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木偶的資料簡短
木偶,古代叫傀儡、魁儡子、窟儡子。用它來表演的戲劇叫木偶戲。
木偶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最早的木偶可能與奴隸社會的喪葬俑有關。1978年山東萊西縣漢墓的發掘發現;使我們看到漢代制作的可坐、可立、可跪、可靈活操縱的木偶實物,這也證實了《列子·湯問》記載的“偃師造神奇木偶”和《樂府雜錄》記載的“陳平用木偶美人解冒頓圍困劉邦”故事的可能性。據唐杜佑《通典》記載:“窟儡子,亦曰魁儡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家樂也,漢末始用之于嘉會”。這說明到了漢末,已有了喪葬、嘉會并用,且具表演功能的木偶。到了隋代,木偶的制作高度發達,已從演百戲(古代雜技的總稱)、歌舞發展到表演故事片斷,形成了木偶戲的雛形(詳見《大業拾遺記》)。唐代,木偶藝術日漸成熟、高超。據《明皇雜錄》載:唐玄宗被李輔國迫遷西內時,曾作過一首詠吟傀儡的詩:“刻木牽線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一說此詩為梁锃作),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當時木偶戲的逼真及觀賞者的感受。封演撰《封氏見聞記》載:唐“大歷中,太原節度使辛云京葬日,諸道節度使人修祭。范陽祭盤最為高大,刻木為尉遲鄂公突厥斗將之戲,機關動作,不異于生,……又設項羽與漢高祖會鴻門之像,良久乃畢”。由此可見,唐代木偶不但成為表演完整故事,可供人們欣賞的藝術形式(盡管它還不時的為喪葬服務),而且已發展到“閭市盛行焉”(見杜佑《通典》)。宋元時期是木偶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據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汴京開封瓦舍(宋代城市里娛樂場所集中的地方。作者注)很多,其中最大的有“大小勾欄(百戲雜劇演出場所。作者注)50余座”,“可容數千人”。
木偶戲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 中國的木偶戲興起于漢代,至唐代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戲。宋代是我國木偶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木偶的制作工藝和操縱技藝進一步成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明代木偶戲已流行全國各地,經濟發達的南方各省區木偶戲更為繁榮,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說。清代以后木偶戲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流行范圍廣,而且演出的聲腔也日益增多,出現了遼西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邵陽布袋木偶戲、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川北大木偶戲、石阡木偶戲、陽提線木偶戲、泰順藥發木偶戲、臨高人偶戲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藥發木偶五種
2.小木偶的故事的簡單內容
這是當代兒童文學作家呂麗娜創作的低幼童話故事。講了小木偶學會笑后遇到了遇到了系列挫折;后擁有了所有的表情和有一顆“真正的心”,才擺脫了木頭被吃掉的命運。故事通俗易懂、情趣盎然而又有教育意義。
課文先寫老木匠做了一個小木偶,并在小木偶的臉上添了一個“笑嘻嘻”的表情,以為只要會笑小木偶就會永遠快樂;接著寫小木偶在著急、生氣、委屈、甚至是痛苦、傷心時也總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因而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最后寫女巫點化了他,使它擁有了所有的表情。
故事說明,“要是只會笑,那可是遠遠不夠的”。
3.木偶奇遇記的簡介
作品講述當仁慈木匠皮帕諾睡覺的時候,夢見一位藍色的天使賦予他最心愛的木偶皮諾曹生命,于是小木偶開始了他的冒險。
如果他要成為真正的男孩,他必須通過勇氣、忠心以及誠實的考驗。在歷險中,他因貪玩而逃學,因貪心而受騙,還因此變成了驢子。最后,他掉進一只大鯨魚的腹中,意外與皮帕諾相逢……經過這次歷險,皮諾曹終于長大了,他變得誠實、勤勞、善良,成為了一個真真正正的男孩。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該書創作于1881年,科洛迪所處的那個時代,正是意大利民族復興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這對他的生活和創作具有非常巨大的影響。
作品主題
《木偶奇遇記》一書不僅教育孩子們如何為人,還通過隱喻和影射,對十九世紀意大利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落后和丑惡的現象,進行了揭露,如貧富間的差距、勞動人民的貧窮、饑餓和絕望,司法部門和醫療機構的虛偽等等。也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木偶奇遇記
4.急需最簡短的 木偶奇遇記 主要內容
木偶奇遇記》插圖注音版
【嬌子推薦】
好孩子守則第一條:永遠誠實。否則,看看可憐的木偶皮諾曹,他因為說謊而變長的箅子讓他永遠也出不了門。這部19世紀問世的兒童文學經典之作被譯成二百多種文字,還多次被改編成美術片和故事片,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信,你問一問身邊的孩子,有哪個不知道大名鼎鼎的皮諾曹!
還記得那個一說瞎話鼻子就長長了的皮諾曹嗎?是時候把這個老朋友介紹給你的孩子了,你還可以給他說說自己當初是多么癡迷地守候在收音機前,只為了聽那個穿紙衣服的木偶……他--從鯊魚口中脫險了嗎?是不是變為真正的小男子漢了呢?……
你想知道一個溝氣、愛撒謊的小木偶,是怎樣變成誠實、善良、好學上進的好孩子的嗎?讓可愛的皮諾曹帶你走進這個美麗的童話世界,讓善良的仙女告訴你怎樣才能做個好孩子……
【作者簡介】
卡爾洛·科洛迪是意大利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卡爾洛·洛倫奇尼的筆名,他創作的童話深受小讀者喜愛,為了紀念他,意大利設立了科洛迪兒童文學獎,在他的家鄉,人們還為《木偶奇遇記》的主人公皮諾曹建了一座銅像。
【內容提要】
本書描述了木偶皮諾喬從一個任性、淘氣、懶惰、愛說謊、不關心他人、不愛學習、整天只想著玩的木偶,變成一個懂禮貌、愛學習、勤奮工作、孝敬長輩、關愛他人的好孩子的過程,以及他所經歷的一連串的奇遇,充滿了童趣與想像。發生于皮諾曹身上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孩子的自然天性在許多方面都是需要修正的。也就是說,在自然天性里往往會有不少不夠盡善盡美的表現,等待著我們的逐步克服。
《木偶奇遇記》究竟上想告訴我們一些什么呢?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需要我們從主要公皮諾曹的身上去尋覓,從他由木偶最后變成真人的奇特經歷中發現些許于我們有益的人生至理。皮諾曹的經歷被稱之為“奇遇”,但那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離奇遭遇,其中蘊藏著等待我們去仔細咀嚼的深長意味。
其實,《木偶奇遇記》意欲揭示的道理并不復雜,它倚借一個木偶有形象不過是為了向我們演繹一個人由不完美走向完美、由不幸福走向幸福的曲折歷程。問題是,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并是一個人生來就可以明的。否則,皮諾曹也就無需煞費周折才得以完成了這一歷程了。
5.木偶戲的介紹
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漢族傳統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于漢,興于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表演時,演員在幕后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并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后操縱木制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12006年5月20日,木偶戲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演木偶的人簡介
這個小故事原是1851年哥本哈根出版的安徒生的游記《在瑞典》一書的第九章。故事的寓意是想通過一個木偶戲班子說明“人事關系”的復雜。當木偶們沒有獲得生命之前,戲班子的老板可以很順利地處理一切演出事務。但當這些木偶獲得了人的生命以后,各自覺
得不可一世,自命為主要演員。
“他們(演員)簡直像關在瓶子里的一堆蒼蠅,而我(老板)不得不跟他們一起擠在這個瓶子里,因為我是他們的導演。我的呼吸停止了,我的頭腦暈了,世界上再沒有什么人像我這樣可憐。我現在是生活在一群新的人種中間。我希望把他們再裝進匣子里,我希望我從
來沒有當過他們的導演。”果然,夜里當木偶正在睡覺的時候,“我把它們統統撈進去,有的頭朝下,有的用腿子站著。我趕快把蓋子蓋上,在匣子上坐下來。”他的“人事關系”問題就這樣解決了。當然在實際生活中事情不會是如此簡單。
7.木偶奇遇記的內容簡介
《木偶奇遇記》敘述老人皮帕諾把一塊能哭會笑的木頭雕成木偶,并把取得生命的小木偶當成兒子。老人賣掉上衣,供兒子上學。可是小木偶一心貪玩,為了看戲不惜賣掉課本。在木偶戲班獲得好心老板的五枚金幣,回家路上受狐貍和貓的欺騙,金幣被搶走。進了監獄。。出獄后,又因貪吃他人的葡萄又被捕獸器夾住,被迫當了看家狗。
他后悔極了,心想:“如果我像其他好孩子一樣喜歡讀書,現在我就會和爸爸住在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就不會在這里給別人當看門狗了。”夜里,他因幫助主人抓住黃鼠狼而重獲自由。他一心想成為一個用功讀書的好孩子,可是又經不起誘惑。
在壞同學的慫恿下又逃學到海邊看鯊魚,后又被引誘到玩兒國,在瘋狂的玩了五個月之后,變成一頭又懶又蠢的驢。后來還是仙女搭救了他。最后,他們父子在鯊魚腹中意外重逢,并成功的逃了出來,在海邊住下,并變成一個真正的小孩子。
擴展資料
該書描述了木偶匹諾曹從一個任性、淘氣、懶惰、愛說謊、不關心他人、不愛學習、整天只想著玩的小木偶,變成一個懂禮貌、愛學習、勤奮干活、孝敬長輩、關愛他人的好孩子的過程,以及他所經歷的一連串的奇遇,充滿了童趣與想像。發生于匹諾曹身上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孩子的自然天性在許多方面都是需要修正的。也就是說,在自然天性里往往會有不少不夠盡善盡美的表現,等待著我們的逐步克服。
《木偶奇遇記》意欲揭示的道理并不復雜,它倚借一個木偶有形象不過是為了向我們演繹一個人由不完美走向完美、由不幸福走向幸福的曲折歷程。問題是,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并非是一個人生來就可以明白的。否則,匹諾曹也就無需煞費周折才得以完成了這一歷程了。
這篇童話,通過匹諾曹的種種曲折、離奇的經歷,表現小木偶熱愛正義、痛恨邪惡、天真純潔的品質,教育兒童要抵御種種誘惑,做一個誠實、聽話、愛學習、愛勞動,并能幫助父母的好孩子。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小木偶的形象。他聰明、善良、頑皮而又任性,他的故事給孩子們以有益的教誨和藝術的感染。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木偶奇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