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刻舟求劍的短故事集
1、刻舟求劍,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是《呂氏春秋·察今》呂不韋記述的一則寓言,說有個楚國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當船停下時,他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該寓言勸勉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后指不會靈活變通之意。
2、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遽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劍不行,求劍若此⑧,不亦惑乎?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2.刻舟求劍的故事
有一個楚國人出門遠行。他在乘船過江的時候,一不小心,把隨身帶著的劍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劍掉進水里了!”
這個楚國人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然后回頭對大家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眾人疑惑不解地望著那個刀刻的印記。有人催促他說:“快下水去找劍呀!”
楚國人說:“慌什么,我有記號呢。”
船繼續前行,又有人催他說:“再不下去找劍,這船越走越遠,當心找不回來了。”
楚國人依舊自信地說:“不用急,不用急,記號刻在那兒呢。”
直至船行到岸邊停下后,這個楚國人才順著他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個記號是表示這個楚國人的劍落水瞬間在江水中所處的位置。掉進江里的劍是不會隨著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記號卻在不停地前進。等到船行至岸邊,船舷上的記號與水中劍的位置早已風馬牛不相及了。這個楚國人用上述辦法去找他的劍,不是太糊涂了嗎?
他在岸邊船下的水中,白費了好大一陣工夫,結果毫無所獲,還招來了眾人的譏笑。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用靜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斷發展變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脫離實際的主觀唯心主義錯誤。
3.刻舟求劍的故事有哪些
刻舟求劍的故事:
戰國時期,一個楚國人坐船渡長江,船行至江山時他不小心將身上佩帶的寶劍掉到水中,但沒能及時抓住,于是就在掉劍的地方船舷作了一個記號,船靠岸后就在剛做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摸他的寶劍,結果一無所獲。
成語解釋:
【成語】: 刻舟求劍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釋】: 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出處】: 《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舉例造句】: 似你這樣尋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
【拼音代碼】: kzqj
【近義詞】: 守株待兔、墨守成規
【反義詞】: 看風使舵、見機行事
【歇后語】: 楚人過江
【燈謎】: 在船上作記號
【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頭腦不靈活
【英文】: be stubbornly unimaginative as the man who marked the boat to find his lost sword
4.刻舟求劍的故事100字
戰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做事很死板,書上怎么寫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到事情別人怎么做的,他也學著怎么做,從沒想過變通一下。
有一次,他經過山林,看見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頭從手上飛脫,掉進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頭落下的地方做了一個顯眼的記號,然后從旁邊的小路繞下山去,對照著山上L的標記,很快在草叢里找到了斧頭。這位楚國人對樵夫仰慕不已。
這位楚國人喜愛劍術,總是隨身佩帶一把寶劍。一天,他搭乘一條渡船過江。他立在船舷邊,江兩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讓那把寶劍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見他緊盯著劍掉下去的地方發呆。旁人勸他趕緊跳下江去打撈,這位楚國人卻笑著搖搖頭.他眼前浮現出樵夫刻記號的一幕。接著便鎮定地說:“別慌張!我自有妙法。”
只見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記號,并且自言自語道:“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
船繼續前行,待船家停船時,這位楚人站起身,面對驚訝的目光,從容不迫地脫了衣服,從船舷邊所刻記號處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撈來撈去,怎么也撈不到那把劍,于是浮出水面撫摸著船邊的記號,如夢游般喃喃著:“我的劍明明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旁人這才明白他剛才舉動的意圖,覺得非常可笑,都暗自嘲笑他。
擴展資料
[釋義] 比喻人的眼光未與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同步,也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
[出處] 《呂氏春秋·察今》
[例句] 我們應當記取刻舟求劍的教訓,學會隨機應變。
[語法] 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變通的人,多含貶義
[近義詞] 守株待兔、墨守成規、鄭人買履
[反義詞] 見機行事、隨機應變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簡短的刻舟求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