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掩耳盜鈴的故事,簡短一點的
從前,有一個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還有一個愛占便宜的壞毛病。凡是 他喜歡的東西,總是想盡辦法把它弄到手,甚至是去偷。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家大門上掛的鈴鐺。這只門的鈴鐺制作得十分精致, 好看,聲音也很響亮。他想,怎么樣才能弄到手呢?最后決定,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這個鈴鐺,就會"叮零叮零"地響起來。門鈴 一響,耳朵就會聽到鈴鐺的響聲,有了響聲,就會被人發現了。那可就得不 到鈴鐺了。那怎么辦呢?
他突然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認為,門鈴一響,耳朵就會聽見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聽不見了么?于是,他自作聰明地采用這 個方法去偷門鈴。 有一天晚上,他借著月光,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前。他伸手 向上摘鈴鐺,但是,門鈴掛得太高了,怎么也夠不著,他只好掃興地回來了。 回到家,他又想該怎么辦呢?
他想叫鄰居聾子一起去偷鈴鐺,踩著他的肩膀就能夠摘到鈴鐺了。 可是又怕別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東西,只好自己踩著凳子摘鈴鐺吧。 第二天晚上,他帶著凳子,又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口。他踩 著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這只鈴鐺。誰知他剛碰到鈴鐺,鈴鐺響了, 這家主人發覺后,就把他抓住了。因為別人的耳朵并沒有被掩住,仍然能 夠聽到鈴鐺的響聲。
2.掩耳盜鈴的故事50字
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小偷心里高興,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己家去。但是鐘太重了,他用錘子敲,但發出的聲音讓他很害怕,他轉念一想:鐘一響耳朵就能聽見,可是如果把耳朵蒙起來,就什么都聽不到了!
拓展資料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 掩耳盜鈴網頁鏈接
3.簡短的掩耳盜鈴故事
我讀小學的時候,老師就給我們講這個故事,說到興頭上,就叫我們以“掩耳盜鈴”為上聯對下聯,全班同學抓耳撓腮,無人能對,我也發愁!偏偏老師哪壺不開提哪壺,第一個把我叫起來,“不是說你最聰明么?試試?”嚇的我不敢抬頭,抬了頭也不敢睜眼。
只好閉著眼睛胡思亂想,忽然靈機一動,想起咱家菜地的大西瓜,不管三七二十一,張嘴就是一句:“閉目偷瓜!”,老師火氣大:“胡說八道!閉著眼睛還能偷瓜,你偷一個我看!”咱硬著頭皮答應:“保證完成任務!” 為了完成任務,咱只好在自家地里“偷”了個瓜,去給老師“進貢”,誰知這瓜太沉,咱扛不動,好不容易扛到了村口的農場瓜地旁,一見農場的大采籽西瓜,咱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就在這瓜地旁撥弄咱的大西瓜,正好叫場長抓了個現行“偷瓜賊”,副場長立功心切,連人帶瓜扛到學校,老師羞愧難當:“為何要做賊?”“我不是賊!”“還要狡辯!你能證明不是偷的?”“當然!農場的瓜是采籽瓜,白瓤!咱家瓜紅瓤!”“為何要裝賊?”“第一,為了完成對掩耳盜鈴任務;第二,學生力氣小,家境貧寒,雇免費挑夫一個!”大笑。
4.掩耳盜鈴的故事50字
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范氏。
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小偷心里高興,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己家去。
但是鐘太重了,他用錘子敲,但發出的聲音讓他很害怕,他轉念一想:鐘一響耳朵就能聽見,可是如果把耳朵蒙起來,就什么都聽不到了! 拓展資料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 掩耳盜鈴網頁鏈接。
5.掩耳盜鈴的故事
“掩耳盜鈴”的成語故事: 范氏逃亡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鐘,想要背著它逃跑。
但是,這口鐘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后再背。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鐘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
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鐘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只耳朵緊緊捂住繼續敲。害怕別人聽到鐘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原文如下: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錘毀之,鐘況然有聲。
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也!注釋: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晉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合打敗后,逃在齊國。
亡,逃亡。鐘:古代的打擊樂器。
負:用背馱東西。錘(chuí):槌子或棒子。
況(huàng)然:形容鐘聲。 掩耳盜鈴圖片遽(jù):急速。
悖(bèi):荒謬。惡(e):害怕。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掩耳盜鈴背后故事簡短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