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陵渡口 由來是什么
風陵渡在如今的山西省芮城縣西南端。風陵渡是金庸小說《神雕俠侶》中郭襄與楊過最初相遇的地方,也是導致郭襄“一見楊過誤終身”命運開始的地方。
風陵渡地處山西。陜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自古以來就是黃河上最大的渡口,千百年間一直是黃河的要津。風陵渡作為兵家必爭之地,曾發生過很多戰爭。
在《神雕俠侶》中的風陵渡,作為郭襄與楊過的初遇之地,給郭襄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就是在風陵渡口,郭襄遇見了她一生的大哥哥,一生的執念。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劇中,我們看到的風陵渡一定是美麗的,迷人的,就如16歲少女的初心萌動,也正是在劇中“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這句話,吸引著無數人前往風陵渡。
風陵渡對于郭襄來說具有很深的意義,甚至在她漫長尋找楊過的半生中,還去過風陵渡,期望在風陵渡口再次遇見大哥哥,就如當年一樣,就如金庸先生在書中寫的:“終南山古墓長閉,萬花坳冷月無聲,絕情谷空山寂寂,風陵渡凝月冥冥”,不見楊過的風陵渡只是徒留寂寞。
“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只恨我生君已老,斷腸崖下思故人”,就是郭襄一生的寫照。追尋半生的她終于頓悟,開創峨眉派,將一生執念放下,不過,風陵渡這個地方依舊是她心底最美的回憶,從她的徒弟風陵師太的名字就能看出,風陵是郭襄親自取名。
擴展資料
郭襄對著楊過莞爾一笑,說道:“我姓郭,單名一個襄字”。楊過知道了跟在他身后的小姑娘就是郭靖與黃蓉的小女兒郭襄,記得小時候還曾抱過她,怕她遇到困難便給了她三根銀針許她三件事。
沒想到郭襄立即拿出一根銀針說了第一件事就是要見見楊過廬山真面目。楊過覺得這樣浪費一根銀針,太草率了,郭襄卻認為沒見過面怎能算認識,這是大事。于是楊過便答應郭襄,揭下了面具。
原著中對楊過的描寫為: 劍眉入鬢,鳳眼生威,顏如冠玉,五官秀挺,眉目如畫,風流儒雅。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五官俊秀,舉手投足間散發著卓爾不凡的英挺之氣。
郭襄是郭靖的小女兒,生性灑脫,不拘一格,結交了許多江湖好友,然而自從在風陵渡口遇到楊過之后,就深深的喜歡上了這個斷臂的神雕大俠。但知道大哥哥心中只有龍姐姐,便把這份愛埋在心里,直到后來楊過與小龍女隱居,郭襄才發現離開他不行,所以踏遍大江南北去尋。
就是那摘掉面具后的驚鴻一瞥,定格了她的一生韶華。郭襄遍尋楊過無果,于40歲那年建立了峨眉派,還將自己的弟子取名“風陵”,以此懷念楊過。
那天風陵渡口風很大,水里的漣漪折皺了天上的霞光,那是我一生中最美麗的風景;那時我見到了你,和你閃亮的眼睛。
自此便有了“一見楊過誤終身”的說法。對于郭襄來說這確實是場劫,終是沒有渡過。
2.散文《風陵渡》
藍天,白云,遠山蒼茫;黃河,古渡,長橋飛架。
宛若一位丹青高手,黃河,執一管如椽的巨筆,流瀉群山跌宕起伏的才情,一個簡練而磅礴的“幾”字,御風飛翔,烙印在炎黃兒女心的版圖上。“立馬風陵望漢關,三峰高出白云間。
西來一曲昆侖水,劃斷中條太華山。”倏爾間,筆鋒頓挫,陡轉東提,舞動神韻,天然呵成“大河東去第一渡——風陵渡”!金人趙子貞《題風陵渡》:“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
云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 在這彎彎曲曲的生命走廊里,雞鳴一聲聞三省,晉陜豫,毗鄰而居,先民們聆聽天籟之音,迎送日落日升,放牧霧起霧落……一首《風陵渡口風陵漢》回蕩在河谷兩岸:“風陵渡口喲,風陵漢喲,黃河在這里拐了個大彎彎呦……黃土地喲,黃河人喲,先先輩輩是一條根。
風陵渡口喲,風陵漢喲,五千年的業績寫在這黃土地上……” 以心為船,以情為篙,載一船相思的紅豆,赴風陵古渡之約而來!那渡口的垂柳,是朝霞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那石階上的青苔,在眼前綠瑩瑩地招搖;風起,生漣漪,驚了河中的魚兒探頭探腦,倏爾間,向河水更深處漫游;觀覽船上,滿載穿紅著綠的游客,喧一河歡聲笑語,激滿船錦口妙談;輕盈的小舟上,情侶相伴,依偎船頭,搖翩翩折扇,撐圓圓繡傘,渡一水鴛夢正圓…… 風陵古渡,是一種古典的輝煌,是一種別致的風度,是一首唯美的史詩。
遙望古渡,水天一色。云彩中的女媧娘娘,架一葉小舟輕輕向我搖來,在槳聲泛起的輕波中,搖醒了古渡悠遠的夢……坐在渡口,從早晨到黃昏。
腳下大河奔涌如一條金色的綢,河那邊是綿延起伏的伏牛山和傲然峭立的華山。回眸身后默默無語的呂梁,西望月光下閃閃發亮的涇渭秦川。
我真的不明白:“黃河為何在此突然拐了個彎?”是對這方渡口情有獨鐘,抑或還是有割舍不下的幽幽心事?任我費盡心思猜想,大河還是去了遙遠的東方,只留下一個飄渺的背影…… 唐古拉雪山的融冰,從那古老荒蠻的悠遙歷史中而來,帶著冰的清透,雪的清冷,草的清綠,纖弱的身姿沖破世俗的阻擋,呼朋喚伴,風流倜儻,水樣的絲綢,掩裹水底黃金的憂傷,滋潤了歲月,滋潤了田疇,滋潤了江海,也滋潤了生生不息陶古醉今的畫意和詩情。夏商歌韻,春秋琴音,在我的心田里潺流淌;秦關烽炬,秋月漢宮,在我的眼眸里聯翩閃現;唐詩宋詞,元明風情,在我的筆管下盡情吟誦……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古渡,已經不知道有多少年頭了。沒有一座橋,靠木船來回擺渡,終年無絕。
在曾經過往的日子里,它總是充滿生機和喧嘩,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樣。人來人往。
商旅匆匆。離岸靠岸。
上船下船。正是"挽輸今正急,忙煞渡頭部"。
擺渡人,換了一茬又茬;南來北往的旅客,來回一遍又一遍。幾番潮起潮退,多少日出日落,這風陵古渡,帆檣云集,承載了人間多少夢想與激情、憂傷與歡樂!古渡蒼老,河水悠悠,連同純樸的生活悄悄流逝…… 寂寞風陵今無渡,那飽經風霜的渡船,已消失在歷史的歲月里;那聲嘶力竭的號子聲,已融進了遠去的波濤里;唯有那年年歲歲接受河水親吻擁抱的石階,還在孜孜不倦地聆聽大河東去蕩漾的旋律;還有那曾寄情于纖繩纏綿的石柱,如今仍在這里始終如一地守望著久遠的渴望。
這充滿詩情與遐想的古渡啊!古渡夕照美,長河落日圓。在古渡邊,就這樣站著,看那迎風拂動的柳梢輕輕滑過水面,品味那落日熔金時心里涌起漣漪的陣陣感動。
明月映古渡是一道何等美麗的風景,漁舟唱晚是一首何等動人的歌謠!夕陽金色的光芒幾乎平射在無邊無際的河面上,沒有波瀾,只有微微細漣。那一刻,黃河一定屏住呼吸,再不輕易發出哪怕一點細微的聲響。
只有那興奮的鯉魚兒倏地躍起,激起一串清脆的鼓響。斜風里,寂靜的村莊,正在裊裊的炊煙里慢慢浮現。
遠山靜臥成一頭老牛,還沒開始反芻,夕陽就悄悄隱身在了后面…… 佇立殘存的古渡,雖尋不見當年的渡舟,但那曾于煙霧縹緲、河水粼粼中演繹的古渡故事,卻能在想象的空間中縈繞。那女媧娘娘,雖已化作岸邊的一抔黃土,神話的傳說濺起河面浪花朵朵;漢代名將韓信曾在此以木罌渡軍,襲安邑,俘魏豹;煙波浩渺的黃河灘頭,漫天飛雪,神雕大俠楊過飄然出現;洪洞大槐樹的移民們,渡口登船的那一剎那,含淚將故土最后回眸,從此羈旅天涯何時再歸途;抗日健兒,憑借黃河天險,浴火衛國,決戰渡口,那連天的烽煙,彌漫在渡口的上空……黃河默默流淌,帶走了多少豪情,多少悲壯,多少忠烈……河水深深深幾許?殘陽點點點幽情。
看著飄浮在渡口的千姿百態的云彩,我猜想莫不是壯志未酬的英魂幻化而成…… 往事越千年,立馬鳳凰咀,站在黃渭洛交匯處,對著夕陽古渡,我生感慨;對著古渡風景,我心沉吟。天塹變通途,高橋飛架,一聲火車的鳴笛,劃破古渡的長空。
于是古渡的戲收場了,另一出戲拉開帷幕!所有春的風情,夏的燦爛,連帶秋的喧嘩都將遠走,只留下無盡的寂寞。那擱淺了渡船,兀自在沙灘孤獨地思考。
盡管我知道古老渡頭的命運,將何去何從!月下的渡口,煢煢而立,無語目滯,拼命把那遺失在歲月深處的繁華尋找,尋找。
3.風陵渡口初相遇 一見楊過誤終身的意思
現在用來形容對某人一見鐘情不能自拔。
原是說郭靖的女兒郭襄在風陵渡口與楊過初次見面,便對楊過一見鐘情,但是卻是單相思。楊過只喜歡小龍女,所以他們沒有結果。但郭襄卻用一生守住了這份相思,終其一生都不能釋懷,終身未嫁。
出自金庸先生的小說《神雕俠侶》。
風陵渡口初相遇,
一見楊過誤終身。
只恨我生君已老,
斷腸崖前憶故人。
擴展資料:
楊過與郭襄
郭襄在風陵渡郭襄聽到神雕俠事跡,想見楊過。而后史叔剛需要黑龍潭的九尾靈狐治傷,便跟隨楊過,幫他們去捕捉。
楊過帶郭襄來到黑龍潭遇見了此處主人瑛姑,并說明來意,但瑛姑不答應,一燈和慈恩出現,最后說把在百花谷的周伯通領來才可答應。
而后楊過就帶郭襄經過一番波折,把周伯通帶來,使周伯通瑛姑二人重逢,瑛姑交出靈狐。
楊過知道了郭襄的身份,并想到十六年前的往事,給郭襄三枚金針說可以幫郭襄實現三個愿望。
郭襄第一個愿望就是想看神雕大俠的相貌,楊過揭開面具后,郭襄被楊過的風貌所傾慕。于是提出第二個愿望希望楊過可以參加自己的十六歲生日,到襄陽相見,楊過在答應后,郭襄心滿意足地離開了。
楊過在她十六歲生日之前召集眾江湖群豪為其置辦生日賀禮;并在其生日當天親率江湖群豪到場為其祝壽,郭襄對楊過更是敬佩了。那祝壽的煙花與戲臺更是將郭襄的心緊系在楊過身上。但郭襄深知楊過與小龍女情深義重,便把愛慕藏于心中,只祝福楊龍夫婦。
后郭襄行走江湖,自北而南,又從東至西,幾乎踏遍了大半個中原,希望能與楊過碰面;卻始終沒聽到有人說起神雕大俠楊過的近訊,更沒能再見一面。
這其間宋亡元興,花落花開,不知經歷了多少人事滄桑。郭襄在四十余歲那年,突然大徹大悟,在峨嵋山絕頂剃度出家,精研武功,其后收門徒,成為武學中峨嵋一派。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郭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