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海經里短小的神話故事
夸父逐日、精衛填海。
夸父逐日 相傳在黃帝王朝的時代,夸父族其中一個首領想要把太陽摘下,放到人們的心里面,于是就開始逐日。他口渴的時候喝干了黃河、渭水,準備往北邊的大湖(或大澤)去喝水,奔于大澤路途中被渴死。
他的手杖化作桃林,成為桃花園;而他的身軀化作了夸父山。 精衛填海 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
相傳精衛本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喚女娃,一日女娃到東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神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然后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好像在呼喚著自己。
擴展資料: 《山海經》是中國志怪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后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
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 雜錄《莊》 、《列》 、《離騷》 、《周書》 、《晉乘》以成者” 。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并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余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
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山海經。
2.講一下關于山海經的簡潔故事
《山海經》里的不少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都表現出極其豐富的想象力。
其中 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媧補天、、共工怒觸不周山等神話故事,代代相傳,家喻戶曉,為后人的神話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山海經》實際上也是我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古書。
1、夸父追日 遠古時代,在我國北部,有一座巍峨雄偉的成都載天山,山上住著一個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領叫做夸父,他身高無比,力大無窮,意志堅強,氣概非凡。
那時候,世界上荒涼落后,毒蛇猛獸橫行,人們生活凄苦。夸父為了本部落的人產能夠活下去,每天都率領眾人跟洪水猛獸搏斗。
夸父常常將捉到的兇惡的黃蛇掛在自己的兩只耳朵上作為裝飾,引以為榮。 有一年,天大旱。
火一樣的太陽烤焦了地上的莊稼,曬干了河里的流水。人們熱得難受,實在無法生活。
夸父見到這種情景,就立下雄心壯志,發誓要把太陽捉住,讓它聽從人們的吩咐,更好地為大家服務。 一天,太陽剛剛從海上升起,夸父就從東海邊上邁開大步開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陽在空中飛快地轉,夸父在地上疾風一樣地追。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餓了,摘個野果充饑;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僅僅打盹。
他心里一直在鼓勵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們的生活就會幸福了。”他追了九天九夜,離太陽越來越近,紅彤彤、熱辣辣的太陽就在他自己的頭上啦。
夸父又跨過了一座座高山,穿過了一條條大河,終于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陽了。這時,夸父心里興奮極了。
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陽的時候,由于過度激動,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頭昏眼花,竟暈過去了。他醒來時,太陽早已不見了。
夸父依然不氣餒,他鼓足全身的力氣,又準備出發了。可是離太陽越近,太陽光就越強烈,夸父越來越感到焦躁難耐,他覺得他渾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當務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
于是,夸父站起來走到東南方的黃河邊,伏下身子,猛喝黃河里的水,黃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誰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還是不解渴。
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一個大澤的水。可是,夸父實在太累太渴了,當他走到中途時,身體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體變成了一座大山。這就是“夸父山”,據說,位于現在河南省靈寶縣西三十五里靈湖峪和池峪中間。
夸父死時扔下的手杖,也變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樣的桃林。桃林的地勢險要,后人把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沒捉住太陽。可是天帝被他的犧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動,懲罰了太陽。
從此,他的部族年年風調雨順,萬物興盛。夸父的后代子孫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兒育女,繁衍后代,生活是非常幸福。
2、嫦娥奔月 格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余的太陽。
后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鉆、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
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
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
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鮮明的態度和絢麗的色彩歌頌、贊美了娥娥,與古文獻有關嫦娥的記載相比較,可見人們對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飾,使娥娥的形象與月同美,使之符合人們對美的追求。
與現代流傳甚廣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輯《靈憲》則記載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竊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將往,枚占于有黃。
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蜍。”
嫦娥變成癩蛤蟆后,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死藥,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隱曾有詩感嘆嫦娥。
3.求山海經中的兩個短小的故事
《夸父逐日》
原文: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夸父與太陽賽跑,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口渴,想要喝水,到黃河、渭水去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他喝,又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還沒有到達,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他丟棄的手杖,化作了桃林。
《精衛填海》
原文: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譯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部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傳說這種鳥是炎帝小女兒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東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鳥。經常口銜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濁漳河就發源于發鳩山,向東流去,注入黃河。
4.山海經里短小的神話故事
夸父逐日、精衛填海。
夸父逐日
相傳在黃帝王朝的時代,夸父族其中一個首領想要把太陽摘下,放到人們的心里面,于是就開始逐日。他口渴的時候喝干了黃河、渭水,準備往北邊的大湖(或大澤)去喝水,奔于大澤路途中被渴死。他的手杖化作桃林,成為桃花園;而他的身軀化作了夸父山。
精衛填海
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相傳精衛本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喚女娃,一日女娃到東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神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然后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好像在呼喚著自己。
擴展資料:
《山海經》是中國志怪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后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 雜錄《莊》 、《列》 、《離騷》 、《周書》 、《晉乘》以成者” 。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并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余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山海經
5.山海經中有那些故事
1.夸父逐日: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2.刑天舞干戚:“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后來陶淵明有詩:“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我覺得孫悟空有點刑天的氣概. 3.精衛填海:“ 發鳩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還有女媧補天等.。
6.求《山海經》的一則故事,短一點的,帶翻譯
山經之首曰鵲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饑。有木焉,其狀如榖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麗【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
南方首列山系叫做鵲山山系。鵲山山系的頭一座山是招搖山,屹立在西海岸邊,生長著許多桂樹,又蘊藏著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中有一種草,形狀像韭菜卻開著青色的花朵,名稱是祝余,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饑餓。山中又有一種樹木,形狀像構樹卻呈現黑色的紋理,并且光華照耀四方,名稱是迷谷,人佩帶它在身上就不會迷失方向。山中還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猿猴但長著一雙白色的耳朵,既能匍伏爬行,又能像人一樣直立行走,名稱是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使人走得飛快。麗■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往西流入大海,水中有許多叫做育沛的東西,人佩帶它在身上就不會生蠱脹病。
7.山海經神話故事大全白話文
夸父逐日《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河喝水;黃河、渭河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湖,(夸父)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為一片桃林。
精衛填海《山海經·北次三經》: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發鳩山,它的上面(有)很多柘樹。在它(上面)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有)花紋的頭,白色的喙(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名字自己叫(出來的);(傳說)這種(鳥)(是)炎帝的小女兒(的化身),名叫女娃。女娃到東海游泳,被溺死了,就不能返回(了),所以化為精衛(鳥)。(它)經常口銜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到東海(里)。
刑天斷首《山海經·海外西經》:話說刑天與天帝(黃帝)爭奪神位寶座。二者相斗, 帝終斷刑天首級,并把他葬于常羊之山。但刑天魂魄不滅,竟以乳為目、臍為口,手執干戈漫舞。
鯀腹生禹、大禹治水《山海經·海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