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旅鼠之謎》讀后感
旅鼠集體跳海自殺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人們觀察到,在挪威山區,山上的旅鼠向山谷擴散,有一部分逐漸到了湖邊和海邊,在那里安置下來。但有些就會試圖游到對岸去,有的就被淹死了。這可能就是旅鼠集體自殺的神話的源頭。
網上流行一篇署名“桑內斯”的“美文”《浩蕩祭大海———奔赴死亡之約》,轉自《讀者》2005年第15期,據說是一位挪威癌癥病人在追隨旅鼠奔向死亡的旅途中,頓悟了生命的真諦:無須畏懼死亡,因為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從內容和文筆看,不像是翻譯作品,是某個國內作家的假冒之作,里面繪聲繪色地描繪自己跟蹤目睹數百萬只旅鼠為了物種的利益,在浩浩蕩蕩的長途跋涉之后集體跳海自殺的場面,其實是從國內介紹“旅鼠之謎”的科普文章改編而來。
旅鼠是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大約20種小型草食動物的統稱。人們很早就注意到,它們的數量會出現周期性的變化,有的年份數量極多,有的年份又非常少見。由此就出現了各種傳說。在十六七世紀,很多歐洲學者相信旅鼠是“天上掉下來的”———只要空氣條件合適,就能自發生成旅鼠。當時丹麥博物學家奧爾·佛姆為了駁斥這種說法,首次對旅鼠做了解剖,證明旅鼠的解剖結構和其它嚙齒類動物類似。
旅鼠之所以會讓人產生突然從天而降的感覺,是因為它們的繁殖力強得驚人。旅鼠出生大約一個月后就能繁殖,一只雌鼠每5周就可產下一窩大約8只小鼠。在條件適宜時,一個旅鼠種群的數量一年之內就能增長10倍。大約每4年旅鼠的數量就會出現一次頂峰,之后又銳減,少到難以尋覓。那么多的旅鼠到哪里去呢了?
傳說,當旅鼠數量達到頂峰時,它們就會自發地集體遷移,奔赴大海自殺,只留下少數同類留守并擔當起傳宗接代的神圣任務。迪斯尼在1958年拍攝的紀錄片《白色荒野》中,就紀錄了旅鼠成群結隊地遷徙、最終跳海自殺的場面,配上了非常煽情的解說。這部奧斯卡獲獎影片影響深遠,使旅鼠奔赴死亡之約的動人傳說在西方家喻戶曉。
不過那部紀錄片的場面是偽造出來的。那部影片是在加拿大的阿爾伯達省拍攝的,那個地區并不產旅鼠。攝影組到北極地區向因紐特小孩買了幾十只旅鼠,讓它們在一個覆蓋著雪的轉盤上奔跑,從各個角度拍攝,剪輯后就出現了成千上萬只旅鼠大遷移的情景。之后,攝影組把這些旅鼠帶到懸崖上,希望拍攝它們跳下懸崖河中淹死的場面。不料旅鼠卻不愿往下跳,在等了兩天之后,不耐煩的攝影組把這些旅鼠趕下了懸崖,人為制造了跳海自殺。
旅鼠的數量為什么會出現周期性的變化,是一個還沒有定論的生物學課題,可能與天敵、食物、氣候、季節等因素有關系。例如,一個很明顯的但還未得到證實的解釋是,旅鼠數量的劇增破壞了植被,出現食物匱乏,導致大批旅鼠被餓死。然后植被開始回復,出現了新一輪的循環。實際上這并非旅鼠特有的現象,在嚴酷條件下生存的其它一些小動物,其種群數量也會出現類似的周期性變化。
雖然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專家們在這一點是一致的:旅鼠不會集體自殺。在旅鼠數量劇增,當地的食物變得稀少時,旅鼠和其它動物一樣,會向其它地方擴散。人們觀察到,在挪威山區,山上的旅鼠向山谷擴散,有一部分會逐漸到了湖邊和海邊,在那里安置下來。但隨著后來者越來越多,有些就會試圖游到對岸去,有的就被淹死了。這可能就是旅鼠集體自殺的神話的源頭。
近年來也有些專家試圖從旅鼠自身的變化解釋其數量減少之謎。例如,隨著鼠口密度的增大,旅鼠彼此之間出現了更多的社會交流和壓力,導致體內激素水平出現變化,從而使其繁殖力下降,變得更有攻擊性。在群體密度過大時,旅鼠的反應不是犧牲自己,而是更傾向于攻擊其它旅鼠,乃至出現自相殘殺。
旅鼠奔赴死亡之約的神話不會像旅鼠從天而降的神話那樣輕易消失。
不管專家們如何澄清,這個神話會一直被當成一個科學事實、作為一個有教育意義的自然奇觀流傳下去。畢竟,對許多人來說,一個美麗的謊言勝過冷酷的事實。
2.讀旅鼠之謎的感想
分段&段意第一部分(1-5段)引出說明對象——北極旅鼠第二部分(6-23段)旅鼠三大奧秘一迷(6-13段):旅鼠的超強繁殖之謎二迷(14-15段):旅鼠的自我暴露自殺之謎三迷(16-23段):旅鼠的死亡大遷移之謎第三部分(24-28段)難解旅鼠之迷——引發新的科學思考三大問題1.旅鼠的超強繁殖之謎。
(“這還只是旅鼠的第一大奧秘”)2.旅鼠的自我暴露自殺之謎。( “這就是旅鼠的第二個難解之迷”)3.旅鼠的死亡大遷移之謎。
(“這就是旅鼠的第三大奧秘”)本文啟示第一、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第二、科學研究過程要不斷調整研究方式和思維方式。
第三、自然界本身具有調節機制,一旦打破生態平衡,就出現向新的平衡轉化的新趨勢。第四、從自然界的調節中人類應該覺悟,人類也要注意自我調節,以求和諧發展。
3.旅鼠之謎讀后感啊 急要讀后感說什么關于人類不可以在
答:當旅鼠的數量實在太多,而天敵數量總是有限,無論怎樣地暴露自己都收效甚微.因此它們會顯示出一種非常強烈的遷移意識,聚集在一起,漸漸地形成大群,開始時似乎沒有什么方向和目標,到處亂竄,就像是出發之前的亂忙,正在準備似的.但是后來,不知道是誰下了命令,也不知誰帶頭,它們卻忽然朝著同一個方向,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往往是白天休整進食,晚上摸黑前進,沿途不斷有老鼠加入,而隊伍會愈來愈大,常常達數百萬只,逢山過山,遇水涉水,勇往直前,前赴后繼,沿著一條筆直的路線奮勇前進,決不繞道,更不停止,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無懼色,紛紛地跳將下去,直到被洶涌澎湃的波濤所吞沒,全軍覆沒為止.這就是旅鼠的第三大奧秘.回答完畢。
4.旅鼠之謎的內容概括和感受
分段&段意
第一部分(1-5段)引出說明對象——北極旅鼠
第二部分(6-23段)旅鼠三大奧秘
一迷(6-13段):旅鼠的超強繁殖之謎
二迷(14-15段):旅鼠的自我暴露自殺之謎
三迷(16-23段):旅鼠的死亡大遷移之謎
第三部分(24-28段)難解旅鼠之迷——引發新的科學思考
三大問題
1.旅鼠的超強繁殖之謎。
(“這還只是旅鼠的第一大奧秘”)
2.旅鼠的自我暴露自殺之謎。
( “這就是旅鼠的第二個難解之迷”)
3.旅鼠的死亡大遷移之謎。
(“這就是旅鼠的第三大奧秘”)
本文啟示
第一、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
第二、科學研究過程要不斷調整研究方式和思維方式。
第三、自然界本身具有調節機制,一旦打破生態平衡,就出現向新的平衡轉化的新趨勢。
第四、從自然界的調節中人類應該覺悟,人類也要注意自我調節,以求和諧發展。
5.旅鼠之謎
位夢華簡介
位夢華,1940年生于山東平度。1962年考入北京地質學院,攻讀地球物理勘探專業。1967年畢業后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從事地震成因及地震預報的探索與研究。1978年歸入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1981年,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進修,并于1982年10月去南極,從此與兩極結下不解之緣。1983年回國后,利用業余時間,埋頭于南極的綜合研究。
1991年6月,位夢華獨闖北極,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極愛斯基摩人聚居區進行了一個半月的綜合性科學考察,成為直接與愛斯基摩人接觸并廣交朋友的第一個中國人。1992年回國以后,在對北極問題進行綜合研究的基礎上,開始為中國的北極考察事業奔走呼吁。
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由中國科協主持,中國科學院組織,組成了中國首次遠征北極點科學考察隊。位夢華任總領隊,率領25人的隊伍,冒著生命危險,克服了重重困難,于1995年5月6日勝利到達北極點。
位夢華的主要著作有《奇異的大陸——南極洲》《南極政治與法律》《南極之夢》《美國隨想與南極夢說》《南極屬于誰》《冰雪世界的資源》《北極的呼喚》等,由位夢華主編的叢書《神奇的北極》獲第六屆冰心兒童圖書獎大獎(1996)和第三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1997)。與浙江電視臺合作,策劃拍攝電視專題片《南極與人類》(6集)和《北極紀行》(20集),《南極與人類》獲廣播電影電視部頒發的1991年度全國優秀電視社教節目科技類一等獎。
6.讀《旅鼠之謎》的啟示
“旅鼠之謎”,“人們研究了好幾個世紀,卻始終解不開它們的奧秘”。
由此聯想開去,大自然還有許多奧秘人類無法解釋,有些奧秘是非常難解的,有待繼續探究。 篇末寫丹尼斯說的話:“人類也許應該從旅鼠身上學到點什么。
例如,如果人類也毫無節制地繁衍下去,也許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人口問題,是全球第一號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我們還可以從課文中得到這樣一些啟示。 第一,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
科學研究當然不能沒有功利目的,但是功利目的不能太狹隘。對于旅鼠,自有一批動物學家和動物行為專家懷著極大的興趣孜孜不倦地研究,他們離開繁華的城市和溫馨的家庭,來到邊遠極地,醉心于觀察和研究。
第二,科學研究過程要不斷調整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研究的失敗,說明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需要調整,只有創新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才能解開大自然之謎。
第三,自然界本身具有調節機制,一旦打破生態平衡,就出現向新的平衡轉化的新趨勢。 第四,從自然界的調節中人類應該覺悟,人類也要注意自我調節,以求和諧發展。
7.旅鼠之謎讀書筆記
旅鼠集體跳海自殺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人們觀察到,在挪威山區,山上的旅鼠向山谷擴散,有一部分逐漸到了湖邊和海邊,在那里安置下來。
但有些就會試圖游到對岸去,有的就被淹死了。這可能就是旅鼠集體自殺的神話的源頭。
網上流行一篇署名“桑內斯”的“美文”《浩蕩祭大海———奔赴死亡之約》,轉自《讀者》2005年第15期,據說是一位挪威癌癥病人在追隨旅鼠奔向死亡的旅途中,頓悟了生命的真諦:無須畏懼死亡,因為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從內容和文筆看,不像是翻譯作品,是某個國內作家的假冒之作,里面繪聲繪色地描繪自己跟蹤目睹數百萬只旅鼠為了物種的利益,在浩浩蕩蕩的長途跋涉之后集體跳海自殺的場面,其實是從國內介紹“旅鼠之謎”的科普文章改編而來。
旅鼠是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大約20種小型草食動物的統稱。人們很早就注意到,它們的數量會出現周期性的變化,有的年份數量極多,有的年份又非常少見。
由此就出現了各種傳說。在十六七世紀,很多歐洲學者相信旅鼠是“天上掉下來的”———只要空氣條件合適,就能自發生成旅鼠。
當時丹麥博物學家奧爾·佛姆為了駁斥這種說法,首次對旅鼠做了解剖,證明旅鼠的解剖結構和其它嚙齒類動物類似。 旅鼠之所以會讓人產生突然從天而降的感覺,是因為它們的繁殖力強得驚人。
旅鼠出生大約一個月后就能繁殖,一只雌鼠每5周就可產下一窩大約8只小鼠。在條件適宜時,一個旅鼠種群的數量一年之內就能增長10倍。
大約每4年旅鼠的數量就會出現一次頂峰,之后又銳減,少到難以尋覓。那么多的旅鼠到哪里去呢了? 傳說,當旅鼠數量達到頂峰時,它們就會自發地集體遷移,奔赴大海自殺,只留下少數同類留守并擔當起傳宗接代的神圣任務。
迪斯尼在1958年拍攝的紀錄片《白色荒野》中,就紀錄了旅鼠成群結隊地遷徙、最終跳海自殺的場面,配上了非常煽情的解說。這部奧斯卡獲獎影片影響深遠,使旅鼠奔赴死亡之約的動人傳說在西方家喻戶曉。
不過那部紀錄片的場面是偽造出來的。那部影片是在加拿大的阿爾伯達省拍攝的,那個地區并不產旅鼠。
攝影組到北極地區向因紐特小孩買了幾十只旅鼠,讓它們在一個覆蓋著雪的轉盤上奔跑,從各個角度拍攝,剪輯后就出現了成千上萬只旅鼠大遷移的情景。之后,攝影組把這些旅鼠帶到懸崖上,希望拍攝它們跳下懸崖河中淹死的場面。
不料旅鼠卻不愿往下跳,在等了兩天之后,不耐煩的攝影組把這些旅鼠趕下了懸崖,人為制造了跳海自殺。 旅鼠的數量為什么會出現周期性的變化,是一個還沒有定論的生物學課題,可能與天敵、食物、氣候、季節等因素有關系。
例如,一個很明顯的但還未得到證實的解釋是,旅鼠數量的劇增破壞了植被,出現食物匱乏,導致大批旅鼠被餓死。然后植被開始回復,出現了新一輪的循環。
實際上這并非旅鼠特有的現象,在嚴酷條件下生存的其它一些小動物,其種群數量也會出現類似的周期性變化。 雖然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專家們在這一點是一致的:旅鼠不會集體自殺。
在旅鼠數量劇增,當地的食物變得稀少時,旅鼠和其它動物一樣,會向其它地方擴散。人們觀察到,在挪威山區,山上的旅鼠向山谷擴散,有一部分會逐漸到了湖邊和海邊,在那里安置下來。
但隨著后來者越來越多,有些就會試圖游到對岸去,有的就被淹死了。這可能就是旅鼠集體自殺的神話的源頭。
近年來也有些專家試圖從旅鼠自身的變化解釋其數量減少之謎。例如,隨著鼠口密度的增大,旅鼠彼此之間出現了更多的社會交流和壓力,導致體內激素水平出現變化,從而使其繁殖力下降,變得更有攻擊性。
在群體密度過大時,旅鼠的反應不是犧牲自己,而是更傾向于攻擊其它旅鼠,乃至出現自相殘殺。 旅鼠奔赴死亡之約的神話不會像旅鼠從天而降的神話那樣輕易消失。
不管專家們如何澄清,這個神話會一直被當成一個科學事實、作為一個有教育意義的自然奇觀流傳下去。畢竟,對許多人來說,一個美麗的謊言勝過冷酷的事實。
8.旅鼠之謎的內容概括和感受
分段&段意第一部分(1-5段)引出說明對象——北極旅鼠第二部分(6-23段)旅鼠三大奧秘一迷(6-13段):旅鼠的超強繁殖之謎二迷(14-15段):旅鼠的自我暴露自殺之謎三迷(16-23段):旅鼠的死亡大遷移之謎第三部分(24-28段)難解旅鼠之迷——引發新的科學思考三大問題1.旅鼠的超強繁殖之謎。
(“這還只是旅鼠的第一大奧秘”)2.旅鼠的自我暴露自殺之謎。( “這就是旅鼠的第二個難解之迷”)3.旅鼠的死亡大遷移之謎。
(“這就是旅鼠的第三大奧秘”)本文啟示第一、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第二、科學研究過程要不斷調整研究方式和思維方式。
第三、自然界本身具有調節機制,一旦打破生態平衡,就出現向新的平衡轉化的新趨勢。第四、從自然界的調節中人類應該覺悟,人類也要注意自我調節,以求和諧發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旅鼠之謎的讀后感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