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里
會員:黃日成友情提供 前不久,我在西安執教了《第一次抱母親》。
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師生的好評。如果說獲得師生掌聲和贊嘆之處是亮點的話,那么,歸納一下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
其他還有二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 由此我覺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
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并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
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
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
老師的范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深深地打動他們,學生的朗讀能人情人境,并博得大家的掌聲,能說不是亮點?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得聲情并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 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說讀得有感情了。
我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
為確保每個學生達到讀正確、讀流利,我是嚴字當頭,“一字未宜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嘆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第一節課我是逐段逐段地“過”的,必要時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領讀。
盡管他們是四年級的學生了,但該領讀的還要領讀。做任何事情不能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
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第二節課是“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后的意思。
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范。
不要以為老師范讀只是為了讓學生模仿。老師的范讀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
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朗讀好,萬萬不可缺少了老師的范讀。課后有位老師對我說:“怎樣使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感情,看起來,就是‘跟我讀’。”
我說:“對的。”課堂上我和學生經常互讀,互相朗讀是“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不能把“對話”只是理解為“你說我說”,也包括“你讀我讀”。 過程真的比結果更重要。
有過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我追求的亮點。
過去,我很重視“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于“披文”,止于“得意”,就失落了語文的本體。
“在語文閱讀中,文本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為憑借,披文得意,人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對象,閱讀時不僅要接受信息,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里說的“載體”即語言文字。閱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另一方面(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
“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護士見“我”竟然不知道母親有多重,以至于抱母親時差一點摔倒,便“責怪說:‘你使那么大勁干什么?…責怪是什么意思?當學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帶有一點責備的意思,我便問:這里為什么不用“責備”,也不用“埋怨”?學生說:用“責備”,不符合護士的身份,太重了,因為他們畢竟素不相識;用“埋怨”,又輕了,不足表達護士對母親的關愛。
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又問:護士說的這句話該怎樣讀?怎樣讀才能把“責怪”的意思讀出來?——這樣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顧”了?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一段話:“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里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
我們長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
因為這段話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當學生知道了“越”在這兒作“跨”講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嶺”的意思是翻過一道道山跨過一道道嶺了。
接著,我抓住了“重擔”這個詞。我說:“歌德說過,會讀書的人,用兩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后。
當我們用兩只眼睛去看‘重擔’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絕不僅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擔子。”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的發言熱烈而精彩。
是啊,母親肩上挑的實際上是大半邊天啊!這時,我指著板書“翻山越嶺”說:“那么,現在你對‘翻山越嶺’這個詞又是怎么理解的?”學生說:“翻山越嶺指的是母親為了子女、家庭和社會所走過的艱辛道路。” 這就是品味。
語文課本中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品味。不品味,語文教學。
2.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里
會員:黃日成友情提供 前不久,我在西安執教了《第一次抱母親》。
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師生的好評。如果說獲得師生掌聲和贊嘆之處是亮點的話,那么,歸納一下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
其他還有二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 由此我覺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
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并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
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
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
老師的范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深深地打動他們,學生的朗讀能人情人境,并博得大家的掌聲,能說不是亮點?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得聲情并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 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說讀得有感情了。
我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
為確保每個學生達到讀正確、讀流利,我是嚴字當頭,“一字未宜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嘆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第一節課我是逐段逐段地“過”的,必要時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領讀。
盡管他們是四年級的學生了,但該領讀的還要領讀。做任何事情不能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
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第二節課是“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后的意思。
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范。
不要以為老師范讀只是為了讓學生模仿。老師的范讀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
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朗讀好,萬萬不可缺少了老師的范讀。課后有位老師對我說:“怎樣使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感情,看起來,就是‘跟我讀’。”
我說:“對的。”課堂上我和學生經常互讀,互相朗讀是“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不能把“對話”只是理解為“你說我說”,也包括“你讀我讀”。 過程真的比結果更重要。
有過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我追求的亮點。
過去,我很重視“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于“披文”,止于“得意”,就失落了語文的本體。
“在語文閱讀中,文本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為憑借,披文得意,人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對象,閱讀時不僅要接受信息,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里說的“載體”即語言文字。閱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另一方面(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
“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護士見“我”竟然不知道母親有多重,以至于抱母親時差一點摔倒,便“責怪說:‘你使那么大勁干什么?…責怪是什么意思?當學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帶有一點責備的意思,我便問:這里為什么不用“責備”,也不用“埋怨”?學生說:用“責備”,不符合護士的身份,太重了,因為他們畢竟素不相識;用“埋怨”,又輕了,不足表達護士對母親的關愛。
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又問:護士說的這句話該怎樣讀?怎樣讀才能把“責怪”的意思讀出來?——這樣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顧”了?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一段話:“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里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
我們長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
因為這段話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當學生知道了“越”在這兒作“跨”講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嶺”的意思是翻過一道道山跨過一道道嶺了。
接著,我抓住了“重擔”這個詞。我說:“歌德說過,會讀書的人,用兩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后。
當我們用兩只眼睛去看‘重擔’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絕不僅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擔子。”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的發言熱烈而精彩。
是啊,母親肩上挑的實際上是大半邊天啊!這時,我指著板書“翻山越嶺”說:“那么,現在你對‘翻山越嶺’這個詞又是怎么理解的?”學生說:“翻山越嶺指的是母親為了子女、家庭和社會所走過的艱辛道路。” 這就是品味。
語文課本中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品味。不品味,語文教學就索。
3.如何打造語文課堂教學新亮點
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和提高,這也是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教學中,教師要正確處理好"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的關系,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知識起點,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幫助,讓他們都有自我表現、自我成功的機會,都能獲得知識、能力和自信心。這既是小學數學教學十分艱巨的任務,也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方面。
我們要對暫時后進的學生充滿愛心和信心,用滿腔摯愛和熱忱,營造出祥和的心理環境,消除他們學習的心理障礙,使他們置身于教師的期望之中,在無卑無怯、積極主動的課堂氣氛中抬起頭來學習。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說明,師愛能引起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它不僅能激起后進生學習的良好興趣,而且能轉化為他們學習的內部動機,從而提高智力活動的積極性。
4.小學語文說課的亮點是什么
小學語文說課的亮點是:
說教材——簡單明了說明教材的出處、作者和意圖。
說教學目標——說清學習這篇文章的要掌握的知識點。
說重點——說清本文的主要解決什么問題。
說難點——點明學習本文最難解決的地方。
說教法——突出新穎、獨特的教學手段。
說學法——根據不同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結構作出引導的方法。
說教學過程——完整、突出重點、難點,最好的地方。
說優點——最滿意的地方。
說不足——做得不夠的地方或失敗的地方。
5.于永正: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里
前不久,我在西安執教了《第一次抱母親》。
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師生的好評。如果說獲得師生掌聲和贊嘆之處是亮點的話,那么,歸納一下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
其他還有二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由此我覺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
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并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
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
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
老師的范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深深地打動他們,學生的朗讀能人情人境,并博得大家的掌聲,能說不是亮點?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得聲情并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說讀得有感情了。
我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
為確保每個學生達到讀正確、讀流利,我是嚴字當頭,“一字未宜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嘆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第一節課我是逐段逐段地“過”的,必要時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領讀。
盡管他們是四年級的學生了,但該領讀的還要領讀。做任何事情不能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
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第二節課是“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后的意思。
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范。
不要以為老師范讀只是為了讓學生模仿。老師的范讀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
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朗讀好,萬萬不可缺少了老師的范讀。課后有位老師對我說:“怎樣使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感情,看起來,就是‘跟我讀’。”
我說:“對的。”課堂上我和學生經常互讀,互相朗讀是“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不能把“對話”只是理解為“你說我說”,也包括“你讀我讀”。過程真的比結果更重要。
有過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我追求的亮點。
過去,我很重視“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于“披文”,止于“得意”,就失落了語文的本體。
“在語文閱讀中,文本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為憑借,披文得意,人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對象,閱讀時不僅要接受信息,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里說的“載體”即語言文字。閱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另一方面(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
“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第一次抱母親》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護士見“我”竟然不知道母親有多重,以至于抱母親時差一點摔倒,便“責怪說:‘你使那么大勁干什么?…責怪是什么意思?當學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帶有一點責備的意思,我便問:這里為什么不用“責備”,也不用“埋怨”?學生說:用“責備”,不符合護士的身份,太重了,因為他們畢竟素不相識;用“埋怨”,又輕了,不足表達護士對母親的關愛。
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又問:護士說的這句話該怎樣讀?怎樣讀才能把“責怪”的意思讀出來?——這樣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顧”了?《第一次抱母親》中有一段話:“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里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
我們長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
因為這段話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當學生知道了“越”在這兒作“跨”講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嶺”的意思是翻過一道道山跨過一道道嶺了。
接著,我抓住了“重擔”這個詞。我說:“歌德說過,會讀書的人,用兩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后。
當我們用兩只眼睛去看‘重擔’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絕不僅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擔子。”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的發言熱烈而精彩。
是啊,母親肩上挑的實際上是大半邊天啊!這時,我指著板書“翻山越嶺”說:“那么,現在你對‘翻山越嶺’這個詞又是怎么理解的?”學生說:“翻山越嶺指的是母親為了子女、家庭和社會所走過的艱辛道路。” 這就是品味。
語文課本中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品味。不品味,語文教學就索然無味了。
味同嚼蠟的語文。
6.論述題:新刻改下如何點燃語文教學的新亮點
新課改下如何燃起語文教學的亮點 作者:內鄉縣瓦亭鎮溫崗學校 陳鐵錨 龐金虎 by: /Article_*?ArticleID=12701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燃起學生學習語文的激情,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已成為現代語文教學的追求目標。
近年來,我們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根據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努力探究教學模式,創設課堂上的樂學氛圍,從而喚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從朗讀入手,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滲透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愛讀或流傳不衰,不僅因為其語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滲透著作者熾熱的情感。
而對一篇血肉俱豐的課文,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中把握貫穿于作品中的心理體驗和深厚內涵,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領略語言藝術的光輝。通過朗讀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應,從而體驗書中的優美情懷。
教師要根據教材實際,“披文入情”、“注情于文”,該激昂時則慷慨動情,令人肅然,如教學《有的人》第一段;該悲壯時則侃侃滔滔,為之動容,如夏完淳的《別云間》;該溫婉時則細雨霏霏,使人感懷,如冰心的《紙船》。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領會詞語的深層內涵,激發學生的情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智力的發揮,使其在學習上表現出更多的靈性和智慧。
從品析入手,激起學生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創造之母”。一篇好的課文總有一些言簡意賅、情濃意深的關鍵語句,教學時注意把握這些詞句,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激起他們想象的翅膀,突破定式思維,大膽質疑,各抒己見,深層次感悟詞語的魅力。
如楊朔的《荔枝蜜》中有這樣一段話:“我不僅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作者寫這段話是動了情的。教學時我就抓住“顫”這個詞讓學生想象:為什么“不禁一顫”?“顫”后流入筆端的是怎樣的思想,怎樣的感情?這個“顫”是對“辛勤釀就百花蜜,留得香甜在人間”的小蜜蜂的贊頌,是對小蜜蜂短暫的生活所顯示的意義和價值的領悟。
所以,緊接著是發自肺腑的贊美———“多可愛的小生靈呀!” 緊接著又融情于理,評述蜜蜂對美化人類生活所作出的貢獻。通過對“顫”字的想象,拎起這一段的議論抒情,注情于蜜蜂小生靈,使“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的高尚情操閃出耀眼的火花,真正品味到了漢語詞匯的魅力。
從創設情境入手,帶領學生置身情境之中 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一篇完整獨立的文章,“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每篇文章的內容都會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氣氛,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語文課堂中要注意創設與教學相應的情境,創造和渲染氣氛,使學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觀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調,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文章內容,甚至不自覺地進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如語文教材中描繪祖國壯麗山川的課文,看是寫景,實則抒情,一切景語皆情語,教學時借助音樂、圖片、投影、多媒體等直觀可感的手段,引導學生目看文字,耳聽音響,口述佳景,心游四方,學生就會進入文中描繪的意境,賞心悅目,受到感染。教師豐富的表情動作、富有感情的語言、積極良好的情緒、駕馭課文的輕松自如、點撥知識的深入淺出,都可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好學、反應敏捷、思維活躍,展開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殿堂中流連忘返。
從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入手,把語文與生活結合起來創設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樹立大語文教學觀,走大語文之路,是新課標賦予語文教學的新理念。作為新課程新理念的踐行者,把語文與生活融合在一起,才能達到語文特級教師于漪所說“變語文自我封閉性為開放性,開發語文教育空間,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活潑的中學生,不用機械訓練消磨學生的青春”的理想境界。
語文實踐活動能彌補閱讀課教學的不足,全面反映社會生活對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又能給學生具體生動的感受,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新聞發布會”、“演講會”、“辯論會”等活動課,自始至終都以學生的口頭表達為主,幾次下來,學生的口才就會有所提高。
許多學生覺得,語文實踐活動課給他們提供了不少鍛煉的機會。再如:課本上,有許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如“孔乙己”、“范進”、“奧楚蔑洛夫”等,如果我們在理解課文,準確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把它編成課本劇進行表演,使課文人物再現在我們面前,這對培養我們閱讀和欣賞小說的能力,培養創造思維的能力是很有益處的。
“崇高的使命感和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緊密相碰,在學生心中彈奏的時刻,教學藝術的明燈就在課堂上高高升起。”21世紀是學習的時代,只有終身學習,終身研究的人,才可能有“本錢”為“人師”。
在新課標改革下,教師不能再扮演“蠟炬成灰淚始干”的角色,要做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角色,不斷“充電”,不斷擴大“內存”,不斷地“更。