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領導下基層調研,應該說些什么
有的領導干部下基層調研,坐著小車上看看就走,到了點上,聽聽匯報就結束,偶爾說兩句不疼不癢的話。說是深入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37396265群眾,實則蜻蜓點水,浮在表層。因此下基層調研,必須具備務實精神,在調研過程中多與父老鄉親溝通、交流,潛下心來,去收集百姓心聲,基層情況,群眾建議;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集群眾之智,解群眾之難題,辦群眾之所需。
具備節儉精神,嚴防“眾星捧月“現象。有的領導下基層,住著星級賓館,吃著山珍海味,實地調研也是車輛成排,隨從成堆,挺著大肚皮,背著雙手,度著方步,在下級的簇擁下,讓記者拍兩個鏡頭完事。因此下基層調研就應該輕車簡從,少陪同,甚至不要陪同。本著少給基層添麻煩的思想,自費吃住,節儉調研。放下架子,不講官話,這樣才能拉近與群眾的距離,讓他們講出真心話、了解真民意,與干部群眾之間建立深切的魚水情。 具備求真精神,嚴防“弄虛作假”現象。有的領導下基層,領導照本宣科的念稿子,下級提前安排好“群眾演員”,群眾發表意見就是為領導政績大唱贊歌,把調研活脫脫演成一出欺上瞞下的“鬧劇”。
因此下基層調研,要懷著對群眾的真感情,力爭去看真面貌。要 “不提前安排行程,走到哪兒看到哪兒”,進村入戶在炕頭上與群眾座談,到鄉親家里隨訪拉家常,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只有領導干部捧著真心下去,一舉一動都滿懷對百姓的關懷,由心底而發的尊重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調研才能出實效,群眾才能尊重你,相信你,擁護你。
2.下鄉支教簡短發言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大家好! 我來自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XX級公共管理班,我叫楊凱燕。
時光飛逝,流年似水,轉眼間,XX年西南大學智力支鄉社會實踐活動已經結束。我們六盤水智力支鄉小分隊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雖然僅是短暫的十幾天,但那清晰的回憶,清澈的眼神,寧靜的校園,淳樸的清遠……注定要成為我們美好的回憶,這是一種既單純又珍貴的愛的回憶,在那安靜的清遠村莊中流淌,同時也在我們每個隊員的熾熱的心中流淌……今天我感到很榮幸能在這里為大家做社會實踐報告,我這次以副隊長的名義參加西南大學貴州省六盤水小分隊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活動地點是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隴腳布依鄉。
我們的活動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志愿者的名義協助六枝人民政府舉辦布依“六月六”文化節;第二部分是進行新農村調查;第三部分是義務支教。
下面請允許我以ppt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我們的活動過程。
3.如何向下基層調研的領導匯報材料
、明確我黨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
二、如果已經做的很好了,只有有些地方因為時間的關系還沒有完善,但是會馬上做好,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做適當的修飾。但是要提醒基層的領導要盡快完成,干工作還是實事求是。
三、如果工作做的很差,但是他還是要歪曲事實,弄虛作假,要嚴詞拒絕。并且要深入研究,廣泛調查,做一個反映真實情況的調查,讓領導真實的了解下面的情況。
四、如果基層的領導不配合我的工作,處處刁難。要克服困難,盡力完成工作,必要的時候要向上級領導反映。
4.如何讓領導干部能夠真正下基層調研
近年來,不少領導干部經常下基層推動工作、化解矛盾,為群眾排憂解難,取得了積極成效。
但在個別地方也存在這樣的現象:領導干部下到基層去了,走到群眾中了,群眾卻覺得領導干部離他們更遠了。究其原因,就在于這些領導干部把精力放在追求下基層的形式和數量上,而忽視了下基層的目的和效果:車子轉一轉,工程看一看,干部談一談,群眾見一見,調查研究就結束了。
改變這種現象,既要提高認識,又要講究方法。首先,應當加強理論學習,改造主觀世界。
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真正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干部對群眾敞開心扉,群眾對干部就會無所保留,好主意、好辦法就會在交流中形成。
其次,做好準備工作,心中帶著問題。下去之前,多方了解所到之處的情況,補充相關知識,對要達到的目的和要解決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
第三,堅持輕車簡從,機動安排行程。不搞層層陪同和群眾迎送,根據情況隨時調整行程安排,到最需要調研的地方去。
第四,注意突出重點,不忘把握全局。定期深入到經濟落后、問題較多的地方調查研究,了解群眾疾苦,幫助解決困難,同時不忘全面了解情況,及時總結好的經驗和做法,拓寬解決問題的思路。
此外,不妨搞一些隨機的、非正式的“下基層”。譬如,到市場問問菜價、看看品種,了解一下百姓的“菜籃子”;坐一坐公交車,體驗一下百姓的出行感受;哪里有生活困難的群眾,就走到他們身邊,聽聽他們的所思所盼;哪里群眾反映問題集中,就到哪里來一個“微服私訪”……這樣的“下基層”,簡便易行,效果較好,何樂而不為呢?。
5.如何讓領導干部能夠真正下基層調研
近年來,不少領導干部經常下基層推動工作、化解矛盾,為群眾排憂解難,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在個別地方也存在這樣的現象:領導干部下到基層去了,走到群眾中了,群眾卻覺得領導干部離他們更遠了。究其原因,就在于這些領導干部把精力放在追求下基層的形式和數量上,而忽視了下基層的目的和效果:車子轉一轉,工程看一看,干部談一談,群眾見一見,調查研究就結束了。
改變這種現象,既要提高認識,又要講究方法。首先,應當加強理論學習,改造主觀世界。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真正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干部對群眾敞開心扉,群眾對干部就會無所保留,好主意、好辦法就會在交流中形成。其次,做好準備工作,心中帶著問題。下去之前,多方了解所到之處的情況,補充相關知識,對要達到的目的和要解決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第三,堅持輕車簡從,機動安排行程。不搞層層陪同和群眾迎送,根據情況隨時調整行程安排,到最需要調研的地方去。第四,注意突出重點,不忘把握全局。定期深入到經濟落后、問題較多的地方調查研究,了解群眾疾苦,幫助解決困難,同時不忘全面了解情況,及時總結好的經驗和做法,拓寬解決問題的思路。
此外,不妨搞一些隨機的、非正式的“下基層”。譬如,到市場問問菜價、看看品種,了解一下百姓的“菜籃子”;坐一坐公交車,體驗一下百姓的出行感受;哪里有生活困難的群眾,就走到他們身邊,聽聽他們的所思所盼;哪里群眾反映問題集中,就到哪里來一個“微服私訪”……這樣的“下基層”,簡便易行,效果較好,何樂而不為呢?
6.下鄉調研報告該怎么寫
給你幾段范文,僅供參考: 新農村建設中的一些問題及建議 ――橫山縣新農村建設調查報告 調查人:~~~ -----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2006級 調查時間:2007年7月 調查地點:陜西省榆林市橫山縣城關鎮 調查背景:本人今年暑假參加了我院組織的“您心目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調查活動,在調查中對橫山縣城關鎮的十戶農戶以及一處行政村領導機構進行了問卷調查,之后在橫山縣縣委,縣政府,國稅局以及審計局進行了相關數據的調查。
發現了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并總結出了一些個人建議,如下文。 根據我所調查,橫山縣規模較大的行政村年支出需15萬元左右,規模相對較小的行政村也不少于10萬元。
但目前大多數村的經濟現狀都不樂觀。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受政策性制約,企業改制斷了收入,稅費改革少了收入,招商引資沒了收入;二是經濟發展空間小,受制于有限土地資源、資金和自然資源;三是財政轉移支付入不敷出,不可預見性支出不斷攀升,正常運轉難以為繼。
村級集體往往經濟薄弱、無錢辦事,這成為建設新農村的突出難題。巨額的鄉村債務對基層組織運轉、農村社會穩定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1,是違法行政的重要誘因。鄉村出現收支失衡后,鄉村干部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行政資源,巧立名目向行政相對人收取各種費用,因而,農村“三亂”久治不止;為了彌補工作經費的不足,鄉村兩級均熱衷于違規征用土地搞建設,通過炒地皮,從中獲取20-30%的收益;由于經費緊張,驅使政府機關和干部采取各種隱蔽手段經商辦企業;為確保正常運轉,鄉村干部千方百計找門路,以項目建設為幌子,通過非正常途徑,采取非正常手段,爭取上級支持,以彌補工作經費不足。
2、直接影響黨的執政能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沉重的債務包袱,使鄉村主要領導整天處于“借新債、還舊債、躲追債”的狀態下,影響了他們謀劃經濟發展的精力;橫山縣的干部工資只有榆林市的1/2、西安市的1/3,并且還不能按時發放。鄉村干部為墊交稅費、墊付工作經費,每人手里攥著幾千元、上萬元乃至10多萬元的“白條”,兌付遙遙無期,鄉村千部人心渙散、意志消沉;面對存量和增量均嚴重不足且強制帶病超負荷運行的農村基礎設施、亟待完善的社會事業公益設施,鄉村二級無力改造和建設,農村公共產品供需脫節的現象更加嚴峻;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保障,有限的農業技術推廣經費和教育經費被鄉村挪用已習以為常,直接影響農業科技推廣和農村基礎教育。
沉重的債務包袱,致使鄉村二級運轉困難,公共服務職能難以正常發揮,勢必影響黨的執政能力,同時,由于公共投入不足,也直接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影響農民增收致富。 3,有損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
巨額的鄉村債務使鄉鎮政府、村委會成為農村最大的債務人。對內,欠鄉村干部的工資和公款私墊費用,對外,大到欠金融機構貸款、施工單位工程款,小到欠水電費、運費、餐費、辦公用品費,而且在目前狀況下,鄉村根本不具備償還能力,只能采取能拖就拖、能躲就躲的應對之策,社會公信度大打折扣。
搞得鄉村干部聲名狼藉,無法開展工作。 盡管近年來國家實施了一系列惠農政策促進農民增收,但受多種因素制約,農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難。
農民富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目的,增收困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挑戰。 首先是種養業增收難。
農業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穩定性較大。雖然國家對農民實行了種糧補貼,但生產資料和機械作業費等持續漲價,無形中增加了生產成本,農民從事種養業增收困難。
二是產業化帶動難。近幾年農業產業化有了一定發展,但農業競爭力總體還不強,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還不高,帶動農民增收不明顯。
四是政策性增收難。自2005年起,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及其附加,“一免三補”政策提高了農民的種田積極性,但農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間也在縮小,沒有更多途徑。
一、農業政策執行情況 稅費改革前的2001年,橫山縣農民的稅費負擔情況為:農業稅28404509元、農業特產稅5160000元、生豬屠宰稅1352700元、鄉統籌47604645元、村提留18886556元,共101408410元。人平負擔98元,畝平(按計稅面積計算)負擔108元。
一些臨時性攤派和搭車收費(約30元以上/人)尚未計算在內。 2002年稅費改革時,橫山縣核減一批不合理計稅面積,合理確定計稅產量,取消農業特產稅、生豬屠宰稅,將農業稅費門類規范為農業稅和農業稅附加,2002年和2003年因稅費改革使農民減負約30元/畝。
7.調研時怎么讓群眾多說話說真話
領導干部應該根據不同的場合,采取合時宜的語言表達方式,才能做到既能說明,又能說服,贏得群眾追隨,獲得群眾支持。
有些領導干部,由于缺乏調查研究,對工作、對情況不熟悉,發言就缺乏針對性,抓不住要害,講不到點子上去。領導干部調研時讓群眾說真話、多說話、敢說話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用真誠的情感讓群眾說真話。
**說過,“搞調查研究,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調研要真正深入下去,就要聽群眾說真話,如果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只是聽聽匯報、看看材料,就難以聽到真話,了解到實情,也就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
領導干部在調研時,要善于和群眾打成一片,用真誠的情感取得群眾的信任,讓群眾愿意說真話。在群眾說真話的過程中,領導干部既要聽好聽的,看好看的,也要聽難聽的,看難看的,不能憑自己的主觀印象下結論。
要多聽、多問、多看、多思,堅持實事求是,防止弄虛作假。領導干部下基層是為了掌握情況,解決問題、推動工作,當然要聽真話。
可是要想聽到真話卻并不容易。聽不到真話的原因有很多:群眾心存顧慮、害怕后果、不敢講實話;下級隱瞞實情,精心“安排”,讓領導聽不到真話等。
但如果領導干部下定決心要聽到真話,了解實情,像**一樣用真情感染群眾,像**一樣看沒有準備的地方,就能讓群眾說出肺腑之言,就能把握全局,看清真相。用傾聽的姿態讓群眾多說話。
調研時,如何與群眾交心談話,讓群眾多講,看似簡單,其實不易。有的領導干部習慣于居高臨下地和群眾講話,官氣十足;有的領導干部把群眾當配角,找幾個群眾說幾句,然后就嗚哩哇啦發指示;有的領導干部甚至剛到一個地方,情況還沒了解多少,就要趕往下一站——這樣的調研,會讓群眾覺得領導干部是來做樣子的,因為他們壓根沒有機會多說話,更不要說讓他們說真話。
這看起來是走進群眾,實際上反而與群眾更加疏遠了。領導干部下基層,要盡可能少說而多聽,主要是進行引導式提問,讓群眾多說,恰當的時候進行一些回應,聽一聽群眾究竟在想什么,盼什么,自己先不發表太多意見。
學會傾聽,懂得尊重,讓群眾有機會多說話、說真話、群眾才會愿意與領導干部交心。用負責的態度讓群眾敢說話。
現實中,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下基層調研時,群眾往往只說好話,不說問題;召開座談會時,群眾常常是不敢提出批評意見,只說些無關痛癢的話;在進行調查問卷時,實名調查則一片祥和,匿名調查則問題頻現。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群眾心有顧慮,“怕”字當頭,敢怒不敢言。
群眾怕的是領導干部打擊報復。一些領導干部聽不進批評意見,喜歡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習慣于秋后算賬,群眾當然不敢說話。
領導干部調研要了解到實情,必須用負責的態度解決群眾“怕”的問題。要讓群眾不怕,領導干部必須改進作風、話風,直面發展中的問題,實實在在為群眾辦事,不搞當面一套、背后一套,自覺接受群眾監督,最大限度地排除群眾說真話的后顧之憂。
**到伯延村調研時,正是用真誠、負責任的話語為張二廷解決了說真話的后顧之憂,讓他吐露了自己的心聲,也讓**了解了百姓生活的實際情況。如果沒有這么坦誠的交流,還堅持錯誤的工作方法,就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