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誰知道阿Q的故事,簡單點的
在20世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有一位生活在未莊的雇農阿Q。阿Q無家,無房,也無固定的職業,只靠做短工度日。在未莊,人們并不看重阿Q,沒有阿Q照常生活,只是有時人手緊,需要找幫工,便會提起阿Q。阿Q窮,地位底,他在未莊連姓什么的權利也得不到,后因認姓趙,而遭到趙大爺痛打,再加上因追求吳媽,又被趙大爺痛打。此后,未莊再沒有人請他做工,他連出賣勞動力的權力都被剝削了。阿Q的法寶是以精神上的勝利來掩蓋或否認事實上的失敗,求得心理的平衡或超越,從而產生極大的滿足。這就是所謂的“精神勝利法”。
可阿Q的法寶始終改變不了他的地位和處境,肚子還得挨餓。辛亥革命的風起,自然吸引貧窮的阿Q,他雖然沒有受過“革命”啟蒙,認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要殺頭,也就對革命“深惡痛絕”,但阿Q本能地覺得革命會給他帶來希望,覺得革命“有趣”,連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也懼怕。于是阿Q要革命,在他看來,革命是最容易不過。只要把辮子盤在頭上,高唱“造反”,便已經是革命了。但在他看來,所謂的革命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歡誰就是誰”,“革命”不外是趁機搶點東西而已。阿Q根本分不清敵友,也分不清誰是真革命,誰是假革命和反革命,最終成為“革命的犧牲品”。
(阿Q的故事,不但表明了農民蘊藏著巨大的物質和精神力量,他們渴望改變自己的地位和處境,還深刻地揭示辛亥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第一,辛亥革命的領導者無視農民,把農民拋在一邊,嚴重脫離人民。在整個革命過程中,都沒有農民參與,農民不知道革命是怎么回事。沒有農民參與,就沒有一個大的農村變動,就不可能鏟除農村一切封建污泥濁水。農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軍,沒有農民參加的民主革命肯定失敗。第二,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對封建勢力妥協。革命由少數人包辦,很輕易地讓封建勢力和投機家混入,又缺乏農民的參與和監督,辛亥革命不僅沒有觸動封建勢力半根毫毛,更不能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要求。革命的結果只表明招牌更新,骨子依舊。
阿Q的故事,同時也證明了資產階級政黨無力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
2.【阿q正傳】,簡要說說阿Q的事跡,并加以分析
阿Q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赤貧者,“四無”(即無名目、無姓、無名、無籍貫),他沒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從生活地位看,阿Q受到慘重的剝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獨立生活的依憑,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當他有一次喝罷兩杯黃酒,說自己原是趙太爺本家的時候,趙太爺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不許他姓趙。阿Q的現實處境是十分悲慘的,但他在精神上卻“常處優勝”。
小說的兩章“優勝記略”,集中地描繪了阿Q這種性格的特點。他常常夸耀過去:“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其實他連自己姓什么也有點茫然;又常常比附將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其實他連老婆都還沒有;他忌諱自己頭上的癩瘡疤,又認為別人“還不配”;被別人打了,心里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于是他又勝利了;當別人要他承認是“人打畜生”時,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打蟲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于是他又勝利了。遇到各種“精神勝利法”都應用不上的時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臉上打兩個嘴巴,打完之后,便覺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個,于是他又得勝地滿足了。
他有時也去欺侮比他更弱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后,就去摸小尼姑的頭皮,以此作為自己的一樁“勛業”,飄飄然陶醉在旁人的賞識和哄笑中。但是這種偶然的“勛業”仍然不過是精神的勝利,和他的自輕自賤一樣是令人悲痛的行動。阿Q的“精神勝利法”實際上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夠正視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地位。他的“優勝記略”不過是充滿了血淚和恥辱的奴隸生活的記錄。
阿Q正傳 共分九章。前三章屬于小說的交代部分。其中第一章“序”交代了給阿Q作傳的緣起,概略介紹了阿Q身世、處境;二、三兩章著重描寫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強凌弱,奴相十足。中間三章是小說情節的發展,重點描述了阿Q的精神痛苦與不幸。第七、第八章描寫了辛亥革命波及未莊以后,阿Q自發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動,以及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以后,他對辛亥革命的極度失望。最后一章描寫了反動派竊取革命果實,阿Q被殺害的悲慘結局。 阿Q是一個辛亥革命時期落后的不覺悟的農民,是“一個現代我們國人的靈魂”。他愚昧、貧窮,精神勝利法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同時又表現了他的性格里其它許多復雜的因素。 阿Q的性格是充滿著矛盾。一方面,他是一個被剝削的勞動很好的農民,質樸,愚蠢。長期以來受到封建主義的影響和毒害,保持著一些合乎“圣經賢傳”的思想,也沒改變小生產者狹隘守舊的特點:他維護“男女之大防”,認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里人,因為他們把“長凳”叫做“條凳”,在煎魚上加切細的蔥絲,凡是不符合未莊生活習慣的,在他看來都是“異端”。
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個失掉了土地的破產農民,到處流蕩,被迫做過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好閑之徒的狡猾:他并不佩服趙太爺、錢太爺,敢于對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義”;還覺得未莊的鄉下人很可笑,沒有見過城里的煎魚,沒有見過殺頭。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里普通農民所沒有的。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里典型的性格。出現在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一方面是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侵入后近代中國農村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的表現,另一方面也為阿Q本身的具體經歷所決定。
3.關于阿Q的故事
魯迅正是在對我們活的歷史傳統與生活之流整體的非凡理解及把握中,才創造出了“我的阿Q”或通常所謂“阿Q精神”。
阿Q是一個農民小生產者,未莊的男男女女或形形色色的阿Q,只管眼前,怎樣方便怎樣行事,其余一切,什么事實,什么是非,什么平等,什么長遠,寧肯不管,得過且過,昏天黑地硬胡混,混一天是一天。愚而詐、呆而壞、剛而奴是他們共有的心理習慣。
阿Q精神實際上就是以傳統農民為主體的個體小生產者整個不健全心理狀態或習慣,極其深廣的社會的、民族的、歷史的、階級的根源就存在于我們源遠流長的小生產汪洋大海之中。傳統小生產遠不止是封建主義的基礎,小生產意識及其習慣勢力,遠比剝削階級統治及其思想影響更大,更悠遠,更廣泛,更根本。
傳統小生產條件下,農民的生活方式,生產 方式,居住狀況,交通狀況,交往程度,教育程度,文化水平,思想水平,都決定了農民整個心理狀態或習慣不健全,根本不可能健全起來。
4.阿Q正傳的故事梗概
《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一部小說,它有力地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該小說創作于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未莊流浪雇農阿Q,雖然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
內容簡介第一章《序》:阿Q還沉睡在背景之中,也還沒有給予姓名。作者仿佛從傳說中發掘實際人物一樣。
用考證學的方法描繪阿Q這個人物的輪廓。阿Q生活在叫做“未莊”的農村,連姓氏和身份都不清楚,是一個被人看不起的無足輕重的人物。
作者把這樣一幅阿Q的素描留給大家之后,就退場了。第二章開始,為了設置阿Q活動的舞臺,作者只是時常露一下臉,并沒有浮現表面。
第二章《優勝記略寫》:阿Q住在未莊的土谷祠里,給人家打短工度日。雖然常常被村里人開玩笑,但內心他還反過來看不起村里人。
他有一個缺點,就是頭上有一塊癩瘡疤。所以只要被人說道有關瘡疤的話題,他就發怒。
大家覺得他的發怒很有趣,就更加開他的玩笑了。如果覺得對手弱,他就故意找茬吵架。
但結果往往是輸。輸的時候對自己說:“我總算被兒子打了”,心里充滿了優越感,如果優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個“能夠自輕自賤的”大人物了,便又心滿意足了。
有一次,他賭錢幸運贏了一回,不過好容易贏得很多錢卻被搶走了。這一次他覺得他真的嘗到了失敗的痛苦,于是就自己打自己,覺得好像自己打了對方一樣,又滿足地睡去了。
第三章《續優勝記略》:有一天,阿Q看到“王胡”在太陽下捉虱子,阿Q便也捉起了虱子但是看到自己的虱子竟比自己看不起的“王胡”少,阿Q覺得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便找茬打仗。但是卻輸給了以為不是自己對手的“王胡”。
正在這時,“假洋鬼子”——錢太爺的兒子走過來了。平常阿Q看到他常常躲著走,可是今天阿Q正在氣頭上,為了撒氣,就罵了一句。
于是遭到了少爺一頓哭喪棒的痛打。這時,小尼姑走了過來,這下好了,阿Q對她又是罵臟話又是掐臉蛋,終于覺得剛才的憋氣都散了,又充滿了自豪感。
第四章《戀愛的悲劇》:不過阿Q那掐過小尼姑臉蛋的手指總是有股滑膩的感覺,讓他總是念在心里放不下。“斷子絕孫的阿Q!”——小尼姑的罵聲在耳邊揮之不去,他覺得自己是想女人了。
于是他就勾引趙老太爺家的女傭吳媽,結果引起了混亂,被大家都知道了。阿Q的全部財產都被壓了,而且又向趙老太爺賠罪,才終于得到了。
5.阿q正傳里說簡短的文章在家感受
魯迅是中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著作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阿Q正傳》。
魯迅有許多有趣的小故事,其中一個是這樣的: 有一天,魯迅穿著一件破舊的衣服上理發院去理發。理發師見他穿著很隨便,而且看起來很骯臟,覺得他好像是個乞丐,就隨隨便便地給他剪了頭發。
理了發后,魯迅從口袋里胡亂抓了一把錢交給理發師,便頭也不回地走了。理發師仔細一數,發現他多給了好多錢,簡直樂開了懷。
一個多月后,魯迅又來理發了。理發師認出他就是上回多給了錢的顧客,因此對他十分客氣,很小心地給他理發,還一直問他的意見,直到魯迅感到滿意為止。
誰知道付錢時,魯迅卻很認真地把錢數了又數,一個銅板也不多給。理發師覺得很奇怪,便問他為什么。
魯迅笑著說:“先生,上回你胡亂地給我剪頭發,我就胡亂地付錢給你。這次你很認真地給我剪,所以我就很認真地付錢給你!” 理發師聽了覺得很慚愧,連忙向魯迅道歉。
6.<<阿Q正傳>>講的故事
《阿Q正傳》簡介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著名的一篇,寫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之間,最初分章刊登于北京《晨報副刊》(注:《阿Q正傳》第一章發表于1921年12月4日《晨報副刊》的“開心話”欄,開頭諷刺考證家的那些近似滑稽的寫法,就是為了切合這一欄的題旨。
但魯迅“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所以越寫越認真起來,第二章起便移載“新文藝”欄。至1922年2月12日登畢),以后收入小說集《吶喊》。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后閉塞落后的農村小鎮未莊為背景,塑造了一個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戕害的農民的典型。阿Q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赤貧者,他沒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
從生活地位看,阿Q受到慘重的剝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獨立生活的依憑,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當他有一次喝罷兩杯黃酒,說自己原是趙太爺本家的時候,趙太爺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不許他姓趙。
阿Q的現實處境是十分悲慘的,但他在精神上卻“常處優勝”。小說的兩章“優勝記略”,集中地描繪了阿Q這種性格的特點。
他常常夸耀過去:“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其實他連自己姓什么也有點茫然;又常常比附將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其實他連老婆都還沒有;他忌諱自己頭上的癩瘡疤,又認為別人“還不配”;被別人打敗了,心里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于是他勝利了;當別人要他承認是“人打畜生”時,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打蟲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于是他又勝利了。遇到各種“精神勝利法”都應用不上的時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臉上打兩個嘴巴,打完之后,便覺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于是他又得勝地滿足了。
他有時也去欺侮處于無告地位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后,就去摩小尼姑的頭皮,以此作為自己的一樁“勛業”,飄飄然陶醉在旁人的賞識和哄笑中。但是這種偶然的“勛業”仍然不過是精神的勝利,和他的自輕自賤、自譬自解一樣是令人悲痛的行動。
阿Q的“精神勝利法”實際上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夠正視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地位。他的“優勝記略”不過是充滿了血淚和恥辱的奴隸生活的記錄。
作品突出地描繪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同時又表現了他的性格里其它許多復雜的因素。阿Q的性格是充滿著矛盾的。
魯迅后來曾經說過:阿Q“有農民式的質樸,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注:《且介亭雜文?寄〈戲〉周刊編者信》)。一方面,他是一個被剝削的勞動很好的農民,質樸,愚蠢,長期以來受到封建主義的影響和毒害,保持著一些合乎“圣經賢傳”的思想,也沒改變小生產者狹隘守舊的特點:他維護“男女之大防”,認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里人,因為他們把“長凳”叫做“條凳”,在煎魚上加切細的蔥絲,凡是不合于未莊生活習慣的,在他看來都是“異端”。
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個失掉了土地的破產農民,到處流蕩,被迫做過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并不佩服趙太爺、錢太爺,敢于對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義”;還覺得未莊的鄉下人很可笑,沒有見過城里的煎魚,沒有見過殺頭。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里普通農民所沒有的。
即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鄉下人;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里典型的性格。出現在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一方面是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侵入后近代中國農村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的表現,另一方面也為阿Q本身的具體經歷所決定。
魯迅從雇農阿Q的生活道路和個性特點出發,按照自己藝術創造上的習慣——“模特兒不用一個一定的人”(注:《二心集?答北斗雜志社問》),遵循主體的需要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在思想熔鑄的時候,又突出了人物復雜性格中的某一點,使某具有鮮明的精神特征,從而塑造了阿Q這樣一個意義深刻而又栩栩如生的典型。
7.《阿Q正傳》故事梗概
《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雇農阿Q,雖然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該小說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阿Q本身是個非常卑微而且貧賤的人物,但是他卻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甚至是家鄉有錢有勢的趙太爺,他也認為,“我的兒子將來比較闊的多”。而且因為去過城里,甚至連城里人也看不起,拿別人的缺陷肆意嘲笑,然后引起為榮。
自欺欺人是阿Q常常用于安慰自己的表現,以讓自己能夠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比如被別人打,他可以想象成自己被“兒子”打了,認為整個世界不像樣,沒了倫理,于是又按照自己的意愿轉敗為勝,心滿意足。
擴展資料
《阿Q正傳》是魯迅對舊中國病態國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統的大清算。精神勝利法貫穿阿Q的一生,阿Q要被殺頭了,也還在用精神勝利法使自己忘記殺頭的苦楚。用魯迅的話解釋精神勝利法:“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滿足著,即一天一天地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
《阿Q正傳》的深刻之處在于它不僅暴露了二十世紀初中國國民的弱點,而且也揭示了民族衰敗的根源。阿Q的失敗不僅是國民性的失敗史,也是民族的失敗史。通過阿Q這個典型,魯迅揭示了辛亥革命時期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同時也滲透了作者對民族和人民偉大的愛。
《阿Q正傳》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阿Q正傳》的“現實意義”和“針對性”一點也沒有減退,反而日見其濃烈日顯其尖銳,“未莊”的國情并無根本改觀,“阿Q精神”仍然到處可見。《阿Q正傳》就是一把解剖刀,通過“解剖自己”而剖析中國人的精神危機和國民性格。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阿Q正傳 (魯迅小說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