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鐘姓的來源
姓的由來: 鐘氏系承微子 古與鐘離同源 鐘氏的源流可以直接追溯到春秋時代宋微子所建的宋國,算起來是上古圣君商湯的子姓后裔。
由于其始祖曾食采于一個叫作鐘離的地方,所以子孫才會“以邑為氏”,開始以“鐘離”或“鐘”為姓。換言之,長久以來為大家所熟悉的復姓“鐘離”和單姓“鐘”,實際上是血緣相同的一家人,二者之間沒有絲毫分別。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說得最清楚:“鐘姓,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孫伯宗仕晉,生州黎,仕楚,食采鐘離,因氏焉。子孫或單姓鐘氏,楚有鐘儀、鐘鐘、鐘子期,與伯牙為友,項羽將鐘離昧,昧中子接,單姓鐘氏,始居潁川長社。”
鐘氏在先秦時期所發射的光芒,詳見于當時的史籍,譬如,春秋時代有伯牙為之“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為后世留下了“知音”、“高山流水”等佳話的鐘子期;被晉國范文子稱贊為“仁、信、忠、敏”的鐘儀;乃至戰國時代齊宣王那位其丑無比,卻又賢德無雙,宣王曾因她的建議而毅然“拆漸臺,罷女樂,退諂諛,進直言,選兵馬,實府庫”,使得齊國大安的王后“無鹽君”鐘離春等等,都是備受后世稱頌的人物。 鐘繇的大名,更是如雷貫耳了,他在書法上的造詣,被張懷ㄨ所著的《書斷》稱為“隸行入神,八分入妙”。
他的名氣隨著傳統文化而永垂不朽。
2.鐘 姓的來源 鐘姓 來源
一、姓氏來源 鐘姓來源有二: 1、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后代,以邑為氏。
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 》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相傳上古帝的妃子中有一個叫 簡狄的,因揀到一只燕子蛋,簡狄吃了以后生下了契。后來契輔助大 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
傳至商紂王時,有一庶兄名啟,被封于微, 見商朝管理不好,尚書商王,商王又不聽,于是出走。周武王滅商后 ,微子投奔周武王,后來他被封為宋,稱宋桓公,他的兒子敖在晉國 任職,敖的孫子伯宗為晉國大夫因勇穿鄲扁肝壯菲憋十鉑姜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
他的兒 子州犁逃到楚國,任楚太宰,食采鐘離,他的后人于是以地名為氏或 單稱鐘氏。代代相傳。
2、出自嬴姓,為鐘離氏改鐘氏。周代伯益的后人封鐘離國,春秋 時被楚國吞并,國人稱鐘離氏。
是為安徽鐘氏。 二、郡望堂號 郡望: 1、穎川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
以穎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縣 。相當于今河南登封、寶封以東,尉氏以西,密縣以南,葉縣、武縣 以北的地區。
2、竟陵郡:秦置郡,治所在今湖北潛江西北,西晉時封江夏郡置 ,治所在石城。南朝宋時相當于今湖北鐘祥、天門、京山、潛江、沔 陽等地。
堂號: 1、四德堂:春秋楚、鄭交戰的時候,楚國鐘儀被鄭國俘虜,獻給 了晉國。晉國公在軍府見到了他,晉國公問:“那個被綁著、戴著楚 國帽子的人是誰?”鐘儀說:“楚國的俘虜。”
景公又問:“你姓甚 ?”鐘儀說:“我父親是楚國的大臣。”景公命令手下的人松綁了鐘 離,給他琴叫他彈,他彈了一首楚國的音樂。
景公又問:“楚王是一 個怎樣的人?”鐘儀說:“王作太子的時候,有太師教導他,太監伺 候他。清早起來以后,象小孩子一樣玩耍;晚上睡覺。
其他的我不知 道。”范文子對景公說:“這個楚國俘虜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
他不 說姓名二說他父親,這是不忘本;彈琴只彈楚國的音樂,這是不忘舊 ;問他君王的情況,他只說楚王小時侯的事,這是無私;只說父親是 楚臣,這是表示對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舊是信,無私是忠 ,尊君是敬。
他有這四德,給他的大任務必定能辦得很好。”于是晉 景公以對外國使臣的禮侍他,叫他回楚國談判和平。
參考資料:/bd/*#。
3.鐘姓的由來
據古文獻記載鐘姓起源有三 1 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后代,以邑為氏。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相傳上古帝的妃子中有一個叫簡狄的,因揀到一只燕子蛋,簡狄吃了以后生下了契。后來契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傳至商紂王時,有一庶兄名啟,被封于微,見商朝管理不好,上書商王,商王又不聽,于是出走。周武王滅商后,微子投奔周武王,后來他被封為宋。微子就是子姓鐘姓的始祖。然而,經過后人的考證最終得出子姓鐘姓的始祖應為微子之弟“微仲衍”。
2 出自嬴姓。為鐘離氏改鐘氏。周代伯益的后人封鐘離國,春秋時被楚國吞并,國人稱鐘離氏。是為安徽鐘氏。
3 以官為氏。按周禮規定,在春官大宗伯以下有一負責鐘呂等打擊樂器的屬官,稱鐘師。擔任鐘師的人,其職位具有極強的專業性,故世代相襲。樂器中以“鐘”為十二律之首,鄖公鐘儀的先祖以職業為姓姓鐘。他們后代比較有名的還有楚大夫鐘建以及鐘子期。鐘子期,因《警世通言》中有“高山流水識知音”的故事而名聞遐邇。
在古代鍾氏與鐘氏并非一個姓,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鍾氏出自子姓,與宗氏皆晉伯宗之后也,伯宗子州犂仕楚,食采于鍾離,因以為姓楚。漢時有鍾離昧為項羽將,有二子,長曰發,居九江,仍故姓。次子接,居潁川,長社為鍾氏,漢有西曹掾皓字季明,二子迪、敷。迪,郡主簿。生繇、演。繇字元常,魏太傅、定陵侯。生毓、會。毓字稚叔,侍中、廷尉。生駿,駿字伯道,晉黃門侍郎。生字叔光,公府掾。生雅字彥胄,過江仕晉侍中。生誕字世長,中軍參軍。生靖字道寂,潁川太守。生源字循本,后魏永安太守。生挺字法秀,襄城太守、潁川郡公。生蹈字之義,南齊中軍,二子嶼、嶸。嶼字秀望,梁永嘉縣丞。生寵字元輔,為臨海令,避侯景之難徙居南康籍縣。生寶慎,鍾氏宰相一人紹京。 又據《鄭樵通志》記載,鍾氏,晉伯宗之后。伯宗,晉之賢者也,為郄氏所譖被殺。子伯州犂奔楚邑于鍾離,今濠州也,子孫以邑為氏,或言鍾或言鍾離,楚有鍾儀、鍾建、鍾子期、項羽將鍾離昧,昧有二子,長曰發,居九江,仍故姓。次曰接,居潁川,長社為鍾氏,南唐有鍾傳。
不少少數民族有鐘姓。最多的是畬族,傳說是高辛氏的后裔,他們的 始祖盤瓠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分別姓盤、藍、雷,一女名叫龍郎公主,當地 一個叫鐘志深的人人贅,與龍郎公主結婚,民族成分由漢為畬,姓為鐘。畬族主要分布在閩、浙、贛、粵數省。此外,羌族、滿族、蒙古族、白族、彝族、回族、裕固族等也有鐘姓。北魏高祖時,有羌族人鐘豈內附。清代滿洲人世居沈陽、項托等地,滿洲八旗人鐘吉氏改姓鐘。比較有名的有鐘保,鑲黃旗人,初仕刑部筆帖式,后升郎中,工部侍郎,雍正十二年(1734年)為湖廣巡撫。他還是有名的孝子。鐘音,鑲藍旗人,原姓覺羅氏,乾隆進土官至禮部尚書。還有鐘依,蒙古族白旗人,光緒中為歸化副都統。彝族人姓 鐘的有鐘里、鐘拉(屬狄俄米安家支),鐘鄂勒是裕固族鐘姓,屬賀郎格家部落,世居甘肅南,清末民初改姓鐘。臺灣省的鐘姓居民,在日本人侵占統治時,有的被迫改姓金重,就是將繁體的鐘字分開,變為日本姓,還有的被迫改姓山田。在1945年臺灣光復后,他們也改回姓鐘。
4.鐘姓的由來
鐘氏系承微子 古與鐘離同源 鐘氏的源流可以直接追溯到春秋時代宋微子所建的宋國,算起來是上古圣君商湯的子姓后裔。
由于其始祖曾食采于一個叫作鐘離的地方,所以子孫才會“以邑為氏”,開始以“鐘離”或“鐘”為姓。換言之,長久以來為大家所熟悉的復姓“鐘離”和單姓“鐘”,實際上是血緣相同的一家人,二者之間沒有絲毫分別。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說得最清楚:“鐘姓,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孫伯宗仕晉,生州黎,仕楚,食采鐘離,因氏焉。子孫或單姓鐘氏,楚有鐘儀、鐘鐘、鐘子期,與伯牙為友,項羽將鐘離昧,昧中子接,單姓鐘氏,始居潁川長社。”
5.鐘姓的來歷
鐘姓來源有三
1 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后代,以邑為氏。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相傳上古帝的妃子中有一個叫簡狄的,因揀到一只燕子蛋,簡狄吃了以后生下了契。后來契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傳至商紂王時,有一庶兄名啟,被封于微,見商朝管理不好,尚書商王,商王又不聽,于是出走。周武王滅商后,微子投奔周武王,后來他被封為宋。
至宋桓公時,宋桓公的兒子敖在晉國任職,敖的孫子伯宗為晉國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他的兒子州犁逃到楚國,任楚太宰,食采鐘離,他的后人于是以地名為氏或單稱鐘氏。代代相傳。
2 出自嬴姓,為鐘離氏改鐘氏。周代伯益的后人封鐘離國,春秋時被楚國吞并,國人稱鐘離氏。是為安徽鐘氏。
3 鐘氏源流始于西周,康王之子子期善知音,任康王伶官,子期之孫名建,為昭王司樂大夫,昭王以建之先世采食之地鐘賜姓。到東漢建公十二世孫興甫,已延續到穎川,興公被光武帝召拜為中郎將,敕封為關內侯,謚贈穎川公。穎川公傳到四十五世維處,維處次子伯琰,自南宋紹興年間遷居萬載康樂之西,已有八百四十年。
6.鐘氏的來源
中華姓氏之一。發祥于今安徽省境內,而后則以河南為其繁衍中心,其中以遷入潁川的鐘氏從一開始就著稱于世,后來成為全國各地鐘氏的主要來源。鐘姓誕生了鐘繇,鐘子期等一批歷史名人。
鐘,本義是樂器。在金文中“鐘”有二形,一形“從金從童”,在這里,金表示材質,則表示鐘能發洪亮之音,也表示由強壯的少年正在敲鐘之勢,表示響器。另一形“從金從重”,重表示有重量,也表示鐘為中空之器,表示容器。古代從事制造鐘器和能運作鐘樂器的氏族,以鐘為氏族的原始圖騰,以鐘命氏族和族徽,鐘人所居住的地方稱鐘,建立的城堡稱為鐘邑,最終發展為國家,出現鐘姓。
7.鐘氏的來歷
據古文獻記載鐘姓起源有三 1 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后代,以邑為氏。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相傳上古帝的妃子中有一個叫簡狄的,因揀到一只燕子蛋,簡狄吃了以后生下了契。后來契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傳至商紂王時,有一庶兄名啟,被封于微,見商朝管理不好,上書商王,商王又不聽,于是出走。周武王滅商后,微子投奔周武王,后來他被封為宋。微子就是子姓鐘姓的始祖。然而,經過后人的考證最終得出子姓鐘姓的始祖應為微子之弟“微仲衍”。
2 出自嬴姓。為鐘離氏改鐘氏。周代伯益的后人封鐘離國,春秋時被楚國吞并,國人稱鐘離氏。是為安徽鐘氏。
3 以官為氏。按周禮規定,在春官大宗伯以下有一負責鐘呂等打擊樂器的屬官,稱鐘師。擔任鐘師的人,其職位具有極強的專業性,故世代相襲。樂器中以“鐘”為十二律之首,鄖公鐘儀的先祖以職業為姓姓鐘。他們后代比較有名的還有楚大夫鐘建以及鐘子期。鐘子期,因《警世通言》中有“高山流水識知音”的故事而名聞遐邇。
8.鐘姓的起源是什么
姓氏起源 祖宗:簡狄
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 》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相傳上古帝的妃子中有一個叫簡狄的,因揀到一只燕子蛋,簡狄吃了以后生下了契。后來契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傳至商紂王時,有一庶兄名啟,被封于微,見商朝管理不好,上書商王,商王又不聽,于是出走。周武王滅商后,微子投奔周武王,后來他被封為宋,稱宋桓公,他的兒子敖在晉國任職,敖的孫子伯宗為晉國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他的兒子州犁逃到楚國,任楚太宰,食采鐘離,他的后人于是以地名為氏或單稱鐘氏。代代相傳。
鐘姓來源有三
1 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后代,以邑為氏。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相傳上古帝的妃子中有一個叫簡狄的,因揀到一只燕子蛋,簡狄吃了以后生下了契。后來契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傳至商紂王時,有一庶兄名啟,被封于微,見商朝管理不好,上書商王,商王又不聽,于是出走。周武王滅商后,微子投奔周武王,后來他被封為宋。
至宋桓公時,宋桓公的兒子敖在晉國任職,敖的孫子伯宗為晉國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他的兒子州犁逃到楚國,任楚太宰,食采鐘離,他的后人于是以地名為氏或單稱鐘氏。代代相傳。
2 出自嬴姓,為鐘離氏改鐘氏。周代伯益的后人封鐘離國,春秋時被楚國吞并,國人稱鐘離氏。是為安徽鐘氏。
3 鐘氏源流始于西周,康王之子子期善知音,任康王伶官,子期之孫名建,為昭王司樂大夫,昭王以建之先世采食之地鐘賜姓。到東漢建公12世孫興甫,已延續到潁川,興公被光武帝召拜為中郎將,敕封為關內侯,謚贈潁川公。潁川公傳到45世維處,維處次子伯琰,自南宋紹興年間遷居萬載康樂之西,已有840年。 [編輯本段]2.郡望堂號 1、潁川郡:秦王政17年置郡。以潁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縣 。相當于今河南登封、寶封以東,尉氏以西,密縣以南,葉縣、武縣以北的地區。
2、竟陵郡:秦置郡,治所在今湖北潛江西北,西晉時封江夏郡置,治所在石城。南朝宋時相當于今湖北鐘祥、天門、京山、潛江、沔陽等地。
四德堂:春秋楚、鄭交戰的時候,楚國鐘儀被鄭國俘虜,獻給了晉國。晉國公在軍府見到了他,晉國公問:“那個被綁著、戴著楚國帽子的人是誰?”鐘儀說:“楚國的俘虜。”景公又問:“你姓甚?”鐘儀說:“我父親是楚國的大臣。”景公命令手下的人松綁了鐘離,給他琴叫他彈,他彈了一首楚國的音樂。景公又問:“楚王是一個怎樣的人?”鐘儀說:“王作太子的時候,有太師教導他,太監伺候他。清早起來以后,象小孩子一樣玩耍;晚上睡覺。其它的我不知道。”范文子對景公說:“這個楚國俘虜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說姓名而說他父親,這是不忘本;彈琴只彈楚國的音樂,這是不忘舊;問他君王的情況,他只說楚王小時候的事,這是無私;只說父親是楚臣,這是表示對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舊是信,無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這四德,給他的大任務必定能辦得很好。”于是晉景公以對外國使臣的禮待他,叫他回楚國談判和平。
9.鐘姓的由來
鐘姓來源有三個說法啊!1.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后代,以邑為氏。
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相傳上古帝的妃子中有一個叫簡狄的,因揀到一只燕子蛋,簡狄吃了以后生下了契。后來契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
傳至商紂王時,有一庶兄名啟,被封于微,見商朝管理不好,尚書商王,商王又不聽,于是出走。周武王滅商后,微子投奔周武王,后來他被封為宋。
至宋桓公時,宋桓公的兒子敖在晉國任職,敖的孫子伯宗為晉國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他的兒子州犁逃到楚國,任楚太宰,食采鐘離,他的后人于是以地名為氏或單稱鐘氏。
代代相傳。2.出自嬴姓,為鐘離氏改鐘氏。
周代伯益的后人封鐘離國,春秋時被楚國吞并,國人稱鐘離氏。是為安徽鐘氏。
3.鐘氏源流始于西周,康王之子子期善知音,任康王伶官,子期之孫名建,為昭王司樂大夫,昭王以建之先世采食之地鐘賜姓。到東漢建公十二世孫興甫,已延續到穎川,興公被光武帝召拜為中郎將,敕封為關內侯,謚贈穎川公。
穎川公傳到四十五世維處,維處次子伯琰,自南宋紹興年間遷居萬載康樂之西,已有八百四十年。
10.“鐘”姓的來源
鐘姓是個擁有人口較多的姓氏,在當今中國姓氏中居于第56位。
關于鐘姓形成的時間及原因,古人的譜牒學家說法不一。唐人林寶《元和姓纂》云:“鐘,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孫伯宗仕晉,生州犁,仕楚,食采鐘離,因氏焉,子孫或姓鐘氏。楚有鐘儀、鐘建,又鐘子期與伯樂為友。項羽將鐘離昧,昧中子樓(應為接)亦單姓鐘氏。”這里所說的“宋微子”是殷紂王的哥哥,西周初期受周公旦之封在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國,為宋國的開國君主;宋桓公是宋國第19位國君,他有曾孫叫伯宗,在晉國任大夫,被稱為“晉之賢者”但因忠直敢諫,得罪了執政的卻氏,結果被殺。伯宗的兒子州犁逃到楚國,后任太宰,食采于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其子孫以邑為氏,分為兩姓,一支為復姓鐘離。春秋時楚國有鄖公鐘儀,大夫鐘鍵,還有善于聽琴、與善鼓琴的伯樂結為知音的鐘子期。秦末有伊盧(在今江蘇連云港市海州鎮西南)人鐘離昧,為項羽將,其第二子接,開始居于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北),為避仇,省“離”單姓鐘氏。
據《左傳》記載:魯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鄭人“囚鄖公鐘儀,獻諸晉”;魯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晉三卻害伯宗,譖而殺之,及欒弗忌。伯州犁奔楚”。這說明在州奔楚之前楚國早已有鐘氏。因此;宋人鄧名世《古今氏書辨證》說:“鐘建乃儀之后,而子期又建之孫,皆非出自州犁”,“今宜曰:鐘儀之先仕楚,以所食邑為氏”。但是,鐘儀的先人“食邑”在何地?鄧名世沒說,古籍也沒有記載,所以,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認為鐘氏“當是以官為氏”。據《周禮·春官》記載,古代有官名鐘師,掌擊鐘奏樂。如按張澍所說,則鐘姓最早的一支系以官為氏,是周期樂宮官鐘師后代。
如上所述,行秦時期的鐘氏,主要居住在楚國境(今湖北、湖南一帶)。從漢代開始,以后數百年間,潁州長社一直是鐘氏的發展繁衍中心,這里曾孕育出許多杰出人物,所以,許多姓氏書均說鐘氏望出潁川(郡治在今河南許昌市東),鐘氏族人大都以“穎川”為堂號。東漢時,長社人鐘皓,隱居不仕,在密山以詩律教授,門徙達千余人,其7世孫鐘雅,西晉末隨晉室渡江,居于建康(今江蘇南京), 在東晉元帝時為丞相記室參軍,后官至御史中丞。據《臺灣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載,晉代從中原入福建省共13姓,其中有鐘姓。與此同時,鐘氏還有遷居今浙江紹興者。鐘雅的7世孫鐘嶼,為南朝梁永嘉縣丞,嶼子鐘寵為臨海令,避候景之難,徙居南康贛縣(今江西贛州市)。南朝末、隋初有鐘士雄,曾為南朝陳伏波將軍,史書稱其為“嶺南酋帥”。嶺南,指五嶺以南,相當今廣東、廣西二省及越南北部一帶。這說明南朝時嶺南的少數民族中也有鐘氏。唐初,光州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隨從將佐有鐘德興,后在福建安家。唐代,鐘氏還分布于今山西、四川、廣東廣州、安徽合肥等地。宋、元、明時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寧化等地,廣東的南海、南雄、蓮嶺、潮州、梅州、興寧等地均有鐘氏的聚居點,從清乾隆時開始,閩、粵、鐘氏陸續有人遷居至臺灣,后有些人又徙居海外。
三國時,魏有大臣、書法家鐘繇,潁川長社人,文帝時任廷尉,明帝時任太傅,故人稱“鐘太傅”;其書法博取眾長,兼善各體,尤精于隸、楷、與晉王羲之并稱“鐘王”。鐘繇之子鐘會,官至司徒,為司馬昭重要謀士、博學,長于名家之學。南朝有文學批評家鐘嶸,潁州長社人,歷仕齊、梁二朝,所撰《詩品》,品評自漢至梁100多個詩人,在文學史上有重要位置。唐代有睿宗時宰相、書法家鐘紹京、系鐘繇10世孫。南宋初年有洞庭湖地區農民起義首領鐘相,隊伍發展至數十萬,曾被推為楚王。元初有循州(今廣東龍川)畬族人鐘明亮,曾率眾萬余人起義,歷時2年;元代還有戲曲家鐘嗣成。明代有文學家鐘惺。清道光年間有湖北崇陽農民起義首領鐘人杰,曾稱鐘勤王。近代有植物學家鐘觀光。由此可見,鐘氏為中國的文明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