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浣溪沙 蘇軾 意思
浣溪沙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1。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2。蕭蕭暮雨子規啼3。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4!休將白發唱黃雞5。
注釋
1.蘄水,縣名,今湖北浠水鎮。時與醫人龐安時(字安常)同游,見《東坡題跋》卷三《書清泉寺詞》。
2.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沙路潤無泥"。
3.蕭蕭暮雨,白居易《寄殷協律詩》自注:"江南吳二娘曲詞云,'蕭蕭暮雨郎不歸'。"子規,杜鵑鳥,相傳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稱"杜宇",鳴聲凄厲,詩詞中常借以抒寫羈旅之思。
4.此句當為寫實。但"門前"云云,亦有出處。《舊唐書》卷一九一方伎《一行傳》,謂天臺山國濟寺有一老僧會布算,他說:"門前水當卻西流,弟子亦至。"一行進去請業,"而門前水果卻西流"。
5.白居易《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這里反用其意,謂不要自傷白發,悲嘆衰老。
寫作背景:
詞人遠謫黃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上片寫清泉寺的風光,下片情景生情,迸發一段坦蕩、樂觀、令人奮發的議論。
譯文:
山腳下蘭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間小路清沙凈無泥,
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
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
不必煩惱嘆白發,多愁唱黃雞
賞析一: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游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凈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么幽美寧靜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點出游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凄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游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么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并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2.蘇軾 浣溪沙的意思
浣溪沙1 作者: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1,村南村北響繅車2。
牛衣古柳賣黃瓜3。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門試問野人家4。 全部注釋 1.此句謂棗花紛紛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裝。
簌簌,下落貌。 2.繅車,抽絲工具。
3.牛衣,《漢書·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條:"案《食貨志》,董仲舒曰:'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然則牛衣者,編草使暖,以被牛體,蓋蓑衣之類也。"此處指賣瓜者衣著粗劣。
或謂本作"半依",如曾季貍《艇齋詩話》:"予嘗見東坡墨跡作'半依',乃知'牛'字誤也。" 4.漫,隨便。
因為十分渴,想隨便喝點茶,所以不管哪個人家,都想去敲門試問。蘇軾《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門",與此兩句意同。
皮日休《閑夜酒醒》:"酒渴漫思茶",蓋即此語所本。 詞至蘇軾,題材、意境、筆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詞中絕少出現的農村田園風光也出現在蘇軾詞中。
元豐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蘇軾到石潭謝神,作了一組《浣溪沙》,題為"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五首",皆寫初夏農村景色,此為其中第四首。 上片截取農村生活中常見的場景。
棗花的香氣,繅車的響聲,賣瓜人的悠然,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園圖畫。 下片則寫作者本人,日高、路長更兼酒困,未免倦極口渴,便敲門求飲。
蘇軾雖然身為士大夫,內心卻對農村田園懷有親近之心,自謂"使君元是此中人",此處漫不經心的"敲門試問",與"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見一斑。 浣溪沙2 作者: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1。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2。蕭蕭暮雨子規啼3。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4!休將白發唱黃雞5。 全部注釋 1.蘄水,縣名,今湖北浠水鎮。
時與醫人龐安時(字安常)同游,見東坡題跋》卷三《書清泉寺詞》。 2.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沙路潤無泥"。
3.蕭蕭暮雨,白居易《寄殷協律詩》自注:"江南吳二娘曲詞云,'蕭蕭暮雨郎不歸'。"子規,杜鵑鳥,相傳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稱"杜宇",鳴聲凄厲,詩詞中常借以抒寫羈旅之思。
4.此句當為寫實。但"門前"云云,亦有出處。
《舊唐書》卷一九一方伎《一行傳》,謂天臺山國濟寺有一老僧會布算,他說:"門前水當卻西流,弟子亦至。"一行進去請業,"而門前水果卻西流"。
5.白居易《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
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這里反用其意,謂不要自傷白發,悲嘆衰老。
這首詞寫于元豐五年(1082)春,當時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上闋寫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寫早春時節,溪邊蘭草初發,溪邊小徑潔凈無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卻以蕭蕭暮雨中,杜鵑哀怨的啼聲作結。
子規聲聲,提醒行人"不如歸去",給景色抹上了幾分傷感的色彩。 下闋卻筆鋒一轉,不再陷于子規啼聲帶來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筆。
常言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歲月的流逝,正如同東去的流水一般,無法挽留。然而,人世總有意外,"門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實景,又暗藏佛經典故。
東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為年華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淺顯,卻值得回味。先著《詞潔》卷一謂:"坡公韻高,故淺淺語亦自不凡。
" 全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然而上闋結句的子規啼聲,隱隱折射出詞人處境,也更顯出詞中達觀態度的難能可貴,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謂:"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浣溪沙3 作者:蘇軾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1 細雨斜風作小寒。
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2。
雪沫乳花浮午盞3,蓼茸蒿筍試春盤4。人間有味是清歡。
全部注釋 1.泗州,今安徽泗縣。劉倩叔,生平不詳。
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遠。 2.清洛,指洛澗,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懷遠入淮河。
泗州在淮河北岸。漫漫,大水浩淼貌。
3.雪沫乳花,煎茶時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時烹茶,以乳色鮮白、泡沫細膩為上乘。
蘇軾《西江月》(龍焙今年絕品):"湯發云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 4.蓼茸:蓼菜的嫩芽。
蒿筍,萵苣筍。春盤,唐代以來風俗,立春日用春餅、生菜等裝盤,饋贈親友,稱春盤。
詞作日離立春不遠,故先"試嘗"。 此為一首記游詞。
元豐七年(1084),蘇軾由黃州調任汝州(今河南臨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這首詞便是在此期間,與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時候所寫。 上片寫南山所見的景色:微寒天氣,乃"細雨斜風"有心"作"之,天氣放晴,灘邊之煙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漸流漸見廣遠無際。
本無意之風景,于有心人眼中,卻顯得處處有情。 下片寫午時小休,烹茶野餐。
乳色鮮白的好茶伴著新鮮的野菜,別有一番風味。而全詞的主旨,最終落在"清歡"二字上,可見作者對生活情調的欣賞。
全詞筆調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獨特情。
3.蘇軾的浣溪沙意思
浣溪沙是詞牌名
浣溪沙 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①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②.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③.
① 元豐五年(1082)三月謫居黃州期間作.《東坡志林》卷一載:“(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蘄水,今湖北浠水縣,在黃州東.蘭溪,出箬 竹山,溪兩側多生蘭草,故名.
② 蕭蕭,同瀟瀟,雨聲.子規,杜鵑的別名.
③ 休將,不要.白發,指老年.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游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致.
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凈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
這是一幅多么幽美寧靜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點出游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凄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游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感慨和議論.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么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并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
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致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4.蘇軾的《浣溪沙》的意思
1、譯文
去游覽蘄水清泉寺,寺在蘭溪旁邊,溪水向西流。
山下短短的蘭芽浸在小溪里,松林里的沙路干凈沒有泥,布谷鳥在傍晚的細雨中悲傷地啼叫。(然而)誰說人生在世不能回到少年?門前的流水還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流逝,自傷衰老。
2、原文
浣溪沙
作者: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3、這首詞寫于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春,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5.浣溪沙蘇軾意思
浣溪沙 蘇軾(其一)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一片截取農村生活中常見的場景。
棗花的香氣,繅車的響聲,賣瓜人的悠然,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園圖畫。 下片則寫作者本人,日高、路長更兼酒困,未免倦極口渴,便敲門求飲。
蘇軾雖然身為士大夫,內心卻對農村田園懷有親近之心,自謂"使君元是此中人",此處漫不經心的"敲門試問",與"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見一斑。浣溪沙 蘇軾(其二) 游蘄(qí)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譯文 山腳下蘭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間小路清沙凈無泥, 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 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 不必煩惱嘆白發,多愁唱黃雞其他,請點擊:。
6.浣溪沙 蘇軾 意思
詞牌知識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紗》或《浣沙溪》。
上下片三個七字句。四十二字。
分平仄兩體。平韻體流傳至今。
最早的是唐人韓偓詞,是正體。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
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仄韻體始于南唐李煜。
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變。 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
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又有《小庭花》、《減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種異名。
格律 詞牌名: 攤破浣溪沙 格律:⊙●○○●●△⊙○⊙●●○△⊙●⊙○○●●●○△⊙●⊙○○●●⊙○⊙●●○△⊙●⊙○○●●●○△ (注:○=平●=仄△=平韻=▲=仄韻) 說明:攤破浣溪沙 秋恨 李璟 (南唐中主) [題考] 【南唐書】:『王感化善謳歌,聲韻悠揚,清振林木,系樂府為歌板色。元宗嘗作[浣溪沙]詞二闋,手寫賜感化。
』此[浣溪沙]一調創于五代南唐中主。所謂[攤破浣溪沙]者,即就原調結構破一句為兩句,增七字為十字。
后人以李璟本首"細雨"、"小樓"一聯膾炙人口,因名之為[南唐浣溪沙]。而本調"沙"字意當為"紗";或又作[浣紗溪],則應作為"紗",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
本調別名[山花子]。〔作法〕 本謂四十八字,儼然一首七言詩,但頷聯與尾聯各缺四字耳。
第一、二句,即為七言詩仄起之首二句。第三句亦與仄起七言詩之第三句同。
而第四句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為不完全之七言詩第四句。后半首二句句法,更與七言詩頸聯無異。
第三句亦與七言詩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于仄起七言詩之末尾三字。據詞中有減字之例,則此調殆亦可名為減字七言詩矣。
菡萏香銷翠葉殘,⊙●⊙○⊙●△(平韻)西風愁起綠波間。⊙○⊙●●○△(協平韻)還與韶光共憔悴,⊙●⊙○●○●(句)不堪看。
●○△(協平韻)細雨夢回雞塞遠,⊙●⊙○○●●(句)小樓吹徹玉笙寒。⊙○⊙●●○△(協平韻)多少淚珠何限恨,⊙●⊙○○●●(句)倚闌干。
●○△(協平韻)。
7.蘇軾的浣溪沙的解釋和寓意
山腳下蘭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間小路清沙凈無泥, 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 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 不必煩惱嘆白發,多愁唱黃雞 詞中的“白發”、“黃雞”語出白居易《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西前沒。
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白居易詩是感嘆黃雞催曉,白日催年,朱顏易失,調子比較低沉。
蘇軾這里說不要徒自悲嘆白發,感慨“黃雞催曉”,光陰易逝。這里是引經據典,而又反其意而用之,不但沒有白詩的低沉調子,也沖淡了上闋“蕭蕭暮雨子規啼”的悲涼氣氛,從而使詞的主旨得到了升華。
浣溪沙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宋·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山下的蘭草已長得與溪水相連)松間沙路凈無泥,(松林間的小路干干凈凈的,沒有稀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天快黑了,細雨中傳來了子規的啼叫聲) 誰道人生無再少?(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年少)門前流水尚能西!(門前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去)休將白發唱黃雞。(何必自傷白發,感慨“黃雞催曉”)。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浣溪沙蘇軾的意思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