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國演義的主要人物評價(簡短)(至少2位)
朋友,你好! 你準備這個資料是要考試么? 我給你把,雖然已經超過了60字,但都是精髓。
如果不行,自己也可以刪掉一些。劉備登場 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
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 形于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 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 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
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
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 屨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
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 車蓋。相者云:“此家必出貴人。”
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于樹下,曰:“我為天子, 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
年十五歲,母使游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關羽登場 (劉備張飛)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 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
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 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
其人曰: “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后改云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 逃難江湖,五六年矣。
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 張飛登場 張飛字益德,涿郡人也,少與關羽俱事先主。
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先主從曹公破呂布,隨還計,曹公拜飛為中郎將。
先主背曹公依袁紹、劉表。表卒,曹公入荊州,先主奔江南。
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后。
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先主既定江南,以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后轉在南郡。
先主入益州,還攻劉璋,飛與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縣。至江州,破璋將巴郡太守嚴顏,生獲顏。
飛呵顏曰:“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顏答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飛怒,令左右牽去斫頭,顏色不變,曰:“斫頭便斫頭,何為怒邪!”飛壯而釋之,引為賓客。
華陽國志曰:初,先主入蜀,至巴郡,顏拊心嘆曰:“此所謂獨坐窮山,放虎自衛也!”飛所過戰克,與先主會于成都。益州既平,賜諸葛亮、法正、飛及關羽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其馀頒賜各有差,以飛領巴西太守。
曹公破張魯,留夏侯淵、張合守漢川。合別督諸軍下巴西,欲徙其民於漢中,進軍宕渠、蒙頭、蕩石,與飛相拒五十馀日。
飛率精卒萬馀人,從他道邀合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后不得相救,飛遂破合。合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馀人從問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
先主為漢中王,拜飛為右將軍、假節。章武元年,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策曰:“朕承天序,嗣奉洪業,除殘靖亂,未燭厥理。
今寇虜作害,民被荼毒,思漢之士,延頸鶴望。朕用怛然,坐不安席,食不甘味,整軍誥誓,將行天罰。
以君忠毅,侔蹤召、虎,名宣遐邇,故特顯命,高墉進爵,兼司于京。其誕將天威,柔服以德,伐叛以刑,稱朕意焉。
詩不云乎,‘匪疚匪棘,王國來極。肇敏戎功,用錫爾祉’。
可不勉歟!” 初,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咸稱羽、飛萬人之敵也。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飛猶不悛。
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范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飛營都督表報先主,先主聞飛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飛死矣。”追謚飛曰桓侯。
長子苞,早夭。次子紹嗣,官至侍中尚書仆射。
苞子遵為尚書,隨諸葛瞻於綿竹,與鄧艾戰,死。 曹操登場 為首閃出一個好英雄,身長七尺,細眼長髯;膽量過人,機謀出眾。
笑齊桓、晉文無匡服之才,論趙高、王莽少縱橫之策。用兵仿佛孫、吳,胸內熟諳韜略。
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漢相曹參二十四代孫。時人未知奇也,惟有橋玄一見曹操,指而言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
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南陽何顒見操,言:“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許劭有高名,操往見之,問曰:“我何如人耶?” 劭不答。
又問,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操喜而謝之。
橋玄嘗曰:“君未有名,可交許子將。”子將者,訓之從子 劭也,好人倫,多所賞識,與從兄靖俱有高名。
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曹操往造劭而問之,劭鄙其為人,不答。
曹又劫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操大喜而去。
諸葛亮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其評價如下: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
2.10條名人對<<三國演義>>的評論,要簡短的.急
三國演義中10個主要人物的特點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后世各種杰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
周瑜: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呂布:一生有勇無謀,反復無常,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脾氣不太好,好面子,自負,沖動易怒,易急,但也不是有勇無謀 之輩,只是有時情感壓過了理智而已。 他解危的人物是劉備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余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于詩文、草書、圍棋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
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么,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
魏延:勇敢,膽大,反復,狡猾。
姜維:忠義,有謀略,忠君。
孫權:有膽略,顧大局,名事理,辨忠奸。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后世各種杰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
周瑜: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呂布:一生有勇無謀,反復無常,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脾氣不太好,好面子,自負,沖動易怒,易急,但也不是有勇無謀 之輩,只是有時情感壓過了理智而已。 他解危的人物是劉備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后,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余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于詩文、草書、圍棋。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
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么,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
魏延:勇敢,膽大,反復,狡猾。
姜維:忠義,有謀略,忠君。
孫權:有膽略,顧大局,名事理,辨忠奸。
3.三國演義人物分析 要簡短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后世各種杰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夸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并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主要故事:初出茅廬他獻計(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出使東吳他(舌戰群儒),七星壇他(巧借東風),與周瑜聯手(火燒赤壁) "南撫夷越"他(七擒孟獲),(失街亭)后他揮淚斬馬謖,(空城計)他智退司馬懿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著力描畫,極盡夸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杰”的真實形象。
主要故事:三顧茅廬、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后,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一世之杰,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劉備,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主要故事: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斬顏良誅文丑,刮骨療毒,水淹7軍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余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于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主要故事:官渡之戰、赤壁之戰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主要故事:周瑜打黃蓋
4.《三國演義》評語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一共八個字卻稱贊了兩件事物,足可見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而且朗朗上口,婦孺皆宜。后來關羽雖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沒聽別人這么說過,估計作者肯定是呂溫侯的FANS,否則也不會這么肉麻。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馬家五個兒子,為大家熟知的只有馬良,馬謖哥倆。馬良的確才華出眾,為劉備坐穩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較早。馬謖雖說智商較高,也一度取得諸葛亮的賞識,只可惜后來一步棋走錯,丟了街亭。因此當人讀起這一句話時,一則嘆馬良死得過早,二則嘆馬謖聰明一世,糊涂一時。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有人說《后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先不論是誰寫的,這里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就是諸葛亮真實的寫照,也是最能表現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無力回天時的心情,也成為現代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
“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義》里,周瑜是心胸狹窄,永不服輸的代名詞,也只有當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時,才會由口及心地發出這樣的感慨。只不過這句話過于自卑,長了諸葛志氣,滅了自己威風。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們主中格式化了。 -----其實我不認為周帥哥沒肚量.
“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這是趙云迷們最津津樂道的評語,原因是在《演義》里趙云并不是作者重點描寫的對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場都是英姿颯爽,攻無不克,能得到主子這么一句肯定,當然是高興得找不到北了。不過也可以看出劉備沒有知人之能:趙云跟了自己這么多年,到這時才知道他的膽識,平時只給他一些壓糧運草,打掃戰場,保護家屬的雜活,真是埋沒英雄。
“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馬徽一向看好諸葛亮和龐統,曾經把諸葛亮比成姜尚,張良,所以這話從他嘴里說出來一點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經天緯地的本事,因此這么說也不過份。奇怪的是劉備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策當政時常常霸氣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還有些識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眾人,臨死時還給孫權留下了這樣的忠告,深刻看出了兩人的處事風格。事實也驗證了他的準確性,張昭主外事時主張投降曹操;周瑜主內事時把孫權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給了劉備。而二人各行其事時卻做得近乎完美。
“生子當如孫仲謀”
小時候看三國,很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倒底是在夸孫權還是在罵孫權。稍大了一點后才知道,曹操其實和孫權他爹孫堅是一輩的,這么說沒什么不可以。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夸孫權能守住父兄基業,跟袁紹和劉表的那幾個敗家子不同。怪不得辛棄疾很是欣賞孫權,并在自己的詞里引用了這句話。
“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個人認為,在曹操說過的所有的話里面,這句話是最精辟的。難怪劉備會嚇掉勺子,連蒼天也打了個冷戰,以為泄露了天機。其實曹操也就是這么一說,試探一下而已,后來又被劉備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來說過的最正確的一句話。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一句話,不僅給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國安邦之臣,在亂世則是獨霸一方的軍事首領。而曹操聽到這話面露喜色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沒有說他能成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稱帝,在史書上成為王莽、董卓一類的人。 我認為這個是最經典的.
5.三國評論怎么寫
讀《三國演義》一書,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
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
周末七國分爭,并入于秦,及秦滅之后,楚、漢分爭,又并入于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干,無不個極其態。
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
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
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后人很深的印象。
現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
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
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后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
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曹操還是個實干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6.三國演義人物分析 要簡短
曹操: 多疑、狡詐 雄才大略——擊敗袁紹,統一北方; 用兵如神——火燒烏巢,以少勝多; 愛才如命——收留關羽,放走趙云; 狡詐多疑——夢中殺人,冤殺華佗; 自大輕敵——赤壁遭火,漢中折兵; 一代文豪——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心狠手辣——董承抄斬,馬騰滅門; 丑的可愛——踏麥田以發代首,避馬超割棄須袍; 美酒佳人——對酒當歌表雄心,只因好色祭典韋; 亂世奸雄——先借寶刀刺董卓,后挾天子令諸侯; 經典評語:治世能臣,亂世奸雄。
孫權: 大度、愛才、有權謀、膽略超群 膽識過人——孫劉聯合,共拒曹操; 識人善任——栽培呂蒙,提拔陸遜; 臨危受命——“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少年大志,十五而立——接替父兄之基業 龍圖霸業,縱橫捭闔——鞏固江東六郡八十一州 草船借箭——并非諸葛,實乃孫權。 沙場歷險——合肥大戰,張遼奮威。
智勝關羽,謀奪荊州——呂子明白衣渡江 彝陵之戰,力挽狂瀾——火燒連營七百里 晚年昏庸——上了年紀,頭腦不行了。 經典評語:生子當如孫仲謀。
劉備: 仁義、愛民 義薄云天——桃園結義,誓同生死; 盡忠漢室——韜光養晦,誓滅曹賊; 忍辱負重——忍辱呂布,深藏不露; 末路英雄——徐州失散,寄身袁紹; 刁買人心——劉備摔子,刁買人心; 求賢若渴——馬躍澶溪,三顧茅廬; 問鼎三足——坐擁荊襄,稱王漢中; 娶親東吳——多虧孔明錦囊策,巧破周郎美人計; 血債血還——借得荊州永不還,折羽折飛自滅亡; 表里不一——虛言出兵助劉璋,真心謀取益州地; 經典評語:仁義其表,崢嶸其心。 諸葛亮: 足智多謀、鞠躬盡瘁 三顧之恩——三顧茅廬,《隆中對》; 初現鋒芒——火燒博望,火燒新野; 大顯才華——出使東吳,舌戰群儒; 神機妙算——草船借箭,三氣周瑜; 神人孔明——星壇借風,木牛流馬; 逆天而行——明知不可,六出祁山; 輔助后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人非圣賢——錯用馬謖,空城退敵; 人難勝天——對陣司馬懿,火熄上方谷; 為國而戰——七番擒孟獲,前后出師表; 最后一計——七星燈借壽,馬岱斬魏延; 經點評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周瑜: 心高氣傲、不能容人(小說) 少年英雄——赤壁大火,揚名華夏; 心高氣傲——不服孔明,百般刁難; 計謀失算——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終生遺恨——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 為人大度,氣量恢宏(歷史) 風流人物——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愛好音律——曲有誤,周郎顧; 經典評語:曲有誤,周郎顧。
司馬懿: 陰險狡詐、深藏不漏。 足智多謀——獻五路伐蜀計 陰險狡詐——孔明贈女子衣服,司馬穿戴在身。
深藏不漏——詐病賺曹爽。 知己知彼——深知孔明,拒不出戰。
經典評語:鷹視狼顧 關羽: 驕傲 忠義 溫酒斬華雄 三英戰呂布 土山約三事 斬顏良、誅文丑 五關斬六將 古城兄弟會 華容道 關黃斗刀 坐鎮荊州 單刀赴會 刮骨療毒 水淹七軍 失荊州 敗走麥城 經典評語: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 張飛: 勇猛、魯莽、粗中有細、嫉惡如仇 勇猛——三英戰呂布 ——夜戰馬超 ——偷襲許褚 魯莽——醉酒失徐州 ——鞭打士卒 粗中有細——當陽疑兵 ——義釋嚴顏 ——智勝張合 嫉惡如仇——怒鞭督郵 經典評語:安喜曾聞鞭督郵,黃巾掃盡佐炎劉。
虎牢關上聲先震,長坂橋邊水逆流。 義釋嚴顏安蜀境,智欺張合定中州。
伐吳未克身先死,秋草長遺閬地愁。 趙云: 沉著、穩重、勇猛善戰 血戰長板坡 取貴陽 截江奪斗 陽平關 鳳鳴關 詩曰: 奇哉趙子龍,凜凜一心忠; 先主敗荊州,家族又不從。
一生不顧死,再入虎狼叢; 忠孝保弱子,敢當百萬雄。 春秋有伍相,漢世有子龍; 到今千載后,誰不仰高風? 經典評語:一身都是膽 。
黃忠:忠義、勇猛 六旬黃忠戰關羽,屢建奇勛老英雄。 經典評語:老當益壯 馬超:梟雄 如果父親不死、如果能戰勝曹操、如果能娶張魯之女、如果。
太多的如果,太多的遺憾,本能稱霸一方的人,屈居他人檐下。 經典評語:馬兒不死 吾心難安! 姜維:悲愴 姜維的詐降計、反間計可說機關算盡,然天不助姜維。
英雄奈何! 馬謖:紙上談兵 曾經的輝煌:下野司馬離間計,平定南蠻要攻心 戰敗的狼狽:不聽王平良言勸,自食苦果失街亭 經典評語:此人言過其實,中不可大用 魯肅:大局觀 魯肅為孫劉聯合鋪平道路, 魯肅為孫權堅定打敗曹操的信心, 魯肅在單刀會上的謙讓使關羽放松戒備之心, 魯肅治理之下,江東國泰民安,國富民強。
呂蒙:勤勉、立志 呂子明白衣渡江,攻占荊州,實現了周瑜未盡的理想。 陸遜:陰謀 火燒連營七百里,計謀陰毒狠辣。
7.對三國演義的精彩評論10則
七禽孟獲 三國中期,蜀國占據西蜀一帶,這時南方孟獲作亂。
諸葛亮出征南蠻孟獲,為了收買人心,七次俘獲孟獲而又其次將其釋放。第七次釋放孟獲的時候,孟獲終于歸順蜀國,諸葛亮平定了南方。
空城計 三國中后期,諸葛亮出兵討伐魏國,由于要地街亭失守,導致滿盤皆輸。諸葛亮被迫撤兵,司馬懿大軍追至,這時孔明手下的將領士兵基本都分配軍務調完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
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開城門,獨自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疑心有伏兵。
調頭就撤兵。諸葛亮躲過一劫! 失街亭 就是在空城計之前了,馬謖自告奮勇去守街亭,結果犯了低級錯誤。
被司馬懿打敗。蜀軍被斷了咽喉之路。
被迫撤兵。 斬馬謖 馬謖失了街亭。
諸葛亮非常生氣。想起了劉備臨死前囑咐他的話“吾觀馬謖,言過其實也”。
后悔不已。悲痛了斬了立了軍令狀的馬謖。
舌戰群儒 三國中前期,劉備勢力還很小,被曹操趕得走投無路。想去投靠東吳,就是孫權。
派諸葛亮去做說客。但是東吳謀臣處處刁難諸葛亮,諸葛亮憑著他的滿腹經綸舌戰群儒。
說得他們個個啞口無言。后來經魯肅協助,說服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
草船借箭 孫劉聯軍和曹操在赤壁對峙。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智。
想除掉諸葛亮,于是刁難諸葛亮要他在十日之內造十萬支箭。諸葛亮料定過幾天有大霧,于是便答應,而且期限還自己減少到三天。
周瑜認為諸葛亮是自尋死路。一天兩天過去了,諸葛亮都沒動靜。
到了第三天夜里。諸葛亮向魯肅借了一些船只船上放滿草人,一字排開向曹操營寨駛去。
江面上霧很大,曹操不清楚敵軍虛實。于是叫將士瘋狂放箭。
箭射滿了草船。諸葛亮滿載而歸!! 火燒博望坡 三國前期,曹操勢力非常強大,統一了北方,接下來就是南下。
攻打劉備,此時劉備投靠劉表,駐在新野。曹操派大將夏侯敦進攻新野。
這時劉備已經請出了諸葛亮。諸葛亮在博望坡設下埋伏,令趙云去誘敵深入,然后火攻。
夏侯敦果然中極。大敗而歸。
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 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
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后住入了民房。
夜里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
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白帝城托孤 關羽失荊州被殺后,劉備悲憤不已,舉大軍伐吳。
誓要“踏平東吳”。不料被東吳的陸遜“火燒連營”。
大敗,逃往白帝城,憂郁成疾,危在旦夕。召大臣吩咐后事。
將太子劉禪托付給諸葛亮。 溫酒斬華雄 三國前期,曹操發起聯軍討伐董卓。
董卓的先鋒是華雄,華雄是三國第一高手呂布 的手下,也是非常勇猛,一連殺了聯軍好幾個大將。聯軍正愁無人能敵華雄之時,關羽按耐不住請戰。
可是劉備這時沒什么地位,關羽的軍銜也小得可憐。于是聯軍盟主袁紹反對,怕被敵人恥笑軍中無人。
但是曹操見識過關羽的能力,很贊賞他,于是為他斟酒。關羽說等斬了華雄回來喝也不遲。
于是飛身上馬沖入敵營,不一會兒就提著華雄的人頭回來了,這時候酒還是熱的。這就是溫酒斬華雄! 過五關斬六將 徐州之戰劉備戰敗。
關羽經張遼勸說,約法三章暫時投降了曹操。為曹操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
后得知劉備在袁紹處便想去找劉備。曹操為了挽留關羽便掛避客牌對其避而不見。
關羽只能不辭而別。沿路上經過了五個關口,守將都不放行,關羽一一殺之。
一共六個。最后與劉備會合。
這就是著名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 單刀赴會 赤壁之戰之后。三國鼎立逐漸形成。
劉備留關羽鎮守荊州,主力向西擴張。荊州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本屬東吳。東吳一直想找機會討回。
魯肅又獻上一計:騙關羽過江赴宴,在宴席上埋伏刀斧手,擲杯為號沖出殺之。便遣請關羽赴宴。
關羽明知是計坦然答應!只帶了周倉隨身為他提刀。席間魯肅提起索回荊州之事,關羽卻絕口不談,說酒席之間不談國事。
魯肅再三糾纏,周倉插嘴,關羽借機故作生氣狀奪過周倉手中大刀,喝退周倉。周倉會意,退出去。
關羽假醉,一手提大刀,一手挽住魯肅手將魯肅扯到江邊。東吳將士怕誤傷魯肅,又攝于關公武力,不敢動手。
關云長上船乘風而去。 三英戰呂布 華雄被關羽斬了之后,呂布親自出馬,無人能敵。
張飛沖出和他交鋒50多回合不分勝負,關羽上來夾攻,30回合戰不倒呂布。劉備也上來夾攻,三英戰呂布,打得非常激烈。
呂布虛刺劉備一戟便敗退。(呂布不愧是三國第一武將啊) 水淹七軍 關羽圍困曹仁于樊城,曹操派大將于禁和龐德領七支軍隊去救援。
屯兵在山谷中。當時正值秋雨連綿。
關羽命人堵住襄江各處水口。等江水高漲時,水淹七軍。
曹軍死傷無數,龐德被斬,于禁被俘。 刮骨療毒 水淹七軍之后,關羽攻打樊城,在樊城下罵陣。
曹仁命令弓箭手射箭,關羽右臂中箭,回兵。箭頭有毒,毒已入骨。
于是請來了曾經為周泰療傷的名醫華佗。華佗說要割開皮肉,把骨頭上的毒刮去,這會極其疼痛,請關羽把手臂套住綁緊,把頭蒙住。
關羽卻說不用。一邊和馬良下棋,一邊伸手刮骨,談笑中沒有絲毫痛苦的神色。
事畢,兩人互相驚嘆,關羽稱贊華佗的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