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誰有關于顏真卿的小故事啊 越短越好 不然不給分呦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書法家。
為了學習書法,顏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學習,后來又拜在張旭門下。張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各種字體都會寫,尤其擅長草書。
顏真卿希望在這位名師的指點下,很快學到寫字的竅門,從而一舉成名。但拜師以后,張旭卻沒有透露半點書法秘訣。
他只是給顏真卿介紹了一些名家字帖,簡單地指點一下字貼的特點,讓顏真卿臨摹。有時候,他帶著顏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趕集、看戲,回家后又讓顏真卿練字,或看他揮毫疾書。
轉眼幾個月過去了,顏真卿得不到老師的書法秘訣,心里很著急,他決定直接向老師提出要求。 一天,顏真卿壯著膽子,紅著臉說:“學生有一事相求,請老師傳授書法秘訣。”
張旭回答說:“學習書法,一要‘工學’,即勤學苦練;二要‘領悟’,即從自然萬象中接受啟發。這些我不是多次告訴過你了嗎?” 顏真卿聽了,以為老師不愿傳授秘訣,又向前一步,施禮懇求道:“老師說的‘工學’,‘領悟’,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現在最需要的是老師行筆落墨的絕技秘方,請老師指教。”
張旭還是耐著性子開導顏真卿:“我是見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察筆法之意,見公孫大娘舞劍而得落筆神韻,除了苦練就是觀察自然,別的沒什么訣竅。” 接著他給顏真卿講了晉代書圣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練字的故事,最后嚴肅地說:“學習書法要說有什么‘秘訣’的話,那就是勤學苦練。
要記住,不下苦功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 老師的教誨,使顏真卿大受啟發,他真正明白了為學之道。
從此,他扎扎實實勤學苦練,潛心鉆研,從生活中領悟運筆神韻,進步很快,終成為一位大書法家,為四大書法家之首。
2.顏真卿故事40字
顏真卿自幼喪父,家境貧寒。但他勤奮好學,不懈練字。為了學習書法,顏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學習,后來又拜在張旭門下。張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各種字體都會寫,尤其擅長草書。顏真卿希望在這位名師的指點下,很快學到寫字的竅門,從而一舉成名。
但拜師以后,張旭卻沒有透露半點書法秘訣。他只是給顏真卿介紹了一些名家字帖,簡單地指點一下字貼的特點,讓顏真卿臨摹。有時候,他帶著顏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趕集、看戲,回家后又讓顏真卿練字,或看他揮毫疾書。
轉眼幾個月過去了,顏真卿得不到老師的書法秘訣,心里很著急,他決定直接向老師提出要求。
一天,顏真卿壯著膽子,紅著臉說:“學生有一事相求,請老師傳授書法秘訣。”
張旭回答說:“學習書法,一要‘工學’,即勤學苦練;二要‘領悟’,即從自然萬象中接受啟發。這些我不是多次告訴過你了嗎?”
顏真卿聽了,以為老師不愿傳授秘訣,又向前一步,施禮懇求道:“老師說的‘工學’,‘領悟’,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現在最需要的是老師行筆落墨的絕技秘方,請老師指教。”
張旭還是耐著性子開導顏真卿:“我是見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察筆法之意,見公孫大娘舞劍而得落筆神韻,除了苦練就是觀察自然,別的沒什么訣竅。”
接著他給顏真卿講了晉代書圣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練字的故事,最后嚴肅地說:“學習書法要說有什么‘秘訣’的話,那就是勤學苦練。要記住,不下苦功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
老師的教誨,使顏真卿大受啟發,他真正明白了為學之道。從此,他扎扎實實勤學苦練,潛心鉆研,從生活中領悟運筆神韻,進步很快,終成為一位大書法家,為四大書法家之首。
3.關于顏真卿的故事30字
顏真卿自幼喪父,家境貧寒。
但他勤奮好學,不懈練字。為了學習書法,顏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學習,后來又拜在張旭門下。
張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各種字體都會寫,尤其擅長草書。顏真卿希望在這位名師的指點下,很快學到寫字的竅門,從而一舉成名。
但拜師以后,張旭卻沒有透露半點書法秘訣。他只是給顏真卿介紹了一些名家字帖,簡單地指點一下字貼的特點,讓顏真卿臨摹。
有時候,他帶著顏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趕集、看戲,回家后又讓顏真卿練字,或看他揮毫疾書。轉眼幾個月過去了,顏真卿得不到老師的書法秘訣,心里很著急,他決定直接向老師提出要求。
一天,顏真卿壯著膽子,紅著臉說:“學生有一事相求,請老師傳授書法秘訣。”張旭回答說:“學習書法,一要‘工學’,即勤學苦練;二要‘領悟’,即從自然萬象中接受啟發。
這些我不是多次告訴過你了嗎?”顏真卿聽了,以為老師不愿傳授秘訣,又向前一步,施禮懇求道:“老師說的‘工學’,‘領悟’,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現在最需要的是老師行筆落墨的絕技秘方,請老師指教。”張旭還是耐著性子開導顏真卿:“我是見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察筆法之意,見公孫大娘舞劍而得落筆神韻,除了苦練就是觀察自然,別的沒什么訣竅。”
接著他給顏真卿講了晉代書圣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練字的故事,最后嚴肅地說:“學習書法要說有什么‘秘訣’的話,那就是勤學苦練。要記住,不下苦功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
老師的教誨,使顏真卿大受啟發,他真正明白了為學之道。從此,他扎扎實實勤學苦練,潛心鉆研,從生活中領悟運筆神韻,進步很快,終成為一位大書法家,為四大書法家之首。
4.唐代顏真卿讀書故事
顏真卿是盛唐時期著名書法家。
為了學習書法,顏真卿拜在張旭門下學習。張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各種字體都會寫,尤其擅長草書。顏真卿希望在這位名師的指點下,很快學到寫字的竅門,從而一舉成名。
但拜師以后,張旭卻沒有透露半點書法秘訣。他只是給顏真卿介紹了一些名家字帖,簡單地指點一下字貼的特點,讓顏真卿臨摹。有時候,他帶著顏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趕集、看戲,回家后又讓顏真卿練字,或看他揮毫疾書。
轉眼幾個月過去了,顏真卿得不到老師的書法秘訣,心里很著急,他決定直接向老師提出要求。
一天,顏真卿壯著膽子,紅著臉說:“學生有一事相求,請老師傳授書法秘訣。”
張旭回答說:“學習書法,一要‘工學’,即勤學苦練;二要‘領悟’,即從自然萬象中接受啟發。這些我不是多次告訴過你了嗎?”
顏真卿聽了,以為老師不愿傳授秘訣,又向前一步,施禮懇求道:“老師說的‘工學’,‘領悟’,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現在最需要的是老師行筆落墨的絕技秘方,請老師指教。”
張旭還是耐著性子開導顏真卿:“我是見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察筆法之意,見公孫大娘舞劍而得落筆神韻,除了苦練就是觀察自然,別的沒什么訣竅。”
接著他給顏真卿講了晉代書圣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練字的故事,最后嚴肅地說:“學習書法要說有什么‘秘訣’的話,那就是勤學苦練。要記住,不下苦功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
老師的教誨,使顏真卿大受啟發,他真正明白了為學之道。從此,他扎扎實實勤學苦練,潛心鉆研,從生活中領悟運筆神韻,進步很快,終成為一位大書法家,為楷書四大家之首。
5.唐代顏真卿讀書故事
顏真卿是盛唐時期著名書法家。
為了學習書法,顏真卿拜在張旭門下學習。張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各種字體都會寫,尤其擅長草書。
顏真卿希望在這位名師的指點下,很快學到寫字的竅門,從而一舉成名。但拜師以后,張旭卻沒有透露半點書法秘訣。
他只是給顏真卿介紹了一些名家字帖,簡單地指點一下字貼的特點,讓顏真卿臨摹。有時候,他帶著顏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趕集、看戲,回家后又讓顏真卿練字,或看他揮毫疾書。
轉眼幾個月過去了,顏真卿得不到老師的書法秘訣,心里很著急,他決定直接向老師提出要求。一天,顏真卿壯著膽子,紅著臉說:“學生有一事相求,請老師傳授書法秘訣。”
張旭回答說:“學習書法,一要‘工學’,即勤學苦練;二要‘領悟’,即從自然萬象中接受啟發。這些我不是多次告訴過你了嗎?”顏真卿聽了,以為老師不愿傳授秘訣,又向前一步,施禮懇求道:“老師說的‘工學’,‘領悟’,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現在最需要的是老師行筆落墨的絕技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5333736秘方,請老師指教。”
張旭還是耐著性子開導顏真卿:“我是見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察筆法之意,見公孫大娘舞劍而得落筆神韻,除了苦練就是觀察自然,別的沒什么訣竅。”接著他給顏真卿講了晉代書圣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練字的故事,最后嚴肅地說:“學習書法要說有什么‘秘訣’的話,那就是勤學苦練。
要記住,不下苦功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老師的教誨,使顏真卿大受啟發,他真正明白了為學之道。
從此,他扎扎實實勤學苦練,潛心鉆研,從生活中領悟運筆神韻,進步很快,終成為一位大書法家,為楷書四大家之首。
6.介紹一下顏真卿兄弟事跡
顏真卿(709-784,一說709-785),字清臣,漢族,唐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祖籍唐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中國唐代書法家。
唐代中期杰出書法家。他創立的“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并稱“楷書四大家”。
和柳公權并稱:“顏筋柳骨”。 顏真卿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進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御史,為監察遷殿中侍御史。
因受到當時的權臣楊國忠排斥,被貶黜到平原(今屬山東陵縣)任太守,人稱“顏平原”。肅宗時至鳳翔授憲部尚書,遷御史大夫。
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建中四年(783年),遭宰相盧杞陷害,被遣往叛將李希烈部曉諭,后為李縊殺。
唐代宗大歷元年(765年),顏真卿因奏宰相元載阻塞言路,遭貶謫。三年(768年)四月,由吉州司馬改為撫州刺史。
在撫州任職的五年中,他關心民眾疾苦,注重農業生產,熱心公益事業。針對撫河正道淤塞,支港橫溢,淹沒農田的現狀,帶領民眾在撫河中心小島扁擔洲南建起一條石砌長壩,從而解除了水患,并在旱季引水灌田。
撫州百姓為了紀念他,將石壩命名為千金陂,并建立祠廟,四時致祭。 他為官清正廉潔,盡力維護社會正常秩序。
撫州學子楊志堅家貧如洗卻嗜學如命,其妻耐不住貧困生活,提出離婚,楊寫了一首《送妻詩》,表明自己矢志讀書無奈同意離婚的心情。楊妻將這首詩作為離婚的證據呈獻顏真卿。
顏看了楊詩后,非常同情楊的遭遇,欽佩其苦讀精神,對楊妻嫌貧愛富的行為進行責罰,并贈給楊志堅布匹、糧食,將楊留在署中任職。為此,顏還將《按楊志堅妻求別適判》公諸于眾。
這則判詞對臨川良好學風、淳樸婚俗的形成起了較好的導向作用。 顏真卿為瑯琊氏后裔,家學淵博,六世祖顏之推是北齊著名學者,著有《顏氏家訓》。
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墻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得筆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范。
他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并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歐陽修曾說:“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于世者有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
朱長文贊其書:“點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顏體書對后世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唐以后很多名家,都從顏真卿變法成功中汲取經驗。
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學習二王的基礎之上再學習顏真卿而建樹起自己的風格。蘇軾曾云:“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畫至于吳道子,書至于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
(《東坡題跋》) 有唐一代,尤其在“安史之亂”后,佛、道盛行。顏真卿原本熟諳佛道文化,自乾元以后,與僧侶、道士的交往明顯增多,并熱心宗教活動,其詩文、書法創作也多與此有關。
在撫州四年,他也熱心于道教活動。初到臨川,即為道士譚仙巖書《馬伏波語》。
大歷四年(769年)正月,傾慕晉代道士王、郭二真君修道異事, 他派人赴崇仁縣華蓋山尋訪遺蹤,又重修二真君神壇,親自撰書《華蓋山王郭二真君壇碑銘》。三月,尋訪臨川井山晉代女道士魏華存仙壇遺跡,撰書《魏夫人仙壇碑銘》,對時人增修觀宇之舉備加稱贊。
同月,游井山華姑仙壇,撰書《華姑仙壇碑》,詳細記述了本朝道姑黃令微修煉升仙一事。四月,僧人智清、什喻和道士譚仙巖共同修復的撫州謝靈運翻經臺舊宇告竣,顏真卿親臨法會,撰書《寶應寺翻經臺記》。
大歷六年(771年)三月,撫州臨川縣寶應寺創建律藏院,立戒壇。 顏真卿親為撰書碑文,頌述律宗傳授淵源。
四月,游南城縣麻姑山仙都觀,撰書《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對仙人王方平、麻姑的奇異道術推崇備至。 他在撫州期間,利用政事之余進行創作,大歷六年(771)將所賦詩文編成《臨川集》10卷,可惜原集已佚,今存與臨川有關的詩1首、判詞1篇、碑記5篇,尤以《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最為著名。
該《記》分大、中、小字幾種版本,初以其小楷本全記刻成石碑豎在麻姑山仙都觀內。后人又在碑背鐫刻了衛夫人、楮遂良、虞世南、歐陽詢、薛稷、柳公權、李邕等人的楷書。
該字碑被歷代書法家譽為“天下第一楷書”,成為臨摹研習的范本。后幾經毀失,都以其拓本翻刻傳世。
1992年江西著名篆刻家、省書法協會副主席許亦農先生以大字楷書鐫刻,重新豎碑于南城麻姑山。 著有《吳興集》、《盧州集》、《臨川集》。
顏真卿一生書寫碑石極多,流傳至今的有:《多寶塔碑》,結構端莊整密,秀媚多姿;《東方朔畫贊碑》,風格清遠雄渾;《謁金天王神祠題記》,端莊遒勁;《臧懷恪碑》,雄偉健勁;《郭家廟碑》雍容朗暢;《麻姑仙壇記》,渾厚莊嚴,結構精悍,而饒有韻味;《大唐中興頌》。
7.顏真卿練字故事
顏真卿三歲的時候,父親病死了。母親只好帶著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顏真卿的外祖父是位書畫家,母親也是個知書達理的人。他們見顏真卿很聰明,就教他讀書寫字。顏真卿練起字來很專心,一筆一劃從不馬虎,一寫就是大半天。
母親見兒子練字這樣用心,心里又是喜又是愁。喜的是兒子將來一定會有出息;愁的是家境不寬裕,哪有余錢買紙供他練字呢?顏真卿很懂事,見母親為沒錢買紙的事犯愁,就悄悄地自己琢磨開了。
一天,顏真卿高興地對母親說:"我有不花錢的紙筆了,您別發愁了!"
"傻孩子,紙筆哪有不花錢的呢?"
"您瞧,這不是嗎?"顏真卿手里舉著一只碗和一把刷子,歡快地說,"這只碗是硯,這把刷子當筆,碗里的黃泥漿就是墨!"
"那 紙在哪兒呢?"母親又問。
顏真卿用手指了指墻壁,認真地說:"這就是紙。不信,我寫給您看!"
說完,他拿起刷子,在碗里蘸滿了泥漿,走到墻壁前揮筆寫了起來。等到墻上寫滿了字,他又用清水把字跡沖洗掉,然后又重新寫起來。
看到兒子有了不花錢練字的好法子,母親高興地笑了。
由于顏真卿刻苦好學,長大以后,他不但練就了一手好字,而且也成了一個博學多才的青年人。
辭官拜師
顏真卿二十六歲那年參加了科舉考試,考中了進士。兩年以后,他在朝廷里做了校書郎(負責寫碑文、祭文的官)。后來朝廷又讓他到禮泉縣(在現在陜西省)去當專門管理地方治安的縣尉。
縣衙里公事很多,可顏真卿還是不忘練字。雖然大家都夸贊他的字寫得很有功夫,他卻想,俗話說"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自己寫字的功夫還不到家,還要拜高明的人為師才行。不久,他就辭去了官職,拿著自己寫的一些字,趕到洛陽去拜大書法家張旭為師。
張旭聽顏真卿說完來意,仔細地看了顏真卿寫的字以后對他說:
"你的字寫得已經很不錯了。現在,國家正是用人的時候,你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哪能在寫字上花那么多功夫呢?你只要勤練,字就能有長進,就不必拜我為師了。"
聽了張旭的這番話,顏真卿覺得有道理,見張旭執意不肯收自己做學生,就告辭回長安了。
顏真卿回家以后又在朝廷里做了官,可他心里總放心不下向張旭學書法的事。過了不久,他又一次辭去官職,來洛陽找張旭。
張旭見顏真卿第二次辭官學書法,被他的一片誠心感動,就高興地收下了這個徒弟。
寫字的秘訣
顏真卿拜張旭為師后,書法大有長進,張旭對收了這么一個好學生十分的滿意。
一天,張旭和顏真卿一起談論書法,張旭問:"三國時候的鐘繇,把寫字的方法歸結了十二個字,你知道是哪十二個字嗎?"
"是平、直、均、密、鋒、力、輕、決、補,還有損、巧、稱。先生您看我說得對嗎?"
顏真卿回答說。"對!不過你知道它的意思嗎?"
"我說不大好,還請先生指教!"
"好!這十二個字是書法的精髓。現在,我把我多年的體會傳給你。這'平'字是說,橫的筆畫要寫得平,但是,不能太平,要有氣勢,不呆板;'直'是說,豎劃要從不直中求直,下筆要放縱開來,不能歪斜變曲;'均'指的是字的筆畫和筆畫之間的空隙,要均勻自然,不能過遠過近;'密'是說,筆畫相連處要不露痕跡;'鋒'是每一筆的收處都要寫好筆鋒,使它挺健有力;'力'字很容易懂,是說字要寫得有骨力;'輕'是說筆畫在轉折的地方,要輕輕帶過;'決'的意思是說,下筆的時候,一定要果敢堅決,不能膽怯猶豫;'補'是頭幾筆沒有安排好,就要設法用下面的筆畫來補救;'損'字很重要,是說在一點一畫的書寫上,要讓人感到還有余意沒有表達出來,能引起人的想象;最后是'巧'和'稱','巧'是要把字的形體結構布置得富于變化;'稱'不但是說字的筆劃結構要勻稱,在一篇字的布局上,也要大小疏密得當。這樣字看起來才能勻稱。寫字的時候,只要注意按這十二個字的要求去寫,字是一定能夠寫好的。"
"先生,您講得太好了,我明白了寫字的門徑和精要。"顏真卿高興地說。
原來,對這十二字的解釋,張旭從來沒有向別人講過,今天他傳給了顏真卿,從此,顏真卿的字寫得更好了。后來,他融匯了前代書法家的特長,自己創制了一種新字體。這種字體精神飽滿,厚重樸實,剛健雄壯,很受大家的喜愛,人們叫它"顏體"。由于學寫顏體字,可以使人少犯缺乏骨力的毛病,所以初學書法的人都愛習寫顏體字。
8.求簡短的有關王羲之的小故事
1 偶創飛白 (東漢) 漢朝的蔡邕不但是個文學家,還是一名著名的書法家。
“飛白書”就是他獨創的。什么叫“飛白書”呢?你們聽完這個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個閉門讀書、寫字的人,他經常出門旅行,為的是捕捉靈感,豐富閱歷。這一天,他把寫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書的鴻都門去。
那兒的人架子挺大,誰來了都得在門外等上一陣。蔡邕等待接見的時候,有幾個工匠正用掃帚蘸這石灰水在刷墻。
他就站在一邊看了起來。 一開始,他不過是為了消磨一下時光。
可看著看著,他就看出點“門道兒”來了。只見工匠一掃帚下去,墻上出現了一道白印。
由于掃帚苗比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墻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掃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墻皮來。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他想,以往寫字用筆蘸足了墨汁,一筆下去,筆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墻一樣,讓黑筆道里露出些帛或紙來,那不是更加生動自然嗎?想到這兒,他一下來了情緒。
交上文章,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顧不上休息,準備好筆墨紙硯。
想著工匠刷墻時的情景,提筆就寫。誰知想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
一開始不是露不出紙來,就是露出來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點兒也不氣餒,一次又一次的嘗試。
他終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筆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寫出了黑色中隱隱露白的筆道,使字變得飄逸飛動,別有風味。 蔡邕獨創的這種寫法,很快就推廣開來,并成為“飛白書”。
直到今天,還被書法家們所應用。 2 羲之換鵝 (晉)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
據說他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就達到很高的水平。
因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也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
后來又在會稽郡做官。他不愛住在繁華的京城,見到會稽的風景秀麗,非常喜愛,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們一起游覽山水。
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舉行宴會。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寫詩。
最后由王羲之當場揮筆,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次宴會,這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跡已經失傳了。
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說有一次,他到他門生家里去,門生很熱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個新的幾案旁,看到幾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凈,引起了他寫字的興趣,叫門生拿筆墨來。
那個門生高興得不得了,馬上把筆墨拿來給王羲之。王羲之在幾案上寫了幾行字,留作紀念,就回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門生有事出門去了。他的父親進書房收拾,一看新幾案給墨跡弄臟了,就用刀把字刮掉。
等門生回來,幾案上的字跡已經不見了。門生為這件事懊惱了好幾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
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
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
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
你只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
不管哪里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
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后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
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3 王羲之與天鵝餃子 王羲之從小就喜愛練字,他7歲時跟書法家衛夫人習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練,日有長進,不到三年已經是筆力沉勁,頓挫生姿。
在瑯琊太守舉辦的書法賽會上,一舉奪魁,震驚了方圓百里的書法名家。一時間,贊聲不斷,賀客盈門。
剛滿10歲的王羲之,在這種情況下,也不禁飄飄然地驕傲起來了。 一天,王羲之路過一個小巷,見一家飯店門口人聲喧沸,熱鬧非常。
尤其是店門上那副對聯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
橫匾上寫著“天鵝餃子”。但是字卻寫得無生氣,缺功夫,呆呆板板。
王羲之看罷,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