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常,每天觀測降雨量的時間是什么時候
氣象觀測規定,測定降雨量的時間定為每天8時和20時進行。但在炎熱干燥的日子,為了防止蒸發太多,在降水停止后就要立即測量,以免造成降雨量不準。
氣象觀測規范中規定:降水量指從天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態或固態(經融化后)降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積聚的深度,以毫米為單位。
測定降水量的基本儀器是雨量器。它的外部是一個不漏水的鐵筒,里面有承水器、漏斗和儲水瓶,另外還配有與儲水瓶口徑成比例的量杯。有雨時,雨水過漏斗流入儲水瓶。量雨時,將儲水瓶取出,把水倒入量杯內。從量杯上讀出的刻度數(毫米)就是降水量。冬季降雪時,要把漏斗和儲水瓶取走,直接用承雪口和儲水筒容納降水。測定降水量時,把儲水筒取出帶到室內,待筒內的雪融化后,倒在量杯里,再讀取降水量數字。
2.降雨量是如何測量的
在一定時段內降水,此時段內沒有任何滲透、蒸發、流失情況下所聚集的雨水深度,稱為該地該時段內的降水量,單位以毫米(mm)表示之。
PS.降水的單位采用長度單位,日降水量應當讀到0.2mm,最好是讀到0.1mm;周或月的降水總量,應至少精確到1mm。日降水量的測量,最好能固定在某些時段,如早上八點到下午十二點。
降雨量規定
〔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89 更新時間:2005-5-24 文章錄入:胡文偉 〕
當我們在收聽或收看天氣預報廣播時,常常會聽到“小雨”、“中雨”、“中到大雨”等名詞,這就是雨量的等級。 雨量是指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未經蒸發、滲透和流失作用,而以積聚的深度來確定的。我國規定以毫米為深度的單位。雨量的等級根據二十四小時內降雨量的大小劃分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幾個等級。小雨:降雨量在十毫米以內,雨滴清晰可辯,落到屋瓦和硬地上不四濺,雨聲緩和淅瀝;通常需兩分鐘后,始能完全潤濕石板和屋瓦,水洼形成很慢。中雨:降雨量在十到二十五毫米之間,可聽見沙沙的雨聲,雨落如線,雨滴不易分辨,落到屋孔和硬地上略有四濺,水洼形成較快。大雨:降雨量在二十五至五十毫米之間,大雨時,雨落如傾盆模糊成片,雨滴落到屋瓦和硬地上四濺可達數寸,雨聲如擂鼓,水潭形成極快。暴雨:降雨量在五十至一百毫米之間,馬路積水。降雨量在一百毫米至二百毫米之間的叫大暴雨;降雨量在二百毫米以上的叫特大暴雨,地勢低處受淹。陣雨:指陣性降水,雨點較大,時降時停,強度變化急劇,下雨時天空陰暗,有時忽然開朗,露出晴天,有時還伴有雷聲。
中國氣象局規定:24小時內的降雨量稱之日降雨量,凡是日雨量在10毫米以下稱為小雨,10.0~24.9毫米為中雨,25.0~49.9毫米為大雨,暴雨為50.0~99.9毫米,大暴雨為100.0~250.0毫米,超過250.0毫米的稱為特大暴雨。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地區的降水差別很大。有少數地區根據本省具體情況另有規定,制定了暴雨的地方標準在當地使用。例如,多雨的廣東省,日雨量80毫米以上稱暴雨;少雨的陜西延安地區,日雨量達到30毫米以上就稱為暴雨;內地新疆的氣候干燥,降水更少,新疆氣象局特地將日雨量大于或等于10毫米的雨日起名為“大降水”。
氣象部門把下雨下雪都叫做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表示降水量的單位通常用毫米。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單位面積上水深1毫米。 1毫米降水落到田地里有多少呢?我們知道,每畝地面積是666.7平方米,因此,1毫米降水量就等于每畝地里增加0.667立方米的水。每立方米的水是1000公斤,這樣,1毫米降水量也就等于向每畝地澆了約650公斤水。據測定,降5毫米的雨,可使旱地浸透3厘米~6厘米。 在氣象部門發布的天氣預報中,我們經常聽到小雨、中雨、暴雨等專業術語,它們之間有何區別呢?小雨是指24小時內降水量不超過10毫米的雨,小到中雨為5毫米~18毫米,中雨為10毫米~25毫米,中到大雨為18毫米~38毫米,大雨為25毫米~50毫米,大到暴雨為38毫米~75毫米。24小時內雨量超過50毫米的稱為暴雨,超過100毫米的稱為大暴雨,超過200毫米的稱為特大暴雨。 在天氣預報用語中,不同的說法有不同的含義。比如,“零星小雨”指降水時間很短,降水量不超過0.1毫米。“有時有小雨”意即天氣陰沉,有時會有短時降水出現。“降雨”指的是在夏季降水開始和終止都很突然,一陣大,一陣小,雨量較大。“雷陣雨”則是指下陣雨時伴著雷鳴電閃。“局部地區有雨”指小范圍地區有降水發生,分布沒有規律。
3.降雨量怎么測量的
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積聚的水層深度,我們稱為降雨量(以毫米為單位),它可以直觀地表示降雨的多少。
目前,測定降雨量常用的儀器包括雨量筒和量杯。雨量筒的直徑一般為20厘米,內裝一個漏斗和一個瓶子。量杯的直徑為4厘米,它與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測量時,將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據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當天的降雨量了。
擴展資料
雨量器的類型:
1、翻斗式雨量計:分感應器和記錄器兩部分,其間用電纜連接。感應器用翻斗測量,它是用中間隔板間開的兩個完全對稱的三角形容器,中隔板可繞水平軸轉動,從而使兩側容器輪流接水。
當一側容器裝滿一定量雨水時(0.1或0.2毫米),由于重心外移而翻轉,將水倒出,隨著降雨持續,將使翻斗左右翻轉,接觸開關將翻斗翻轉次數變成電信號,送到記錄器,在累積計數器和自記鐘上讀出降水資料。
2、虹吸式雨量計:其上部盛水漏斗的形狀和大小與雨量器相同。當雨水經過漏斗導入量筒后,量筒內的浮子將隨水位升高而上浮,帶動自記筆在自記紙上劃出水位上升的曲線。
當量筒內的水位達到10毫米時,借助虹吸管,使水迅速排出,筆尖回落到零位重新記錄。自記鐘給出降水量隨時間的累積過程。
3、稱重式雨量器:通過稱量容器中捕獲的雨水而實現記錄降雨量。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降雨量觀測
4.通常,每天觀測降雨量的時間是什么時候
氣象觀測規定,測定降雨量的時間定為每天8時和20時進行。
但在炎熱干燥的日子,為了防止蒸發太多,在降水停止后就要立即測量,以免造成降雨量不準。氣象觀測規范中規定:降水量指從天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態或固態(經融化后)降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積聚的深度,以毫米為單位。
測定降水量的基本儀器是雨量器。它的外部是一個不漏水的鐵筒,里面有承水器、漏斗和儲水瓶,另外還配有與儲水瓶口徑成比例的量杯。
有雨時,雨水過漏斗流入儲水瓶。量雨時,將儲水瓶取出,把水倒入量杯內。
從量杯上讀出的刻度數(毫米)就是降水量。冬季降雪時,要把漏斗和儲水瓶取走,直接用承雪口和儲水筒容納降水。
測定降水量時,把儲水筒取出帶到室內,待筒內的雪融化后,倒在量杯里,再讀取降水量數字。
5.請簡單描述如何測量冬季降雪時的降水量
測定降水量的基本儀器是雨量器。它的外部是一個不漏水的鐵筒,里面有承水器、漏斗和儲水瓶,另外還配有與儲水瓶口徑成比例的量杯。有雨時,雨水過漏斗流入儲水瓶。量雨時,將儲水瓶取出,把水倒入量杯內。從量杯上讀出的刻度數(毫米)就是降水量。
冬季降雪時,要把漏斗和儲水瓶取走,直接用承雪口和儲水筒容納降水。測定降水量時,把儲水筒取出帶到室內,待筒內的雪融化后,倒在量杯里,再讀取降水量數字。
這樣,無論是液態或固態降水的降水量,都是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積聚的深度。這樣測定就比較精確,而且便于相互比較,并能求出總量。
6.【降水量的測定基本儀器是單位是】
降水包括了降雨、降雪、冰雹、雨淞、霜、露、霧和霧淞等各種降水形式.可以用雨量器來測定,其單位是毫米或升/平方米雨量器的種類 測量降水量的基本儀器有雨量器和雨量計兩種.雨量器:是用于測量一段時間內累積降水量的儀器.常見的雨量器外殼是金屬圓筒,分上下兩節,上節是一個口徑為20厘米的盛水漏斗,為防止雨水濺失,保持容器口面積和形狀,筒口用堅硬銅質做成內直外斜的刀刃狀;下節筒內放一個儲水瓶用來收集雨水.測量時,將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內讀出降水量毫米數.降雪季節將儲水瓶取出,換上不帶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內,待雪融化后再讀數,也可將雪稱出重量后根據筒口面積換算成毫米數.雨量計又分 翻斗式雨量計:是可連續記錄降水量隨時間變化和測量累積降水量的有線遙測儀器.分感應器和記錄器兩部分,其間用電纜連接.感應器用翻斗測量,它是用中間隔板間開的兩個完全對稱的三角形容器,中隔板可繞水平軸轉動,從而使兩側容器輪流接水,當一側容器裝滿一定量雨水時(0.1或0.2毫米),由于重心外移而翻轉,將水倒出,隨著降雨持續,將使翻斗左右翻轉,接觸開關將翻斗翻轉次數變成電信號,送到記錄器,在累積計數器和自記鐘上讀出降水資料.虹吸式雨量計:虹吸式雨量計是可連續記錄降水量和降水時間的儀器.其上部盛水漏斗的形狀和大小與雨量器相同.當雨水經過漏斗導入量筒后,量筒內的浮子將隨水位升高而上浮,帶動自記筆在自記紙上劃出水位上升的曲線.當量筒內的水位達到10毫米時,借助虹吸管,使水迅速排出,筆尖回落到零位重新記錄.自記鐘給出降水量隨時間的累積過程.據氣象部門介紹:氣象預報把下雨、下雪都叫做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表示降水量的單位通常用毫米.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單位面積上水深1毫米.1毫米降水落到田地里有多少呢?我們知道,每畝地面積是666.7平方米,因此,1毫米降水量就等于每畝地里增加0.667立方米的水.每立方米的水是1000公斤,這樣,1毫米降水量也就等于向每畝地澆了約650公斤水.據測定,降5毫米的雨,可使旱地浸透3厘米~6厘米.在氣象部門發布的天氣預報中小雨、中雨、暴雨等專業術語,它們之間的區別是:小雨是指24小時內降水量不超過10毫米的雨,小到中雨為5毫米~16.9毫米,中雨為10毫米~24.9毫米,中到大雨為17毫米~37.9毫米,大雨為25毫米~49.9毫米,大到暴雨為38毫米~74.9毫米.24小時內雨量超過50毫米的稱為暴雨,超過100毫米的稱為大暴雨,超過250毫米的稱為特大暴雨.在天氣預報用語中,不同的說法有不同的含義.比如,“零星小雨”指降水時間很短,降水量不超過0.1毫米.“有時有小雨”意即天氣陰沉,有時會有短時降水出現.“陣雨”指的是在夏季降水開始和終止都很突然,一陣大,一陣小,雨量較大.“雷陣雨”則是指下陣雨時伴著雷鳴電閃.“局部地區有雨”指小范圍地區有降水發生,分布沒有規律.。
7.一天的降水量是怎么測的
從空中降下的雨、雪、冰雹等,氣象部門統稱為“降水現象”。一定時間內,降落到水平面上,假定無滲漏,不流失,也不蒸發,累積起來的水的深度,稱為降水量(以毫米為計算單位)。
按氣象觀測規范定,氣象站在有降水的情況下,每個六小時觀測一次。6小時中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6小時降水量;24小時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24小時降水量;一個旬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旬降水量……一年中,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年降水量”。
把一個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來,就稱為這個地方的“平均年雨量”。例如,北京的平均年雨量是644.2毫米,上海的平均年雨量是1123.7毫米。
1、用固定容器,比如量筒,需要經常觀察,現在很少用了 一個柱形容器,放在戶外一段時間(例如一小時)所接得的降水的深度(例如100毫米)。
2、量筒和計數器,有點像古代用水計時的原理一樣,水記到一定量就會自動倒掉,然后計數器變化。現在好像用的比較多
3、光電的原理,根據水流帶動的轉軸進行測量,和光電鼠標原理差不多,做點技術上的處理就可以了。靈敏度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