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短篇文言文注釋及翻譯(短篇
精短文言文匯編 目錄: 1、治駝;2、張佐治遇蛙;3、義士趙良;4、硯眼;5、孝丐;6、縣令挽纖;7、唐臨為官; 8、孫泰;9、神童莊有恭;10、蛇銜草;11、少年治縣;12、桑中生李;13、若石之死; 14、秦西巴縱麑;15、樵夫毀山神。
1、治駝 【原文】 昔有醫人。自媒能治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環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
一人信焉,使治駝。乃索板二片,以一置于地下,臥駝者其上,又以一壓焉,而即矖(xi)焉。
駝者隨直,亦隨死。其子欲訴諸官。
醫人曰:“我業治駝,但管人直,那管人死!”嗚呼,今之為官,但管錢糧收,不管百姓死,何異于此醫哉! 另一個版本: 昔有醫人,自詡能治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環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駝,乃索板二,以一置于地下,臥駝者其上,又以一壓焉,又踐之。
駝者隨直,亦隨死。其子欲訴諸官。
醫人曰:“我業治駝,但管人直,不管人死!”嗚呼,今之為官,但管錢糧收,不管百姓死,何異于此醫哉! 【注釋】 1、媒:自我宣揚。2、延:請。
3、鳴:告發。4、詡:夸耀。
5、矢:箭。6、業:職業。
7、昔:以前。8、使:讓。
9、但:但是。10、索:要。
11、直:筆直。12、以:用。
13、置:安放。14、于:在。
15、踐:踐踏。16、亦:也。
17、欲:想要。18、為:做。
19、異:不同。 【譯文】 從前有個醫生,自我吹噓能治駝背,說:“背彎得像弓一樣的人,像蝦一樣的人,像鐵環一樣的人,如果請我去醫治,保管早上治晚上就像箭一樣筆直了。”
有個人相信了他的話,就讓醫生給他治駝背。醫生要來兩塊門板,把一塊放在地上,叫駝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塊壓在上面,然后跳上去踐踏它。
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馬上就死了。那人的兒子想要到官府去申冤,這個醫生卻說:“我的職業是治駝背,我只管治人駝,不管人的死活!”現在官府當官的,只管錢糧上繳完成,不管百姓死活,與這個醫生有什么不同呢? 2、張佐治遇蛙 【原文】 金華郡守張佐治至一處,見蛙無數,夾道鳴噪,皆昂首若有訴。
佐治異之,下車步視,而蛙皆蹦跳為前導。至田間,三尸疊焉。
公有力,手挈二尸起,其下一尸微動,以湯灌之,未幾復蘇。曰:“我商也,道見二人肩兩筐適市,皆蛙也,購以放生。
二人復曰:‘此皆淺水,雖放,后必為人所獲;前有清淵,乃放生池也。’吾從之至此,不意揮斤,遂被害。
二仆隨后不遠,腰纏百金,必為二人誘至此,并殺而奪金也。”張佐治至郡,急令捕之,不日人金俱獲。
一訊即吐實,罪死,所奪之金歸商。 【注釋】 1、金華:古地名,今浙江金華市。
2、郡守:郡的長官。3、挈:提。
4、從:跟隨。 5、斤:斧頭。
6、導:引路。7、并:同時。
8、清淵:深水。9、市:到市場上去。
10、湯:熱水。11、適:去到。
12、前導:在前面開路。13、焉:在那里。
14、未幾:不久。 15從之:跟隨。
16、哀之:感到哀傷。17、異之:感到奇怪。
【譯文】 金華縣的長官張佐治到一個地方,看見有許多青蛙在道路旁鳴叫,而且一只只都昂著頭,像有冤要說似的。張佐治覺得很奇怪,便下車步行,邊走邊察看,青蛙見他下了車,于是又蹦跳到他的面前為他引路。
一直走到了一田邊,只看見三具尸體疊在一起。張佐治用手提起上面兩具尸體,發現最下面那具尸體還在顫動,于是喂給那人熱水喝。
不一會兒那人醒了,便講起了經過:“我是名商人,在向集市路上遇見兩個人的肩上背著籮筐,筐中有青蛙,都在哀鳴著。于是我便買下了青蛙把它們全放生了。
那兩個賣蛙的人說:‘這里水很淺,即使你把青蛙放生了,也會被別人捉住。前面有一潭水很深,是個放生池。
’我于是便跟那兩人前往放生池。可誰能料想,那兩個人揮動斧頭,于是,我就被他們傷害了。
我的仆人在我后面不遠,他們身上都帶著很多銀子,一定是那害我的人把仆人們引誘到這里來,把他們殺死了,搶走了所有銀兩。”張佐治聽后立刻回縣里,逮捕那殺人的兩人。
不久,便人贓俱獲。經過審訊,那兩人都交代了犯罪的事實,判他們死罪,并將他們搶奪的錢財歸還給商人。
3、義士趙良 【原文】 趙良者,燕人也。漂泊江湖,疾惡如仇。
一日,途經謝莊,聞有哭聲,遂疾步入茅舍,見一少女蓬頭垢面,哀甚。義士詢之,乃知為某村二惡少所凌辱也,痛不欲生。
義士怒不可遏(è,控制),徑自詣(yì)某村,索二惡少,責之曰:“汝等何故凌辱無辜少女?”一惡少虎視眈眈曰:“何預爾事?”義士瞋(chēn)目(瞪大眼睛)斥之:“汝非人也,但(只是)禽獸耳!”未及惡少出劍,義士之白刃已入其胸,立仆。一惡少伏地求恕,義士斬其耳以示眾,儆(jǐng)其不得為非作歹也。
【注釋】 1、垢:臟。2、詢:問。
3、索:尋找。4、眈眈:瞪著眼。
5、仆:跌倒。6、疾:痛恨。
7、燕人:河北一帶的人。8、凌辱:欺侮與侮辱。
9、儆:警告。 【譯文】 趙良,是河北一帶的人。
漂泊在江湖上,疾惡如仇。一天,路過謝莊,聽到哭聲,就快步進入茅草屋里,看見一個女孩蓬頭垢面 ,看起來非常悲傷。
趙良問她怎么了,才得知她是被某村兩個惡少欺負侮辱,痛不欲生。
2.跪求短篇文言文帶注釋5篇以上
.文言文閱讀:《與姜箴勝門人》 杜門不見一客者,三月矣,留都散也;禮曹冷官,而乞身之人,其冷百倍。
然生平讀書潔身,可對衾影①,即鄉曲小兒忌謗相加,無怪也。獨念國家所重者人才,君子所惜者名行;今設為風波之世局,令小人得駕為隱阱,而驅局外之人以納其中,縱不為斯人名行惜,其如國家人才一路何?人才壞而國事壞,國事壞而士大夫身名爵位與之俱壞。
吁,可懼也!不佞歸矣!有屋可居,有田可耕,有書可讀,有酒可沽;西過震澤,南過武林,湖山之間,賦詩談道,差堪自老。諦觀年來士大夫風尚,愈趨愈下,鰓鰓②惟異己是除,私人是引。
楚人為楚人出缺,秦人為秦人營遷,不認官方,不談才品;目中豈復有君父,而堪以服天下、挽世運乎?足下,講臣也,朝夕對揚重瞳③,須留一段光明于胸中,即不宜輕發,以逢時忌;而因事陳規,婉詞微諷,當有旋轉妙用,莫負此千載遭逢也!吾輩口不宜快,而心固不可不熱。二疏已上,速去為幸,扁舟已買江上矣。
(明張鼐《寶日堂初集》) 注:①衾影:《宋史?蔡元定傳》:“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后因謂未做虧心之事為 “無愧衾影”或“可對衾影”。
②鰓鰓(xǐ):恐懼的樣子。③重瞳(tóng):眼內雙瞳 ,指天子。
1.對下列句子中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杜門不見一客者 杜:關閉,堵塞 B.縱不為斯人名行惜 縱:縱使,即使 C.差堪自老 差:公務、差使 D.不論官方 方:應守的禮法、準則 2.比較以下兩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 即鄉曲小兒忌謗相加 ②即不宜輕發 ③其冷百倍 ④其如國家人才一路何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句子中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留都散地 留都:舊稱遷都后的舊都。 B.今設為風波之世局 風波:風浪 C.諦觀年來士大夫風尚 諦觀:仔細審視 D.莫負此千載遭逢也 遭逢:機遇機會 4.“獨念國家所重者人才,君子所惜者名行”。
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只是想到國家重視的是人才,君子可惜的是名行 B.獨自想到國家看重的是人才,君子可惜的是名行 C.獨自想到國家看重的是人才,君子愛惜的是名行 D.只是想到國家重視的是人才,君子愛惜的是名行 5.“二疏已上,速去為幸,扁舟已買江上矣”。解決正確的一項是( ) A.已上兩道議論時政的奏章,趕快離開京城是上策,已在江邊雇了一條扁船了。
B.已上兩道請求去職的奏章,趕快離開京城是萬幸,已經在江邊雇了一條小船了。 C.已上兩道請求去職的奏章,趕快離開京城是上策,已經在江邊雇了一條小船了。
D.已上兩道議論時政的奏章,趕快離開京城是萬幸,已在江邊雇了一條扁船了。 6.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作者在晚明任南京禮部尚書,本已投閑置散,再加上受到魏忠賢閹黨的彈劾,更感到“其冷百倍”。
B.但他自認為飽讀詩書,砥礪名節,問心無愧;然而他擔心朝綱日壞,自己清名受累,所以決心辭官歸隱,終其余年。 C.他很不滿當時官場排除異己、任人唯親的不良風氣,并認為如此選拔出來的官吏不能拘回社會日益崩潰的頹勢。
D.他希望他的學生應利用給皇上當侍講官的機會,隨時諷諫,爭取得到重用,要相信自己的前途是光明的。 參考答案: 1.C(大致還可以) 2.D(①即使②就③代詞④副詞) 3.B(多災多難) 4.D(關鍵在“獨 念”、“惜”兩個詞語) 5.C(“疏”為求去之疏,“扁舟”是小船) 6.D(張鼐本心希望學 生相信國家前途光明,并抓住時機,隨緣諷諫皇上,以便挽救危亡的局勢) 2.王恭從會稽還 王恭①從會稽②還,王大③看之。
見其坐六尺簟④,因語恭:“卿東⑤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⑥及我?”恭無言。大去后,即舉所坐者送之。
既無余席,便坐薦⑦上。后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
對曰:“丈人⑧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⑨。” (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注釋]①王恭:東晉重臣。
②會稽:古地名,今浙江紹興市。③王大:王恭的族叔。
④簟(diàn):竹席子。⑤東:會稽在東晉國都建康(今南京市)的東面。
⑥領:量詞,相當于“條”。⑦薦:草墊。
⑧丈人:古代對長輩或老人的敬稱。⑨長(zhàng)物:多余的東西。
[文化常識] 古人的坐具。“椅子”是宋朝開始才有的,宋以前都是席地而坐。
人先跪下,然后臀部擱在腳后跟上。如果上身挺直,這叫“危坐”,成語有“正襟危坐”。
家庭經濟一般的坐在草墊上,經濟條件好一點的坐在錦緞墊子上。坐墊還有皮制的、竹制的、木制的。
王恭從會稽帶回家的是竹制的。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卿 ②舉 ③謂 ④對 ⑤悉 2.①上文有三個“之”,請依次說明它指代的內容:(A) (B) (C) 3.“可以一領及我”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正確的? ①可以一條跟我的相比嗎?②可以把一條送給我嗎?③可以讓我拿一條嗎?④可以讓我欣賞一下嗎? 4.翻譯:既無余席 5.理解:①上文有“恭無言”,請問王恭為什么沒話可說?請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成語“身無長物”的出典即在上文,這個成語。
3.短小文言文(帶注釋和譯文)
王戎識李
王戎①七歲,嘗與諸②小兒游③。看道邊李樹多子④,折枝⑤,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⑥。
(劉義慶《世說新語》)
①〔王戎〕晉朝人。②〔諸〕眾。③〔游〕玩。④〔子〕果實。⑤〔折枝〕壓彎了樹枝。⑥〔信然〕真是這樣。
王戎七歲的時候,和小朋友們一道玩耍,看見路邊有株李樹,結了很多李子,枝條都被壓斷了。那些小朋友都爭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沒有動。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這樹長在大路邊上,還有這么多李子,這一定是苦李子。”摘來一嘗,果然是這樣。
王戎為什么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
因為在路邊,如果不是苦的,早就被別人摘光了。
這個故事寫王戎小時候,觀察仔細,善于動腦筋,能根據有關現象進行推理判斷。文章最后講“取之信然”說明他的推理是正確的,他是一個聰明的孩子。
4.20篇短的文言文加翻譯,越短越好
1、烏賊求全[原文]海之魚, 有烏賊其名者, 響1水而水烏.戲於岸間, 懼物之窺己也, 則響水以自蔽.海鳥視之而疑, 知其魚而攫之.嗚呼! 徒知自蔽以求全, 不知滅跡以杜疑, 為窺者之所窺.哀哉![翻譯]海中有一種魚,名叫烏賊,它能吐出墨汁使海水變黑。
有一次,它爬上岸邊游玩,它怕別的動物看到它,就吐出墨汁把自己隱蔽起來。海鳥看到了烏黑的海水而起疑,知道一定是烏賊在里面,就毫不猶豫地往水里把烏賊抓了出來。
唉!烏賊只知道要吐出墨汁來隱蔽自己,以求安全,卻不知道要消滅痕跡,來杜絕海鳥的懷疑,結果,反而暴露了自己,被海鳥察覺目標抓去,真是可憐啊![注釋]1.響(XU,第三聲調):吐出唾液。2.杜疑:杜絕懷疑。
[道理]考慮問題切忌片面性,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事物的兩重性,才能馬到成功。2、哀溺[原文]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中濟,船破,皆游。
其一氓盡力而不能尋常。其侶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為?”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有頃益怠。
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貨為?”又搖其首。遂溺死。
[譯文]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漲,有五、六個人乘著小船渡湘江。
渡到江中時,船破了,都游起水來。其中一個人盡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遠。
他的同伴們說:“你最會游泳,現在為什么落在后面?”他說:“我腰上纏著一千文錢,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們說:“為什么不丟掉它呢?”他不回答,搖搖他的頭。
一會兒,他更加疲困了。已經游過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極點,蒙味到了極點,自己快淹死了,還要錢財干什么呢?”他又搖搖他的頭。
于是淹死了。3、臨江之麋【原文】臨江地名之人,畋得麋麑畋。
麑,幼鹿,畜之,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之怛,恐嚇。
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稍使與之戲。積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良:真,抵觸偃仆益狎偃,仰倒。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
然時啖其舌啖。三年,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
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致死不悟。
注釋:畋:讀音tián麑:讀音ní怛:讀音dá偃:讀音yǎn啖:讀音dàn,吃,這里作舔解。【譯文】臨江(地名)的一個人,獵得一只麋鹿的幼崽,養了起來。
回家進門時,(家里的)那些狗(見了)直流口水,搖著尾巴都拋過來,那人呵斥嚇唬它們。從這天開始就抱鹿崽子到狗的中間去,常常給那些狗看到它,慢慢讓狗和它嬉戲。
過了很久,狗都如那人所愿(不企圖吃那鹿崽子了)。鹿崽子稍微大些了,忘了自己是鹿了,以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跟狗)頂頭摔撲更加親密了,狗害怕主人,和它滾打的很友好。
但還是經常舔舌頭(想吃啊!)。三年后,(一天)麋鹿出門,看見很多別人家的狗在道路上,跑去想和它們嬉戲。
別人家的狗見了很開心并發了威,一起把它殺了吃掉了,道路上一片狼藉。麋鹿到死都沒明白其中道理。
寓意:凡是害人的東西,即使一時可以找到"保護傘",但這種庇護是不可能長久的,最終還是沒有好下場。4、小兒不畏虎【原文】忠、萬、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帶長江沿岸。)
多虎。有婦人晝日置二小兒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虎熟視之,至以首抵(同抵。)
觸,庶幾(也許可以。)其一懼,而兒癡,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無所施歟?【翻譯】忠、萬、云、安這些地方有很多老虎。有個婦人白天將兩個小孩留在沙灘上自己到水里去洗衣服。
老虎從山上跑來,那婦人慌忙潛入水里躲避老虎,兩個小孩(仍然)在沙灘上自在嬉戲。老虎盯著他們看了很久,甚至用頭觸碰他們呢,期許他們會有些害怕,但是小孩無知,竟然不覺得有什么奇怪的,老虎最后也就離開了。
估計老虎吃人必是先向人顯示其威風,但是對于不怕它的人威風無處施加(而放棄的)嗎?5、更①渡一遭【原文】昔有人得一鱉,欲烹而食之,不忍當殺生之名,乃熾火使釜②水百沸,橫筱③為橋,與鱉約曰:“能渡此則活汝。”鱉知主人以計取之,勉力爬沙,僅能一渡。
主人曰:“汝能渡橋,甚善,更為我渡一遭,我欲觀之。”[注釋]①更:再,重來。
②釜:古代的一種鍋。③筱(xiǎo):細竹子。
【譯文】過去有人捉到一只甲魚,想把它煮來吃,又不肯負擔殺生的惡名。于是燒旺火使鍋里的水沸騰,在鍋上橫架上一根細竹子作為橋,然后跟甲魚約定說:“(你)能渡過這橋,我就放你一條生路。”
甲魚知道主人是在使用詭計騙殺自己,就盡力小心地(像螃蟹爬沙一樣)爬行,僅僅能夠渡過(竹橋)一次。 主人說:“你能渡過這橋,真是太好了!再給為渡一次橋, 我想(再)仔細看看。”
6、中山竊糟【原文】者魯人不能為酒,惟中山之人善釀千日之酒。魯人求其方弗得。
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魯酒漬之,謂人曰‘中山之酒也。’魯人飲之,皆以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來,聞有酒,索而飲之,吐而笑曰:‘是余之。
5.短篇文言文翻譯帶注釋十篇 速度
1《共工怒觸不周山》原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
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 滿西南,故水潦塵埃歸焉。"譯文:從前,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王(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首領。
顓頊: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軒轅氏的孫子),(共工)發怒撞不周之山(觸:碰,撞。不周山:傳說中的一座大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拴掛),系掛地的繩子斷了。
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焉:代詞兼語氣詞,與“于是”或“于此”相當);大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角流去(潦:積水。水潦,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
塵埃:塵土,這里指泥沙。歸:歸向,這里指流向)。
2《夸父逐日》原文: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
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
化為鄧林。譯文:夸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
手杖棄于路邊,競長成一片桃林。 3《精衛填海》原文:發鳩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譯文: 太陽神炎帝有一個小女兒,名叫女娃,是他最鐘愛的女兒。
炎帝不僅管太陽,還管五谷和藥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東海,指揮太陽升起,直到太陽西沉才回家。
16 按圖索驥《漢書?梅福傳》[原文] 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蛈日①,蹄如累麴”之語②。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③,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麴爾!”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為笑曰:“此馬好跳,不堪御也④。”
[譯文] 伯樂《相馬經》中有“高高的額頭,眼睛鼓起,馬蹄像疊起來的酒藥餅子”之類的話。他的兒子,拿著父親寫的《相馬經》,到處找好馬。
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發現有一只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不像疊起來的酒藥餅子。”父親知道兒子愚笨,不生氣反而笑道:“這馬喜歡跳,不好駕馭。”
5.掩耳盜鈴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鐘者②。欲負而走③,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④,鐘況然有音⑤。
恐人聞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⑥。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智伯消滅范氏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鐘,準備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后再背。
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鐘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鐘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只耳朵緊緊捂住。
害怕別人聽到鐘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胡涂了。 6.請君入甕 出處:唐?張鷟《朝野僉載?周興》 【原 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興與丘神績通謀,太后命來俊臣鞠之。
俊臣與興方推事對食,謂興曰:“囚多不承,當為何法?”興曰:“此甚易耳!取大甕,與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甕,火圍如興法,來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甕。”興惶恐叩頭伏罪。
【譯 文】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 來俊臣。
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 天手里,內容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
武則天大怒,責令 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 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 查不出結果,太后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
這可怎 么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于想出一條妙計。他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里。
兩個人你 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 兄有何辦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說著端起酒杯抿了一口。
來俊臣立刻裝出很懇切的樣子 說:“哦,請快快指教。”周興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里,你 想想,還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甕,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 周點上炭火,然后回頭對周興說:“宮里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
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鉆 進甕里吧。”周興一聽,手里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7.高山流水 出處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湯問》 原文: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翻譯:音樂才子俞伯牙喜歡彈一曲。
6.短篇文言文和翻譯及注釋五篇
愛蓮說 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中和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很多。東晉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
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因為它)從淤泥里長出來卻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并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空外直,不纏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氣傳得很遠,(使人覺得)越發清幽,筆挺而潔凈地立在那里,可以在遠處觀賞,卻不能親近而不莊重地玩它。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富貴的花;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之后就很少聽說了。
對于蓮花的喜愛,同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于牡丹的喜愛,應該是有很多人了! 三峽 原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注釋 在三峽的七百里中,兩岸山連著山,幾乎沒有半點空隙。層層疊疊的山巖峰巒,遮蔽了天空,擋住了日光。
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兩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斷絕了。
有時皇帝有詔命必須火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動身,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騎上奔馳的駿馬,駕著長風飛翔,也沒有如此迅速。春冬季節,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著兩岸山色。
極為陡峭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姿態奇特的柏樹,大小瀑布,在那里飛射沖刷,江水清澈,樹木繁盛,群山峻峭,綠草豐茂,確實很有趣味。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樹林山澗冷落而蕭索,常有猿猴在高處長聲鳴叫,聲音連續不斷,異常凄厲。
回響在空曠的山谷中,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春夜宴桃李園序 李白 原文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
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
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
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注釋 天地是萬物的旅舍,時光是百代的過客。
人生飄浮無常,好似夢幻一般,歡樂的日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著蠟燭,在夜間游樂,確實是有原因的!何況清明溫和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來召引我們,大自然又給我們提供了一派錦繡風光。現在聚會在桃李芬芳的花園里,暢談兄弟間的樂事。
諸弟聰明過人,都有謝惠連的才華。大家詠詩歌唱,唯獨我不能和謝康樂相比而感到羞愧。
靜靜地欣賞春夜的景色還沒有完了,縱情的談論又轉向清雅。擺出豪華的筵席,坐在花叢中間,酒杯頻傳,醉倒在月光之下。
沒有好的詩篇,怎能抒發高雅的情懷?如有作詩不成的,按照金谷園的先例,罰酒三杯 小石城山記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
其上,為睥睨梁儷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
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
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
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譯文 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一條向西走,我走過去尋找(風景)卻毫無所得;另一條稍微偏北又折向東去,只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一座石山橫擋在路的盡頭。
上方的山石形成了女墻和棟梁的形狀,旁邊又凸出一塊好像堡壘,有一個洞像門。從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用一塊小石子丟進去,從洞里傳來水聲,那激越的聲音,好久才消失。
盤繞著石山可以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箭竹,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那些山石分布疏密有致,有俯有仰,好似智者的有意安排。
唉!我懷疑造物者是否存在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我認為造物者確實存在。但又奇怪他不在中原地區創造這樣的美景,卻放在偏遠的永州,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
7.簡短的文言文及其翻譯,注解
買櫝還珠:
原文: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鬻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翻譯:有一個楚國人賣他的珠子給鄭國人,用木蘭做了一個匣子,用桂椒熏染它,再用美玉裝飾它,最后用翡翠點綴它。但那個鄭國人買了他的匣子卻退還了他的珍珠。這可以說是善于賣匣子了,不能說是善于賣珍珠。
字詞解釋
楚:楚國。
其:代詞,他的(指楚國人)。
珠:珍珠。
于:向,對。
鄭:鄭國。
者:。..的人。
為:做,制造。
木蘭:一種木紋很細的香木。
之:的。
柜:盒子。
薰:香草;這里作動詞, 用香料熏染。
以:用。
桂:桂木.
椒:花椒,香料。
綴:點綴,裝飾。
珠玉:珠子和寶玉。
飾:裝飾。
玫瑰:這里指一種美麗的玉石。
輯:同“緝”,裝飾邊緣。
翡翠:一種綠色的玉,有玻璃光澤,也叫硬玉。
櫝:盒子。
而:卻。
還:退還。
此:這,指代楚人的行為(為木蘭之柜,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
可:可以,能夠。
謂:說,認為。
善:擅長,善于。
未:不。
鬻(yù ):賣。
8.短篇文言文+注釋
[原文]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謂曰③:“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⑤,子安能為之足⑥?”遂飲其酒⑦。為蛇足者,終亡其酒⑧。——《戰國策》
[注釋]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貴族手下的辦事人員。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謂——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過酒杯。引,取過來。且——將要。
⑤固——本來。
⑥子——對人的尊稱。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楚國有一家人,祭過了祖宗之后,便將一壺祭祀時用的酒,留給辦事人員喝。辦事人員很多,僅僅一壺酒,到底給誰喝呢?有人提議讓每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畫得快畫得好,就把這壺酒給他。大家都認為這辦法很好。有一個人很快就把蛇畫好了。這壺酒就歸他所得。這時,他回頭看別人,都沒有畫好,就得意揚揚地說:“你們畫得好慢呀,等我再畫上幾只腳吧”正在他畫蛇腳的時候,另一個人已經把蛇畫好了。那人把酒壺奪了過去說:“蛇是沒有腳的,你怎麼畫上了腳?”說罷,就喝起酒來。為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那壺酒。
啟示:把功夫用在做沒有意義的事情上,就會失去寶貴的機會。
《智子疑鄰》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宋國有一個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墻壞了。富人的兒子說:“要是不修筑,一定會有盜賊來偷東西。”鄰居家的老公公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結果,那個富人認為自己的兒子聰明,卻懷疑鄰居家的老公公偷了他家的東西。
《智子疑鄰》的寓意是感情親近與疏遠往往會導致認識錯誤
塞翁失馬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敵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靠近邊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長推測吉兇掌握術數的人。一次,他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么就不會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那老人又說:“這怎么就不能是一種災禍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大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變為一件福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這個人惟獨因為腿瘸的緣故免于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事情都有正反兩方面的可能,好事可能變成壞事,壞事也可能變成好事,要辯證地看待事物。
寓意是說明人一生的遭遇,常常很難預料,因為有些事情發生的非常不幸,但是可能會因為不幸得到幸運;而有些很稱心如意的事情,結局反會帶來災禍。也就是說禍福無常,往往是相因的。
9.短篇文言文翻譯帶注釋十篇 速度
1《共工怒觸不周山》 原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
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 滿西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從前,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王(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首領。
顓頊: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軒轅氏的孫子),(共工)發怒撞不周之山(觸:碰,撞。不周山:傳說中的一座大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拴掛),系掛地的繩子斷了。
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焉:代詞兼語氣詞,與“于是”或“于此”相當);大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角流去(潦:積水。水潦,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
塵埃:塵土,這里指泥沙。歸:歸向,這里指流向)。
2《夸父逐日》 原文: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
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
化為鄧林。 譯文:夸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
手杖棄于路邊,競長成一片桃林。 3《精衛填海》 原文:發鳩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譯文: 太陽神炎帝有一個小女兒,名叫女娃,是他最鐘愛的女兒。
炎帝不僅管太陽,還管五谷和藥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東海,指揮太陽升起,直到太陽西沉才回家。
16 按圖索驥 《漢書?梅福傳》 [原文] 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蛈日①,蹄如累麴”之語②。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③,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麴爾!”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為笑曰:“此馬好跳,不堪御也④。”
[譯文] 伯樂《相馬經》中有“高高的額頭,眼睛鼓起,馬蹄像疊起來的酒藥餅子”之類的話。他的兒子,拿著父親寫的《相馬經》,到處找好馬。
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發現有一只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不像疊起來的酒藥餅子。”父親知道兒子愚笨,不生氣反而笑道:“這馬喜歡跳,不好駕馭。”
5.掩耳盜鈴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鐘者②。欲負而走③,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④,鐘況然有音⑤。
恐人聞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⑥。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智伯消滅范氏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鐘,準備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后再背。
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鐘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鐘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只耳朵緊緊捂住。
害怕別人聽到鐘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胡涂了。 6.請君入甕 出處:唐?張鷟《朝野僉載?周興》 【原 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興與丘神績通謀,太后命來俊臣鞠之。
俊臣與興方推事對食,謂興曰:“囚多不承,當為何法?”興曰:“此甚易耳!取大甕,與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甕,火圍如興法,來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甕。”興惶恐叩頭伏罪。
【譯 文】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 來俊臣。
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 天手里,內容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
武則天大怒,責令 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 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 查不出結果,太后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
這可怎 么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于想出一條妙計。他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里。
兩個人你 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 兄有何辦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說著端起酒杯抿了一口。
來俊臣立刻裝出很懇切的樣子 說:“哦,請快快指教。”周興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里,你 想想,還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甕,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 周點上炭火,然后回頭對周興說:“宮里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
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鉆 進甕里吧。”周興一聽,手里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7.高山流水 出處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湯問》 原文: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翻譯:音樂才子俞伯牙喜歡彈。
10.短文言文加解釋8篇
1、洛陽處天下之中,挾肴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
天下常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后》) 譯文:洛陽處于中國的中心,擁有肴山和澠池的險阻,占據秦川和隴山的要沖,并且作了趙、魏邊境上的壁壘,可以說是四方必爭之地。
中國若是無戰事就罷了,一旦發生戰爭,洛陽必將首先遭受戰爭的災害。2、齊宣王好射,說人之謂己能用強(強弓)也,其實所用不過三石(強度一般的弓)。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中關(通“彎”)而止,皆曰:“不下九石(強弓、硬弓)。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說之。
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以為九石。三石實也,九石名也。
宣王說其名而喪其實。(《尹文子》) 譯文:齊宣王喜愛射箭,喜歡人家夸耀他能夠使用強弓,其實他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氣就可以拉開。
他在大臣面前顯示弓,大臣們都拉著弓試一試,都只拉到一半,便說:“拉開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氣,不是大王,誰能拉得開?”宣王非常高興。但是,宣王用的不過是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輩子都以為自己拉開了一千多斤的弓。
三百多斤是實,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歡的是名而失了實。3、齊威王召即墨大夫,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
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人民給,官無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萬家。
召阿大夫,語之曰:“自子守阿,譽言日至。吾使人視阿,田野不辟,人民貧餒。
昔日趙攻鄄,子不救;衛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幣事吾左右以求譽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
于是群臣聳懼,莫敢飾詐,務盡其情。齊國大治,強于天下。
(選自《資治通鑒》) 譯文: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責你的話傳來。但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卻是田地開辟,人民豐足,官府無事,東方因而安寧。
(我明白)這是你不巴結我的左右以求他們幫助的緣故。”隨即封賜即墨大夫享用一萬戶的俸祿。
齊威王又召見阿(城)大夫,對他說:“自從你鎮守阿(城),每天都有稱贊你的好話傳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城),見田地荒蕪,百姓貧困饑餓。
以前趙國攻打鄄地,你不救;衛國奪取薛陵,你不知道。(我知道)這是你用重金來買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說好話的緣故!”當天,齊威王下令把阿地大夫及替他說好話的左右近臣烹了(煮死)。
于是眾大臣們嚇壞了,不敢掩飾欺騙,一定要全部說出它的真實情況。齊國因此大治,成為天下的強盛國家。
4、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讀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
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后名讀書之齋曰“七錄”……溥詩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以故名高一時。
譯文:張溥小時侯喜歡學習,所讀的書必定親手抄,抄完了,朗誦一遍,就(把所抄的)燒掉;再抄,象這樣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繭。
冬天皮膚因受凍而開裂,每天用熱水浸好幾次。后來命名讀書的書房叫“七錄”…… 張溥作詩和寫文章非常快。
各方來索取的,(張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揮筆,馬上就完成,因為這樣所以(張溥)的名聲在當時很高。5、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譯文:晉平公問師曠說:“我七十歲了,想學習(音樂),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說:“為什么不點燃蠟燭學呢?”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卻戲弄他的君王的呢?”師曠說:“盲眼的我怎么敢戲弄大王呢?我聽說,年輕時喜歡學習,好像初升太陽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日中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點燃蠟燭的光亮。(擁有)蠟燭的光亮,與摸黑走路比,哪一個更好呢?”平公說:“說得好啊!”6、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
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
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譯文: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兒子跟在后面哭著要去。曾子的妻子沒有辦法,對兒子說:“你回去吧,我從街上回來了殺豬給你吃。”
曾子的妻子剛從街上回來,曾子便準備把豬抓來殺了,他的妻子勸阻他說:“我只是哄小孩才說要殺豬的,不過是玩笑罷了。”曾子說:“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
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識都需要從父母那里學來,需要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如果哄騙他,這就是教導小孩去哄騙他人。
母親哄騙小孩,小孩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用來教育孩子成為正人君子的辦法。”說完,曾子便殺了豬給孩子吃。
7、余幼嗜學,四十余年未嘗釋卷,食以飴口,怠以為枕。士大夫家有異書,借無不讀,讀無不終篇而后止。
常恨無資,不能盡傳寫,間作數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