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楊氏來源(簡短)
楊氏來源有二。
《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周宣王姬靜的小兒子尚父,于周幽王時受封于楊(今山西洪洞縣東南),建立楊國,但春秋時楊國為晉所滅,尚父的子孫遂以國為氏,姓楊。楊氏來源還有另一種說法,是以邑為氏。
據史書記載,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的后裔晉武公,被賜以楊地作為食邑,其后代中有名為叔向者,是當時著名的賢臣,任晉國大夫,受封于楊地,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就以尋根溯源 楊姓來源有五:1、楊侯苗裔說。據《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載,楊出自姬姓,晉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孫)時封次子伯僑于楊(今山西洪洞東南范村東古城一帶),稱楊侯,其子孫以國為姓。
2、女吉姓楊國說。此說不見于傳世文獻,而見諸出土文物(據李學勤《中華姓氏譜》),女吉姓楊據說要早于姬姓楊。
3、羊舌后嗣說。姬姓楊國滅于晉,楊地成為晉大夫羊舌氏的食邑,這樣楊也成為羊舌氏的姓;另說羊舌氏為楊侯伯僑之子,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4、楊孫孑遺說。據《左傳》記載,秦穆公有大夫名楊孫,因失職而奔于宋,其后裔孫姓楊。
5、出自賜姓或他族他姓改楊姓而來。如三國諸葛亮平哀牢夷后賜部分人姓楊;鮮卑莫胡盧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楊姓,福建寧化有林姓遷廣東梅州后改姓楊,另據《北史》記載,楊義臣本姓尉遲氏。
?。
2.楊姓名人的故事(簡短)
1、隋文帝楊堅
作為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坐上皇位之后,開啟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一條是,無論貴族、皇族,還是平民百姓,只要犯法,都要按照法律處罰。即使是對自己的兒子,也不例外。
隋文帝的三兒子楊俊,被封為秦王。依仗著自己是皇親貴族,加上秦王的封號,胡作非為,十分囂張,偷偷放貸,然后從中收取高額的利息,而楊俊手下的一些官員,也是乘機斂財,導致深受其害的小官吏和黎民百姓苦不堪言。
隋文帝知道后派人調查,牽涉的一百多人全部被處置,也是為了給楊俊敲響一個警鐘,而楊俊不但沒有收手,反而更加猖狂,他大動土木,建造了豪華的宮殿,每日都過著淫蕩的生活。隋文帝很是憤怒,一氣之下,撤銷了楊俊的封號。宮中的眾多大臣為討好楊俊,紛紛去替他求情,但都被隋文帝一一拒絕,最后楊俊被依法處置了。
2、楊玉環
有一天,唐明皇與楊貴妃飲酒對歌,兩人都喝醉了,楊貴妃迷糊地叫道:“我要飛上天!”唐明皇聽錯了,以為貴妃要吃“飛上天”,馬上命令御膳房做出來。接了圣諭,廚師們面面相覷:他們從來沒聽說過有“飛上天”這道菜啊!
御廚們苦思冥想,有個廚師說,老鷹飛得高,大概就是“飛上天”吧!大家一聽,趕緊做了兩只紅燒老鷹。可一嘗才發現,鷹肉是酸的!于是廚子們重新開動腦筋。
在廚師中有位蘇州的名廚,叫“蘇空頭”,他想到雞的肌胛肉最鮮嫩,把它拿來做“飛上天”肯定好吃。于是他找來幾只童子雞,斬下它們的翅膀,與香菇、淡菜、筍片、青椒一起燜燒,“飛上天”就算做成了。貴妃和唐明皇品嘗后都兩眼放光稱贊不絕,貴妃并賜名為“貴妃雞”。
后來蘇州的廚師辭官回鄉后把這道菜的方法帶到了蘇州,這也成為了蘇州的一道名菜。
3、楊業
北宋名將,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決定北伐遼國,潘美、楊業為西路軍主將。途中由于曹彬于歧溝關戰敗,田重進、潘美蔚州戰敗,導致遼軍的優勢兵力正面與其決戰。耶律斜軫大軍來追,楊業主張避其鋒芒,但遭到王侁的譏諷,并詆毀他懷有二心。
楊業身為前朝歸降的武將,最忌諱他人猜測。于是不顧前途兇險,毅然要求帶兵出征。結果在狼牙村中伏大敗,并且沒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圍于陳家谷(今山西寧武),楊業見無人支援,拊膺大慟,全軍覆沒。其子楊延玉也在這次戰役中戰死,楊業無限悲憤,為表白忠心,絕食三日而死。
4、楊萬里
南宋著名詩人,相傳有一天,楊萬里正在書館中與客人閑聊,談到兩晉人文軼事時,就說有個文學家兼史學家叫于寶的志怪筆記《搜神記》怎樣又如何,客人未便指說,旁邊有個小吏不禁插話說:“應是干寶,不是于寶!”
楊萬里感到奇怪,便問他:“你怎么知道叫干寶呢?”小吏找來了韻書,遞給楊萬里看。果然在韻書里“干”字下面清清楚楚地注明:“晉有干寶。”楊萬里一見大喜,非常感激地對這個小吏說:“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呀!”
5、楊慎
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楊慎幼年被譽為神童。有一次,他在一個堰塘里游泳,縣令路過,他來不及回避。縣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掛在一個古樹上,并告訴楊慎:“本縣令出副對子,如果你能對得出,饒你不敬之罪!”縣令剛念完上聯:“千年古樹為衣架。”楊慎即對出:“萬里長江做澡盆。”縣令嘆服。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楊堅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楊玉環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楊業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楊萬里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楊慎
3.楊姓的由來(語言簡練,能看懂)
楊姓起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姬姓 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的直系后裔,因此,楊姓的起源,要從黃帝說起。
源于西周唐叔虞次子楊杼 周滅唐(其地約在今山西翼城西)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給他的弟弟唐叔 (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并賞給他懷姓九宗。唐叔的兒子燮繼位后,改唐國為晉國,這樣唐叔就成周代晉國的始祖。
晉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于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其世系為: 二、賜姓轉姓 1.因功賜姓 因為建樹功勛而被統治者賜予大姓,以使其門庭生輝,光宗耀祖,是賜姓中最基本的類型。
隋代楊義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尉遲氏屬西部鮮卑,為北魏勛臣八姓之一。
義臣之父尉遲崇,北周時為定州總管,隋初隨行軍總管達奚長儒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當時義臣年幼,養于宮中,數年后奉詔宿衛宮掖。
由于常在隋文帝楊堅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于是下詔:“義臣可賜姓楊氏,賜錢三萬貫,酒三十斛,米麥各百斛,編之屬籍,為皇從孫。”不僅賜予皇室姓氏,還確定了義臣在皇族的輩份,這在受賜姓者中,可謂極受恩遇。
2.從其養主 最普遍的現象,是他姓之人因為養父或主人姓楊而轉從其姓。 西晉時候,活躍在武都仇池(今甘肅成縣西北)一帶的氏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為飛龍養子,遂從其養主轉姓楊氏。
后來楊茂搜繼飛龍為氐族首領,被晉愍帝封為驃騎將軍。 從其養主現象最頻繁的時期,為唐末五代。
唐代自“安史之亂”后,方鎮勢力不斷膨脹,一些方鎮逐漸成為與中央相抗衡的獨立王國。或出于政治野心,或為了自保其土,藩帥紛紛招兵買馬,一些兇悍勇猛之徒,成為藩帥的義兒假子,轉從養主之姓。
宮中宦官為擴展自己的勢力,也紛紛養他人為己子。從其養主而轉姓的風氣,一時大盛。
唐代楊思(日助),本姓蘇,因為楊家養子,遂從養父姓楊。楊思(日助)是唐玄宗時期人,從史籍看,那時這種轉姓現象尚不很多。
以后情況就大不同了。楊復光,本姓喬,少時養于內侍楊玄價家,遂轉姓楊。
唐僖宗時,楊復光因鎮壓王仙芝起義軍有功,被封為弘農 郡公,而弘農(治今河南靈寶北)正是楊姓最顯赫的郡望。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為假子,轉姓楊,改名守亮。
楊復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楊玄翼養子,遂轉姓楊。楊復恭在唐僖宗時任左神策軍中尉,后來定策立唐昭宗,權傾一時。
3.改姓 在中國革命史上,屢有這樣的情形,革命者為了工作需要,轉改姓名,以后原姓不再起用,所轉之姓一直使用下去。 中共黨員楊靖遠,滿族人,原姓趙。
1938年,任冀魯邊區抗日武裝部隊副司令員。次年元月,被偽保安司令孫仲文殺害。
中共黨員楊林,朝鮮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勛。1936年任紅15軍團75師參謀長,在率先鋒營強渡黃河的戰斗中負重傷犧牲。
抗日名將楊靖宇將軍,原姓馬名尚德。 4.回歸舊姓 有的楊姓成員因為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后來又改回楊姓。
如楊老令公——楊業身上。楊業本名崇貴,后避北漢世祖劉崇名諱,改名重貴。
楊重貴少年時投身劉崇,劉崇賜其姓劉,改名繼業。劉崇之子劉承鈞有養子劉繼恩、劉繼元、劉繼忠,楊重貴賜姓名為劉繼業,可能是因為劉崇長子劉(斌貝)早死無后,遂以楊重貴為劉繼業而為其后嗣。
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統兵攻北漢,圍太原,北漢主劉繼元降宋,而劉繼業猶據城苦戰。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劉繼元招降繼業。
于是繼業歸宋,復姓楊氏,只名業。”楊業歸宋復姓。
貴州臺江巫腳鄉的苗族楊姓。過去,有一戶姓楊的遷到翁慕溝居住,由于那里是歐姓聚居區,這位楊姓苗民不久也改姓歐,以便同歐姓村民親密相處。
后來他的兄弟又恢復楊姓。解放后,他的兒子也改姓楊。
4.楊姓的來源
楊(Y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自姬姓:
出自黃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種說法,其源均為周朝王室。
①源于周武王孫,叔虞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晉武公(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于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
漢字演變
漢字演變
②源于周宣王子長父。宣王時期,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37613737周宣王姬靜將子長父封到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楊侯,春秋時楊為晉所滅,其后裔以楊為姓。
③源于晉武公子伯僑。晉滅楊后,封楊地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晉武公次子伯僑之孫突當時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為姓。至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晉滅羊舌氏,食我的兒子楊道逃到華山,居住在弘農華陰,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其后代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
2、源自揚姓
古時楊揚不分,以邑為氏。
3、源于改姓而來:
改楊姓,主要由同源、避難、避仇、收養、過繼、賜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構成。
①賜姓:隋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鮮卑族,為北魏勛臣八姓之一。義臣之父尉遲崇,隋初隨行軍總管達奚長儒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隋文帝因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下詔賜義臣國姓楊氏。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后,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②收養:西晉氏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收養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為楊氏。楊復光,本姓喬,少時養于內侍楊玄價家,遂轉姓楊。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為假子,轉姓楊,改名守亮。
③避難:今浙江省諸暨市的概浦楊姓,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孫倪炤,仕宋為龍圖閣學士,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遭流新州。當時,倪炤的幼子倪順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順長大,力學皆優,念外家楊姓之恩,改為楊姓。
④少數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施行漢化政策,其中的莫胡盧氏改為楊姓。白族中,楊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時為白族第一大姓。
5.楊姓起源、楊姓名人
王姓源于媯姓,虞舜之后,世為王姓。(20字)
姓來源于媯姓,是古代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陳留一帶,因源于古君王后裔,世為王姓。(50字)
王昭君:(公元前~世紀中葉),名嬙,字昭君,漢族人,中國四大美人之一。
王莽:(前45~后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王充:(公元27~約96年),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東漢著名哲學家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或公元303~361年):字逸少,號澹齋,祖籍瑯琊臨沂人,晉代大書法家。與其子王獻之在書法上,稱:“二王”
王維:(公元701~761年),字摩詰,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外號“詩佛”。
王昌齡:(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余首。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宰相。
王冕:(公元1287~1359年),元代著名畫家、詩人、書法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會稽外史等。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農,號涢齋,別號一壺道人,湖南衡陽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與方以智,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末四大學者。
王若飛:(公元1896~1946年),是我黨早期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王若飛以自己的生命,實踐了他“一切要為人民打算”的諾言,成為**員學習的楷模
王震:(公元1908~1993年),中共政治家 ,前**副總理,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王進喜:(公元1923~1970年),王進喜是大慶人的杰出代表,中國石油工人的光輝典范,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中國**人的優秀楷模,還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鐵人精神。
王剛:國家一級演員,原中央電視臺播音指導,著名節目主持人,表演藝術家。
王小丫,女,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出生在四川省涼山彝族地區,畢業于四川大學經濟系,曾經在一家經濟類報社當記者。1997年王小丫到中央電視臺經濟部工作,從主持《金土地》到《開心詞典》,她做得都很出色,是中央電視臺最優秀的節目主持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