的是給小弟留口飯 44回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