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貼春聯和門神的來歷
一、春聯。春聯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原來人們用桃木板畫神萘、郁壘畫像,掛在兩扇門上。后來,畫像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覺得不過瘤,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桃木板(后改用紙),寫上了字數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對子。傳說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察看,只一戶人家沒貼春聯。一問,原來這人家是閹豬的,不識字,于是親自動筆為他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于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成為我國一種特殊的民間文藝形式,長盛不衰。
二、門神。《西游記》中敘述就更加詳細于:涇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賭,結果犯廠夭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征為監斬官。涇河龍王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征與之對奕。沒想到魏征下著下著,打了一個盹兒,就魂靈升天,將龍王斬了。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貴道:愿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太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于門上。 后代人相沿下來,于是,這兩員大將便成為千家萬戶的守門神了。在今天一些舊式門樓的兩扇大門上,我們還可以見到神茶、郁壘或者兩員雄赳赳的戰將,形象似乎一樣,但是仔細觀察,其中一位手執鋼鞭,另一位手執鐵锏。執鞭者是尉遲敬德,執锏者是秦瓊。
2.急求門神的來歷(簡潔的語言)
門神的前身是桃符,又稱“桃板”。古人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克百鬼,故從漢代起即有用桃作辟邪之具的風習,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荼、郁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陰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
后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郁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門神。”
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荼、郁壘,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人們為什么會把他們印在紙上當做門神呢?據說有這么一段傳說:一天,唐太宗夢見一位大將軍來向他求救。那位將軍說:“我是東海的龍王,玉帝命令我到人間降雨,唉!我去遲了,以致河水干了,土地裂了,全國各地都鬧旱災,玉帝知道后大怒,判我死刑,明天午時由你的大臣魏征監斬,到時候,您如果能想辦法讓魏征不來,我就能活命。”太宗很同情龍王,就答應了他的請求。
第二天一大早太宗就叫魏征來陪他下棋,從早上一直下到中午,魏征實在太累了,就打了一個盹兒,誰知他竟然在夢中去監斬了。
從此以后,海龍王的冤魂每晚都來找太宗,抱怨他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道:愿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答應了。那一夜果然無事。太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于門上。仔細觀察,其中一位手執鋼鞭,另一位手執鐵锏。執鞭者是尉遲敬德,執锏者是秦叔寶即秦瓊。
3.門神的來歷
門神的來歷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
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壘。
東漢應劭的《風俗通》 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萘郁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
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
后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茶、郁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萘,右郁壟,俗謂門神。”
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茶、郁 壟,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 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
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西游記》中敘述就更加詳細于:徑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賭,結果犯了天條,罪該問斬。
玉帝任命魏征為監斬官。徑河龍王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
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征與之對奕。沒想到魏征下著下著,打了一個盹兒,就魂靈升天,將龍王斬了。
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道:愿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
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
太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于門上。后代人相沿下來,于是,這兩員大將便成為千家萬戶的守門神了。
在今天潮汕一些舊式門樓的兩扇大門上,我們還可以見到神茶、郁壘或者兩員雄赳赳的戰將,形象似乎一樣,但是仔細觀察,其中一位手執鋼鞭,另一位手執鐵锏。執鞭者是尉遲敬德,執锏者是秦瓊。
-------------------------------------------------------------------------------------------------- /Story/*?ArticleID=1365 門神 東漢梁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載:“貼畫雞,或斫鏤五采及土雞于戶上,懸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歲旦,繪二神披甲持?,貼于戶之左右,左神荼,右郁壘,謂之門神。”
可見,我國至少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了貼門神的風俗,貼門神的目的是為了辟邪除祟,抵御鬼魅,其中浸潤著濃郁的宗教祭祀色彩。 到了宋代,由于市民經濟繁榮,活字印刷術的應用,科學技術領先,人民的生活日漸好轉,市面上出現了印賣門神畫、鐘馗年畫的情形,門神畫開始普及到百姓家,成為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實用藝術形式。
說到宋代雕版印刷業的繁榮,必然提及河南開封府。宋代建都開封府,古稱樂京汴梁城。
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蓬勃向上,帶來了新興市民階層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也帶來了古汴梁的一片繁榮,這從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可見一斑。 開封府市郊二十公里處的朱仙鎮,是中國古代四大名鎮(還有漢口鎮、景德鎮、佛山鎮)之一,是南宋時期岳飛大破金兵的古戰場,又是我國新春對聯、木版神像畫的發祥地。
據李步青著《岳飛與朱仙鎮》記載:“紅紙門神系舊俗過新年之消用物,為鎮中最著名之特產。往昔盛時,業此者三百余家。”
朱仙鎮門神畫在清代極為繁盛。每年舊歷九月初九,朱仙鎮年畫業舉行慶典,在鎮上岳飛廟、關帝廟前舉行“門神會”。
朱仙鎮年畫與全國各年畫戶地相比較,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主要有三大特色。 一是門神和神碼品種最多。
門神有《馬上鞭》、《步下鞭》、《鐘馗》、《文武財神》等,各用以驅邪辟鬼;《五子登科》、《麒麟送子》、《加官過祿》等,則用以吉祥祝福;還有歷史人物、戲文故事如《長坂坡》、《九蓮燈》、《火塘寨》等,也進入門神之列。神碼有《天地三界》、《三星圖》、《灶王》、《滅官》、《劉海》、《和合》等,都為百姓喜聞樂見。
二是朱仙鎮年畫顏色配料方法稱奇叫絕,所用九種顏料都由藝人親手調配,且有講究。如紅色采用蘇木熬煮泡制而成,黃色由槐花籽熬煮調制,紫色用葵花籽熬煮而成,綠色用生銅刨成銅末、經過熬制后過濾使用,石青則采用石青粉熬制……經過特殊配方精心熬制而成的前面料色彩純正、鮮亮、沉穩兼而有之,同時經久不變色。
三是朱仙鎮年畫造型簡括而稚拙,線條粗獷而富有力度,色彩單純而濃烈,呈現出黃河流域民間藝術特有的古樸而淳厚的氣質,與清秀典雅的天津楊柳青年畫相比,自有一種中原文化賦予的陽剛之美。 近現代以來,人們逐漸擺脫愚昧而走向科學文明,門神畫幾經波折,幾遭劫難。
但是,門神畫賦有的吉祥意義始終在人們心中難以磨滅,它的頑強生存正說明了這一點。誠然,中國傳統木版門神畫的鼎盛時期已成過去,也許再過一些日子,上朱仙鎮者看門神得奔年畫博物館了。
但是,傳統門神說不準會變身以其他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時,作為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個重要品類,它的起源與發展,它的精神形式與藝術形式,的確很值得我們去關注和研究。
(左漢中)。
4.門神的來歷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壘。
東漢應劭的《風俗通》 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萘郁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
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
后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茶、郁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萘,右郁壟,俗謂門神。”
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茶、郁 壟,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 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
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5.門神的來歷是怎樣的
東漢梁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載:“貼畫雞,或斫鏤五采及土雞于戶上,懸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歲旦,繪二神披甲持?,貼于戶之左右,左神荼,右郁壘,謂之門神。”可見,我國至少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了貼門神的風俗,貼門神的目的是為了辟邪除祟,抵御鬼魅,其中浸潤著濃郁的宗教祭祀色彩。
到了宋代,由于市民經濟繁榮,活字印刷術的應用,科學技術領先,人民的生活日漸好轉,市面上出現了印賣門神畫、鐘馗年畫的情形,門神畫開始普及到百姓家,成為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實用藝術形式。
說到宋代雕版印刷業的繁榮,必然提及河南開封府。宋代建都開封府,古稱樂京汴梁城。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蓬勃向上,帶來了新興市民階層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也帶來了古汴梁的一片繁榮,這從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可見一斑。
開封府市郊二十公里處的朱仙鎮,是中國古代四大名鎮(還有漢口鎮、景德鎮、佛山鎮)之一,是南宋時期岳飛大破金兵的古戰場,又是我國新春對聯、木版神像畫的發祥地。據李步青著《岳飛與朱仙鎮》記載:“紅紙門神系舊俗過新年之消用物,為鎮中最著名之特產。往昔盛時,業此者三百余家。”
朱仙鎮門神畫在清代極為繁盛。每年舊歷九月初九,朱仙鎮年畫業舉行慶典,在鎮上岳飛廟、關帝廟前舉行“門神會”。朱仙鎮年畫與全國各年畫戶地相比較,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主要有三大特色。
一是門神和神碼品種最多。門神有《馬上鞭》、《步下鞭》、《鐘馗》、《文武財神》等,各用以驅邪辟鬼;《五子登科》、《麒麟送子》、《加官過祿》等,則用以吉祥祝福;還有歷史人物、戲文故事如《長坂坡》、《九蓮燈》、《火塘寨》等,也進入門神之列。神碼有《天地三界》、《三星圖》、《灶王》、《滅官》、《劉海》、《和合》等,都為百姓喜聞樂見。
二是朱仙鎮年畫顏色配料方法稱奇叫絕,所用九種顏料都由藝人親手調配,且有講究。如紅色采用蘇木熬煮泡制而成,黃色由槐花籽熬煮調制,紫色用葵花籽熬煮而成,綠色用生銅刨成銅末、經過熬制后過濾使用,石青則采用石青粉熬制……經過特殊配方精心熬制而成的前面料色彩純正、鮮亮、沉穩兼而有之,同時經久不變色。
三是朱仙鎮年畫造型簡括而稚拙,線條粗獷而富有力度,色彩單純而濃烈,呈現出黃河流域民間藝術特有的古樸而淳厚的氣質,與清秀典雅的天津楊柳青年畫相比,自有一種中原文化賦予的陽剛之美。
近現代以來,人們逐漸擺脫愚昧而走向科學文明,門神畫幾經波折,幾遭劫難。但是,門神畫賦有的吉祥意義始終在人們心中難以磨滅,它的頑強生存正說明了這一點。誠然,中國傳統木版門神畫的鼎盛時期已成過去,也許再過一些日子,上朱仙鎮者看門神得奔年畫博物館了。但是,傳統門神說不準會變身以其他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時,作為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個重要品類,它的起源與發展,它的精神形式與藝術形式,的確很值得我們去關注和研究。
6.門神的由來
門神是中國住宅和佛教道教寺廟大門處的神像,主要貼在大門或后門,佛教道教寺廟也會在山門處設有門神塑像。門神是木版年畫的主要題材之一。民間傳說最廣的是左右門分別貼的是秦瓊與敬德(尉遲恭),單門則貼的是魏徵或是鐘馗。
門神的歷史很久,其前身是桃符,又稱“桃板”。古代人認為桃木乃是五木之精,能辟鬼邪,故從漢朝時就有用桃木做辟邪之具。有的在桃木上刻上吉利文字,有的則刻上圖形,分別形成對聯與年畫。
隨著紙應用的廣泛,桃木則被紙來代替。到后來有人把神荼和郁壘繪在年畫上,貼于門上,形成了門神。南朝梁宗憬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門神。”。門神到了唐代則被秦瓊與敬德代替,后來又演變成諸般人物。
可以充當門神人物也有很多,主要有:
神荼和郁壘(源于《山海經》,一說《皇帝書》)
方弼和方相
哼哈二將(源于佛教《大寶積經》卷八《密跡金剛力士會》的密跡金剛和《封神演義》的鄭倫和陳奇,主要用于佛寺或道觀)
秦瓊和尉遲恭(源于《搜神記》)
青龍(孟章神君)和白虎(監兵神君)(道教)
趙云和馬超(河南)
馬超和馬岱(河北)
薛仁貴和蓋蘇(河北北部)
孫臏和龐涓(陜西)人
孟良和焦贊
燃燈道人和趙公明(源于《封神榜》)
姚期和馬武(源于《東漢演義》)
魏徵和徐茂功
賜福天官和劉海
魏徵
鐘馗(源于《唐逸史》)
關羽和關勝
關羽、關平和周倉
徐延昭與楊波
裴元慶和李元霸(源于《說唐演義》)
岳飛和溫瓊
岳云和狄雷
7.門神的來歷
1,門神信仰由來已久,據《山海經》說:在滄茫的大梅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顆大桃樹,枝干蜿蜒盤伸三千里,桃枝的東北有一個萬鬼出入的鬼門,門有上兩個神人,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他們把守鬼門,專門監視那些害人的鬼,一旦發現便用蘆葦做的繩索把鬼捆起來,扔到山下喂老虎。于是黃帝向他們敬之以禮,歲時祀奉,在門上畫神荼、郁壘和老虎的像,并掛上蘆葦繩,若有兇鬼出現二神即抓之喂虎。后來《山海經》這種以神荼、郁壘、虎葦索、桃木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們承傳了下來,如晉干寶《搜神記》佚文曰:“今俗法,每以臘終除夕,飾桃人,垂韋索,畫虎于門,左右置二燈,象虎眠,以驅不祥。”這中間,桃亦是人們崇拜久遠的植物,人們認為桃多子多福,是長壽的象征,因此能夠除災避邪制鬼驅怪,《典術》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門,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門以壓邪,此仙木也。”而老虎為百獸之王,能夠“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故畫虎于門,鬼不敢入”。這種信仰一直流傳至今,除夕之時人們常常在門上貼上畫有二神與虎的畫,并掛上桃枝或桃人和葦索,以驅鬼辟邪。與過去稍有不同的是,畫中神人除了神荼郁壘外,還有唐代出現的鐘馗,元代以后出現的秦瓊尉遲恭,舊時蘇州地區人們崇拜的溫(或謂晉代之溫嶠,或謂東岳大帝屬下之溫將軍)岳(岳飛)二元帥。道教崇奉的青龍自虎,一些地區信奉的趙云趙公明孫臏龐涓等。還有的地方將門神分為三類,即文門神、武門神、祈福門神。文門神即畫一些身著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劉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門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瓊、尉遲恭等,祈福門神即為福、祿、壽三星。這些門神雖出現的時間區域背景不盡相同,但至今都被人們普遍信仰,其中影響最深的要數神荼、郁壘、鐘馗、秦瓊、尉遲恭了。
2,源于遠古時期的庶物崇拜,殷代天子祭五祀,門既為其一,周代祭五祀于宮「門」- 每日每時必經之處, 自然加以重視, 祭祀對于門神以形像化及人格化。相傳為天神,奉黃帝之命統轄人間鬼怪。故逢農歷十二月三十晚,用桃木雕兩神置大門兩邊,以御鬼怪,消災難。后畫兩神像于門上。逐為門神。
古代祀典中本有五祀(又說有七祀),所祀的都是小神。究其本源,乃原始的自然崇拜。原始的崇拜,認為凡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都有神在。五祀所奉供的,都是對人們居處、出入、飲食有用的事物,故祭之以亂報德。這是門神觀念的最早來源。有的說門神陰氣之神,或謂其居人間司察小過,以做譴告,則是門神職能社會化以后的事了。這種觀念漢晉時較為流行。《玉燭寶典》及《荊楚發時記》等古書記載,尚是這種信仰的遺風。以后五祀僅作為國家祀典中的一部分儀式,民間所信仰的門神、灶神等,已與其原始形態風馬牛不相及了。
古代門神的另一種職能,是驅鬼避邪,保障國家平安。這種門神,據說始于神荼、郁壘的稱呼,有種種說法,我們且沿用習慣的說法,仍稱之為神荼、郁壘。他們本是神話人物,漢代民間頗為流行,認為他們有捉魄力的神通。因為他們平時在度塑山大桃樹下,所以人們于除夕時,懸掛挑人、葦索(二神用縛鬼),門上畫二神和虎(二神執鬼以食虎)的形象,用此方法來驅鬼辟邪。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意識形態的變化,人們對于門神的要求,已不僅是辟邪免災,還希望從他們那里獲得功名利祿等。至遲在明代,武士門神像上,已常添畫“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皆取美名,以迎祥址”。以后更取消門神的祛邪義務,專事祈福的,于是民間形成天官、狀元、福祿壽星、和合、財神等為門神的風氣。
8.門神的由來
門神,即守衛門戶之神靈。
中國先秦文獻中就有祭祀門神的記載。《禮記》的《喪大記》注稱,「君釋菜,以禮禮門神」。
漢代時的門神指的是神荼、郁壘二人(讀作申舒、屈律)。《論衡》引《山海經》云:「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
上有二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
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魅」。南北朝時,民間已有在門上繪「披甲持鉞」之神荼、郁壘門神的習俗。
后世所繪神荼像,白臉、喜相;郁壘像,紅臉、怒相。歷代相沿。
唐代時,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唐太宗不適,夜聞寢門外有鬼魅呼號之聲。太宗告訴臣,秦叔寶(即 秦瓊)奏云,愿同胡敬德(一說作尉遲敬德)戎裝立於寢門外以伺。
太宗準其奏,是夜果然無事。唐太宗 於是命畫工繪秦叔寶和胡敬德二人戎馬之像,懸於宮門,邪祟乃息。
后世因襲之,於是秦瓊和胡敬德( 或作尉遲敬德)即傳為門神。秦瓊繪作白臉,胡敬德繪作黑臉。
宋代道書排列神位,一般均將門神列於 神只之最下位,以其職能僅為守衛居室門戶,祛除邪祟、騷擾和進犯。
9.門神的由來
源于遠古時期的庶物崇拜,殷代天子祭五祀,門既為其一,周代祭五祀于宮,每日每時必經之處, 自然加以重視, 祭祀對于門神以形像化及人格化。相傳為天神,奉黃帝之命統轄人間鬼怪。故逢農歷十二月三十晚,用桃木雕兩神置大門兩邊,以御鬼怪,消災難。后畫兩神像于門上。逐為門神。
拓展資料
門神,即司門守衛之神,是農歷新年貼于門上的一種畫類。 作為民間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人們將其神像貼于門上,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國民間深受人們歡迎的守護神。 按照傳統習俗,每到春節前夕,家家戶戶便忙碌起來寫揮春貼對聯和門神,祈福來年。
根據史料記載,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祀門”的活動,而且是極為重要的一項典禮。在門神的傳說中,神荼和郁壘二神的傳說在民間早有流傳,《山海經》、《風俗通義》、《重修緯書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典籍都有記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詞條 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