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 -------中國文學名著簡介之七 《古文觀止》是自清代以來最為流行的古代散文選本之一。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選定的。二吳均是浙江紹興人,長期設館授徒,此書是為學生編的教材。
除本書外,二吳還細著了《綱鑒易知錄》。 散文是我國古代的主要文體之一。
散文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一是先秦時期。《尚書》是第一部散文集。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產生了諸子散文。《左傳》與《戰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
"至戰國而后世之文體備"章學誠《文史通義·詩教上》。二是兩漢時代,本期散文進一步發展,《史記》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代表了兩漢散文的最琺暢粹堆誄瞪達缺憚畫高成就。
三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本期文章多講求聲律,形成馬并儷文體,《水經注》、《洛陽伽藍記》不同凡響。四是唐宋時期。
中唐韓愈、柳宗元領導了古文運動,"文起八代之衰"。北宋時,歐陽修力倡古文,蘇氏父子等人互相應和,古文日漸占領文壇。
五是元明清時期。本期散文基本上繼承發展了唐宋古文運動的精神。
明代出現了前后七子的復古派,反對復古的唐宋派,主張性靈的公安派……,出現了歸有光等散文大家,清代影響最大的是桐城派。 《古文觀止》所選之文上起先秦,上迄明末,大體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發展的大致輪廓和主要面貌。
其中包括《左傳》34篇、《國語》11篇,《公羊傳》3篇、《禮記》6篇,《戰國策》14篇,韓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歐陽修11篇,蘇軾文11篇,蘇轍文3篇,王安石3篇……共222篇。本書入選之文皆為語言精煉、短小精悍、便于傳誦的佳作。
衡文標準基本上兼顧到思想性與藝術性當然所謂思想性是以不違背封建正統觀念為基準的。選者以古文為正宗,也不排斥馬并文收入4篇,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在文章中間或末尾,選者有一些夾批或尾批,對初學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幫助;體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體分類的習慣,而是以時代為經,以作家為緯,值得肯定。
本書亦有入選不當者,因為選編主要是著眼于考科舉時做策論,故選入了一些八股氣息濃郁的文章。但作為一種古代散文的入門書,仍然有其存在的價值。
《古文觀止》有中華書局出版本。(柴林選輯)。
2.古文觀止最短的10篇
執竿入城: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刻舟求劍:
楚人由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宋濂不隱真情
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翼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李林甫口蜜腹劍
李林甫為相,凡才望功業出己右及為上所厚、勢位將逼己者,必百計去之;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犢之勞行,南洋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古文觀止三篇最篇幅短小
武帝求茂才異等詔
朝代:兩漢
作者:劉徹
原文: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要建立不同一般的事業,必須依靠特殊的人才。有的馬奔跑踢人,卻能行千里;有的人受到世俗譏諷,卻能建立功名。這些不受駕馭的馬和放縱不羈的人,也在于如何駕馭他們罷了。我命令:各州各郡要發現官吏和百姓中那些有優秀才能,超群出眾,可擔任將相及出使遠方的人才。
晉獻文子成室
朝代:先秦
原文:
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于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謂之善頌善禱。
譯文
晉國獻文子的新居落成,晉國的大夫們都去送禮致賀。張老說:“多美呀,如此高大寬敞!多美呀,如此金碧輝煌!既可以在這里祭祀唱詩,也可以在這里居喪哭泣,還可以在這里宴請國賓、聚會宗族!”文子說:“我趙武能夠在這里祭祀唱詩,在這里居喪哭泣,在這里宴請國賓、聚會宗族,這說明我可以免于刑戮而善終,能跟先祖、先父一起長眠在九原!”說完,朝北拜了兩拜,叩頭致謝。君子都稱贊他們一個善于贊頌,一個善于祈禱。
陋室銘
朝代:唐代
作者: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淺,有了蛟龍就有靈氣。這是間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苔蘚的痕跡碧綠,長到臺階上,青蔥的小草映入竹簾里。與我談笑的都是博學的人,與我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雙耳,沒有官府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它們都很簡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簡陋了)。孔子說:“(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簡陋的呢?”
4.關于《 古文觀止》
/folders/%E5%8F%A4%E6%96%87%E8%A7%82%E6%AD%A2中文名稱:古文觀止(上中下) 版本:高清晰全彩PDF版本 發行時間:2005年 地區:大陸 語言:普通話 簡介: 原圖:/posts/0605/* | 917x621 原書名: 古文觀止(上中下) 原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作者: 邢濤 紀江紅 譯者: 書號: 7-200-06085-2 頁碼: 335 版次:1-1 叢書名: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5-7 自費購買 基本內容: 以輕松閑逸的方式,在欣賞歷代名家名畫的同時學習,中國歷代經典名篇,領略中國數千年文學寶藏。
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文學、藝術等中國古代歷史的精彩畫面一一全景展現,全面闡釋古文中名家名作的恒久價值。 觀賞:塵封乍現、史跡斑斑的青銅國寶珍影·層迭嶂、曲水流觴的山水名作·呼之欲出、惟妙惟肖的古代人物畫像·纖毫華現、婀娜多姿的翎毛花卉集錦。
學習:歷代文學經典的永恒藝術魅力·漢語語言藝術寶藏中的璀璨明珠·流傳千古、風流蘊藉的名家名篇令人拍案叫絕的歷代語言文學藝術華夏子孫代代傳誦的至理名言。 發現:中國古代名人百折不撓的毅力與勇氣·歷代古圣先賢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抱負·維系中國社會數千年的倫理道德準則·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智慧與精神。
本書共分十二卷,所選文章上自先秦,下至明末,共計二百二十篇。文章以古代散文為主,故稱“古文”,實際上也兼收駢文。
“觀止”二字語出《左傳》。據《左傳》記載,吳公子季札在魯國觀樂稱贊說:“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矣。”
作為書名,意謂所選俱為古代文章中的上乘精品,古文佳已俱見于此。本書按年代先后,分作者排列,不僅便于讀者查找,而且能使讀者從中看出中國古代散文創作演變發展的歷史軌跡。
為使這一震爍古今的文學精粹變得更加大眾化、普及化,我們組織了多位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嚴格按照原書體例,經過精心遴選,出版了這套《古文觀止》(圖文版),共分上、中、下三卷,令歷久彌香的文學經典與美不勝收的中國歷代名畫交相輝映,通過原文、注釋、譯文、導讀的完備體例,將一篇篇曠世名作生動、豐富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全面地領略中國古代文化崇高的藝術成就。 書籍目錄: 周文一 鄭伯克段于鄢 周鄭交質 鄭莊公戒飭守臣 臧哀伯諫納郜鼎 季梁諫追楚師 曹劌論戰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宮之奇諫假道 齊桓下拜受胙 子魚論戰 寺人披見文公 介之推不言祿 展喜犒師 燭之武退秦師 蹇叔哭師 周文二 鄭子家告趙宣子 齊國佐不辱命 楚歸晉知犖 呂相絕秦 駒支不屈于晉 祁奚請免叔向 季札觀周樂 子產論尹何為吧 子革對靈王 子產論政寬猛 吳許越成 周文三 祭公諫征犬戎 召公諫厲王止謗 單子知陳必亡 敬美論勞逸 叔向賀貧 王孫圉論楚寶 春王正月 宋人及楚人平 吳子使札來聘 鄭伯克段于鄢 虞師晉師滅夏陽 曾子易簀 有子之言似夫子 秦文 蘇秦以連橫說秦 范雎說秦王 鄒忌諷齊王納諫 馮暖客孟嘗君 觸詟說趙太后 唐雎不辱使命 樂毅報燕王書 諫逐客書 卜居 宋玉對楚王問 漢文一 漢文二 六朝唐文 唐文 唐宋文 宋文一 宋文二 。
申明:經檢查無病毒 殺毒軟件:Symantec企業版本 10.0.1客戶端 版本:病毒庫5月7日 共享服務器:DonkeyServer或BiG BanG 開源時間:本人每天在線時間基本可以24小時,電信線路,如果是意外停電或其它不可抗拒原因,可能停機較長。
/02-lib/01-zg/03-guoxue/%E5%85%B6%E4%BB%96%E5%8E%86%E5%8F%B2%E4%B9%A6%E7%B1%8D/%E8%BE%91%E6%B3%A8%E7%B1%BB/%E5%8F%A4%E6%96%87%E8%A7%82%E6%AD%A2/*。
5.給10篇古文觀止的文章和讀后感
幼年聽家父教過《古文觀止》中的幾篇文章。
那時候,我對家父的講解聽不懂記不住,只知跟著念而已。其實是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過后便什么都忘了。
后來,等到年歲漸長,走上了工作崗位,我有暇再回過頭來通讀《古文觀止》的那些文章,猶如牛吃草反芻,重新加以咀嚼,才覺得這些文章經天緯地,氣壯山河,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從此,我就和這本書相依相伴,結下了不解之緣。
《古文觀止》的文章,總共不過200余篇,但卻從某一側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我讀這本書,如同跨入了中國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觸目所見,多篇作品,都煥發著奇光異彩,閃耀著灼見真知,叫人一讀就難舍難分,越讀越感到意蘊無窮。
我特別鐘愛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陳情表》,王勃的《騰王閣序》,魏征的《該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慮論》等等,由于經常讀,便逐漸地會背十來篇。這么一來,我除了平時在家里翻閱《古文觀止》以外,還能利用空余帥司,隨時隨地進行背誦復習。
我把這種背誦作為一道“精神快餐,用來滋養心田。 我以為,《古文觀止》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書。
書中的哲理,小到修身養性,大到治國平天下,無所不涵。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優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這一至理名言,光華奪目,擲地有聲。雖寥寥不過數十字,竟勝似萬卷詩書。
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種境界,那種情懷,早已被后人奉為立身做人的萬世楷模。 總之,讀這本書,能夠使人警醒,使人振奮,使人高尚,使人堅強。
我現在雖已年過古稀,但有生之年,這本書是一定要繼續讀下去的,而且要一如既往地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讀,為的是從中學做人。學會在任何處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6.求一篇古文觀止的賞析,300字左右吧
《古文觀止》是自清代以來最為流行的古代散文選本之一。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選定的。二吳均是浙江紹興人,長期設館授徒,此書是為學生編的教材。除本書外,二吳還細著了《綱鑒易知錄》。
散文是我國古代的主要文體之一。散文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一是先秦時期。《尚書》是第一部散文集。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產生了諸子散文。《左傳》與《戰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至戰國而后世之文體備”章學誠《文史通義·詩教上》。二是兩漢時代,本期散文進一步發展,《史記》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代表了兩漢散文的最高成就。三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本期文章多講求聲律,形成馬并儷文體,《水經注》、《洛陽伽藍記》不同凡響。四是唐宋時期。中唐韓愈、柳宗元領導了古文運動,“文起八代之衰”。北宋時,歐陽修力倡古文,蘇氏父子等人互相應和,古文日漸占領文壇。五是元明清時期。本期散文基本上繼承發展了唐宋古文運動的精神。明代出現了前后七子的復古派,反對復古的唐宋派,主張性靈的公安派……,出現了歸有光等散文大家,清代影響最大的是桐城派。
《古文觀止》所選之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大體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發展的大致輪廓和主要面貌。其中包括《左傳》34篇 ,《國語》11篇, 《公羊傳》3篇、《禮記》6篇, 《戰國策》14篇,韓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歐陽修11篇,蘇軾文11篇,蘇轍文3篇,王安石3篇……共222篇。本書入選之文皆為語言精煉、短小精悍、便于傳誦的佳作。衡文標準基本上兼顧到思想性與藝術性當然所謂思想性是以不違背封建正統觀念為基準的。選者以古文為正宗,也不排斥駢文收入4篇,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在文章中間或末尾,選者有一些夾批或尾批,對初學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幫助;體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體分類的習慣,而是以時代為經,以作家為緯,值得肯定。
本書亦有入選不當者,因為選編主要是著眼于考科舉時做策論,故選入了一些八股氣息濃郁的文章。但作為一種古代散文的入門書,仍然有其存在的價值。
7.古文觀止9段摘抄翻譯,越短越好
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1),乃號令于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2),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3)。”大夫種進對曰(4):“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5),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6),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7)。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8)?”勾踐曰:“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9)?”執其手而與之謀。
【譯文】
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后,就向全軍發布號令說:“凡是我的父輩兄弟及全國百姓,哪個能夠協助我擊退吳國的,我就同他共同管理越國的政事。”大夫文種向越王進諫說:“我聽說過,商人在夏天就預先積蓄皮貨,冬天就預先積蓄夏布,行旱路就預先準備好船只,行水路就預先準備好車輛,以備需要時用。一個國家即使沒有外患,然而有謀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將士不能不事先培養和選擇。就如蓑衣斗笠這種雨具,到下雨時,是一定要用上它的。現在您大王退守到會稽山之后,才來尋求有謀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勾踐回答說:“能聽到大夫您的這番話,怎么能算晚呢?”說罷,就握著大夫文種的手,同他一起商量滅吳之事。
【原文】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1),使子路問之曰(2):“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3)。”而曰(4):“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 政(6)。”夫了曰:“小子識之(7),苛政猛于虎也!”
選自《十三經注疏》本《禮記·檀弓下》
孔子路過泰山邊,有個婦人在墳墓旁哭得很悲傷。孔子扶著車前的伏手板聽著,派子路問她說:“你這樣哭,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說:“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這虎上,現在我兒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說:“為什么不離開這兒呢?”回答說:“這兒沒苛政。”孔子說:“弟子們記著,苛政比老虎還厲害!”
自三峽七百里中[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絕[2]。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3],暮到江陵[4],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5],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6],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7],猿鳴三聲淚沾裳。”
——選自王先謙《王氏合校水經注》
在三峽的七百里中,兩岸山連著山,幾乎沒有半點空隙。層層疊疊的山巖峰巒,遮蔽了天空,擋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兩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斷絕了。有時皇帝有詔命必須火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動身,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騎上奔馳的駿馬,駕著長風飛翔,也沒有如此迅速。春冬季節,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著兩岸山色。極為陡峭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姿態奇特的柏樹,大小瀑布,在那里飛射沖刷,江水清澈,樹木繁盛,群山峻峭,綠草豐茂,確實很有趣味。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樹林山澗冷落而蕭索,常有猿猴在高處長聲鳴叫,聲音連續不斷,異常凄厲。回響在空曠的山谷中,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推銷《古文觀止》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