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魯迅的資料短
魯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
作品有小說集《吶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藥》、《故鄉》、《社戲》、《一件小事》、《風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傷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編》(1936年),包括《補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詩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過客》等24篇作品。 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且介亭雜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等。
2.魯迅的資料,簡短
魯迅簡介 魯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為豫才,祖籍河南省正陽縣,從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1918年5月),始以“魯迅”為筆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后被改編成電影。
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后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以筆為武器,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現代文學的旗幟,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評價他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
參考:/view/*。
3.魯迅資料(簡潔點)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本名周樹人,原名樟壽,字豫才,以筆名魯迅聞名于世,浙江紹興人,為中國的近代著名作家,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和開山巨匠,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譽的中國近代文學家、思想家。
魯迅的主要成就包括雜文、短中篇小說、文學、思想和社會評論、學術著作、自然科學著作、古代典籍校勘與研究、散文、現代散文詩、舊體詩、外國文學與學術翻譯作品和木刻版畫的研究,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韓國文學評論家金良守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擴展資料:魯迅小說主題多是反封建、反禮教、反傳統,反迷信,反映人性的陰暗面,善于諷刺,用筆深刻冷雋而富幽默感,善于創造典型人物,描寫人物的面貌言語、心理和行動,并善于描寫環境、場面及渲染氣氛。
魯迅深受日、俄文學作品影響,體裁新穎獨創,句法簡潔峭拔,故事多以故鄉為背景,且多屬有所本者。魯迅雜文感情熾熱,汪洋恣肆,咄咄迫人,冷雋辛辣,說理透徹,結構嚴密,簡煉含蓄,善用比喻,形象性強,富于邏輯性,氣勢恢宏凌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魯迅。
4.魯迅的資料,簡潔的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壽,字豫山、豫亭。
以筆名魯迅聞名于世。魯迅先生青年時代曾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
1904年初,入仙臺醫科專門學醫,后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精神。魯迅先生一生寫作計有600萬字,其中著作約500萬字,輯校和書信約100萬字。
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作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詩集《野草》、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舊事重提》)等專集。
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墳》《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萬名民眾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橋萬國公墓,場面非常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