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傳統文化資料簡短一點
中國文化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1.宗法文化 2.農業文化 3.血緣文化.
這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并且隨著歷史的演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作用越來越緊密.例如:在封建社會的大家庭里面,血緣關系十分重要,特別強調輩分和地位的等級差距,因此十分重視家族家規,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國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里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宗法文化對封建統治和人們思想產生的影響;我國自古以來直至今日還是一個農業大國,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必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制度。
簡要的說就是: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它有四種形式的文化內容: 物質、行為、制度、精神(四種文化形式的具體表現)
2.關于新中國的資料(短一段話
中國(China),位于東亞,是一個以華夏文明為主體、中華文化為基礎,以漢族為主要民族的統一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中國疆域內的各個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成國家和朝代,后歷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更迭,持續時間較長的朝代有夏、商、周、漢、晉、唐、宋、元、明、清等。20世紀初辛亥革命后,中國的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共和政體。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中國有著多彩的民俗文化,傳統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和國畫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3.對中國的介紹簡短些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成國家和朝代,后歷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更迭,持續時間較長的朝代有夏、商、周、漢、晉、唐、宋、元、明、清等。
中原王朝歷史上不斷與北方游牧民族交往、征戰,眾多民族融合成為中華民族。20世紀初辛亥革命后,中國的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共和政體。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中國有著多彩的民俗文化,傳統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和國畫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4.有關中國科學家的資料(簡短)
1、張衡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
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 ,南陽五圣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并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譽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后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2、郭守敬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
邢州邢臺縣(今河北省邢臺市)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
早年師從劉秉忠、張文謙,官至太史令、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事,世稱“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歲。
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種天文歷法著作。郭守敬在天文、歷法、水利和數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訂新歷法,歷時四年,制訂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時歷》,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為修訂歷法,郭守敬還改制、發明了簡儀、高表等十二種新儀器。
3、沈括 沈括(1031年—1095年) ,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游各地。
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
元豐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御西夏,后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隱居夢溪園。
紹圣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4、盧嘉錫 盧嘉錫(1915.10.26—2001.6.4),臺灣省臺南市人,祖籍福建省永定縣,物理化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和科技組織領導者。
1934年,盧嘉錫畢業于廈門大學化學系;1939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學位;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1年5月,出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88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副院長;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盧嘉錫工作涉及物理化學、結構化學、核化學和材料科學等多種學科領域。
在結構化學研究工作中有杰出貢獻,曾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結構模型,從事結構與性能的關系研究等,對中國原子簇化學的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他所指導的新技術晶體材料科學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績。他早年設計的等傾角魏森保單晶X射線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數圖,載入國際X射線晶體學手冊,稱為“盧氏圖”。
5、王選 王選(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江蘇無錫人,出生于上海,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專家,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創始人,當代中國印刷業革命的先行者,被稱為“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之父”,被譽為“有市場眼光的科學家”。 195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84年晉升為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加入九三學社,2002年2月1日獲得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陳嘉庚科學獎獲得者。
王選主要學術工作是從事計算機邏輯設計、體系結構和高級語言編譯系統等方面的研究,主持華光和方正型計算機激光漢字編排系統的研制,用于書刊、報紙等正式出版物的編排。針對漢字字數多,印刷用漢字字體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帶來的技術困難,發明了高分辨率字型的高倍率信息壓縮和高速復原方法,并在華光Ⅳ型和方正91型、93型上設計了專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實現復原算法,顯著改善系統的性能價格比。
2018年12月18日,**、**授予王選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并獲評“科技體制改革的實踐探索者”。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張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郭守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沈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盧嘉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王選。
5.有關中國的資料(短)
夏商與西周
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
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楚吳
二晉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遼907-1125國號先為契丹938改為遼。金1115-1234。元1206-1368。明1368-1644。清1616-1911.,1644年入關。中華民國1912-1949。1840 鴉片戰爭
1851 天平天國農民運動1860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洋務運動,1894 甲午戰爭
1900 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運動。1911 辛亥革命。1915 新文化運動。1919 五四運動。1921 **成立。1926 北伐。1927 南昌起義。1934 長征。1937 抗日戰爭。1946 解放戰爭,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1953 三大改造 一五計劃
1958 **。1966 **。1978 十一屆三中全會 改革開放
6.關于中國歷史的資料(包括短的、長的)
中國歷史悠久,常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遠古人類遺址距今約170萬年。
中國歷史分為幾個階段,中國大陸官方通常認為夏、商、周三朝是奴隸社會時期,秦朝正式進入封建社會時期,直到清朝滅亡,之后是民主時期的開始,而大陸之外的地區對“封建”的概念和秦至清的社會性質劃分并不相同。從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中國基本上就是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帝制國家。
秦朝后,中國歷史的發展受到了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極大影響,佛家在中國的影響也很大,但達不到基督教對西方那樣的影響,中國歷朝政治方針受儒家影響最深。而漢字也使不同地區的人們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這一種文字有不容易改變字體的特點,中國各個地方的語音雖然不同,但對這種文字的理解是相同的,所以漢字也成為中國統一的一種有力的工具,而最先是秦始皇下令統一中國的文字。
元謀人是中國遠古遺存中目前所見最早的人類,距今約170萬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約四五十萬年。
這些都是所知較早的原始人類蹤跡。中國史前時代的各種文化是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中國猿人時期——舊石器時代初期,距今約50至40多萬年前河套時期——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20至10余萬年前山頂洞人時期——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10至2萬多年前彩陶文化時期(仰韶文化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300年黑陶文化時期(龍山文化時期)——新石器時代末期母系氏族社會在中國形成于四五萬年前的彩陶文化時期,中心區域分布在陜西省中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帶,以原始農業為主。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到了黑陶文化時期,父系氏族社會逐漸形成,農業和畜牧業有較大的發展,制陶、冶銅等手工業的工藝水平也逐漸提高。
大汶口文化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在此期間,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逐漸成為文明的中心地帶。
中國是世界早期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發明弓箭和陶器、出現農牧業、觀察天文、開創醫藥的地區之一。而且這時也開始利用蠶絲。
[編輯]神話傳說主條目:三皇五帝后人所繪的黃帝像在中國神話中,中國最早有三皇五帝,三皇有爭議,有說伏曦,神農,燧人,五帝也有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在上古時期,現中國區域有3個最大的部落,華夏部落,兩昊部落和三苗部落,相傳蚩尤是兩昊部落最后一個首領,在涿鹿大戰中被華夏部落的炎黃二帝打敗,在堯舜時期,華夏部落數次大規模征伐遠在南方的三苗,最終使苗民臣服,此是后話. 后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嚳的兒子堯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了禪讓制傳位給了舜。
在舜時期,洪水泛濫,鯀采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禹采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舉為首領。然而他的兒子啟破壞了禪讓制方式,自立為王(根據香港中學課本所述,啟是被推舉為領袖),建立了第一個王朝——夏朝,夏朝持續了400多年,在最后一個夏朝君主——桀末期,東方商族首領成湯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商朝。
[編輯]先秦時期[編輯]三代主條目:夏朝、商朝、周朝、西周甲骨文最早的朝代夏朝約在前21世紀到前16世紀,由于這段歷史沒有文字性文物印證,所以只能靠后世的記錄和出土文物互相對照考證,部分學者認為河南二里頭遺址可能就是夏朝的遺存,但是也有學者對此持有疑問。根據文字記載,夏朝有了中國最早的歷法--夏小正。
不過之后的商朝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歷史時期,存在于前16世紀到約前1046年。據說夏朝最后一個君主——桀,由于荒淫無道而被湯推翻。
而商代時文明已經十分發達,有了歷法、青銅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時已經有一個完整的國家組織,并且具有了奴隸主王朝的規模。
當時的主要生產部門是農業,不過手工業,特別是青銅器的冶鑄水平也已經十分高超。并且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瓷器。
商朝自盤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陽),因此也稱為殷朝。商朝的王位繼承制度是傳子或傳弟,多按年齡的長幼繼承。
與此同時,黃河上游的另一個部落周正在逐步興起,到了大約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在牧野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商朝滅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鎬京(今陜西西安附近)。
之后周朝的勢力又慢慢滲透到黃河下游和淮河一帶。周王朝依然是奴隸主以及貴族統治,有許多貴族的封國(諸侯)。
到鼎盛時,周朝的影響力已經在南方跨過長江,東北到今天的遼寧,西至甘肅,東到山東。周朝時的宗法制度已經建立,政權機構也較完善。
中國最早有確切時間的歷史事件是發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國人暴動。[編輯]春秋戰國主條目:周朝、東周、春秋、戰國 (中國)先師孔子行教像,為唐朝畫家吳道子所畫前770年,由于遭到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襲,周平王東遷黃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
此后,周王朝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小國(諸侯國),史稱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大國共有十幾個,其中包括了晉、秦、鄭。
7.關于中國的歷史資料
中國歷史簡介
偉大的中華民族已經走過了5000年的文明歷程。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勤勞、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開拓了幅員遼闊的國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發展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一部厚重的中國史,就是一部中國各民族誕生、發展、交融并共同締造統一國家的歷史。 從很早的古代起,我國各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中華大地之上。我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5000年來特別是秦漢以來的2000多年里,在各民族長期交往融合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秦漢時期,不僅基本奠定了以漢族為中心的中原王朝的疆域規模,而且開創了將中華大地上漁獵文明區、游牧文明區和農耕文明區“混而為一”的大一統先河。秦漢陸續在今廣西、云南、貴州、海南等地設置郡縣,在今新疆地區設置西域都護府,在西北的羌地設護羌校尉,在東北烏桓地區設護烏桓校尉,歷史上第一次把這些邊疆民族地區納入中央政府的有效治理版圖之內。從此,開創了我國大一統的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