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略概括夜郎自大的故事
概括夜郎自大的故事:
漢朝的時候,在中國西南方有一個很小的縣,叫作桐梓縣。在桐梓縣往東二十里的地方,有一個很小的國家叫夜郎國。夜郎國雖然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它的國土卻小得非常可憐,和中國的一個小縣一樣大。
可是夜郎國的國王卻十分的自大驕傲!以為自己的國家很大很大, 不曉得臨近的國家有多大!有一次,漢朝派人去拜訪夜郎國的國王,他一臉驕傲地問:“你們漢朝和我們夜郎,究竟是那一個國家大呢?”漢朝的人一聽,都忍不住想笑呢!
以后,大家就用“夜郎自大”這句話,來形容那些見識淺薄,自大驕傲的人。
“夜郎自大”屬漢語圈認知率最高的一類成語。漢語工具書都把它釋為對妄自尊大者的諷喻,很多人正是通過這個成語知道古代西南曾經有一個夜郎國。
擴展資料:
夜郎自大,拼音yè láng zì dà,比喻狂妄地自高自大。
出處:《史記·西南夷列傳》: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翻譯:滇王同漢朝使者說:“漢誰與我大?”。和夜郎侯也是這樣。因為道路不通,所以各占據一州主,不知道漢朝的廣大。
夜郎自大的近義詞 :自命不凡、旁若無人
1、自命不凡,自命:自認為;凡:平凡;不 :不一般。自命不凡是漢語成語,拼音zì mìng bù fán,是指自以為很了不起,自以為比別人高明。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楊大洪》:“大洪楊先生漣,微時為楚名儒,自命不凡。”
翻譯:楊大洪先生漣,微時為楚國名儒,自然不一般。
2、旁若無人,讀音:páng ruò wú rén,漢語成語。釋義:旁:旁邊;若:好像。身旁好像沒有人。形容態度傲慢,不把別人放在眼里,形容態度自然、鎮靜自如的樣子,也形容很投入,沒有感到他人的存在。
出處:茅盾《路》:“想到每次校務會議時老荊那種旁若無人的態度,真叫人難受。”
2.夜郎自大的故事
夜郎自大,成語,比喻驕傲無知的膚淺自負或自大行為。
出自《史記·西南夷列傳》: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
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典故:“夜郎自大”屬漢語圈認知率最高的一類成語。
漢語工具書都把它釋為對妄自尊大者的諷喻,很多人正是通過這個成語知道古代西南曾經有一個夜郎國。但這成語其實是一段誤讀的歷史。
夜郎故事首見于司馬遷的《史記》。漢武帝開發西南夷后,為尋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達今云南的滇國,再無法西進,逗留期間,滇王問漢使:“漢孰與我大?”后來漢使返長安時經過夜郎,夜郎國君也提出了同樣問題。
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來便演變成家喻戶曉的成語。 夜郎自大這個成語到清代已廣為流行。
清前期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絳妃》中寫道:“駕炮車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貪狼之逆氣,漫以河伯為尊。”
成書于光緒后期的晚清小說代表作《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寫道:“餓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國若不大張撻伐,一奮神威,靠著各國的空文勸阻,他哪里肯甘心就范呢?”。
3.夜郎自大的故事60字
待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博望侯張騫出使大夏國歸來后'說他待在大夏時曾經看到過蜀郡出產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讓人詢問這些東西的來歷,回答的人說:“從東南邊的身毒國弄來的,從這兒到那里的路途有數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買賣。”有人聽說邛地以西大約二千里處有個身毒國。張騫乘機大談大夏在漢朝西南方,仰慕中國,憂慮匈奴阻隔他們與中國的交通要道,假若能開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國的路既方便又近,對漢朝有利無害。于是漢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呂越人等,讓他們尋找捷徑從西夷的西邊出發,去尋找身毒國。他們到達滇國,滇王嘗羌就留下了他們,并為他們派出十多批到西邊去尋找道路的人。過了一年多,尋路的人們全被昆明國所阻攔,沒能通往身毒國。
滇王同漢朝使者說道:“漢朝和我國相比,哪個大?”漢朝使者到達夜郎,夜郎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是因為道路不通的緣故,各自以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漢朝的廣大。
4.夜郎自大的成語故事
故事:
西漢時期,漢朝的西南方有一些少數民族小國,其中有一個是"滇國",一個是"夜郎國"。有一次,漢武帝派人到西南方去進行訪問,想打通去身毒國(今印度)的道路。
漢朝使臣先到了滇國,滇王不了解漢朝的虛實,就問他:"漢朝的地盤到底有多大?它與我國相比,哪一個更大些呀?"
使臣聽了他的話,覺得滇王說話太不知道深淺,滇國的領土只有漢朝一個州郡那樣大,居然還與漢朝來比大小,豈不讓別人笑話。這位使臣離開滇國后,又來到夜郎國。
夜郎王也沒有摸清漢朝的實際情況,就向使臣發問:"漢朝和我國相比,哪一個國家更大呀?"原來,因為道路不通,他還以為漢朝同滇國差不多,而不知道漢朝領土的廣大。
擴展資料
1、詞目 :夜郎自大
2、發音 :yè láng zì dà
3、釋義 夜郎:漢代西南地區的一個小國。比喻人無知而又狂妄自大。
4、出處: 《史記·西南夷列傳》:“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5、示例
駕炮車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貪之逆氣,漫以河伯為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夜郎自大
5.求故事夜郎自大的意思,最好精短,但要把故事敘述清楚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聞而又妄自尊大。
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于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說:“這里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為了迎合國王的心意,于是就說:“當然是夜郎國最大啰!”此后,無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統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竟然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6.有沒有《夜郎自大》這個寓言故事
有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于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說:“這里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為了迎合國王的心意,于是就說:“當然是夜郎國最大啰!”走著走著,國王又抬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說:“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來,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又問:“我認為這可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川了.”部下們仍然異口同聲回答說:“大王說得一點都沒錯.”從此以后,無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一聽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的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卻沒想到后來使者到了夜郎國,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統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7.夜郎自大 成語故事
一、詞語解釋 讀音:yè láng zì dà 詞義:比喻驕傲無知的膚淺自負或自大行為。
近義:妄自尊大 反義:虛懷若谷 出處:出自《史記·西南夷列傳》: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
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造句:要避免夜郎自大的毛病,就得擴大視野,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和經驗。
典故:“夜郎自大”屬漢語圈認知率最高的一類成語。漢語工具書都把它釋為對妄自尊大者的諷喻,很多人正是通過這個成語知道古代西南曾經有一個夜郎國。
但這成語其實是一段誤讀的歷史。 夜郎故事首見于司馬遷的《史記》。
漢武帝開發西南夷后,為尋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達今云南的滇國,再無法西進。逗留期間,滇王問漢使:“漢敦與我大?”后來漢使返長安時經過夜郎,夜郎國君也提出了同樣問題。
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來便演變成家喻戶曉的成語。 夜郎自大這個成語到清代已廣為流行。
清前期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絳妃》中寫道:“駕炮車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貪狼之逆氣,漫以河伯為尊。”
成書于光緒后期的晚清小說代表作《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寫道:“餓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國若不大張撻伐,一奮神威,靠著各國的空文勸阻,他哪里肯甘心就范呢?”[編輯本段]二、典故1、原文 選自《史記·西南夷列傳》 及元狩元年①,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②,言居大夏時見蜀布③、邛竹杖,使問所從來④,曰:“從東南身毒國⑤,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⑥”。或聞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國。
騫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匈奴隔其道⑦,誠通蜀⑧,身毒國,道便近,有利無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呂越人等,使間出西夷西⑨,指求身毒國⑩。
至滇,滇王嘗羌乃留,為求道西十余輩(11)。歲余,皆閉昆明(12),莫能通身毒國。
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13)?”及夜郎侯亦然(14)。以道不通故,各自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注: ①元狩:漢武帝第四個年號(前122-前117)。②使:出使。
大夏:西域國名。來:回來。
③居:呆在。④使問:派人詢問。
所從來:從何地弄來。⑤身毒國:古代國名。
或譯作“天竺”、“天毒”、“乾毒”等。⑥市:買。
⑦隔:阻隔。⑧誠:若。
⑨間:走小路,捷徑。⑩指:通“旨”,意旨。
求:找到。(11)為求道西:為他們尋找西去的道路。
十余輩:指滇國派出找尋西去之路的十多批人。(12)閉:阻塞。
(13)孰與:與……比,哪一個……。(14)然:如此。
2、譯文 待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博望侯張騫出使大夏國歸來后'說他待在大夏時曾經看到過蜀郡出產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讓人詢問這些東西的來歷,回答的人說:“從東南邊的身毒國弄來的,從這兒到那里的路途有數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買賣。”有人聽說邛地以西大約二千里處有個身毒國。
張騫乘機大談大夏在漢朝西南方,仰慕中國,憂慮匈奴阻隔他們與中國的交通要道,假若能開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國的路既方便又近,對漢朝有利無害。于是漢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呂越人等,讓他們尋找捷徑從西夷的西邊出發,去尋找身毒國。
他們到達滇國,滇王嘗羌就留下了他們,并為他們派出十多批到西邊去尋找道路的人。過了一年多,尋路的人們全被昆明國所阻攔,沒能通往身毒國。
滇王同漢朝使者說道:“漢朝和我國相比,哪個大?”漢朝使者到達夜郎,夜郎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是因為道路不通的緣故,各自以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漢朝的廣大。
[編輯本段]三、成語故事 夜郎自大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于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說:“這里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為了迎合國王的心意,于是就說:“當然是夜郎國最大啰!”走著走著,國王又抬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說:“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來,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又問:“我認為這可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川了。”
部下們仍然異口同聲回答說:“大王說得一點都沒錯。”從此以后,無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一聽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的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卻沒想到后來使者到了夜郎國,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統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編輯本段]四、典故新解 夜郎國之所以家喻戶曉,與”夜郎自大“的成語關系頗大。
據史書記載,漢武帝派使節到西南{現在的貴州省六盤水市附近},探尋由長安到今印度的通道。經過一年多的艱難跋涉,漢史才到達滇國,見到滇王套羌。
滇王曾不無炫耀地探詢:“漢孰與我大?”之后,漢使輾。
8.用簡單的語言概述夜郎自大
夜郎,又稱作夜郎國,是中國漢朝時所謂西南夷中的一個國家,夜郎的中心位置,至今尚無定論,學術界的認識分歧亦很大。有學者認為位在今天貴州六盤水畢節一帶。關于夜郎國的記載主要見于《史記·西南夷列傳》,而根據考古的資料,一般認為其在中國的戰國時代已經存在。因為牂牁江是今六盤水市與普安縣的交界處,所以六盤水和畢節赫章可樂遺址這一片被認為是夜郎古國所在地。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曾名夜郎縣。
《史記》中記載夜郎是當時西南夷中最大的國家,“臨牂牁江”,漢武帝時因意圖攻打南越國,派唐蒙出使南越國,發現當地有蜀地生產的枸醬,得知是從夜郎來的,因此上書武帝,可以通夜郎以制南越國,因此武帝派唐蒙出使夜郎,見其首領夜郎侯多同,并厚賜其財物,約定要在當地設置郡縣官吏并以其子為縣令,夜郎侯認為其國家與漢朝距離遠,就暫且先答應,但后屢次不服于漢,后因此有了“漢孰與我大”此一名言,成為“夜郎自大”一成語的典故,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絳妃》中寫道:“駕炮車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貪狼之逆氣,漫以河伯為尊。”直到漢朝滅亡南粵國后,夜郎國才開始入朝,武帝封為夜郎王。《漢書》記載夜郎王興在漢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時舉兵反漢,漢朝派兵誅滅,夜郎國亡。改設郡縣。直到宋朝還短暫的出現過夜郎縣的稱號。
可樂是夜郎古國鼎盛時期的政治中心,可樂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今貴州省赫章縣。
湖南新晃縣人文歷史悠久,秦漢時期屬夜郎國治地,唐宋曾兩次置夜郎縣。清道光五年編纂的《晃州廳志》序載:“晃州,古夜郎國”。這里是中國巫儺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延續“竹崇拜”、“牛圖騰”與斗牛、斗狗等獨特民族風情。
唐代大詩人李白聞王昌齡貶謫龍標(即今黔陽)時寫下了《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不朽名句:“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