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愚公移山的故事50字
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聰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認為不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后因感動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搬走兩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愚公移山》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敘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通過愚公的堅持不懈與智叟的膽小怯懦,以及“愚”與“智”的對比。
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全文敘次井然,首尾呼應,情節完整,對話生動,畢肖聲口,符合個性的對白極好地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擴展資料: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卻寫得曲折多姿,波瀾起伏,加之行文緊湊,筆墨舒灑自如,令人讀后興味盎然。文章擺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寫愚公“聚室而謀”,全家人紛紛表示贊成,接著就該是行動起來一起移山,誰知愚公之妻獻疑,產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不解決,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決。
經過討論,商量了辦法,出現了移山勞動的盛況,接著就該是苦戰不休,不料跳出來個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礙,老愚公就和智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這樣既突顯了愚公精神的可貴,同時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強調矛盾可以互相轉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確,就以“子子孫孫無窮匱”與“山不加增”對比;為了表現移山時不畏艱險的氣概,激勵人們去掌握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孫荷擔者三夫”的家庭,“始齔”的助手,與“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對比。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愚公移山
2.愚公移山短成語故事
【成語】: 愚公移山
【拼音】: yú gōng yí shān
【解釋】: 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
【成語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門口有兩座好高好高的山,一座山叫太行,另一座山叫王屋。兩座山正好擋在愚公家的門口,讓愚公每天進出家里都要繞好遠好遠的路!
有一天吃飯的時候,愚公突然對家人說:”我們全家一起合作,把擋在門口的兩座大山移開,讓門口的路可以直通到外面的大路上,你們看好不好呢?”兒子和孫子一聽,都點頭贊成說:”好呀!好呀!”。可是愚公的妻子卻搖搖頭說:”不可能的,你連搬一個土丘的力氣都沒有,還想搬移大山!就算你搬得動,那些挖出來的泥土石塊,你要扔到什么地方去呢?”愚公和孩子們聽了,都哈哈大笑起來:”那有什么困難的!我們可以丟到海里面去呀!”
第二天開始,愚公和他的兒子、孫子,三個人一起扛著鋤頭,挑著扁擔,到山邊開始挖。愚公的鄰居京城氏和她的小兒子,也興致勃勃地幫愚公一起做著移山的工作。這時候,有一個叫作智叟的老先生,忍不住嘲笑他們說:”愚公呀!你實在太糊涂了。你這么老了,還要去移什么山?就算讓你搬到你死掉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開來的!”
愚公聽了他的話,笑笑說:”智叟,你才糊涂呢!我雖然很老,我還有兒子可以繼續去做呀;兒子還會生孫子,孫子還會再生兒子,我們的子子孫孫可以一直搬下去,只要我們搬掉山的一層,就少一層,總有一天我們會把這兩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呢?”智叟沒有話好說,只好走開了。
后來,山神和海神知道愚公要移山的事情,害怕愚公一家人永不停止的搬下去,會把山搬光,把海填滿,就跑去告訴天神,天神一聽:”嗯!這個愚公真是有恒心呀!我來幫幫他吧!”天神就派了兩個神仙去把王屋山與太行山背走,放到別的地方去,不再擋在愚公家門口了。
從此以后,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難一直做,我們就說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定會成功的!
3.作文中寫愚公移山的故事.要簡潔
從前有位老人,名叫愚公,人們都稱他為北山愚公。他家的出行道路被太行和王屋兩座山給擋住了,他便下定決心要帶領自己的兒孫后代把這兩座大山搬走,為大家的出行提供方便,全家人說干就干,也有一些鄉鄰前來幫忙。
有一位名叫智叟的人,碰巧路過這里看見他們這樣蠻干,就勸他們說:“你們真愚蠢啊!這么大的兩座山要搬到何年何月?不創造財富,你們吃什么?再說這兩座山上的資源那么豐富,不全被你們破壞了。”愚公見這人不來幫忙,還這么譏笑大家,就上前說:“我們這叫愚蠢嗎?我們這代沒移走,下一代,下下一代不就可以移走了嗎?”愚公說完,就有許多人圍了這來,智叟見這么多人,自己說不過他們,就悄悄地溜走了。
一天智叟家來了一位客人,這位客人是一位地方官員,他來智叟這兒是想討教方法為地方辦一些實事。于是智叟就把愚公帶領村民如何移山的蠢事告訴了這個地方官,并建議政府把山那邊的人遷到山這邊的村中,開發太行、王屋兩座大山的自然資源,建立自然生態保護區,開發旅游產業。
地方官員聽完以后,就讓智叟帶他來到愚公家。贊揚了愚公移山精神的可貴,并對愚公講了搬山的不利因素,及在這里建立自然保護,開發旅游產業的好處。聽了地方官員的話后,愚公決定不再移山了。他接受政府官員的建議號召村民搬遷了房子并在政府的參與下在這兩座山上建立了自然資源保護區,大力發展旅游業,帶動這兒經濟的發展,村民全都夸這個辦法好。村民們也十分感謝愚公,更感謝這兩座山給他們帶來了財富。
從此,這里的人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4.愚公移山簡單的典故編一個故事
愚公移山的故事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湯問》里的一篇文章,作者為戰國的列御寇,敘述了愚公不畏艱巨,堅定不移,挖山不止,終極打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
紀錄片巨匠尤里斯伊文思上世紀70年代在中國拍攝過同名的紀錄片。后導演吳家駘以其為底本拍攝了三十集同名電視持續劇。**著名篇《愚公移山》、徐悲鴻有名畫《愚公移山》傳世。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名言警句,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扣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馀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限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列子·湯問篇》
譯文:
太行、王屋(這)兩座山,(占地)方圓七百里,高七八萬尺,原來在冀州的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事將近九十歲,面對著山寓居。(他)苦于大山北面梗塞交通,出來進去(都要)繞路,就聚集全家來磋商說:我跟你們盡全力革除峭拔的大山,(使途徑)始終通向豫州的南部,在漢水南岸達到,能夠嗎?(大家)紛紛表現同意。
他的妻子提出疑難說:憑借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世人紛紜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去,隱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帶領(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開墾土地,用箕畚裝了(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街坊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才剛換牙,跑著去輔助愚公。冬夏換季,(他)才來回一次。
河灣上的一個名叫智叟的老頭嘲笑愚公并禁止他(干這件事),說:你太不聰慧了!就憑你衰殘的年紀跟剩下的氣力,連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毀掉,又能把土壤、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思維頑固,固執到了不可轉變的田地,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
即便我逝世了,我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不窮盡,然而山卻不會增添高度,何愁挖不平?河灣上的智老頭沒有話來答復。
手里拿著蛇的山神據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將這件事告知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誠懇所激動,命令鼎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負著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東,一座放在雍南。
從此,冀州的南部,(到)漢水南岸,沒有山岡阻隔了。
感悟:這個故事從前也和別的一般寓言個別,鮮為人知。通過寫智叟的膽小怯弱反襯了愚公的保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對照告訴人們,無論遇到什么難題的事件,只有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勝利。
而且要用發展的目光看問題,碰到艱苦要努力戰勝。并且作為古代人咱們還要有一種要造福子孫后輩的覺醒。
5.愚公移山內容簡短一點,概括一下就行了
愚公為了打通道路,使交通便利,堅持不懈地挖山,最終感動天帝,將巨山移走。
先秦·列子《愚公移山》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白話釋義:
傳說中的太行、王屋兩座山,周圍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
他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家人紛紛表示贊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
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太不聰明了,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思想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同時也是學術思想百家爭鳴的時期。寓言作為諸子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戰國諸子闡明各自的政治觀點、學術思想以及進行論辯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寓言和神話故事集。此文即選自《列子·湯問》第五章,講述的是愚公不畏艱難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亦說明在當時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愿望。
文章賞析: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難,堅持斗爭,定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這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
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勝利,矛盾獲得了解決,作為故事的結局,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由于古代生產力和自然科學不發達的緣故,往往幻想著能有超人力量來幫助人們移山填海。
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運用了浪漫主義的藝術想象,寫“操蛇之神”聽說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來,將此事告訴了“天帝”,“帝感其誠”,就派遣了兩個大力士把兩座大山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