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時珍的故事,簡短易背會的,急需要
李時珍的小故事:故事開棺救母子
一次,李時珍在路上見一群人正抬著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時珍上前一看,見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鮮血,于是趕忙攔住人群,說:“快停下來,棺材里的人還有救啊!”眾人聽了,面面相覷,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經死了,再開棺驚動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嗎?可萬一……李時珍當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復勸說,終于使主人答應開棺一試。李時珍先是進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窩處扎了一針,不一會兒,就見棺內的婦人輕輕哼了一聲,竟然醒了,人群頓時歡動。不久之后,這名婦女又順利產下一個兒子,于是人們都傳言李時珍一根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這就是李時珍開棺救母子的故事。
李時珍的小故事:活人斷其死
李時珍在以一根銀針救活母子兩人后,許多人都想見一見這位神醫。一天,有家藥店老板的兒子正在柜臺上大吃大喝,聽說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熱鬧。他費了好大力氣終于擠到李時珍面前,問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嗎?”李時珍見此人氣色不好,趕忙給他診脈,過后,十分惋惜地說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紀輕輕,活不了三個時辰了,請趕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處找。”眾人都不信,那個藥店老板的兒子更是大罵不止,后來在眾人的勸說下,方才氣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個時辰,這個人便死掉了。原來此人吃飯過飽,縱身一跳,腸子斷了,內臟受損。由此,人們更是驚嘆李時珍的神奇醫術了。
有一天,有一個病人,高燒不出汗,頭痛得厲害,請李時珍去診斷。李時珍趕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飲,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脈看病。他診斷病人患的是傷風病,首先應該發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藥抓回來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緊被子睡一覺,出出汗,病就會減輕。
李時珍開好處方準備走了,病人問他:“傷風病能不能吃魚?”李時珍一抬頭看見病人家里掛著一條烏鱧魚,就笑著說:“用生姜煮烏鱧魚吃無妨,只要發了汗就行。”
李時珍辭別了傷風病人就到別處去診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剛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兒子就喘著粗氣趕來說,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烏鱧魚后,眼眶子變大,臉色變白,舌頭打結,喘氣不勻。
李時珍一聽急了,心想:不好,這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幸好這時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老先生挖藥回來,一聽說這件事,抓起幾樣草藥就和李時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趕到了傷風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個老中醫,他讓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藥,等病情好轉些再煎服治傷風病的草藥,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時珍問他父親。父親告訴他,生姜煮烏鱧魚能使人中毒。這件事對李時珍震動很大,他一連幾夜都沒睡好覺,傷風病人中毒的情景總是在他的頭腦里打轉轉。他暗下決心,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藥的藥性,他一邊采藥行醫,一邊四處求拜名師。工夫不負苦心人,他后來終于成了“醫圣”,寫出了《本草綱目》。
直到現在,還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烏鱧魚吃。
2.請問有沒有簡短點的
李時珍(1518-1593) 明代醫學家和藥學家。
字東壁,號瀕湖,蘄州(今湖北蘄春)人。世代行醫。
30歲左右被推薦到京城的太醫院任職。他研究藥學,重視臨床實踐。
長期上山采藥,深入民間,走遍大江南北,收集大量民間單方,同時參考歷代醫藥及有關書籍八百余種,對藥物進行鑒別考證,系統地整理了我國16世紀以前豐富的醫藥學遺產,經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本草綱目》。該著作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類。
共收載歷代諸家本草所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內容極其豐富,是我國藥物學的寶貴遺產,對后世藥物學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李時珍還著有《瀕湖脈學》、《奇以八脈考》等。
3.李時珍的個人資科(簡潔的話幾十個字)
1.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后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2.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并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4.李時珍成長史的簡單介紹
李時珍 (1518年-1593年) 字東璧,號瀕湖,身高約合現今1.63米,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并富有實踐精神,肯于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后,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余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于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于是向父親求說并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于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類.經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載歷代諸家本草所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其中植物藥1094種.礦物、動物及其他藥798種,有374種為李氏所新增.每種藥首先以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誤,詳述產狀;再次是氣味、主治、附方,說明體用.內容極其豐富,是我國藥物學的寶貴遺產,對后世藥物學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本草綱目》的故事于行醫的十幾年中,李時珍閱讀了大量古醫籍,又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 “品數既繁,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其中的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而遺禍無窮.于是,他決心要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從三十一歲那年,他就開始醞釀此事,為了“窮搜博采”,李時珍讀了大量參考書.家藏的書讀完了,就利用行醫的機會,向本鄉豪門大戶借.后來,進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醫院,讀的書就更多,簡直成了“書迷”.他自述“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飴”(《本草綱目》原序).顧景星在《李時珍傳》里,也贊他“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瞡”.他不但讀了八百余種萬余卷的醫書,還看過不少歷史、地理和文學名著及敦煌的經史巨作連數位前代偉大詩人的全集也都仔細鉆研過. 他還從中摘錄了大量有關醫藥學的詩句.而這些詩句也確實給了他許多真實有用的醫藥學知識,幫助他糾正了前人在醫藥學上的許多謬誤.如古代醫書中,常常出現“鶩與鳧”.它們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區別?歷代藥物學家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李時珍摘引屈原《離騷》中的“將與雞鶩爭食乎”,“將泛乎若水中之鳧乎”兩句,指出詩人把“鶩”與“鳧”對舉并稱,就是它們不是同一種禽鳥的明證.他又根據詩中對它們不同生活環境的描繪,證明“鶩”是家鴨,“鳧”是野鴨子,藥性不同.屈原的詩賦,竟成了李時珍考證藥物名實的雄辯依據.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于藥名的混雜,使藥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十分的不明.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藥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藥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像大青,并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藥,有的說它像萆薢,有的說它像拔葜,有的又說它像貫眾,說法極不一致.類似此情況很多,李時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擱下筆來.這些難題該怎樣解決呢? 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藥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 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采訪.后來,他多次出外采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后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采藥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藥物.比如蕓苔,是治病常用的藥.但究竟是什么樣的?《神農本草經》說不明白,各家注釋也搞不清楚.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在他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蕓苔,實際上就是油菜.這種植物,頭一年下。
5.李時珍的故事50字
李時珍親嘗曼陀羅藥性
有一次,李時珍經過一個山村,看到前面圍著一大群人。走近一看,只見一個人醉醺醺的,還不時地手舞足蹈。一了解,原先這個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藥酒。“山茄子……”李時珍望著笑得前俯后仰的醉漢,記下了藥名。回到家,他翻遍藥書,找到了有關這種草藥的記載。但是藥書上寫得很簡單,只說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羅”。
李時珍決心要找到它,進一步研究它。之后李時珍在采藥時找到了曼陀羅。他按山民說的辦法,用曼陀羅泡了酒。過了幾天,李時珍決定親口嘗一嘗,親身體驗一下曼陀羅的功效。他抿了一口,味道很香;又抿一口,舌頭以至整個口腔都發麻了;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會兒竟發出昏昏沉沉的,不一會兒竟發出陣陣傻笑,手腳也不停地舞動著;最后,他失去了知覺,摔倒在地。
一旁的人都嚇壞了,連忙給李時珍灌了解毒的藥。過了好一會兒,李時珍醒過來了,大家這才松了一口氣。醒來后的李時珍興奮極了,連忙記下了曼陀羅的產地、形狀、習性、生長期,寫下了如何泡酒以及制成藥后的作用、服法、功效、反應過程等等。有人埋怨他太冒險了,他卻笑著說:“不嘗嘗,怎樣斷定它的功效呢?再說,總不能拿病人去做實驗吧!”聽了他的話,大家更敬佩李時珍了。就這樣,又一種能夠作為臨床麻醉的藥物問世了。
6.李時珍的簡略人生,夢想、成就、影響(對后人)
夢想當然是做一個有建樹的醫藥學者。他子承父業、不滿庸醫、憤然辭職、潛心專研,就是為了做一個好的醫藥學者。
李時珍(1518年—1593年),中國古代醫學家,明朝人,字東璧,時人謂之李東璧。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并富有實踐精神,肯于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曾做過太醫,因不滿太醫院庸醫們的不良風氣,憤然辭職。李時珍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余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穿上草鞋,背起藥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中國明朝時代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
李時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歲(虛歲為76歲)除代表作《本草綱目》外,還著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五臟圖論》等十種著作;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將永遠被世界人民所懷念。
我已經刪減不少了,重點都在這里。
7.李時珍通過親自實踐最終獲取成功的故事簡短一點
藥渣辨真假
傳說明代名醫李時珍,一天外出采藥,看到一個村莊田園荒蕪,無人下地勞動,原來這個村的人都得了“流感”。在一個茅草屋里,他看見一位老人正在床上呻吟,急忙取出藥來,讓老人喝下,停了一會,老人出了一身汗,癥狀減輕了許多。李時珍詢問了一下情況,才知道村里先后來過幾個走江湖的郎中,給他們開過藥,還說什么“吃上一副藥,包管你藥到病除”。可是吃了十來副了,仍不見效。李時珍便找來煎過的藥渣,仔細一看,大部分是假藥。假藥怎能治好病呢?老百姓上當受騙了,他們對庸醫痛恨不已。李時珍看藥渣的事,傳遍了附近的村莊,人們紛紛把江湖郎中配制的草藥和帶來的藥渣叫李時珍鑒別,因為人太多,看不過來,只好讓大家把藥渣倒在村前的路口上,一個個攤開放好,逐個查看,揀出真藥,扔掉假藥、劣藥,并教大家如何識別偽劣中草藥,防止再上當受騙。從此以后,病人就把煎服過的藥渣倒在路口處,盼望過路的良醫識別真假,于是這個風俗就盛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